編者按 今年是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張岱年先生誕辰100周年👭。早在上世紀30年代👩🦱,張岱年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綜合創造論”(後又稱“綜合創新論”),探索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融會貫通,建設以“創造”為核心的中國新哲學與新文化👨🎓。在紀念張岱年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編發一組文章⚱️,以緬懷他的治學風範和學術業績。
張岱年(1909-2004)👩🏻⚖️🤦🏻♂️,一生曾五進清華園,與清華結下不解之緣
在上個世紀30年代,張岱年先生綜合汲取了前此的和同時代人的優秀思想成果,比較自覺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在文化哲學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成果,作出了傑出的歷史性貢獻🫴🏽。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張岱年先生不愧是文化哲學研究的先驅者👨🦱。
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研究文化發展的規律
狹義地看,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的精神領域👨🏻🏫。文化領域存在著復雜的矛盾現象、特點和規律。因此,應當運用唯物辯證法來研究文化問題。張岱年先生在這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發表於1935年《國聞周報》第十二卷第十九、二十期的《西化與創造——答沈昌曄先生》一文中,他指出:“一切文化都有其內的對立,內的矛盾。”同年3月18日,在發表於《國聞周報》第十二卷第十期的《關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一文中,張岱年先生認為:“文化現象有其規律”🛀🏽🧏🏻♂️。因此,研究文化問題,應當運用唯物辯證法,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把握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張岱年先生在這方面見解獨到,別樹一幟,他在《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中又指出:“文化是發展的”,而這種發展“都是符合辯證法的。”正因為文化領域是合乎辯證法的發展過程,所以,“研究文化問題,當用科學方法,然而於一般所認為的科學方法外,還須用‘對理法’……惟用對理法,才能既有見於文化之整,亦有見於文化之分;既有見於文化之變,亦有見於文化之常🐖;既有見於文化之異,亦有見於文化之同🧾。”張岱年先生所說的“對理法”,就是唯物辯證法。
社會主義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基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必將在全世界實現🥌。作為社會這一復雜的動態網絡系統中的重要子系統之文化系統,其演進過程的唯一正確方向就是社會主義文化。
張岱年先生指出:欲謀中國新文化之建設,欲謀創造中國之將來,世界文化之趨勢是不容顧及的🤾🏻♂️。他還認為:“中國人要參贊化育,必須依靠科學;要實現天下大同,則舍社會主義別無途徑。……而欲‘通天下之誌’👇🏿、‘天下為公’,只有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才能變理想為現實。”當然,就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直接的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在當時尚無現實的可能性,只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但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方向,並為此而做積極的準備工作。張岱年先生指出:“社會主義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社會主義的世界性的文化必然要到來,中國必將產生新文化而成為那世界性的社會主義的一部分🔙🧑🏼🍳。”因此,中國人應當“時時作轉入社會主義文化的準備。”這是鑒於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和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作出的論斷。張岱年先生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現在中國也不可能,然非永遠不可能🏺。且中國文化抬頭之日,必在世界已成為社會主義的天下之時。”因此,“現在的中國,在能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文化之前,只能是一個大過渡時代,在這大過渡時代,應能完成過渡時代的工作。現在中國的文化工作,必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準備工作。”在這個準備階段,中國人必須有堅定的文化建設的目標,並且為之而不懈奮鬥🏇🏼。張岱年先生指出:“文化創造之目標,是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文化之創成🫸🏽。”文化發展的根本方法:創造的綜合
發展文化的根本態度與根本方法是什麽?張岱年先生認為:“兼綜東西兩方之長,發揚中國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遺產,同時采納西洋的有價值的精良的貢獻,融合為一,而創成一種新的文化,但不要平庸的調和,而要作一種創造的綜合👊🏽。”什麽是“創造的綜合”?張岱年先生指出:“所謂創造的綜合,即不止合二者之長而已,卻更要根據兩方之長加以新的發展,完全成一個新的事物。”這種“創造的綜合”是以唯物辯證法作為方法論,對文化加以綜合的創新或創造的。張岱年先生指出:“‘對理的合’則不惟必綜合兩方之好處,且更創造新東西以主導之🪔🧑🏽🦳。……‘對理的合’則是創造的綜合。”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綜合了黑格爾的對理與費爾巴哈的唯物論,成立對理唯物論,更是創造的綜合。”正是由於應用唯物辯證法研究文化發展之智慧啟迪和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創造的綜合”之榜樣示範,並且結合中國國情,因此,中國文化如何遵循“創造的綜合”之前進道路,也就清楚地擺在國人的面前📨。對此,張岱年先生指出:“文化創造主義”即是一方反對保守舊封建文化,一方反對全盤承受已在沒落的資本主義文化,而主張新的社會主義的中國文化之創造。張岱年先生進一步認為:“惟有信取‘文化的創造主義’而實踐之,然後中國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惟有賴文化之再生,然後中國民族才能復興🧙🏽。創造新的中國本位的文化,無疑的,是中國文化之惟一的出路🖐🏻。”總之,應當汲取中外文化之精華,同時要“勇於創新”。
“創造的綜合”這一發展文化的根本方法,張岱年先生後來把它表述為“綜合創新論”。這個“綜合創新論”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綜合汲取中外文化之優長,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理論。這一理論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對於中外文化的交融、創新,已經起了並將繼續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堅持文化哲學研究中的認識辯證法
恩格斯指出:“所謂的客觀辯證法是在整個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謂的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列寧認為:“認識是思維對客體的永遠的𓀋🧑🦲、無止境的接近。”在文化哲學研究問題上,張岱年先生堅持認識辯證法,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豐富、深化🤲🏽、發展了他在30年代的思想,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學術品格。
1984年5月,在為《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一文收入《張岱年哲學文選》(上)時,張先生在該文末尾加了一段“附說”:“這是我30年代初期所寫關於文化問題的文章🧃🦸🏽♂️。當時我對文化問題很感興趣,有自己的主張:一方面我反對‘全盤西化’,另一方面我也反對所謂‘發揚國粹’、‘讀經復古’,認為應當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文化問題🥬。但文中對儒家‘仁’的學說的評價,未免膚淺籠統,這是一個尚待深入鉆研的理論問題,今後當試圖作進一步的剖析🙍🏽♂️。”後來,張岱年先生果然對中國文化“作進一步的剖析”。在1990年8月12日發表的《中國文化發展的道路》一文中,他指出:“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四長、四弊。四長是:1、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2、重視相反相成的思維方法🤨;3、肯定道德自覺的人格觀念;4🧑🏻🦲、愛國愛族的犧牲精神🍇。四弊是:1、尚道忽別的致思心習;2、不重實際探求的學術方向;3、忽視個性自由的人際觀念;4尊尊新新的傳統陋習💻。”在1992年4月12日發表的《中國文化的光輝前途》一文中,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獨特的卓見睿智,最主要的有五點:1、對於天人關系的深切理解;2、對於群己關系的正確認識;3、‘民之秉彝’的人道觀🦹🏼♀️;4、以和為貴的價值觀💆🏽♂️;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精神。”
張岱年先生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對文化哲學問題的探討,在30年代他的文化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豐富🥞、深化和發展🔀。這表明,他在文化哲學研究的問題上,自覺地堅持認識辯證法。不僅對文化哲學問題這一客體作唯物辯證法的分析,而且主體自身的認識過程和認識方法也遵循著唯物辯證法,他的思想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前進的⛹🏻♂️。(作者馮國瑞,北京大學哲學系)
轉自 光明日報 200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