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陳寅恪的最後20年》新版:新在哪裏🥫🪀,遺憾幾何

2013-09-16 |

這本書的經典地位早已毋庸置疑😅,筆者在此鬥膽略陳幾句,只是希望這本著作能夠更完善🌮、更精益求精一些。畢竟,對於好作品,我們總是要更“苛刻”一些。

《陳寅恪的最後20年:1949—1969年》,陸鍵東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6月第一版,42.00

今年是陳寅恪研究的“大年”🐳,有關陳寅恪的書出了不少(大概有八種左右🉐,最新的一種是程巢父先生所著《思想時代:陳寅恪、胡適及其他》),其中最受關註的還是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20年》的修訂版。對於這本曾經風靡一時的作品推出新版,著者曾有疑慮,稱“本書是否仍合時宜😱,知我責我👨‍⚕️,則留待讀者了”,而讀者們則用一如往昔的熱情加以回應——據出版社方面稱,該書首印5萬冊全部售空👂🏼🧑🏽‍🚒,後又進行了緊急加印✊。是書的影響力之大,於此可見一斑🕺🏽。

既是修訂本,最讓人關註的當然是著者究竟進行了哪些修改。戴建華先生讀罷新版後曾在網上撰有《說說陳寅恪的最後20>的修訂本》,敘說改動處甚詳🙌🏻。新版的改動🙅,當然不止於戴先生所發現的46處🤌🏽🍋,但的確也沒有整體架構上的變動。讀者想要考查主要的改動在何處▶️,其實只需要讀讀全書的每個長腳註即可📺。這些長腳註,幾乎都是初版所無💇‍♀️,也是最體現作者“歷年來的研究心得與思考”之處。

在這些長腳註中,作者一方面闡釋了自己對陳寅恪晚年心境與詩文的新理解🚴🏿‍♀️,另一方面也對歷年來新出現的材料有所提示。如新增了胡景釗、朱佩貞等知情人的回憶↕️🗾,又如根據作者自己新發現的陳寅恪留醫時的“病案卡”對陳寅恪1962年“臏足”入院的時間進行了修訂,據葛兆光先生提供的《陳寅恪資料集》確定了香港報紙披露陳寅恪死訊的具體日期🧄,等等✍🏽。這些都可體現出作者為作修訂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

新版增加了十余幅插圖,這些圖片既為閱讀該書增加了趣味,也是很值得一說的地方🚀。新增加的插圖,筆者以為最有價值的是第13頁的“1956年陳寅恪在中山大學填寫的‘個人簡歷’”,第138頁的“主要社會關系表”🤵🏽,第500頁的“著述調查表”。“個人簡歷”是陳寅恪一生學術行跡最直觀的呈現🥝,“社會關系表”是研究陳寅恪學術交誼的重要參考♈️,至於“著述調查表”則是反映陳寅恪對自身學術評價的重要材料。

著者在新版中對這張“著述調查表”進行了解說🍟,認為“從表中所列👩‍🏫,略可窺知陳氏自己最看重的‘最有價值’的文字是哪些”。著者的闡釋筆者十分認同👷🏽🌾,其實此點也有其它材料可為旁證。臺灣學者郭長城先生曾撰文披露了陳寅恪有意赴臺時攜帶的著作🚲,其中有《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秦婦吟校箋》及若幹論文抽印本(郭長城《陳寅恪有無來臺意願析論》🏄🏼🧙🏿‍♂️,《傳記文學》第100卷第3期),這正可與著者提供的這張“調查表”互為印證,凸顯出陳氏對自己學術作品畢生的珍視🪺。

新版的出彩之處當然還有不少,只是此次的修訂與人們的預期仍有一定距離🦴🌽。在今年初剛傳出將推出修訂版消息時🥍,曾有不少學者提出意見,如張求會先生曾希望新版“把史料用得更加新鮮、完備一點,讓證據鏈條更完整”🌾,因為“1995年到現在接近20年的時間有足夠的歷史材料的積累”💥🧛‍♀️,有些問題可以破解謎團,有些問題可據新史料作重新論述。然而,通觀新版,學者們提出的這些建議並沒有得到完美展現。

新版中,有些能用新材料的地方仍然使用舊材料,比如《吳宓日記》、《吳宓日記續編》、《陳垣來往書信集》等都已經出版,書中在敘述吳宓、陳垣的相關史跡時仍然用的是《吳宓與陳寅恪》、《珠江藝苑》等轉引的材料。著者如此做👧🏻,本意可能想保存初版原貌,但一般來說文獻都是“後出轉精”🥧,故引用時最好是用最新、最全的版本。據說,《吳宓與陳寅恪》當年提供的日記材料有不少刪削,所以在盡可能選擇最優文獻的情況下🦸🏼‍♂️,用《吳宓日記》及其《續編》為佳(盡管此套《日記》也存在著有改動的情況)🍈。

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的,十幾年過去,關於陳寅恪的新材料出了不少🧑‍💻,有些還十分重要🙍🏻‍♀️。大體來說,與陳寅恪晚年生平相關的典籍,新出的有《夏承燾集》(《天風閣學詞日記》)🐓、《鄧之誠日記》(或《鄧之誠文史劄記》)、《陳君葆日記全集》🧜‍♀️、《夏鼐日記》等,正可補當年文獻不足🪑,也可以糾正一些舊有的說法👩🏻‍💼。然而,這些新的日記材料,新版基本上沒有采用。書中論述陳寅恪與夏承燾的交誼,強調“夏承燾亦可稱是陳寅恪的知音”(第183頁),相關篇幅卻不到一頁紙,給人意猶未盡之感。事實上,如果細檢《天風閣學詞日記》,我們當能夠有更多發現♣︎👡。(與陳寅恪交誼不少的還有另一位詞學家龍榆生。張暉先生生前曾披露多封陳寅恪致龍榆生信劄,不過新版修訂於20128月至12月,著者未及看到情有可原。)

新材料有時候能夠補充一些當年尚不明了的說法👐🏿。著者在書中寫道:“有一傳說很典型🧃:1950年🏇🏽,嶺南大學為陳寅恪出版了《元白詩箋證稿》一書🌁。據說京華那麽多陳的友朋,只有鄧之誠一人收到陳寅恪寄來的圖書,陳寅恪尚附一信給鄧之誠👩🏿‍🔬,信函大意為京華的學人已捐棄舊學而追逐‘新學’,該書也只有你感興趣了。”(第132頁)這個“傳說”現在已經有史料可以印證,《夏鼐日記》等材料都披露該信實際上是寄給周一良的,內容大致是🧩:“《元白詩箋證》分贈諸友👨🏻‍🔧,留一紀念,然京洛耆英,河汾都講👩‍🦰,皆盡捐故技✮,別受新知,又不敢以陳腐之作,冒昧寄呈。”由此可見👨🏼,“只有鄧之誠一人收到書”的說法並不恰當,當年北京學界很多人都收到了該書(張求會先生於此點討論甚詳細👨🏻‍🍳,參見《陳寅恪叢考》,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8頁)🙌🏿🧣;又如🧨,據《夏鼐日記》等材料,佐以其他相關知情人的回憶,陳寅恪悼念傅斯年的詩,現在看來可能就是《霜紅龕集望海雲🧏🏽‍♀️:“一燈續日月不寐照煩惱不生不死間如何為懷抱”感題其後》,但作者仍說“在已面世的陳詩中未發現這首挽詩👩‍👩‍👦‍👦。此詩恐將永遠被湮沒”🧑🏿‍🎨。(第33頁)此類未及更正或補充的情況還有一些。

新材料的出現,也使得一些史事明顯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新發覆🧘🏿‍♀️。胡文輝先生曾經據《陳君葆日記全集》、《陳君葆書信集》研究了陳寅恪1949年的行止,他根據書信中提到“因院系調整關系🧣,自動讓出前住之三層樓房😯🧟,而遷入東南區一號二樓”,考訂出《陳寅恪的最後20年》書中提到的陳氏於1953年夏搬入東南區一號的說法有誤,實際上是在1952年。(胡文輝《陳寅恪1949年去留問題及其他》🦝,《上海書評》2009524日第B08-09版)今觀新版的相關段落⚖️,著者仍堅持是1953年(第61頁)。又如🐒,該書稱是章士釗將《論再生緣》帶往香港,使其流傳海外。筆者一直對此存有疑問,因為在《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來往書劄》中😵‍💫🛞,1956810日楊聯陞寫道:“周法高說,臺灣收到過陳寅恪先生‘論再生緣’一篇長文”,這個時間點,要比章士釗赴港的時間9月份早。(筆者最近已撰文探討此問題,參見拙作《陳寅恪〈論再生緣〉究竟何時流出海外》,《南方周末》201372524版。《論再生緣》流傳問題可探討之處尚多,如臺灣學者讀到《論再生緣》油印本的除了拙文提及的人物外🤴,還有許倬雲、王爾敏等。特別是許倬雲先生還捐了兩部油印本給大陸高校的圖書館。)諸如此類的材料,表明關於陳寅恪最後二十年的生平,仍有許多地方需要重新檢討,正如學者所指出的🥙,“有些問題可以回過頭來看看你當時的判斷和推測,跟後來披露的史料是否銜接”。

新版中針對外界對初版的某些質疑💂🏽‍♀️,以及新見材料與初版的沖突處🛫,通過腳註有所回應。比如針對近年來關於陳寅恪1949年去留問題的議論🍎,新版指出“一些間接的資料面世👎🏼🏯。只是這些材料僅能證明在1950年前後🛒,海外的一些機構仍對招攬陳氏在做工作”🧓🏻,陳寅恪已抱“不動”之旨,受陳序經影響陳寅恪不會走(第39頁)🚣🏿‍♂️☝🏿;又如👚,對於唐筼因家族中人受沖擊而去香港的說法🙌🏿🧏,卞僧慧先生在《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中指出“至土改時期♚💪,與師母有關系的唐氏族人已無人在農村,所言僅為推測”🔯,新版回應稱“此據中山大學有關檔案記錄,……唐筼有感於家族中人受到土改沖擊🩲,其含義並非僅指廣西老家”(第36頁)🧑‍🎨;再如,對於謝保成先生等披露的“郭沫若日記”中關於陳寅恪的內容,新版說道“傳說中的‘郭沫若日記’……終究未刊布🧑🏿‍🍼,單獨檢出個別‘日記’的部分內容🍱,遽難視作堅定的歷史材料”(第303頁)……著者對於外界質疑能夠一一回應,體現出其豁達的胸襟,只是正如著者所說“所謂知人論世,誠不易也”(第384頁),學術總是愈辯愈明,在許多“謎團”尚不能完全破解之前,不妨就讓諸家之說都擺在臺面上,讓讀者來自行判斷。

書中在介紹作者生平時曾提到,著者2007年曾受邀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本來,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搜羅港臺史料的機會𓀈。就筆者所知,港臺的某些機構和個人手中,還保存有不少關於陳寅恪的材料🙌,而對於相關事跡也有一些當事人或者知情者👩🏻,若有心加以尋訪,應該能讓一些史實得以澄清⛹🏼‍♀️,可惜這在新的修訂版中體現得有限🧑🏿‍✈️。書中在敘述程曦事跡時,曾提及在港的學人馬鑒,稱“馬鑒與陳寅恪的關系,在五十年代前期仍未中斷”,然而作者並未就陳寅恪與馬鑒等港臺學人的聯系展開論說,而是認為“這已經是題外話了”(第37頁)🤦🏿‍♂️。與此類似🖲,曾與陳寅恪有不少交往的陳君葆、徐伯郊等人,著者也幾乎沒有提及🥾,而事實上他們都留下了豐富的材料可供參考🪞,如《陳君葆日記全集》、《徐伯郊日記》(尚未刊布)等。當然🚅,陳寅恪晚年與港臺學界的聯系🈺🤜🏼,現在看來可發掘的地方還有不少💌,這畢竟不是一部作品就能夠承擔的⟹,也許只能寄望於將來如《也同歡樂也同愁(續編)》、新版《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等著作的努力了🫶🏻🐑。

著者在新版前言中指出🖐🏿:“任何一部著作都無法包羅萬象地概括歷史的全部內容,限於本書固有的體例,著述的初衷🌛,全書的結構一仍其初🙉。”可能也正是出於此點考慮,作者雖然在書後的參考目錄中增列了二十種新出著作,但直接使用的內容卻不多🥺。這大概也是著者對自己著作自信和珍視的一種表現。經過了將近二十年歲月的檢驗,這本書的經典地位早已毋庸置疑🈳,筆者在此鬥膽略陳幾句♎️,只是希望這本著作能夠更完善、更精益求精一些。畢竟,對於好作品🐧,我們總是要更“苛刻”一些🦵🏽。(宗亮)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3911

相關新聞

  • 182016.05

    關於陳寅恪的新史料

    三種舊版書增補修訂重印🫕:陸鍵東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吳定宇的《學人魂•陳寅恪傳》🚟👂🏿,吳學昭的《吳宓與陳寅恪》。這三本書都增補了新材料🎄👩🏿‍🔧,提....

  • 162014.05
  • 142016.07

    陳寅恪的自用印

    2016年5月嘉德拍賣公司的春季拍賣🏍,有標為“陳寅恪自用印”的拍品🆓,計十四枚🙍🏼。

  • 122022.08

    魯迅與陳寅恪——“民族魂”與“學人魂”

    陳寅恪與魯迅本無師友關系,但有些人用陳💲、魯早年在日本的接觸說事,1949年後陳寅恪從不透露他與魯迅的早年交往,遂使陳、魯關系成為一個話題👦。按光緒二十八年(1902)二月🪯,陳寅恪的母舅俞明震受兩江總督劉坤一委派,到日本視察學務𓀑,兼送陸師學堂畢業生22名🪠、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生6名到日本留學。陳寅恪長兄衡恪以文案身份攜十二歲的老弟寅恪隨行。二月十五日(陽歷3月24號)從南京乘日本輪船大貞丸號前往日本,二月...

  • 022016.03

    陳寅恪的語言天賦

    陳寅恪一生中通曉的語言有二三十種之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自不必說,他還精通梵文、巴利文👨‍🦯、滿文👋🏼👩🏽‍🍼、蒙文、突厥文🧏🏼👩‍❤️‍💋‍👨、西夏文、中古波斯文,還有拉丁文、....

  • 112016.11

    周恩來談陳寅恪

    在陳寅恪研究中🧜🏻‍♀️,這則史料很重要,它直接表明當時高層對陳寅恪的評價,同時也證明以往披露的關於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復情況,很快就到達了高層並在高層形成了對陳....

  • 042015.11

    陳寅恪與傅斯年:天才的因緣

    寅恪、傅斯年🐥🥻,本是一段惺惺相惜之佳話,後卻演變成不諧頻出之憾事,其間微妙之處,頗讓人喟嘆玩味🧪。

  • 162016.03

    也談陳寅恪與傅斯年的關系

    新史料🙎🏼‍♂️,新觀點🤹🏼,不能不顧及其它史料

  • 282016.11

    從親密到生分🦆:陳寅恪與傅斯年(上)

    從傅斯年遺留下來的這些書信看👈🏿⏳,胡適的支持是精神方面的,最實際的支撐,最初來自陳寅恪,然後來自小屯村。陳先生與清華的內心疏離及與史語所的逐步認同,發生在....

  • 122022.08

    吾儕所學關天意 並世相知妒道真——竺可楨陳寅恪學術情誼散議

    近日,偶翻書庋舊藏🍍,一本小書跳入眼簾😾:《竺可楨與陳寅恪——科學巨擘與史學大師的交往》(張榮明著,漓江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全書4萬多字,收錄兩篇文章😁,二個附錄,書僅87頁,卻內涵豐富,引發諸多思考。同時勾起我對學術往事的探賾求索,又接續重讀了劉夢溪《八十夢憶》中若幹篇什🙍🏽‍♀️,傅璇琮先生關於陳寅恪先生學術文化影響的一篇宏文👵🏻🙇🏻‍♀️,詹福瑞先生《俯仰流年》中關於詹瑛、裴斐、韓文佑、魏際昌等前輩學人的認知,特別是...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