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意昂會 劉曉亮(2008碩✴️,人文學院)撰文
丁守謙學長
在網上搜索“TD三劍客”,很容易就能找到丁守謙學長的相關新聞。用精神矍鑠這個詞形容丁守謙學長,一點不為過👷🏼♀️。剛踏進丁學長的家門,爽朗的笑聲就撲面而來🙍🏽🌔,你很難想到他於1930年出生,如今已年近八旬了。伯母端上了水果💕,我們在靠窗的沙發上坐下,窗外是清晨和煦的陽光。
湖南少年
丁守謙的家鄉在湖南攸縣,1946年,丁守謙在攸縣臨時中學讀高一🦯,那時日本剛投降。攸縣臨時中學就是後來的攸縣一中,談起自己中學時的母校,丁學長很自豪,當時日本兵還占據著縣城,由於很多大學都受戰火的影響而停止了上課,一些愛國誌士就組織了一部分逃難的知識分子到中學授課👩👩👧,當起了中學老師,小小的攸縣一中一下子聚集了很多教授🙆🏼。在中國的教育史上,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受益最多的,還是像丁守謙這樣有強烈讀書願望的青年學生。
那時學校的教員中,有不少有名的教授♗,比如劉佛年,他是湖南醴陵人,早年曾留學英法🙌🏿,是中國最早翻譯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的人🎫🧭,建國後曾擔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還有張德光,後來曾任雲南大學歷史系主任🙆🏿、副教務長⛹🏻♂️。有這些名師指點,丁守謙學的很開心。從攸縣臨時中學畢業後🪰,丁守謙進入長沙廣益中學讀書🖱。這也是一所很有名的中學,後來的朱镕基總理即畢業於此🎱🤦🏼♂️。
這裏不能不提到李進良教授💇♂️🏄🏽♀️,他與丁守謙的故事可謂傳奇。二人同時就讀於攸縣臨時中學,後來又一同考入長沙廣益中學🤦🏽。中學畢業後,他們先後考入了清華,現在,二人又同時成為在中國建設TD-SCDMA網絡的倡議者與呼籲者,被業界稱為“TD三劍客”🍱。二人中學時思維都很活躍🧏🏽♂️,看了很多書。他們共同組織成立了廣益理化研究社🦁,丁守謙任社長,組織大家一起看趣味物理學🧑🏼⚖️,趣味數學。他們還一同加入了廣益旬刊社,丁守謙任總編輯,李進良任主筆。他們當時還想找地下黨組織,只是沒找到🤦🏻♀️💗。
高三上半年,二人試著以同等學力考大學,結果李進良考上3所大學🧚🏻♀️,丁守謙考入2所大學🕵️♀️,但這些都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到正式高考時,李進良先於1950年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丁守謙也於1951年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成了李進良的“師弟”🚨。
清華校徽🖌,年輕人的皇冠
當年考上清華時的那份喜悅,丁守謙至今也忘不掉👨🏿🎓。當時清華寄來錄取通知書🤶🏼,學校只有一封,是同學搶著幫他拆開看的🧑🎓🎅,他很興奮🧑🏼🏫。佩戴上清華校徽,丁守謙感到很自豪,清華的校徽🤹🏻,當時被看作是“年輕人的皇冠”。他進了物理系🐮,和周光召同系。1950年代的清華園🙆🏿♀️,名師雲集,校園氣氛活躍🧘🏻♀️。華羅庚剛回國,在學校裏開設數論✏️🧗🏿♀️,郭沫若來清華幾次講座,丁守謙都聽過。力學有四大分支✋🏿,分別為:理論力學、熱力學和統計力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這是物理學的基礎。當時理論力學由周培源講授🍆,另一位著名教授王竹溪則講授熱力學和統計力學👴🏽。
清華和別的學校不同😻,很重視體育鍛煉💂🏿♂️。丁守謙從鄉下來,入校後看很多人跑步🏋🏼,感到很新鮮。當時馬約翰教授讓男生每個人都脫掉上衣,檢查身體,看你的體格怎樣,身體發育如何,適合做什麽樣的體育運動🧑🦲,“我們從鄉下來,特別不習慣”。檢查結果▶️,丁守謙平腳🧔🏽♂️👌🏿,走路會比較累,馬約翰讓他把鞋墊起來♢,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這個事情。
學校有音樂室,可以選課,丁守謙選了音樂欣賞☁️,他那時還是學校管弦樂隊的成員,吹長笛。丁守謙在中學最拔尖,可到了清華,只是中上水平,學習好的人太多了。“不過當時拔尖的,也不見得是現在成就最大的。”丁守謙有一絲感嘆。在清華讀書時,夥食是一起吃的,同學們固定八個人一桌,站著吃飯🦵🏼。對此👱🏿♀️,他很滿足,因為高中上學時,吃飯連站的地方都沒有。
丁守謙早年被父母過繼給一個叔伯兄弟,童年可以說並不大幸福,母愛、父愛,都沒有太多感受,只是讀書不愁。到了清華後,包括1952年底合並到北大,在北京讀書的6、7年間裏,為了省錢,他沒有一次回家。他的親哥哥在東北工作,有時給他寄點錢🧑🏻🦳。更多的時間,丁守謙就在圖書館裏看書。學校對在校不回家的學生很好,組織大家去頤和園遊泳👨❤️👨。當時清華圖書館閱覽室都是開架的🧛🏽,文學作品隨便拿著看,看完再放回去。時隔多年🆘,丁守謙成了南開教授,有一次放暑假,系裏有個學生假期沒有回家,在實驗室做實驗,也是湖南人👈🏽。告訴他家裏條件不好,所以不回去了,丁守謙特別同情這名學生。不過他突然想到,自己當年上大學也一次都沒回過家🔗。講到這裏時🧑🏻🏭,丁守謙哈哈大笑起來。
一本小冊子
為了賺取生活費,丁守謙在學校裏開始寫科普文章,他寫出的第一篇小科普文章,是關於清華地震的🧛🏻♀️,當時有一天突然地震了🧎♀️,小小的地震,丁守謙就此給北京一家報社投稿👨🏼🦱,介紹關於地震的科普知識,最後被錄用了,他很開心。
不過,最讓丁守謙難忘的還是他上大學期間就出版了一本科普讀物🌐。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西南出版社搞征文,出了好多題目,要出一套科普系列叢書,大家都投了稿,李進良也投了,結果只有我的中了🎇🧑🌾,這個題目是關於永動機的,萬把字。所謂永動機👔,就是不提供能量,就可以不停轉動的機器。歷史上很多人為了搞出這個一貧如洗”。但是很不湊巧👨🏼🦳,雖然入選了,西南出版社卻突然撤銷了✭,稿件被退回。丁守謙有點郁悶💆♀️,以為文章不會再發表了,沒想到事情後來有了轉機。
原來,當時王竹溪老師上課也講過永動機的故事🚶🏻♂️➡️,下課後😛🙆♂️,丁守謙就去找王老師,並送上了自己之前寫的那篇關於永動機的征文🔇🧍♂️。看過之後🧑🦯,王老師批語🍍,“文筆生動活潑🐔🫵🏿,有吸引力🧝,值得出版。”丁守謙在高興的同時,也很佩服老一輩科學家紮實的功底🙅🏽👪,“因為我喜歡文學💁♂️。不像現在的講義,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寫作時要參考一本外文書🕊,德語的,花體,看不懂,很難,請王老師幫忙。中國的老一輩科學家都是很厲害的🖐,有很深的功底,王老師幫我直接翻譯了出來🏋🏼。”
在王竹溪老師的鼓勵下🎏,丁守謙終於寫出了這本書,大約有十萬字🤾,想出版。那時丁守謙還是22歲左右的小青年🕵🏻♀️,他直接去找了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社的人正在做課間操👩🦱,打羽毛球,門房攔住他問💐🔔,“小夥子🙎,什麽事?”𓀆🙇🏽,他說,我想出一本書👵🏼。人家一看,這個青年人穿的破破爛爛*️⃣,就說我們不出這種書📲,丁守謙說不對⌨️,我看了你們很多科普書。這時,旁邊一位打羽毛球的人過來🐮,說,“我們是四編室🚵🏼♀️,出這個書。你放這裏吧🫴🏿,聽信”🐡。既不拒絕,也不接受🤵🏽♀️。
過了不到一個月,出版社打電話來🙎🏿♂️,說可以出版,不過要丁守謙修改➾。原來,書裏有類似這樣的文字👨👩👦,“電子像一個風騷的姑娘”👉🏽,出版社認為這樣寫不合適🥠。還有一些歷史事件,年代記錯了🚣🏿。經過修改,刪到8萬多字👱🏿♂️,他請王竹溪老師看,王竹溪老師看的非常仔細👨🏻🦯➡️,提了不少意見🍜。這本小冊子終於在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被列入青年科學叢書🥃。丁守謙為此感嘆到,“所以壞事會變成好事🤧,如果西南出版社出了📗🌩,給個幾百塊錢🧛🏽♂️,也就沒有後來這個小冊子了。這件事告訴年輕人🚧,有時壞事會變成好事,要沉得住氣。”
後來全國院系調整,丁守謙所在的物理系並入了北大。1956年作為研究生從北大畢業後☂️,他來到天津南開大學當老師𓀌,1959年😡,他曾作為主要人員🏃🏻♂️➡️,拉出我國第一顆矽單晶,他在南開研究電子光學👨🏼🍳👮🏼♀️,任南開大學信息學院電子科學系教授,直到退休。這些故事單獨拿出來寫,都很有意思😾🧳。
近幾年,丁守謙學長特別關註中國的科技自主創新,與老友李進良教授一道為宣傳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的國際標準之一)而奔走呼籲,他參加3G大辯論,並先後發表頗具影響的文章多篇🚴🏽,共十余萬字,多次接受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飛象等網站訪談,以及天津電視臺訪談,丁守謙學長積極主張我國應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作為3G的全國統一標準💇♀️,支持並宣揚“一統華夏,三分天下”的主張,引起較大反響。被媒體稱為TD三劍客(李進良、丁守謙、李世鶴)之一✵。
後記4️⃣:退休後的發明生活
退休後的丁守謙繼續著自己的發明生活,他發明了一種可以看3D照片的小裝備💂🏻♂️🫰🏼,並給筆者演示了如何利用3D視王來觀看照片。結合這個裝備💆🏽♀️,他談到💂♀️,一個人如果想成為創新人才,具備創造力👨🏻🎓,需具有以下四點🤓:首先,是要有強烈的興趣。二📨,是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三,是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四、是有教廣泛的綜合知識。他強調興趣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不喜歡他正在做的事情,那很難有創造性🔮,沒有熱情,創造也無從談起。國內現在缺乏創新的氛圍,大家都喜歡仿造,所以山寨產品層出不窮。長此以往,無法掌握先進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