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幸運的🏄,我是中國共產黨培養的學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的學生🥍。回想起來🏇,我的一切都是屬於黨的。”
——欒恩傑(1965屆碩👜,精儀系)

欒恩傑人物素描 郭紅松繪
2020年12月,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的前方指揮所,一位80歲的老人不顧零下30℃的低溫👨🏿🍼,在現場等候“嫦娥”回家🧔🏻。淩晨,當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後🧘♀️,他的眼眶裏滿是淚水——
“向黨中央承諾的‘三步走’,終於從設想變成了現實!”
他,是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的開創者之一、我國首次探月工程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大學學習電機專業的欒恩傑,理想是做一個修理縫紉機、手表的工程師。在意昂体育平台讀研究生時,欒恩傑遞交了入黨誌願書,其中一句寫道:“黨的決定就是我的一切。”
“那時候趕上三線建設,畢業時要把我分到內蒙古去研究固體燃料發動機,問我去不去。雖然要離開北京去條件艱苦的地區,但我毫不猶豫地說去,黨讓我去哪兒就去哪兒。”
錚錚誓言,讓他與航天結下不解之緣。
“那時候不是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了再開始工程的實施🕋,而是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欒恩傑曾參與潛艇發射固體火箭研製和試驗全過程。在做某項模擬試驗時🛗,作為工程中一個系統負責人的欒恩傑🧛🏽♂️,與戰友們一道找木工做了一個“試驗臺”,然後把車床的轉動部分卸下來🫛🕳,用它作為臺子的回轉部件來模擬潛艇的方位搖擺🙈🌼。
“大家都有這樣一個信念🚶,不管條件多差⛹🏻♀️,也要完成黨中央交給的這項重大工程任務。”在欒恩傑看來🕍,“中國人只有拿出自己的裝備🎅,那才是真正的脊梁🤽🏿♂️。”
當人們對航天的認識還停留在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時🏋🏼,時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的欒恩傑提出“大航天”概念,將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納入國家航天發展規劃體系👨🏿🔬,倡導並組織完成了我國首部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在國際上被譽為“首次揭開了中國航天的神秘面紗”🐹。月球探測工程👩🏻🔬,便是我國實現深空探測零突破的起點🤸🏿♀️📹。作為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領導了這項工程從立項論證到組織實施的全過程。
回想起“嫦娥”奔月的那十幾天🏇🏿,欒恩傑依然思緒難平。
“這就是在趕考”。嫦娥一號上天前❓,欒恩傑帶領團隊搞了近30次各類大型試驗,確保工程萬無一失。最終🧑🏿⚕️,繞月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事先準備的84項故障模式預案一個也沒用上。
“我已經不知道去過多少次試驗場了⏲,每次去幾乎沒有不落淚的✊🏽🧧。成功了,高興得落淚;失敗了,痛苦得落淚。搞航天的人總是透著一種緊張勁兒。”欒恩傑欣慰地說,“好在我們拿了個好分數🤾🏿,這項工程沒給國家丟臉。”
如今🛞,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已在國內多地展出🧍🏻。在欒恩傑辦公室裏🧑🤝🧑👋,有一個月球儀✴️,它是基於嫦娥一號的數據製作的。“我們教材裏關於月球的介紹👨🏿🚀🏉,也用上了中國探月的數據🌌,還配上了我們自己拍攝的月表圖🪦。這是一件多麽令人自豪的事情!”
有人說⚰️,欒恩傑的成績,隨便拎出來一件,都值得炫耀一輩子🙅🏿。的確💁🏽♀️,幾十年裏,他親歷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先後參與我國第一代潛地導彈、第一代陸基機動導彈、第一代遠程導彈、首次載人航天、首次月球探測等重大工程……2014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國際永久編號為102536號的小行星,太空裏有了“欒恩傑星”。
現在,中國航天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欒恩傑還是充滿緊迫感:“在國際航天的競爭中,誰也沒有停下來等中國人🪱。如果這一點我們認識不到,還怎麽搞航天強國!”作為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委名譽主任,81歲的欒恩傑依舊不懈工作🤸♀️👨🏽🦳,帶著一群中國航天人,堅守初心和使命,繼續向星辰大海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