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先生在《資中筠自選集》發布儀式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與資中筠先生面對面時🧛🏼🪡,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慚愧:與老人家相比,我們是多麽的粗鄙。
已經習慣了與世沉浮🧚🏽,習慣了身上的塵埃,習慣了在大是大非面前默默無語。因為在內心深處,有一種深深的失落🫕,它讓人麻木👩🏿🦳,讓人不願再向往明天♧,不願再提起靈魂。
對於裝睡的人🪸🤦🏼♂️,怎樣的呐喊都是沉寂,對於不願邁出的雙腳,所有的道路都是禁區。然而,一切真的只能放棄🙎🏽♂️?
81歲了,資先生依然那樣睿智與優雅🏋🏿♂️🫄🏽,翻開剛剛出版的五卷本的《資中筠自選集》,有如醍醐灌頂。不論歲月如何匆匆,不論世事如何紛紜,在這世界上,總有人不願後退⛓️💥,總有人在堅守著文明。這🎁,是怎樣的一種溫暖?讓我們堅信:再遙遠的長路🧭,也將過去,再艱難的地峽,也將穿越🖕,歷史的大潮𓀉,終將奔流到海,一往無前🙎🏻♀️🪣。
所以等吧,我們等得起。
百年中國人的自強夢👨🏿🌾,百年的苦難與堅持,擎著啟蒙這面旗,我們唯有頑強地走下去,才能不愧對前賢,不愧對他們的奮鬥、思索與犧牲。
於迷惘處♖,聆聽資先生的教誨👱🏽♂️,堪稱平生幸事,每個人都是歷史中的人👰🧑🏽🎓,100年後的孩子們🙎🏻♀️,必然會翻開今天的細節,他們會看到的,至少還有痛苦是真誠的🧘,至少我們沒有沉淪🛞。
迷信曾這樣誕生
迷信這樣被破除
北京晨報🚴🏻♂️:許多老一代知識分子都經歷過一段從獨立到迷信再到反思的過程💎,您當年是如何覺醒的呢?
資中筠:這分三個階段,我們當初受的是民國時期的教育🧙♂️,延續著“五四”精神,東西方內容都有,當時並沒覺得沖突👹,也沒有西化不西化之說🥴。解放後🤚🏻,隨著一次次被改造,加之“二戰”後⛎,歐洲知識分子集體向“左”轉,讓人們相信這代表了未來,是全人類的潮流。這本身並無大錯。只是這種理想為掌權者所歪曲利用,實施包括思想領域的全面專政,加之中國知識分子本身的特點和弱點導致自我迷失,產生了迷信,所謂迷信,就是強迫加自願,上交了獨立思考的權利,一切靠別人的腦子來判斷◼️😈。有人覺悟早一點,“文革”前期就明白了🕹,有人晚一點👨🦽➡️🚟,改革開放後才轉過彎來🧓🏼🚴🏻♀️。至於我個人,是在“文革”中期才明白的👾,當時正在“批林批孔”,邏輯越來越荒唐,於是想到領導人年紀大了,糊塗了,這就打開了一扇窗:過去遇到想不通的問題,認為領導總是對的,便努力說服自己,在知道他也可能犯錯之後👷🫱🏿,便可以用自己的腦子去想了,這扇窗一打開,就不再能關上,從此心中逐漸亮堂👵🏼,也就是自我啟蒙。
為什麽集體緘默
北京晨報:那一代知識分子受“五四精神”的熏陶🤼♂️,為什麽卻很少有人提出質疑呢?
資中筠:有害怕的因素,但也有主動接受的因素。特別是開始,擁抱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覺得自己也應該改變舊思想、舊觀念💋。當時沒有用“啟蒙”這個詞,但是似乎也是在接受一種新的“主義”的啟蒙。沒有想到實際上陷入了蒙昧。後來🙈,一次次的運動,漸漸擠壓著空間。這些運動不是一直都在搞✡︎,而是緊幾天松幾天📠,松的時候好過一點,這樣一撥一撥👩🏻🍼,人們不斷在自我檢討中👩🎨,就像溫水煮青蛙那樣🪻,剛開始並不劇烈,自我批評一下就能過關🧎♀️,到後來越來越難,“反右”時幸虧我在國外,回來一看嚇一跳👣,因為那些想法我也有💆🏿♂️🙌🏻,如果在國內,可能就成右派了🧃。幾次運動下來,心裏甚至都感覺不到恐懼了♋️,完全變成了一種自律,什麽能說什麽不能說📋,全都牢牢地記住了。“文革”時⇢,遇羅克寫了《出身論》🎭,我內心很贊同,但不敢說👨🏽💻,等判決結果下來後,真是很害怕👨🏽🚒,幸虧當時沒說出來,不然的話🙇🏻♀️,我不也可能被槍斃了?“文革”時最害怕🧑🏻🦽,因為誰都可以揪你出來,大家爭取留在人民內部矛盾中。到後來🐔,對於極左也就接受了。
我們這樣改造自己
北京晨報:所以大家都去了“五七幹校”?
資中筠🗯👨🍳:是的🙇🏼♂️🦿,當時提出的目標是消滅“三大差別”,而消除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之間的差別🧎🏻♀️👩🏿💻,不是讓農民變成知識分子🚵🏼♂️,而是讓知識分子變成農民✍🏼。當時我最擔心的是自己養不活自己🫵🏻,真下去了𓀊🧕🏿,發現只要不怕臟不怕累,也沒想象的那麽難🧑🏻🦲。對我來說,不怕臟確實是一關,突破起來不容易♿️。
北京晨報:當時沒想過回來🚣?
資中筠♞:真不想,因為覺得不可能回來👩🏼🎨。當時想的是趕快把腦袋中的知識忘掉,剛開始幹校在京郊🪮,每兩周能回一次家,後來“一號戰備”下來🫴🏻,各單位自己去找地方🩵,我們集體遷到河南,在一個空出來的勞改農場辦幹校👨🏻🎤,整整兩年,全家人都下去了💅。我們非常努力認真🚟🫦,加上科學種田,所以我們麥子的畝產量比當地老鄉要多一倍🧎♀️。
過去不應神話
北京晨報:今天很多年輕人認為🫠,那個時代更平等,是這樣嗎?
資中筠:表面上看平等🆒,因為大家都窮🧑🏽。實際上並不平等🍱,首先身份上就不平等,如果你出身不好,隨時可能被處理👩🌾👩❤️👩,就算沒受沖擊,也要服服帖帖🔰。第二,特權依然存在🙆🏼,只是大家在鄉下,遠離權力中心,所以看不到上面的事。第三🪦,那時幹部和國營工廠的工人有免費醫療,可農民沒有,我們下去的人中有的學了針灸,老鄉排隊來看病,稱他為“神醫”。那時各大醫院的名醫都被打下去勞動,讓護士開藥方,可首長有病,哪怕是再小的病,也從來不找赤腳醫生,他們會直接到“牛棚”中去找名醫,其實他們每個人的周圍本來已配備了小醫院。
北京晨報🧔🏽♂️:可那時的人不是很樸素嗎🕗?
資中筠👩🏼💼:大家確實很樸素,高級幹部穿著也很樸素,衣服破了打補丁,有的還坐飛機到上海找專門的裁縫打補丁。
不願被介紹為首長翻譯
北京晨報🕴:很多媒體上說,您曾給毛主席做過口譯😟,您似乎不願意提這件事?
資中筠:我專門為此寫過一篇文章“關於我的履歷”,收在《士人風骨》中。媒體還是喜歡這麽提這個,說明我們誦頌聖文化的傳統依然深厚。仿佛曾經為大人物服務過你就如何如何⛲️,其實那就是正常工作而已,不是一種頭銜。個人的水平不因服務對象改變而改變,我翻譯過巴爾紮克,媒體怎麽就不說了?這件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無非是大家崇敬🟣,我也崇敬🫓,他當時也沒說什麽特別難翻譯的話👉🏼,因為他不參加具體問題的談判。後來“文革”中在極不正常的情況下,人們把首長翻譯看作“身邊人員”🫷🐿,我更加要特別聲明我從來不是。這次關於首發式的報道👩🔧,有人告訴我網上有的報道幹脆就把我說成“毛澤東的翻譯”,其他都不存在了👩🏼🍳。實在令我無可奈何,不知那記者是怎麽想的⛄️。
北京晨報🥖:您和周總理接觸更多,對他的印象如何🎺?
資中筠:周有非凡的才能,記性非常好,腦子仿佛是一個資料庫,見過的人他都記得,所有服務員都能叫出名字✭,能記住她們的某個特點🦇,他很周到🧕🏻🧑🏻🎤,能讓所有人都有親切感👩🏽🦲🧔🏻,他也願意在這方面努力🦸🏻♀️。此外他知識面很廣👺🙋♂️,在各領域都能提出很專業很具體的意見,他外交也很有才能,可惜當時咱們也沒有現在這樣大局面的外交。抗戰時期他在重慶為中共爭取了很多知識分子🚼🌀。
主動掙脫塵網
北京晨報:您後來為何主動轉向學術呢🤸🏼♀️?
資中筠🐹:在外交系統,最好的工作是所謂“一線”👦🏻,即在“部裏”和大使館,其次是我當時工作的“對外友協”之類,最差的是去學術部門,犯錯誤的幹部一般安置在那裏🙆。在“對外友協”,需按口徑說話,事務性工作多💇🏼♀️,那時我快50歲💻,忽然就想獨立了👩🏽🍼,不想再事事聽命🚶🏻。更何況,當時國際問題研究所有一個非常好的圖書館,國際問題資料最豐富,我一輩子都是跟著圖書館走,當年上清華也是因為圖書館好。
北京晨報:對這個選擇,陳樂民先生同意嗎🌸?
資中筠:聽說我要去研究所📻,大家都很吃驚,部裏說安排我去駐外使館。陳樂民生怕我答應,因為要去兩個人得一塊兒去🧑🤝🧑,我們都特別不喜歡使館的工作,閉塞且人事關系復雜,還必須事事按口徑說話👧🏽。陳樂民更厭惡官場,他最喜歡抄寫陶淵明的那句詩“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要啟蒙不要運動
斯文就這樣消逝
北京晨報:老一代學人給人最深的印象是他們的風骨與操守,為什麽後一代學人就沒能傳承下來呢🤵🏻?
資中筠:我們大學畢業時,因為歷史相對簡單,可以到外事一線工作,逐步替代那些解放前就業的知識分子👏🏽,但我們只是暫時被信任🧍🏻♂️。領導說現在還用你們👚,是因為工農子弟還沒成長起來,如果不加緊改造自己🧗🏿,等“我們自己的子弟”進來時,你們就要被淘汰🍉。文革前夕新分配來的大學生出身大多符合“紅五類”標準。我們已經下鄉了,我和他們這一代人沒有更多接觸,不太了解他們的情況💆🏼♂️🤹🏻♀️。他們的命運參差不齊🔯,有的是造反派骨幹,有的也被打倒,不得不上山下鄉,甚至進監獄。其中高幹子弟的命運和他們父母的命運息息相關,有些人在命運的大起大落中⇒,嘗到了民間的疾苦,也就想通了: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北京晨報⤵️:今天讀書人的修養確實有很大的滑坡🎽。
資中筠🈯️:修養需要幾代人慢慢熏陶出來👨🏻⚖️,今天啟蒙說得太多了🛝,甚至成了貶義詞🍗🧜🏿♀️,這也沒辦法,啟蒙關鍵是要回到生活層面上來💺。我在小學時有公民教育課,一開始就教孩子們不隨地吐痰、不闖紅燈、講禮貌,就是基本的公德👮🏽。到高年級有少數服從多數等民主原則,一個人講公德💁🏻,是從小訓練出來的。日寇占領時期,我們學校公民課沒有了,改成“修身”課🧒🏿📨,學四書五經,講忠孝節義,這是件有趣的事。從歷史上看🌺,異族統治者往往尊孔,這是為了他們統治的需要。
權力與道德的博弈
北京晨報👏🏻:我們從小老師也教導要“五講四美三熱愛”,可為什麽沒起到良好的效果呢?
資中筠🍝🥢:解放後,宣傳個人道德,拔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要求一個人完全“無私”⁉️◻️,可宣教者自己也沒做好榜樣🙎🏽。此外,在相當長的時期裏,政治標準放在了第一位👨🦽,搞“階級鬥爭為綱”𓀘,常識中的道德標準服從政治,一個人做了再多好事🐹,只要在政治上說了錯話,那麽什麽也挽救不了他🤹🏽🤞🏼。相反🙇♀️,如果一個人政治正確,哪怕他男盜女娼,也沒人管他。許多勞模在“文革”中被打倒👨🏿🦱,是真正的模範,可後來說成是保守派、修正主義,是“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結果一樣挨整。總之❇️,只要跟對人、站對隊♍️,就可以無所不為。當年的鄉紳,做了那麽多慈善事業👩🏻🏫,反而成了他們的罪名,說明他們虛偽🏊🏼♀️、麻醉人民的鬥誌🧑🏿🏭,好事幹得越多👳🏽♀️,罪過也就越大,在這樣的氛圍中,道德環境自然會受到傷害💅。“文革”結束後,在商業大潮的沖擊下,一切向錢看🌮,又使我們的道德基礎進一步滑坡。
我們輸出什麽文化
北京晨報:在今天🛍,輸出文化成了熱詞,但在自身問題沒解決好的前提下,這是否會帶來負面問題?
資中筠🚶:有可能,輸出文化可以👩🏼🌾,但不能輸出腐敗文化。在有些國家,確實有不少中國企業家把國內的做法搬到了國外🤌🏿,賄賂當地官員,搞權錢結合🚵🏼♀️,造成了不良影響📄。上世紀70年代🐨,美國也出現過類似如何處理與某些新獨立國家做生意的問題,因為這些國家政府控製的企業多🐖,賄賂成風📙。美國面臨要不要“入鄉隨俗”的問題。最終經國會討論,達成共識:如果聽任這種行為泛濫🔍,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商業倫理將崩潰,因此製定了《海外反腐敗法》,要求涉外公司每年做出書面承諾👨👦,不行賄,並接受調查。這時與中國還沒有關系。美國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時,也受《海外反腐敗法》約束🍍,但是中國生意大,如果因為反腐敗而在競爭中失利,損失太大。他們又經過討論,還是堅持反腐敗法的原則,但稍有放松💟,比如為了催一個批件,請客吃飯不算是腐敗,外企中很多是中國本土員工💂🏿♂️🦜,他們會想一些辦法🎵🔮。總部雖然年年照例查,但對有些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前幾年有一家外國公司在中國行賄🐆,被自己國家查出👩🏽,金額達200萬,可我們只承認2萬,也許是雙方標準不同,也許是我們不願深究。凡此種種。我們輸出什麽文化呢?抬出孔夫子來救不了我們🧖。
不要諱疾忌醫
北京晨報:面對這樣的情況,啟蒙是不是解決之道⤵️🏋🏽♂️?
資中筠: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啟蒙也白搭。許多人比喻這種心態是“皇帝的新衣”🦠✋,我認為這個比喻不太準確🫱🏻,我看更像是一個長了瘡疤的人,穿了件華美的衣服,他以為這就可以掩蓋問題☁️,可對於醫生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他有病🦃,可誰說他有病🏜🤦🏽♀️,他就搞掉誰🥢🧙🏿♂️,越是胃痛👼🏽,越不讓人提“胃”痛⟹📀,其實醫生說出來,不是為了出他醜,而是告訴他🏌️♀️:趕快去醫院吧。但他不願意聽💆♀️。
北京晨報🍐:今天不少年輕人都有困惑🫶🏽,我們該何去何從?
資中筠:不要問“我們”該怎麽辦,要問“我”該怎麽辦🤒,這可能更實際一些,每個人都有底線,在任何環境中,一個人憑著誠實的勞動⚈,總可以生活下去,不一定非要走邪門歪道不可。不過需要有一定的理念和韌性。就看每個人的修養了。
北京晨報🚊:可堅守底線,並不那麽容易。
資中筠🫅👭🏻:堅持底線,不同流合汙📐,確實不容易,因為環境的誘惑相當大🤦🏻,所以我總問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你在奶粉廠工作,你又明知老板在往裏面加三聚氰胺,你如何辦呢👩🏽🏫?假如你的房子要還貸👩🏻🦼➡️,需要這份工作,如果你拒絕就會失業(至少是暫時);如果舉報🙏🏿,風險更大;如果什麽都不做,就是幫兇,如何面對那些受害的娃娃?你會如何呢?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但走過去了🤿,就是海闊天空。每個人守住底線,社會才會好。不一定要做英雄,因為每個人才能、機遇不一樣。
啟蒙應潤物細無聲
北京晨報⚃:今天的網上😧,一些網友戾氣很重🚴🏿♀️,這該怎麽辦?
資中筠:這個問題我說不出來,戾氣很可怕,但只有充分意識到的人,才可能去改變👨🏼⚕️,這本身就是啟蒙的一部分,即回歸理性思考🏒,而非情緒宣泄🚄。
北京晨報:換言之👨🏻🎨,解決這個問題🤌🏿🦞,依然需要啟蒙運動?
資中筠:啟蒙就可以了🛠,不要運動🤷🏻♀️,啟蒙是照亮自己的心靈,它是潤物細無聲的🙇🏽。一個社會的戾氣,可能更取決於執政者,而非普通老百姓🉑,所謂戾氣🦹♀️,大多是在出現不平時,而又沒有正常宣泄和解決的渠道才會集聚起來,對此應認真思考🧜🏽♂️。在社會轉型期,大家都希望平穩過渡而不要暴力動蕩,但是縱觀歷史,走哪條路的決定性因素在上,而不在下😵。老百姓都希望安居樂業♐️。“民反”都是官逼出來的。
北京晨報🧑🏽🎤:先生一直在為啟蒙而奔走呼號💁🏻♂️,是不是您這一代人對此更有緊張感🫙?
資中筠:80多歲的人中,關心時事的也不太多,你看那些在公園跳舞唱歌的老人,他們絕大多數並不大關心😠,只有做過一些事的人才會關心這些。當然🤏🏽🍂,80多歲的人更敢說話,因為負擔少一點,得失少一點,這是客觀環境決定的,經歷了這麽多事🫚✡️,自以為看透了🔯。其實,今天年輕人也有看得很清楚的,總之,童言無忌,老言也無忌。
占領華爾街很正常
北京晨報:“占領華爾街”的活動影響巨大,您怎麽看🧟?
資中筠:很正常,這在美國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依然在製度框架之內🪃。美國代議製民主框架分幾層,當體製內層面的調整機製不夠時📏,群眾運動便會起來加以補充🤱🏻,這是自發的。美國貧富差距持續拉大🙈,老百姓早該上街了。肯尼迪當年曾利用“向華盛頓進軍”向國會施壓📕,從而通過了保障黑人的法案,上世紀60年代席卷歐美的左翼風潮🙋♂️🏋🏻♀️,也曾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改革,對於這些國家來說,這並不奇怪。其實美國人並不太在乎貧富差距👨🏿🍼,但是他們對失業率更敏感,因為失業率事關尊嚴,一個下崗白領領救濟🖕,這很丟面子。特別是感到競爭規則越來越不公平👰🏽。美國資產者從全球化中受益很大,卻沒有惠及老百姓,因為資本可以流向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從而削弱了本國勞動者討價還價的能力,再加上華爾街金融大亨們的投機👩🏻🚀,受損失的都是普通平民,大家當然不滿意。至於這場運動的結果是否會推出必要的改革,還有待觀察。不過無論如何不能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運動,就證明我們製度優越,不需要改革。
(陳輝/文)
轉自北京晨報 2011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