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83歲的資中筠滿頭銀發👷🏽♂️、面色紅潤地出現在首都圖書館的講臺上🀄️,帶著她的兩本新書《老生常談》和《美國十講》🙆🏼。這兩本書由廣西師大理想國出版,2014年1月上架。資中筠在現場聊了不少自己最近的體會和心得🧶,還幽默地說♡:“根據我一貫的講話作風,就是信口開河,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本書。”而清華教授劉瑜也來支持,說“我是資先生的粉絲💂🏻♀️。”

《美國十講》中,資中筠並不是就美國談論美國,說的是美國,其落腳點和關註度還是中國,還是中國當下的現實處境,體現了她一貫的現實關懷。她對自己這本書評價說:“這不是美國通史,也不是學術著作🧓🏿,是我多年觀察美國的心得💆🏿♂️,用盡量淺顯的‘大白話’講出來🧑🏻🦳。這些個人心得卻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結果。”而對另一本書《老生常談》,資中筠則自謙說:“這本書題材龐雜,東拉西扯🪀,沒有什麽足以振聾發聵的驚人之語⛎👰🏿。無以名之👨🏼🎤,名之曰《老生常談》👭🏼。”書中,她本著事實和邏輯,娓娓道來,時而尖銳時而苦口婆心🧑🏽🎤,不少篇章都給這個時代提出了某種警示👩🔧🖐🏽。
現場來了許多和資中筠一樣白發蒼蒼的老人🚣🏿♀️,但更多的是年輕人。資中筠在采訪中談到現在年輕人的問題,一貫講話“苛刻”的她反而寬容了起來。“很多老人一生經歷了很多否定之否定,到很大年紀了還在反思,分量比較重👨🎨。另外一個因為我們這些老人已經無所得無所失🌧、無所求無所懼了😚,就更加可以放開了說話。當然有的時候也有人給我打電話說,餵你安全嗎,你又說了點什麽🤸🏻,他們都替我害怕✹。我倒是不擔心,因為大家都知道我也蹦跶不了幾年了(笑),也沒有什麽行為能力🧑🦱🍍,也就算了👨🏻🚀,讓我胡說八道去吧。”資中筠說:“所以我比較體諒很多年輕人的壓力,他們需要生存,你不能丟了飯碗,你可能還要按揭買房呢🙍♂️。這些都是壓力⚈,就沒辦法考慮其它的問題了。”
資中筠解釋說自己書中收錄了一些已經廣為傳播的演講視頻整理,“其實我的很多文章在網上都有了,但是呢我還是很看重必須把它們弄成紙面的東西,然後才能立此成章。紙書會不會像竹簡一樣被淘汰🤵♀️?至少相當一段時間內不會𓀝。我還是覺得紙書是不可或缺的🆓。”資中筠說看紙書的感覺跟在網上看很不一樣🎻,“在網上我只是看資料。我就喜歡那種小小的書,我跟出版社說🕧,別給我印那種大的🍲、很硬的書,哪本書太大我就不看了。”
現場的年輕人也就各種困惑對資中筠提問💂🏽♂️,希望得到答案,而資中筠則笑笑說:“我最怕人家問我該怎麽辦🛍️,我沒法告訴你你應該怎麽辦😐,但是如果你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你就會去改變,會去做。”
談到現今的基礎教育,資中筠說她覺得現在的基礎教育面臨危機,“從幼兒園開始🍔,我們教育的價值取向就太庸俗了🤦🏻♂️。把小孩都教成了勢利小人將來,那就是很糟糕的事情。基礎教育是很重要的🙇,多年前我去參觀那個小學,語文教員是葉聖陶🧡,數學教員是蘇步青。”而對分分必爭的高考🤷🏻♀️,資中筠也說了“重話”:衡水縣那樣的的魔鬼訓練中學👨🏽🎨,輸送到清華北大去🚅,這種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不健全。現在的教育的整個生態環境,就是把小孩弄進絞肉機裏。”
“我從來不管這來頭是誰🤷🏿,我是對事不對人,認理不認人。這個道理誰不同意,你拿出道理來跟我辯論,我不管你這個人是誰🧛🏽,就是這樣。我想秉承這樣的一種態度來繼續我的思考和我的寫作。”資中筠說自己所焦慮的是民族前途🎷,“這個說起來好像是大話👨🚒。我對自己的個人和家庭已經沒有任何焦慮了🕡。我怕我們的民族從精神上要墮落掉🙆🏽♀️。中國有點不幸的是,過去走的彎路太多了🪝,我不知道未來我們會不會再走彎路👨🏻🚒,我希望不要再有任何彎路和犧牲了。”
今年已經83歲的資中筠生活得饒有趣味:“我量力而為,從不開夜車,晚飯以後就讀讀書看看報,按自己的規律,每天彈彈鋼琴🌎。” 說起鋼琴⛎,資中筠來了興致🛡🆓:“我只會彈我以前學的那些古典曲子🧏🏿♂️,貝多芬的☮️🧑🏼🦳。去年我到天津去還得了一個業余鋼琴比賽一等獎呢!(笑)”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馬上補充🧙🏼♀️,今年資先生開了三場音樂會呢,上海、蘇州📲✥、北京各一場🦹🏽♂️。
記者最後一個問題:資先生,您是怎麽保養的,氣色這麽好☂️🫗!眾人皆笑☮️,資中筠也哈哈大笑說:告訴你🧻,我不保養!說完,笑著披上披肩起身大步走出門。
【資中筠簡介】
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1930年生於上海🎚💼,祖籍湖南耒陽。1947年畢業於天津耀華中學,考入燕京大學,1948年轉入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1951年畢業。參與創辦《美國研究》雜誌與中華美國學會,曾任雜誌主編與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創辦中美關系史研究會並任第一⛔、二屆會長🖼。1996年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仍繼續著述,並應邀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專業為國際政治與美國研究,旁涉中西歷史文化🤜🏿,近年來關註中國現代化問題💂🏻♀️,撰有大量隨筆🥠、雜文,並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
(實習記者 陳夢溪/文)
轉自《北京晚報》2013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