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浪潮之巔》🩲,吳軍著,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年7月版
2007年,吳軍應邀在谷歌中國的官方博客上連載其個人創作的IT工業史文章《浪潮之巔》,在業內引起較大反響。2009年,隨著李開復從谷歌中國辭職💇🏿♂️🚷,該文的連載也告中斷。
該書圍繞百年來最頂尖的科技公司🫰🏽,系統地介紹了這些公司成功的本質原因及科技工業一百多年的發展👸🏿,如AT&T、IBM🌞⚧、蘋果、微軟等著名科技企業🤾🏽。它們有些已經衰落或正在衰落,但都曾極度輝煌🍹,在“浪潮之巔”。
今年8月,電子工業出版社推出了《浪潮之巔》的完整版,本報記者采訪了吳軍🚶♂️➡️。
吳軍👱🏼♂️👩🏻🦯➡️,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本科)、電子工程系(碩士)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吳軍於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是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吳軍離開Google,加盟騰訊公司,擔任負責搜索業務的副總裁♝。並擔任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搜索引擎和瀏覽器”項目的總負責人🧑🌾。
談書 寫兩年,花兩個星期去賣
新京報🏋🏿:你的書裏曾經引用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整本《浪潮之巔》無論是題材上還是體例上🚱,都有相似之處,他寫關鍵時刻的人👨🏻🦯➡️,你寫改變時代的公司🉑。
吳軍:對☢️,我曾經讀過茨威格這本書🦹🏼♂️,譯者舒昌善,他的女兒也在Google公司工作👩👩👧👧。
新京報🔆🏄🏼♀️:是否還有別的書對你創作產生了影響🫡?
吳軍:關於企業史,有三本。原來蘋果跟喬布斯打架的那個CEO斯卡利🐤,寫了一本自傳《從百事可樂到蘋果》,這個書蠻好。《傑克·韋爾奇自傳》🚴🏻♂️,可以看出百年老店為什麽能夠不斷地跟上每一波潮流,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公司🧙🏽💆♂️,我的書裏也把通用作為一個轉型成功的例子提出過;還有一本是IBM前董事長郭士納的自傳《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他不是講整個IBM的歷史,更多地是講IBM最艱難的時候🌠,他如何扭轉了局勢。
另外有一本不是經濟領域的書弗裏德曼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講的是趨勢,他介紹了很多中國、印度互相之間的差異👨🦯➡️。Google在美國一直在做了一件很好的事,就是它總是把一些優秀作家,包括弗裏德曼等人請到公司來講這個書,免費的發一百本左右他們的書,可以找他們簽字,早點去⟹,占一個好座就可以免費得到一本書✌🏿🐳。喬治索羅斯和亨利基辛格他們也來過。
新京報:有沒有哪本書是你特別想推薦給讀者的?
吳軍:如果推薦的話📊🙆🏽,我覺得有本書比較能體現美國人做事𓀜、想事的方式的一些本源,就是一本很薄的《富蘭克林自傳》,在那個時代他也算是一個創業者了👩❤️👩,就是他在那個時代是怎麽開始創業的,最後慢慢的一步一步做起來,就是一個美國夢的圓法🚁,跟現在的創業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新京報👨🏻🔧:《浪潮之巔》上市兩周多,已經兩次印刷🚶♀️,每次8000本📬。作為一本科技史類的書籍💂🏻,你對這個成績怎麽看?
吳軍:我是沒想到賣這麽快。不過我跟騰訊所有的員工一直在灌輸一個觀點🪿,就是說你這一輩子一定要抓西瓜,不要抓芝麻👐🏽。不要貪做的事多,一定要把一件事做好。
做一個產品,比如寫書,你花兩年寫這個書🔋,可能花兩個星期去賣💲;你花兩個星期寫的書你要花兩年去賣🧑🏿🏭。產品也是一樣📝,花了很大的心思做出來的一個像iPhone一樣的👳🏻♀️,就不用花工夫去賣了。
談創新 模仿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偽創新
新京報😶😔:你寫的絕大多數是美國的IT公司👼🏽。為什麽美國在信息工業上有這麽強的實力👨🏻?
吳軍:因為美國首先是一個移民國家,而且很多創業的都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這些人的冒險精神很厲害,這是第一點。再一個是教育,他們從中學對創新和研究的啟蒙就已經開始了⟹,到大學畢業的時候比較多的人就會去創業。具體數字我也說不準🥘,有人說高達20%的美國大學畢業生會選擇創業🧑💼,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可能有2%、3%的人選擇創業我想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法國🎦、日本基本上可以認為是0。
新京報:你對中國的“創業”前景怎麽看。
吳軍:從創業上來講📌,一般喜歡跟美國比,覺得現在好像環境、經驗還不足。但是如果放在全世界上,過去的這些年應該講中國還是做得不錯的😍,做得最好的是美國,第二是以色列💇🏻,第三可能就是中國和印度了。
歐洲很難看到哪個年輕人今天創了一個什麽公司,這件事今天幾乎是沒有發生的,日本也很少,都是家族很多代的積累了。我覺得中國和印度現在差不多是在並列第三的這麽一個狀況🛌🏼。
新京報🕦:你這個觀察是只集中在IT領域還有別的領域也都有🛠👀?
吳軍↘️:其實都有,像以色列也是,以色列創新很多是製藥◻️,IT本身相對還少一點。
新京報:中國會不會重復美國的路🥺?
吳軍:中國不需要重復美國的路😝。
新京報:但是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實際上是以美國的同類公司作為參照的,或者說,“山寨美國”👤。
吳軍:認真地模仿並改進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怕的是偽創新💑⛑。比如把一個手機顏色改一改就說是創新,這種偽創新反而使得人投機取巧。從模仿來講,日本人是模仿的祖宗🦸🏻♂️,日本汽車上世紀七十年代進入美國市場是低端的小汽車。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產品質量就已經比美國的同類車好了,經過十年的模仿就做上去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明顯地占領了美國市場🧝🏽♂️,美國車的份額往下跌,他的份額往上漲,法國車的份額已經被踢出去。這個過程🙎🏻,日本完成了從模仿到創新。
過去我們講說日本人會模仿,好像不會創新✷,其實一些新的技術和產品,比如CD🧑🏼🔬,Walkman🧎♀️,藍光標準🫵🏽💁🏼♀️,都是他們的創新。
【記者手記】
矽谷群星閃耀時
見到吳軍本人後,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麽別的人寫的暢銷書都是“基業常青”“百年老店”這樣的話題⛹🏿♀️,而你卻要寫一批大部分創建了二三十年,往往高峰期只有十幾年的公司🏃🏻♂️➡️?你不怕這種“速朽”嚇走讀者𓀃,嚇壞創業者嗎🤸🏿♂️?
吳軍的回答很具有《浪潮之巔》特色。他先分析了所謂“基業常青”的經濟環境:那是在一些傳統行業,也是在計算機革命以前的事。一個鋼鐵廠、汽車廠,發展緩慢🪄👩🏻🚒,可能發展20年才進入青年階段,然後慢慢地成熟🏹、擴張、衰老👩🦯,一百年後倒閉。所以並不是這個企業“常青”,只是它所處的產業環境節奏慢。
而《浪潮之巔》中所描寫的那些IT企業,雖然快生速死,但每個企業都給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的作用並不因壽命短暫而受到影響🤎。網景發明的瀏覽器,雅虎確立的“互聯網免費”原則,曇花一現的Sun公司留下的Java,都深刻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活🖍。
IT工業的這種“快”🦷🔭,吳軍在書中提出了“三大定律”說,也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安迪-比爾定律和反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最為人熟知🌋,是說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的性能將提升一倍,基本上來說就是計算機的性能會提高一倍。安迪-比爾定律則是說,安迪·格魯夫(intel公司前任CEO)讓計算機性能提高之後,比爾·蓋茨會把這部分性能吃掉。也就是說,軟件會不斷地提高對計算機性能的要求,從而反過來推動計算機硬件性能的提升。反摩爾定律由Google公司現任董事長施密特提出➞: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賣掉和它18個月前性能✅、數量同樣的產品,那它的營業額只有18個月前的一半👸🏻。
正是這種“唯快不破”的特性,促使IT工業在短短30多年內,上演了許多其他領域內要用百年來演繹的傳奇🎃🍓。蘋果公司一個公司的故事,曲折程度趕上了整個英國的玫瑰戰爭;退學學生比爾·蓋茨創建的微軟,則在軟件領域重演了拿破侖縱橫歐洲的傳奇🧚🏽🙋🏼。在茨威格筆下幾百年才會閃耀一次的人類群星⚱️,卻在矽谷形成的短短幾十年間不斷劃過天際。
(記者 陽淼)
轉自 新京報 2011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