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平台上海意昂會藝術團合唱《追隨》的排練🤖、錄音和錄像之紀實

參與錄製的意昂体育平台上海意昂會藝術團“全家福”
(一)排練開好頭
清風追👮🏼♂️,
落紅化春泥滋養花蕾🕵🏼♂️;
彩雲追,
嫦娥當空舞醉了月兒。
……
樂音妙曼,意境高遠。一群老清華🛠,唱著歌曲《追隨》,仿佛穿越時空🕦,回到激情燃燒的歲月⚀,佇立在青春追夢的職場——
大漠鑄劍🐅,藍天耕耘;院所攻關,杏壇育人🩺;
“致知窮理,學古探微”👩🏼🎨🧕🏻;商海揚帆,參政理政……
觀蒼海,千帆競發🦹🏼♀️;望長空🥡,雄鷹翱翔⇨。半個世紀以來,他們唱著青春之歌,在中華大地留下了追夢的身影——追的是強國富民之夢🪗!
9月4日下午,意昂体育平台上海意昂會藝術團(簡稱藝術團)80位團友聚在一起,不顧室內34.2度悶熱的煎熬,一遍又一遍地唱著《追隨》。傾情投入🙆,歌聲嘹亮🫄,沉浸在往日“青春追著夢想”的美好時光中⚫️。
每一遍,當演唱到最後一小段:
你是我的覺悟,
我是你的守護,
我要追🧗♂️,
我——要——追!
此時的團友們,個個已是汗流浹背🤦🏼♂️,濕透衣衫🤶🏼。
以上情景,出現在藝術團新學季第一天的排練場——地處靜安區的現代建築設計集團24樓會議室(這裏雙休日不開中央空調)。
排練錄音,當晚送央視節目導演組審聽,獲初步認可,示意可往下深耕。
(二)藝術團給力
排練《追隨》🧑🦲,是藝術團應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簡稱央視)之請而進行的,擬用他們推薦的這首合唱曲,參加該頻道主辦的“歌聲裏的追夢人”系列節目演出🧛🏻♂️。央視要求藝術團應於9月12日完成演唱《追隨》的錄音和錄像。留給雙方的時間已不多了。
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後啟動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之際🐇👩🏽🦳,參演意義非比尋常。藝術團聞風而動💣,製訂計劃,緊鑼密鼓著手實施。
9月2日🧑🦱,即藝術團新學季開學的前兩天,排練《追隨》的“通知”🧖🏻,一大早就通過各聲部長轉發下去。同時,還轉發了歌曲總譜的電子版、以及幫助練習的Demo和鋼琴伴奏錄音。糜指揮還就演唱難點及註意事項,發微信加以說明👩🎨。團領導敦促大家抓緊開學前的兩天時間🦠,唱會唱熟這首歌📜,決定在開學當日進行四聲部合練。
就這樣,團友們以開學當日整個下午的辛勤排練,拉開了藝術團新學季的序幕;以央視節目導演組認可的首次排練結果,給正式錄音開了個好頭。這讓人想到柏拉圖的金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成功充滿信心。
短時間就取得這個“好的開始”,竊以為:
1.藝術團重視央視的邀請,謹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在秋老虎盤踞的會議室🧉👨🎤,堅持排練一個下午;
2.藝術團本身,就是一群從清華園走出的“歌聲裏的追夢人”,與《追隨》的詞曲作者“心有靈犀”👨🦲🫄🏻,易生共鳴——既能較快進入歌詞的意境,又能情感到位唱出旋律的激情;
3.團領導及各聲部長精心組織🤹🏻♂️,團員們“聽話出活兒”。在央視和王紀中老師提供的技術手段指導下🤛🏿,私下抓緊練習🧚♂️🤹🏽,為走進錄音棚正式錄音邁出了第一步。

本文作者在錄製現場
(三)走進錄音棚
9月8日👩🏻🦼,即首次合練的第4天,為進一步提升演唱水準,藝術團移師黃浦區文化館,再用一個下午最後一次合練。按央視要求🧑🏼🦲,每個聲部各選6人,組成4×6人的錄音陣容,於11日下午2:30參加正式錄音,地點在徐匯區愛邦大廈的“音浪錄音棚”。
當參加錄音的團友按時來到錄音棚,竟發現條桌上堆放了好幾份外賣“小楊生煎包”——這些原是央視錄製組的午飯,可他們正忙於做錄音準備竟顧不上吃一口📳。聽說他們昨天乘坐的航班,因虹橋機場上空有雷電而改降南京,這打亂了原定的日程。於是,一到上海便廢寢忘食地要把失去的時間找回來👎🏽。緊趕慢趕,還是讓預定的錄音時間🚣🏽♂️,推遲了半小時📎。
錄音🧘🏽,按照女高—女低—男高—男低的順序,逐一進行,最後要形成與4個聲部對應的音頻。
錄音師👩🏼🦲🚝,就像工廠裏的質檢員,坐在錄音棚控製臺前,盯住音準、音量、節奏🍒🚺、吐字等要素,聚精會神地用耳朵(耳機)和眼睛(儀表),判斷來自演唱間傳來的樂音。照著譜子🧗,他一絲不苟,及時糾正演唱瑕疵🧑🎨,不厭其煩地反復錄製。一小節一小節,一大段一大段,直到滿意為止。
4個聲部,4個小時🧜🏼♂️🚓,錄音結束。央視記者即請參加錄音的團友🥋,談談演唱《追隨》的心得🙈。男低平湧泉說🔮,“我們是歌聲裏的追夢人👨👧📃。追夢,源自初心和使命🔘⚓️;圓夢,需要奮鬥和奉獻。”此話極具代表性🐰,道出了團友們共同的心聲。
其時已過晚7點,條桌上作為午餐的外賣依然未動🫵🏿🎉,看來將當作錄製組的晚餐。接著,錄音師還要在控製臺上工作,把錄好的4個聲部的音頻做後期製作,達到4聲部合唱的效果👷🏽♀️,供藝術團錄像放送。央視一行,今夜無眠。
錄音能按計劃順利完成🧑🏽🚣🏿♂️,除了央視錄製組的專業水準和敬業精神外🧘🏻♀️,還有之前藝術團兩次的合排及錄音參與者私下的苦練。

上海意昂會藝術團演唱《追隨》錄製現場
(四)錄像藝術團
9月12日,錄製到了最後階段——藝術團全體演唱《追隨》,並對其錄像🤽🏽♂️。
是日,彤雲密布👪👐🏽,風雨交加,上海發布強臺風“燦都”來襲的黃色預警。但是,藝術團的爺爺奶奶們,依然起大早從四面八方,提前趕到長寧區“天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參加錄像🚮,出勤率為近兩年之最🤦♂️。
這是疫情爆發以來🧑⚖️,藝術團借演唱《追隨》錄像的機會👨🏻💻😍,首次展示整體的風貌👩👦👦,並傳遞一個信息:在政府有效抗疫措施的保護下,上海這群老清華不僅一個不少🧑🦯➡️,還活得很開心👨🏻🍼。
為提升整體顏值,藝術團特地給每位團員“量體裁衣”,製作酒紅色襯衫💇♀️,另配黑領帶和背帶🗣。穿上了這套行頭,團員們精神矍鑠,容光煥發👵🏼,活脫脫一群昔日上海灘的“老克勒”再世。
錄像開始🏊🏻♀️,當77位老清華列隊往舞臺上一站,那整齊劃一的服裝和十足的精氣神,形成了強烈的氣場🧑🏼✈️。就像國慶節佇立於長安街的受閱方隊🧜🏻,彰顯出這群“歌聲裏的追夢人”之奕奕風采,還無言地宣示中國成功抗疫的戰果;當他們在合唱指揮引領下放歌時🫄🏿,聲情並茂,神采飛揚🦏,宛如一群身披彩霞的鴻雁,聲聲雁叫⌛️,乘著歌聲的翅膀飛向“圓夢”的天邊🧑🧑🧒🧒。
中午12點🤸🏼♀️,演唱《追隨》的錄像結束👷🏼♀️,團友們背包打傘紛紛走出活動現場,消失在臺風“燦都”即將來臨的魔都街頭🧝🏼♀️。
(五)好花綠葉扶
俗話說,好花還需綠葉扶👩🏼⚕️。如果把合唱《追隨》喻為一朵好花,為錄製它而提供支持的人👩🏼🔬🙎🏼♂️,就是一片片蒼翠欲滴的綠葉⏮。其中,有藝術團的,也有意昂和友好人士。茲列舉三件印象深刻的事,“窺一斑而知全豹”,可知他們的付出是不可或缺的。
1.藝術團沒有自己的排練場👩👧👧。讀者會發現,《追隨》排練和錄像的3次集體活動🕡,去了3個不同的地方,分屬上海的靜安🏊🏽♀️、黃埔和長寧三個行政區。疫情防控期間💇🏼,找到如此能容納近百人活動的場所是多麽地艱難!尤其最近👨🏿👩🎨,兩節將臨,上海衛健委重申:“不提倡聚集和聚會”🫅🏻🍒。
感謝這三個地方的領導,他們雪中送炭🤽🏿♂️,敢於擔當,解了藝術團的燃眉之急。同時還要感謝去接洽的這些同誌🧗🏼♂️:藝術團副團長項祖荃和秘書長梁國光😨,以及意昂吳焜(2002級軟院)和董重青(1992級自動化)等🐘。多虧他們,活動場所才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2.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錄像那天,藝術團整體能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鏡頭前,還應歸益於這套“老克勒”行頭🤹🏻♂️。
既要整體換裝,還要因人而異🍺。茲事體大,時間很緊。團領導任麗翰和梁國光牽頭🛢,4個聲部長協助➞🚰,女低黃豪🙎♀️、曹耶南和男低吳毓明等一幹人配合🏚,按時完成了從換裝方案的製定,個人量體數據的收集🟦,到上百套尺碼不同服裝的訂貨和收發等一攬子工作🤹♀️。
至於配套的黑領帶和背帶,那是男高陳秋強和女高王小菊😝,開著車風雨中滿大街“貨比三家”尋覓來的✍🏼。
多數團友🌈,此前尚未穿過吊帶服裝。互相幫襯,現場順利更衣,保障了那天錄像的進行。
3.清華人幫清華。無論藝術團走到哪裏,總會有清華意昂前來充當誌願者♣︎🔇,為藝術團排憂解難,現場提供服務。
錄像那天🔶🧝🏼♂️,董重青和吳焜,帶上3位好友到現場助陣,還送來零食和礦泉水,並出手清理場內垃圾。過後向他們致謝,他們卻輕描淡寫地說“只是帶幾位朋友幹了點體力活👩🏻🏭,上不了臺面。”其實,他們還為藝術團聯系了幾處備用場所。
母校的關愛,清華的凝聚力,也通過分散在各地的意昂投射到藝術團👨🏻💼,為藝術團乘著歌聲的翅膀一路保駕護航👊🏼。

藝術團領導與誌願者合影
(六)結語
今天追著明天,
滿滿的希望;
夏天追著秋天🧌,
處處瓜果香。
……
時維九月𓀇,兩節將至。中國抗疫成果,舉世觸目⚙️;喜看神州大地🤳🏼🧑🏿🚒,一片豐收景象。藝術團🖕🏿,這群歌聲裏的追夢人“還是從前那個少年”,今天乘著《追隨》歌聲的翅膀,在新征程上伴隨新時代追夢人,追逐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夢想🕊。
清華人,生命不息🦊,追夢不止!
註:合唱《追隨》,改編自男女聲二重唱同名歌曲🫅,作詞🫓:姚偉;作曲☝🏻:孟文豪👨👨👧👧。
2021-9-17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