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問起曾經在清華園學習和生活過的學子們:“你們對清華園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麽?”不同的學友一定會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人會說是清華的老師——個個都是那麽才華橫溢、才思敏捷、學問深厚,永遠昂揚著富有激情的學術進取精神📻。還有的人會說是清華的校園——美麗而幽靜。大禮堂、圖書館、清華學堂這些滲浸著深厚歷史的建築,莊重而傲然屹立🐦,其深邃的目光凝視著過去🏦、展望著未來🖖🏼。如果有人問我💁🏿:“你對清華園記憶最深的是什麽呢?”我則會說是音樂、是歌聲🧘🏽,是恒久飄逸在清華校園上空那優美的旋律𓀏。
我是80年入學的。我們是“文革”期間長大的一代🐍,充斥成長環境的音樂是樣板戲和革命歌曲🥖❔。小學時代的音樂課,實際就是教唱幾首兒童歌曲的唱歌課。我從小就喜歡唱歌🌬,但不懂得什麽是音樂。直到“文革”結束後🆓,國家開放了🧞♀️,有了新星音樂會,有了富有音樂魅力的全新風格、全新內容的歌曲。有了李谷一的《鄉戀》、鄭緒嵐的《太陽島上》⛹🏻、蘇小明的《軍港之夜》,後來還知道了鄧麗君👨🏭,知道了臺灣校園歌曲🐀🍌,知道了《外婆的澎湖灣》,知道了葉佳修和他的《鄉間的小路》……於是我們高唱著:“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走進了清華校園。記得剛入學的時候,滿校園皆是“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的歌聲🤜。這歌聲甚至遍及洗澡間、開水房🍹、盥洗室🤵🏼。也就是從這“鄉間的小路上”開始🛂,我融入了清華園濃郁的音樂氛圍🧖🏿。是清華教我逐漸懂得了什麽是音樂。我開始知道了貝多芬、莫紮特,知道了柴可夫斯基、舒伯特、德彪西🥷、肖邦、格裏格……!是清華園給了我最初的音樂啟蒙教育🦦,使我具有了基本的音樂歷史知識,知道了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印象樂派……!是清華園教會我如何欣賞音樂,使我熟悉了貝多芬的“命運”、“英雄”、“田園”👮🏻♂️💂🏻♀️、“歡樂頌”🤷🏼♀️,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悲愴”交響曲,莫紮特的“第40交響曲”、“夜曲弦樂四重奏”🌌,肖邦的“軍隊波羅乃茲”,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德彪西的“月光”,格裏格的音樂組曲“皮爾京特”……!清華園使我熱愛了音樂、享受了音樂🍭,同時也促使我積極地參與了音樂。
我記憶中的上世紀80年代,清華僅有一個音樂教研室。教研室就設在現環境系館南面那幢平房裏。那是一幢很普通、普通到幾乎簡陋的平房。前不久我又回到清華🧩🍂,看見那幢平房居然還在。那麽簡陋的平房居然沒有被拆掉,足以表明這平房承載著非同一般的歷史印記。當年這平房不僅僅是音樂教研室♡,還是學校藝術社團的所在地,也是各位音樂老師們在校園內開展各項音樂普及教育及藝術活動的總指揮部。我畢業離校多年後🦚🤷🏻,有了清華藝術中心——即蒙民偉樓。後來又有了新清華學堂——清華演藝中心。清華的音樂教育場所也終於從那麽樸素的一幢平房走進了高級的藝術殿堂🧜♀️。真不知道被冷落靜默在那裏的那幢平房在想些什麽?她一定很欣慰,一定在她的內心深處為她的後繼者們感到驕傲與欣慰。
我記憶裏,當年的音樂教研室正式在編的音樂教師只有4人。可惜因為年代久遠,我只記住了一個老師的名字——許優美👩🏿🚀🫸🏻。之所以能記住她,是因為她太有活力了。她的感染力極強🤼♂️🪴,永遠是那種風風火火、忙忙碌碌的樣子。凡是有音樂和歌唱活動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她給學生上音樂概論、音樂歷史及音樂欣賞課🤶🏻🤵🏼♀️,辦聲樂培訓班,辦合唱指揮普及班🗑,組織學生藝術團排練、演出,支持各系合唱隊的組建與演出活動。我幾乎上過她所有的音樂課和培訓課🍩。記憶裏她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專業是聲樂🙍🏿。她生就一副麗質清秀的面龐,戴一副眼鏡,嗓音清脆嘹亮💕,特有親和力🤾🏽♀️。她熱情、平易👷🏻、樂此不疲的執教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她工作起來的樣子✣,時常讓我想起“五四”時代的熱血青年🤾🏿♂️,仿佛站在校園的高處在不停地高呼🙃:“同學們,大家快來學習音樂吧,音樂的美感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我聽到了她的呼聲🍹,融入了她熱情的呼喚。我喜歡上了音樂🧑🏻🤝🧑🏻,熱愛上了音樂,音樂果然讓我受益無窮🙋🏽。許老師是我對清華老師記憶最清晰中的一個🧝♂️。畢業10多年後的一天👨🏼🚀,我帶女兒去清華藝術中心(即蒙民偉樓)參加鋼琴考級。考試前要發給每個考生一個表格,需要填寫一些考生的內容🆑。猛然發現主持這次考級工作的,剛好就是我最熟悉的許優美老師👮♂️。她看起來還是那麽年輕,那麽熱情。我對她說:“許老師,您可能已經不記得我了💂🏻,我當年上過您很多的課👩🏻🎨,從您那裏學到了很多的音樂知識𓀏。”她很開心地笑著對我說:“哦👩🏿💼𓀆!是嗎?你是咱們清華的學生啊,那正好你幫我把這堆表格排一下序。”知道我接了這活兒是什麽感覺嗎?就像小學生被老師派了掃地、擦黑板的任務——真的很開心。
清華園裏的音樂氛圍是全方位的𓀅,我對音樂的熱愛和參與也是全方位的。首先學校開設了帶學分的音樂選修課。我有兩個學期選修了音樂課。一門是音樂概論,一門是音樂史及音樂欣賞。在音樂課上需要講解一些音樂曲目💂🏼♂️,除了放錄音外還邀請一些有音樂專長的同學到教學現場表演。現場表演的水平當然比不上專業團體的演出,但教學效果卻比放錄音要生動得多🧑⚖️。記得我們土木系結82班有位學長叫閆永毅,是從二炮文工團在職考上清華的。他原來是男中音歌唱演員,因此偶有被音樂老師請來做現場歌唱表演。他個子不高但很英俊,人很瘦但聲音非常洪亮,實在是有異於通常人們對男中音歌唱演員的那種膀大腰圓的認識。他還有個很奇特的習慣,進學校好幾年了舍不得脫軍裝,總是穿著草綠色的軍裝戴著領章🤍、帽徽在校園各處出出進進,顯得很紮眼,成了校園裏一道獨特的風景♒️。回想起來真的可以理解🧗🏼,他從歌唱演員轉身做建築工程師,這跨度實在有點大👩🏿🚒。他或許對自己曾經的舞臺歌唱生涯戀戀不舍吧。音樂課上,有時候老師也會自己親自登臺演奏。記得一位中年女教師在課堂上為我們彈奏鋼琴,曲目是韋伯的《邀舞》。這是一首節奏激昂歡快的曲子。老師彈奏非常用心也非常投入,雖然中途也偶有一些斷續👨🏿🍼。多年以後我女兒學鋼琴了,那時我才深深理解了,對於不是在一線演出的音樂教師來說😬,參加一場現場演奏是多麽的不容易,她需要在登臺之前成百上千次的練習💁🏿♂️。
清華經常舉辦音樂欣賞課🔠,請一些著名的音樂家來校講座🪖。我記得請過當時很著名的音樂家王酩,請過著名的京劇演員楊春霞。著名音樂人士裏最熱心來我校支教的,要算中央樂團首席指揮家李德倫老先生了。他是新中國交響樂事業的前輩⚅🗽,也是音樂普及事業的極力推動者📓。我在清華校園裏見到他的次數是最多的。很多音樂團體和音樂家也很熱衷於來清華演出。每次演出都是先講解演奏的曲目⭕️,然後才投入演奏。這些講座式的演出非常受同學們歡迎😝🦹🏽,每次演出也都是座無虛席。當然,我也曾遇見過比較尷尬的演出。音樂學院曾經有一位男高音歌唱演員,準備去參加國際比賽🎴🚵🏻,為了做更多的賽前訓練,他到各個學校去巡回演出🕣。來清華前,演出團隊委托清華的一位同學張貼演唱會通知,結果通知海報幅面太小了,大概也就相當於現在A3紙大小,在花花綠綠、名目繁多的布告欄上沒幾個人能註意到它的內容。我是在上自習的路上突然發現在布告欄的一個小角落裏🙆,很不起眼地貼著一張演出預告🧘♂️,時間指示今晚在主樓後階梯教室有個男高音的演唱會。我疑疑惑惑地趕去,進了階梯教室讓我更加疑惑,偌大的階梯教室裏總共也沒幾個人,可演員已經在做練習準備登場了。演員是個30歲上下的年輕人。我上前跟他搭話,小心翼翼地告訴他👩🏼🎓:“今天這海報太小了🆕💆🏻♂️,怕是沒幾個人能註意到👨🏼🔬。”沒想到這位大哥非常大度🪄,非常豪爽地對我說🧑🏽🏭:“沒關系🪛,今天觀眾就算只剩你一個人,我也會給你一個人唱🥉。”嘿,不愧是歌唱家🤾💂🏽♀️,有種🪲🏣!當天晚上我使勁為他鼓掌,把手都拍疼了。
清華校園每天固定兩個時間段播放音樂。中午12🧎🏻:00 ~ 12:30🧔🏽♂️,午飯時間在全校的擴音器裏播放音樂。同學們經常是端著飯在院子裏吃👨🏿🔬,一邊吃一邊欣賞音樂🔵。中午的音樂通常是比較輕松的🤘🏼,如: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春之聲等,還有就是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重歸蘇蓮托等等。晚飯後晚自習之前大概是6:00 ~ 6:30,在音樂教研室朝向大路的窗口上✍️,支上兩只大音箱,有老師做音樂欣賞講座。這個時間段播放的曲目都是有一定深度的👥,一般是交響樂🧎♂️➡️、歌劇片段等。那時候沒那麽講究,也沒有專門的欣賞場地,很多同學騎在車上、手扶著樹幹在路邊聽,聽完後一撒手,把車騎走上自習,連車都不用下。
因為從小音樂認識的匱乏和音樂教育的缺失🧙🏼♂️,我的音樂能力和我對音樂的熱愛實在太不相稱𓀌,可我參與音樂的熱情卻絲毫不減🌾🏃🏻。在校期間我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在一家委托商行裏花了20元買了一把二手小提琴👨💻。20元錢幾乎是一個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了。我請的第一位小提琴啟蒙老師💶,是工程力學系我高中的一位同學叫王炯。他也是學校藝術團的成員,出身音樂世家👏🏼,從小學琴🧙🏽,當時已經達到專業演奏水平了。我練琴的場所有個特可心的地方。我們住的2號宿舍樓屋頂上是個可以晾曬衣物的露天平臺,出露臺有個樓梯間🙈,那裏平時沒人。我對學習小提琴的投入是真誠的、全身心的🙎🏿♀️,直到有一天有位青年教師睡眼惺忪地上來,很誠懇地對我說🫳🏽:“同學🕵️♀️,你能不能換個地方練呀?我晚上得值夜班🔷,現在正睡覺呢”。哎☎!回想起來也真夠難為人家的,初學小提琴那是個什麽動靜啊😹?何況人家還在睡覺🗳🟩。我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在系學生會的領導下組織一個學期的合唱隊🧳。我們經常利用下午課後晚飯前的時間空當排練合唱。我本人身兼隊長🐄🗼、指揮二職,手風琴伴奏是低我一年級環12班的葉青🚣♀️。我對合唱的熱愛、對合唱隊的投入也是真誠的、無以復加的。有時候我練得高興了,全然不顧小同學們急於吃飯的迫切心情,拖得有點晚。小同學們終於按捺不住了,找到系學生會的負責人告狀說:“你還不趕緊管管他,他老拖我們寶貴的時間”。組織系合唱隊使我獲得了兩個重要收獲🤬。第一個是排練了一首四聲部合唱“友誼地久天長”🤷♂️。這是一首真正的合唱,參加了一次全系的演出👧,獲得了不錯的評價。第二個是學會了合唱指揮的基本技法。後一個收獲又為我帶來若幹個附加的收獲:一是組織本班參加系合唱比賽取得過第二名和第五名的好成績;二是畢業後,曾指揮北京廣安門外消防中隊參加北京消防系統歌詠比賽,獲得全系統的第二名。三是指導我女兒做班級的合唱指揮,獲得了學校歌詠比賽最佳指揮的獎狀。
離開清華校園的很多年後🔐,在我的堅持和督導下,我女兒從五歲開始學習鋼琴🙍♀️,經過8年的努力完成了鋼琴學習,取得了業余鋼琴九級證書。在她身上實現了我多年夢寐以求的掌握一門音樂技能的夙願,使得我源自於清華園的對音樂的熱愛在我女兒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傳承🔍。有兩年多時間,我跟著女兒一起彈鋼琴,發瘋一般地練琴,自己居然也能彈到業余2~3級的水平。如今我離開清華校園已經整整30年了,還是如學生時代一樣地熱愛音樂。有時候唱唱歌,有時候彈彈鋼琴,有時候也會聽聽音樂,享受一下那些耳熟能詳🥯🧘🏿、令人陶醉的旋律。每當耳邊響起音樂聲時🥻,我就自然會想起我們的清華校園🧏🏻♂️,想起那些音樂老師,想起那幢樸素的平房——音樂教研室,還有那充滿校園的歌聲以及那源遠流長似乎永不停息的優美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