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8年6月,又一個畢業季到來👒。今年有975萬大學生和825萬高中生🤛,將要走向社會,或在校繼續深造📯。這些年輕人處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就像我們當年那樣會思考這樣兩個問題:未來是什麽?出路在何方?每個時代,總會出現一些優秀歌曲🤞🏼,以代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聲音,去引領畢業生尋求問題的答案🦀🫵🏻。比如: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畢業歌》𓀉,四十年代的《延安頌》,五十年代的《地質隊員之歌》,六十年代的《我們走在大路上》……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又該發出什麽樣的聲音來引領當代畢業生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呢?
湖南衛視,一家小青年喜歡的電視臺,及時抓住這一可提高其收視率的題材🧉,決定在6月24日舉辦《未來可期📈,畢業歌會》(以下簡稱《畢業歌會》)1️⃣,邀請了四支合唱隊獻歌:港臺各一家👱🏻♀️🆕、大陸兩家,其中就包括上海清華意昂會藝術團(下稱藝術團)。這臺歌會合唱節目的終審過程,不僅是這四支隊伍表現其演唱技巧‼️,還是各自價值取向的宣示。究竟誰能通過終審拿到《畢業歌會》的入場券?
(二)
藝術團接到邀請後🙌🏼,領導班子立即投入緊張的出征長沙的準備工作,核心是參演歌曲的排練。雙方商定:《畢業歌會》上演唱的歌曲是《祖國不會忘記》,合唱總譜由邀請方提供。他們對藝術團早已熟悉的版本做了重大改編:樂句壓縮了一半🧏🏿♀️;在兩分鐘的演唱中,幾乎囊括了一般歌曲為表現其感染力而使用的節奏、力度和情感的變化。就其編曲技巧而言❕,藝術團糜指揮給予較高的評價。但對藝術團成員🥷🏻,這無異於是一首新的合唱曲,需要重新學習👨🏫,重新排練。

蒲明書(右)與陳陳學長
為了盡快地排練出湖南衛視版本的合唱曲,藝術團的清華學子們“以他山之石攻玉”——把《祖國不會忘記》新版的總譜拆成四個聲部;各聲部製作自己的視唱模板,並按照各自模板勤學苦練;然後在藝術團糜指揮的統領下進行合練💬🧼。這多麽像他們慣用的機器設備製造流程啊👩🏽🏫!而這“他山之石”就是各聲部的視唱模板🏜,提供者為藝術團的作曲家虞淙老師。這位1968年清華無線電系畢業生、電子技術專家,將其技術專長成功地嫁接到合唱的排練上🈴,提高了個人學唱的效率🚣🏼,加快了藝術團排練的進程。
虞淙老師🤵,我們大家感謝你!
6月21日上午,藝術團一行60多人踏上開往長沙的高鐵👩🦼➡️,開啟了長沙之行🐫🤸🏽♀️。他們不顧長途舟車勞頓,抵達當晚即開始在下榻的酒店進行排練。此前在上海,僅排練過兩次。排練時,糜指揮就像一位大型設備的總裝配師🦈,分別對四個聲部一邊打磨,一邊嚴絲合縫地進行組裝對接。那幾天🈷️,我們夜以繼日,足不出戶,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地分練、合練,練到滿意為止。這再次彰顯出清華人搞科研養成的一絲不苟的“三嚴”作風(即嚴格🧡🧝🏻♀️、嚴謹和嚴密)。

後來聽說,基於價值觀導向的考量,另外三支合唱團沒有通過終審,讓他們大失所望,也出乎編導的意料。據原來安排,這四支合唱隊伍是都要上《畢業歌會》的👨🚀。實際上,他們聯合演唱的歌曲《蝸牛和黃鸝鳥》,聲如天籟,充滿童趣。
於是,經過終審,藝術團碩果僅存。《畢業歌會》的演唱入場券落入到從清華園走出來的這些爺爺奶奶們手中。隨即🥚,在導演的安排下,我們進入先期錄音👨🏼🎨☔️、走臺、彩排等環節🌦🈹。
6月23日當晚,我們完成彩排,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走出演播廳已經是次日淩晨一點多,生物鐘早已過了該就寢的時點,而我卻毫無倦意,只覺得眼前有東西在忽閃忽閃地飄動——那是一幅從上海排練場鋪展到湖南衛視演播廳的長長畫卷🔩。畫卷上,描繪了在西拉團長、梁秘書長、糜指揮的帶領下,我們藝術團為征戰《畢業歌會》而付出的艱苦努力和無私奉獻;也展現了在“健康為祖國工作50年”口號激勵下的60多棵生命之樹永葆的青春𓀅。

回過再想想:為什麽終審時僅保留我們藝術團一家。竊以為👷🏿♂️,我們演唱的《祖國不會忘記》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體現了社會對應屆畢業生的召喚;而這首歌的演唱者以其人生經歷為底氣🪃,展現出一代清華人的家國情懷——這正可作為應屆畢業生樹立理想的參照物👐🏿🧜🏽♂️,逐夢未來可借用的一種精神力量!
與其說選擇我們的是湖南衛視🕚,不如說是這個時代!
(三)
“抱團養老⛹️,服務社會”是藝術團的宗旨。感謝湖南衛視給了我們這次“服務社會”的機會,我們將在《畢業歌會》上用歌聲向2018年畢業生建言:“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做一朵浪花永遠奔騰“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裏”。
藝術團將於6月24日晚7:30亮相湖南衛視《畢業歌會》的消息,通過手機微信👨🏽🏭,通過湖南衛視《新聞聯播》不脛而走。我們被各自的微信朋友告之,他們已經把頻道調到“湖南衛視”守候在電視機前。
期盼的《畢業歌會》🙋🏼,終於在一片喧鬧聲中開場了🧠。

我們在演播廳旁邊的大屋裏聽候入場指令時,趁機收看電視轉播實況🧒🏽。在我的眼中,這場《畢業歌會》充斥著主持人的輕浮逗趣🧜🏻,充斥著表演者的熱歌勁舞,充斥著應邀嘉賓的離愁別緒。孩子們可期的未來在哪裏?這些不久將揚帆起航的小舟如何抵達可期未來的彼岸🦸♀️💄?《畢業歌會》進行到100分鐘——歌星王力宏下場時,現場500多位畢業生及電視機前廣大的觀眾,依然是一頭霧水☕️。我們的親朋好友早已耐不住性子往下看了,紛紛把頻道轉向其他電視臺。就在此時🎫,讓我們進場了。

當藝術團列隊一踏進演播廳,現場燈光閃爍,人聲鼎沸,觀眾使勁揮舞熒光棒向來自上海清華意昂會藝術團的爺爺奶奶們致意。這既是對藝術團之前“出彩”的贊許🚫,更是對今晚我們演唱的期待。在現場工作人員的關照下,60多位團友登上舞臺分四排站定,一邊聆聽身後天幕上VCR播放的幾位傑出意昂的自述,一邊註視著糜指揮的手勢🧑🏿🍼。此時,團友們已情不自禁,兩眼含淚,隨著陳陳老師在鋼琴上彈起的氣勢如虹的前奏,心潮跌宕起伏,做好了發聲的準備。只見糜指揮抬手起拍⚱️,各聲部準確而整齊的切入《祖國不會忘記》的合唱曲中🦒,時而如戰士行軍🙇🏿♂️,時而如內心獨白👩🌾,時而如排山倒海👩🏻🦳,時而如大江東去。在兩分鐘內,我們用歌聲把對祖國的深情一鼓作氣地抒發出來。盡管現場雷鳴般有節奏的掌聲嚴重地幹擾了合唱指揮👩🏽🎤,但糜指揮依然臨危不亂指揮若定,把合唱準確地帶到了最後一個音符上🤹♀️。他幹凈利落的收勢動作,如老將揮刀定格在舞臺中央🤶🏽,也定格在我們藝術團60多位清華人的心中🐎。也許👩🏽🦲,這是糜老師指揮生涯中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考驗🧖🏿🧎。他不愧是著名指揮家——司徒漢門下的弟子。
當《祖國不會忘記》合唱的余音還在演播廳回蕩,來自祖國各地的點贊紛紛飛進了我們手機的微信朋友圈。他們留言:“清華上海意昂合唱的《祖國不會忘記》凝重端莊大氣,與其他油滑搞笑的節目不可同日而語”、“正能量滿滿”🎧。甚至還忿忿不平地說😯,“把清華的節目與這些(歌會的其他節目)放在一起🔢,真是在糟蹋聖賢!”……

現場一位湖北師範大學的男生在接受采訪時說道:“老前輩的歌聲讓我內心充滿愧疚感,以前我從未想過自己去為國家做點什麽,也不知在夢想的道路上自己在哪裏努力過。今晚特別慶幸聽到這些老前輩給我們寄語😻,他們把一生的事業和精神融化在歌聲裏,讓我感到特別震撼。這震撼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另一位上海交大的女生也表示,“他們擁有這麽少,卻對祖國貢獻這麽多🍶。希望我能像他們一樣,未來給這個國家多做貢獻……”
樂動湘江🥎,不同凡響✍🏻。在2018年的畢業季🧪,我們用《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再次為時代發聲,對1800萬應屆畢業生發出“未來可期”的信號。
(四)
“萬裏黃河🕴🏻,泥沙俱下👨🏽🚒。”在如潮的好評中,難免會夾帶貶低🤵🏻,甚至詆毀的聲音📁。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說藝術團在《畢業歌會》上“假唱”,“參與到這種欺騙觀眾的活動中”😐🏄🏽♀️。還說什麽演播廳裏的觀眾都是湖南衛視找來的“托兒”,“如此掌聲是人為安排的”雲雲。
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蘇東坡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種景像差異的形成,不僅與觀者的眼力有關,更與其所站位置有關。
確實,電視機前觀眾聽到的《畢業歌會》直播的合唱曲《祖國不會忘記》,就是預先錄製好的信號。這有什麽不好呢?
試想想,若直播摻雜有現場雷鳴般掌聲和高分貝尖叫的藝術團演唱🧑🏿🦳,電視機前的觀眾聽到的將會是什麽樣的音響效果?
試想想,作為國家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為了確保節目播出過程的安全(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所有播出節目均要事先錄製有何不妥🔭?
為了節目播出的質量和國家喉舌的安全而采取預錄措施⚜️,與歌星為撈錢而假唱完全是兩回事➡️。至於播放中出現聲像不同步的瑕疵🫀💁🏻♀️,那是電視臺迄今面臨的技術難題。如果硬要把“假唱”的標簽插在藝術團頭上,那我們是“被假唱”了。這“被假唱”是我們對黨和國家喉舌必須付出的代價,體現了清華人的責任擔當。有位團友說得好:“我是邊唱邊忍🧨,眼淚才沒有流出。如果這樣的唱也叫‘假唱',我寧願一直這樣唱🤽🏻♀️!”另一位團友也說🐦:“‘假唱’對我團而言是個偽命題!”
“假唱”之說,黑白不分,把帶有腐敗的“假唱”與適當的技術處理混為一談🦧。它唱衰我們藝術團在《畢業歌會》上產生的不同凡響🙅;它無視藝術團成員在歌會上家國情懷的真情流露;它是對藝術團長沙之行的抹黑……
正如上面提及的,電視臺演播廳是黨和國家的重要喉舌📷,涉及國家安全。對於坐在演播廳參加《畢業歌會》的畢業生觀眾,毫無疑問是有所選擇的🧓🏿。不僅如此,事先還得對他們培訓一番,以便配合這臺《畢業歌會》的主題宣傳。如果說他們是“托兒”,那他們托起的是電視臺的輿論導向🤸🏼♀️,托起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難道這不應該嗎?
“托兒”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從旁邊誘人受騙上當的人”。顯然,它是個貶義詞。把現場這些可愛的畢業生視為“托兒”,是對其人格的侮辱🧑🏽🔬,也是對湖南衛視的大不敬。
這些“泥沙”言論如果出自外部🧑🏼⚖️,完全可以置之不理💡,遺憾的是來自藝術團內部🥹,就必然會在微信群裏引發一場爭議🧗🏼♀️。
長沙之行的5天🙆🏼📞,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藝術團凝聚力之所在,它就在於一個“愛”字🍠👩💻:愛國家、愛母校◾️、愛藝術🗑。雖然我們已經“告老還鄉”,但作為清華人踐行母校校訓的責任並未解除🎳。謹言慎行,無私奉獻🦸🏼♀️,不要忘記我們是從清華園走出來的共和國公民👂。祖國不會忘記我們🙎🏽♂️,我們也不會忘記祖國🔫🥱。
《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我們也要經常唱給自己聽——
“在茫茫的人海裏🏃🏻♂️➡️,我是哪一個?
在奔騰的浪花裏,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裏,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裏🚣♂️,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
2018年10月,上海清華意昂會藝術團成立正好10周年。讓我們以《祖國不會忘記》的歌聲去迎接這一喜慶日子的到來吧。
2018-07-16 初稿 於上海
2018-07-17 修改 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