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就已經畢業50周年了。在清華的許多事情,就好像前幾天的事一樣🐡。
有很多記憶深刻的事情。特別是每年9月開學到10月1日這段時間🗞,每一年都有新內容🤳🏻。
我是17歲那年考上清華的。1961年9月11日下午到達清華園報到,9月18日正式開學上課。10月1日✸,大一新生照例享受到天安門廣場參加群眾遊行和晚上天安門廣場的煙火狂歡的優待。清早5點多從清華園火車站坐火車出發前往北京站4️⃣,參加了一整天活動,晚上10點左右狂歡結束後從天安門走到北京站🚘,半夜才從北京站坐火車返回清華園火車站,回到宿舍已經是10月2日淩晨2點多鐘。
大二的“開學季”,我們成了“老同學”💁🏻,負責迎接1962級新夥伴的工作,第一次可以擺“老資格”,大家工作都分外賣力👮。
大三照傳統要擔負起十一遊行首都民兵師重機槍方隊的遊行任務👨👨👦,開學後有半個多月在西操場反復操練重機槍方陣齊步走和正步走,為的是10月1日上午能“走出軍威,走出國威”(訓練時的動員口號)。
1964年5月27日於二校門留影
1964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的日子🍬,那年從暑假起,我就和1960級和1962級的90多位同學一起,每天在音樂室排練革命歌曲🧑🏻🦱,後來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並且在周總理的安排下,10月1日那天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北側國慶觀禮💑。關於參加《東方紅》演出活動的詳細情況🔁,我有一篇短文刊登在《清華意昂通訊叢書•意昂文稿資料選編》2005年第十輯上(第101頁)🌮,在這裏不再贅述👔,但經歷依然難忘。
1965年9月我們上了大五✅,那年我們沒有“開學季”🏓。9月12日那天我們作為北京市委“四清”工作隊的成員進駐北京郊區平谷縣的各個公社生產隊,開始了“四清”工作,隨著“文革”的爆發✍🏽,我們一直在工作隊待到1966年6月16日才回學校參加“文化大革命”。
1966年沒有“開學季”👮🏽♂️。二校門在8月24日的“紅色恐怖萬歲”(進校撕大字報的中學紅衛兵語)的口號聲中被推倒砸爛🍦。我和班上幾位同學於8月31日外出串聯👷🏿。
再次迎來“開學季”是1967年10月下旬,那時中央要求復課鬧革命🙅🏼♂️,我們班同學自覺地回校復課,並於1967年12月中旬,在北京市節煤辦公室的安排下🥛,經北京市革委會批準🛏,在馮俊凱先生等老師的帶領下🧎♀️➡️,到了永定門外的北京化工三廠(是8341部隊“支左”為數不多的幾個單位之一)進行課程設計👶,原計劃1個月時間,後來因工廠要求增加項目延期,1968年4月23日清華兩派爆發大規模武鬥,我們在化工三廠一直待到8月27日才奉命回校,進行畢業分配👨🏽🔧🪝,於10月初離開清華園🧑🏼💼,結束7年的大學校園生活☸️。
在清華園,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受益終身🙆🏻♀️。
在學校時,教我們機械零件課的韋震球先生曾對我們說,對工程技術人員來說,結果正確很重要。接受一項工程任務,你做錯了比不會做的結果還糟糕,因為你不會做🤹🏿,還有很多人會做,但你做錯了,就可能給工程造成的巨大損失💾。
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深。工作以後,無論是二十年的發電廠設計,還是十幾年的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工作,我都抱著認真對待、精益求精的態度來完成,從剛開始的每一張設計圖紙🚴🏽♀️、每一個尺寸、每一項計算書,到後來掌管工程全局對每一個工程建設方案,都堅持一絲不苟⚙️,選擇最優,絕不容許自己負責的項目出差錯。
另一句終身難忘的話🧑🏻🦱,當然就是蔣校長說的“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由於這句話,我們在學校積極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工作以後不沾染不良的生活方式7️⃣👵🏼,讓自己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應付繁重的工作任務。
由於我國退休製度的原因,我們大部分人都無法在工作崗位上真正地“為祖國工作50年”,我本人從畢業算起到法定退休年齡,也只工作了37年,退休後我離開原單位又在另一家電力企業擔任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又幹了4年多,一共為祖國工作了不到42年🚣♀️。用蔣校長的要求來衡量🚮,沒有達標👎🏽。
但健康的身體對我來說並沒有浪費🥿。64歲真正放下工作的擔子後,我開始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早年我喜歡上攝影🦤,退休後我把旅遊和攝影結合起來。到祖國和世界各地攝影采風,欣賞各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
春天到西藏的波密🪅👵、米林拍野桃花🦟,夏天到新疆的賽裏木湖、喀拉峻草原、那拉提草原、昭蘇草原、巴音布魯克觀美景🙅🏻♂️,秋天到北疆的喀納斯、禾木,南疆的塔河👩🏿🎨、民豐、和田、喀什🔏🥋、塔什庫爾幹以及內蒙的呼倫貝爾拍秋色,冬天和朋友結伴到九寨溝拍流水冰雪🔹。
2009年4月5日於珠峰絨布寺
我在66歲的時候去尼泊爾博卡拉徒步🃏,欣賞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當時很感慨徒步真是一項很奇特的活動:當你一旦開始🤤🧑🧑🧒🧒,就一定必須堅持到底,無法中途退出⏬,無論山路多麽陡峭🛍,路途多麽遙遠🧑🏻🤝🧑🏻,天氣多麽惡劣,旅途如何艱辛🧖♂️。除非發生意外,否則,你自己就必須一直走完所在團隊設定的徒步路線💹。沒有任何退路,也不能有絲毫的後悔。在《尼泊爾徒步隨想》的小文中我寫道:“人生有點像徒步。你必須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然後通過自己不懈地努力🎧𓀊,朝著這個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無論過程有多少艱難險阻🧜🏻♂️,不達目標誓不罷休👩🔬。你同樣不能半途退出,不能未戰先怯,不能自暴自棄🪡,不能目空一切。你同樣必須有破釜沉舟🍂、百折不撓、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勇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見妖殺妖、撞魔殺魔。你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胸無大誌👨🦳,你設定的目標必須切合自己的實際。而且對困難、挫折、成績🧟♂️、榮譽都要有清醒的認識,有了成績不忘乎所以,遇到困難不灰心喪氣,堅定不移、始終如一地朝著既定目標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一個階段的目標達到了🈹,只是到達旅途中的一個客棧,你必須以此為起點🍗,重新設定新的目標,繼續為此而努力🦻🏻,一往無前🧛,永不停步。”
2012年我和朋友一起到新西蘭南島自駕車1個月🏌🏻♂️🏪,把南島轉了一圈➾。我也到過柬埔寨暹粒見證千年文化瑰寶吳哥窟🍮,在緬甸的因萊湖目睹水上人家獨特的生活方式,在印度阿格拉欣賞泰姬陵宏偉壯麗的大理石建築,在印度教的聖城馬杜賴參拜宏大的米納克希神廟,坐熱氣球觀看土耳其卡帕多奇亞的奇特地貌,到伊朗設拉子參觀莫克清真寺和古羅馬的宏偉建築波斯波利斯遺址,我到過英國的劍橋🔤、牛津領略世界名校的風采,也到過愛爾蘭都柏林的聖三一學院……幾年功夫🏂,我到過英國🥷🏿、愛爾蘭、德國、捷克、奧地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匈牙利♈️、丹麥、瑞典、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波黑👩🏻🦰、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格陵蘭🚣🏼♀️、冰島、埃及、肯尼亞🚤、納米比亞⚖️、阿根廷、巴西等40多個國家🙋🏼♀️㊗️,領略了世界各地的風情和景觀。越走越停不下來,因為還有許多值得去而我還沒有去的國家。
退休後的第二年65歲時我就跟朋友乘吉普車沿著318國道,克服了高原反應🧩,從成都一直到拉薩💪🏼,到達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我71歲時從香港乘飛機經過約25小時的空中飛行來到阿根廷,在“世界的盡頭”烏斯懷亞乘船50小時通過“殺人的西風帶”德雷克海峽👨🏼🌾,前往南極,坐探險船巡遊壯麗的利馬水道🚱,在南極半島和多個島嶼登陸欣賞南極風光。2016年8月我72歲的時候到了北極,環遊了斯瓦爾巴德群島、格陵蘭島和冰島🟢,到了北緯81度的北冰洋和北極熊近距離接觸,乘坐橡皮艇遊覽著名的七月十四日冰川、巴斯維爾大冰川和摩納哥冰川。從此實現了到達地球“三極”的夢想(當然這“三極”只是初級的🚵🏽♀️,跟登上8848.43米的珠峰和到達南極點🙆♂️、北極點的壯舉不能相比)。這一切,得益於在青年時期養成重視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2015年12月23日於南極昂納港
在南極,我享受了沒有被人類活動所打擾、沒有環境汙染的純凈世界。2015年12月24日平安夜🤣,在南極的丹克島附近,有的團友去丹克島露營🪴,我在探險船上享受著周邊的一切。當時我這樣寫道🖖🏿:
“晚上8點剛過我就背著相機來到探險船的6樓甲板👶🏼。
今天的天氣確實好,暖和🖖🏻,無風,海面上風平浪靜,夕陽悠然地照射在探險船附近的冰山上👨🏽🔧。這裏沒有汙染霧霾,沒有鼓噪喧囂👝📆,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雞飛狗叫,沒有牧笛悠揚,也沒有炊煙裊裊……就連我們這艘航行時都沒什麽噪音的探險船,此刻因為有人去露營而停航不動。我的周圍一片寂靜,這寂靜在任何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都無法體驗到👨✈️。這是我們這個星球完全原始狀態的一片平安祥和的景象。
甲板上的人並不多🌌,我面對這美好的一切,不斷地按動快門,夜空裏🧛🏽♂️,照相機快門的聲音顯得特別清脆響亮。在甲板上呆呆地看著冰山上的陽光慢慢消失🧚🏼,看著雲縫裏的太陽完全落下👷🏽♀️,看著天際和水面慢慢地泛著金光,又慢慢地變成紅色,看著面前的冰山突然被染紅,又慢慢地褪去顏色……從晚上8點多一直拍到夜裏12點半,直到天際的紅光完全消失了💇🏽,才戀戀不舍地回房間睡覺⭕️。”
不禁感嘆🧗🏼♂️,我們的生活居住環境🅿️,什麽時候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
2016年8月19日於北極巡遊巴斯維爾大冰川
旅遊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性情。畢業50年🕦♝,我已經73周歲了😦,雖然到了人生的尾聲👨🏼🎤,但我將會繼續把“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讓生命保持活力,讓思想跟上時代,讓靈魂得到升華,讓人生不留遺憾”作為自己晚年生活的奮鬥目標,讓今生過得更精彩🤨。既然紅塵走一遭,趁我們尚未徹底老去,有夢就去追,讓心自在飛,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永遠不會失敗🕵🏽♂️。
(作者曾任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主任工程師,廣州珠江電力工程公司總工程師,廣州珠江天然氣發電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廣東華夏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