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光遠?(1936物理)
什麽是治學,什麽是學者和學者應具備的特殊素質🧜🏼。治學態度的第一條是獨立思考,決不盲從👩👧,只服從真理🛬;治學態度的基本點是求真😈🚏;為了求真,切莫文過飾非👨👩👦👦,要務實🦹🏼,要防止自己的研究成果異化🎾。方法是什麽👩🏻🚀,堅持嚴格的科學態度是根本方法,掌握以下方法👨🏼🔧,做個不斷追求的人🙇🏻👸🏽。
?1🤱🏽、從不浪費自己的時間?
一個人的生命是很有限的,能夠有效的工作的時間更短,而應該研究和自己喜歡研究的問題卻很多很多。過去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損失了許許多多的時間👩🦽➡️,今後決不浪費自己的時間,這一點要自己來把握。我覺得即使現在沒有像過去反右派、反右傾機會主義☎️、文革那樣的政治運動(在那樣的情況下時間即生命的損失是不可抗拒的)💑,還是可能浪費自己的時間。這要自己下決心,並且學會一些本事👷🏻♂️,避免或者減少浪費。?
“我決不浪費時間”這是尼采的話🔩,我引尼采的這句話🏙,就是我最怕人浪費我的時間👩🚀。聽報告↔️,這報告的題目我很想聽🧯。從你報告的內容來說半小時就足夠了,可是報告人講了3小時🏢,我坐在那裏不聽不行,聽不出多少內容🍯,浪費了我的時間🏄🏽,我就不聽。不聽👨🏻🦳,我腦子開小差,做副業。
?2👩🏻🦼🏣、心中要有許許多多問號?
我在一篇超短文中寫到,“問號”在懶漢那裏🧔♂️,只是迷茫,只是絆腳石;而在勤於思索的人那裏🧔♀️,就如巴爾紮克所說🌼,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我接著寫道:“問號的形象,是鉤子。有這種鉤子,也就有可能鉤到知識的答案👩🏼🌾。否則,即使幾度進人知識寶庫🧝🏽,也會空手而回。”完全由問題也可能寫成好文🏘,屈原的《天問》不就是嗎?關於問號的形象是鉤子,這是我的“偉大發現”🩴,這個發現幫助我能夠比較生動地講心中要有多一些問號,有可能“鉤到”答案🥨。
到底問號為什麽會寫成這樣✵,我並沒有想去研究😓⏯。可是因為我說過那樣的話,回來我就真的看到問號為什麽寫成這樣子的小文章。這篇文章從西班牙的出版物中問句前面有問號、後面有問號說起(前後兩個問號的做法,猶如普通引文前後都有引號相似👃🏽。我1983年去過西班牙,在那裏翻過西班牙的書,看到那時的情況還是這樣🏗。我不知道現在西班牙的出版物是否變了🧶。)講問號的歷史原來開始是用拉丁文寫一個問號,questo💆🏽♂️,後來改用一個Q,漫漫這個Q就簡化成現在問號的形象🤵🏿。?“鉤到的”這個比喻,我還進一步發揮😕,知識鉤到之後,就可以掛到衣櫃裏去🐗,分類掛起來,這個掛在這,這個掛在那,我穿西裝👩🏻✈️,穿夾克衫,拿起來,知識用起來就方便了。這裏我想說一句我過去說過的話“做研究學問的有心人”。這種有心人🤹♂️,就是對許多事情心裏有問號的人🚵🏿♀️,就是對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高度註意和高度敏感的人。?
3、當敬一事師🐅、一理師?
有一個人他告訴你一件事,使你增加了知識。或者一個人他對你講清楚一個道理🙄,使你提高了自己的認識🕸。這樣的人,我認為應該看作你的老師🧄🗂,老師不就是做了這種事情的人嗎?
我還認為應該像對待老師那樣地敬重他👩🌾。這樣的人,可以稱作“一字師”𓀝,“一事師”。這樣的人,他們做的事情雖然少,關系不固定,但是人數很多🔉。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此處的“師”乃“一事師”,“一理師”。
?4👰🏼、學成於勤?
韓愈有句名言:“業精於勤毀於惰”👩🏿🎓。他說的“業”是“專業”,我這裏說的“業”是“事業”。我提倡做學問的人要勤快。我這個人🧰🧎🏻♂️➡️,盡管有人對我有這種那種意見,但沒有人講我於光遠懶惰。我可以舉這樣的例子:1991年我得了癌症,在接受外科手術全身麻醉醒來之後只有40小時🚴🏿,我就口授一篇短文⚆,請特別護理我的護士記錄下來🙋🏽🐕🦺,在《服務科技》上發表👨🏻🦱。在手術後的化療中我感染了肝炎,醫生要求臥床,我口述我本人20歲前的長篇經歷👁,也出了書。
我有八個字“無時不思,無日不寫”。關於這八個字👩🏿🦰,我的《碎思錄》中有一篇文章有下面一段話💁🏽♀️👩🏿🚀:“不是警句🐮,更不是格言🧏🏽♂️,只是本人的習慣。人各有特點👨🏽🚀,我的特點就是思考和寫作🧏🏽♀️。我感到世界上總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去思考🚟,思考了總想留個記錄,就去寫🔇。養成了這個習慣🦣👮🏻♀️。自己體會到👳🏻,這種思和寫有助於自己對世界認識的深入。”?我腦勤,不斷想問題👨👧;眼勤🤳🏼,經常看書刊💆🏽♂️;筆勤👴🏻,經常寫;腿勤,經常出門。勤快就是投人勞動比較多。古希臘人認為勞動是野蠻的🧑⚖️,有損於人的智力,會使人獸化🌧。我們的觀點是勞動是光榮的,而且是一種愉快的活動—至少要使它成為一種愉快的活動🐬。勞動中的艱苦一定要換來愉快🧑🏼🦰,如果得不到愉快我是不幹的。
5、學問一是坐出來的,二是走出來的?
過去學者很自豪的說他“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因此學問大。我把它改一下,說自己的學問有兩種來源,一是坐出來的,二是走出來的。一個人坐著也可以做學問。書(廣義的書包括電腦電視等)通常是坐著或者靠在椅子沙發上看,當然還有坐在車上👵🏻、船上、飛機上看(現代人坐在交通工具裏的時間很多)。我認識一位叫士光敏夫的知名企業家👗,20年前🏊🏿,那時他已經八十來歲。一次我和他一起坐在飛機上🧑,他對我講😯,他跟日本年輕的企業家還能競爭,靠什麽?靠兩條,第一條是他在飛機上能工作;第二條是他下飛機後沒有夜生活👮🏻♂️。?
我在飛機上一直可以工作🌨,可以看東西,寫東西✏️。1957年我到莫斯科去🍫,在飛機上🙌🏽,我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國內的同事☎️,我的字寫得亂七八糟🕺,同誌們看了說,哎呀,這是“天書”🤵🏼♂️🤦🏼♂️,天上來的書信👫🏻。坐著看還有一個“馬上”,長征路上毛澤東騎在馬背上讀書🦓、吟詩、填詞。“馬上”還有一個涵義是如廁即坐在馬桶寫東西看書,這倒是幾乎天天做的事情。還有一個“枕上”看書和刊物,也是我天天做到事,坐著不只是看書,還包括記筆記、寫文章🏯、開會、談話等等,都可以增加學問。反正只要不離開當地就屬於“坐出來”的範圍💪🏿。?“走出來”就是到外面去看。現在我只能做輪椅走了🔰,“於光遠坐輪椅走天下”🎠。去年走了二十多個城市,今年也會有幾十個👳🏽。我準備在“於光遠網站”拍賣《於光遠坐輪椅走天下》影集,現在這樣的照片大約二三百張。
6⏸、治學也要現代化?
我在這裏講的“要現代化”,還不是研究內容的現代化。我認為從整個學術界來說,研究的內容應該現代化,我有一個“社會研究課題的五層次說”,其中第一個層次就是研究我們的時代🧚🏽♀️,使我們能夠最充分適應我們的時代,這只是一個大的治學方針。現在我講的是治學也要運用現代化的技術🔜。
1999年前,我聽說許多朋友紛紛換筆⛹🏻♂️、上網🧗🏼♀️。我以年老遲鈍為借口🔟,自暴自棄,我是個“殘廢”,在食指和與食指相連的手背上🌑,開過好多好多刀🏃♂️➡️,這個手指就不能彎了,因此我就不能抓鼠標🧖🏿♀️。?直到1999年7月🎿,考慮到新世紀即將來臨,才宣布“我要現代化了”🕵🏿♀️。過了一年我決心換筆,一只手抓住移動鼠標🧔,另一只撼鼠標左側和打鍵盤。直到現在我是這樣用電腦寫文章🐲、寫信👩🏻🏫,好幾本書我就這樣在電腦上“寫出來了”🙆🏿。2001年7月我生日那天,我開通“於光遠網站”,對我的治學能起很好的作用🦂。
7、考慮選題的經濟學?
有一年我在山東東營,說:如果要在對長江三角洲的研究和對黃河三角洲的研究間選擇其一♘,我寧肯多做對黃河三角洲的研究,理由是對黃河三角洲研究的人比較少🧝🏻♀️。研究容易受到重視🦣。最近我寫了一篇《眾口爭說WTO》,稿子寫好之後,《北京日報》向我約稿就給了他們(編輯部把文章的題目改成《英特納雄內爾和全球化》我認為改得不錯)。這表明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眾口爭說的產物🪗,那就不是按照“物以稀為貴”的原則選的題目🩹。
總的來說,選題經濟學的原理之一是寫出來的文章一般要求及時刊出🚠,看到的人比較多⛲️。“信息經濟”就講求爭奪眼球。從研究領域來說也有選擇問題👩🏽💼。經濟學方面的文章👩🏻🎤,我當然要寫。可是經濟學家太多了,物以稀為貴😸🫱🏻,就是被稱為著名經濟學家的也不少。而且叫著名的經濟學家在一定意義下就是還不那麽著名,真著名了就用不著叫他什麽著名經濟學家,因此還是叫我教育學家讓我高興。
8、研究成果不妨先寫隨筆發表?
科學研究成果通常以議論的形式發表。在長期科學研究的實踐中。論文已形成某種格式,要求確切地表述研究後作出的結論😔,寫清楚自己的諸論點和它們的有力根據。論據的力量在於資料可靠充分,推理周密,符合嚴格邏輯的要求。這在自然科學中更加重規🫃🏽。但是寫成這樣的論文往往一下子做不到,我覺得可以先寫成隨筆發表💇♂️。自然科學家一般不願意這樣做🤞🏻,自然科學方面的學報原則也不登隨筆,它不是論文🙇🏿♀️🚜,就沒有論文的地位,也不享有論文的權利✷。你可以從早發表得到很大好處。
9、溫故求新?
中國有一句老話“溫故知新”🚴🏽🧫。這話我贊成,有一回我在上海😍,住在衡山賓館。一天去嘉定開會。會後回衡山時有兩個青年搭我坐的便車到市內。路上走的時間很長。一路上我給他們講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最後車到衡山時,這兩個青年要我寫幾個字作為臨別贈言🧚🏿⇨。我就寫:“青年人夢想多。老年人故事多。老年人可以講對青年人有益的故事。千萬不要忘記過去🚐,忘記了過去就把握不了未來。”?“溫故知新”這句老話還是要,但是要發展🙌,應該再加上一句“溫故求新”👰🏽♂️。對“求新”這一點應該更積極更自覺,要努力去求👨🏿🎓。?
轉自 教育部新聞辦官方微信 201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