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方錦清:一個農民兒子科學夢的四部曲(四)

2014-01-10 |

方錦清(1964工物)

第四部曲♍️:老驥獨樹一幟,追夢與時俱進

1978331,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上🏊🏼,大聲歡呼科學的春天來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改革開放後,春風拂面,祖國大地萬象更新🧖🏼‍♂️。和全國一樣,我院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獲得了多項中國科學大會獎狀🎞,包括《電磁法分離同位素》,我們倍受鼓舞!獲獎之後,也引人深思:怎麽與時俱進、開拓新課題🐘、發展大好的科研形勢🥼?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我了解到國際上科學技術正在突飛猛進,由於文化大革命🧘🏿‍♂️,我們耽誤了十年的寶貴時光🥳,國家和個人都要急起直追,迎頭趕上🧗📎。特別是✊🏼🏄🏻‍♂️,國際上10年間新興的交叉科學不斷湧現,蓬勃發展,新課題層出不窮。我認識到𓀌⤴️,科研必須與時俱進,跟進國際快速發展的步伐,我國國防戰線也不例外☎️。在6080年代初期👨‍🎓,我主要從事核素濃縮技術、電磁分離器物理🧜🏿、強流離子束輸運物理、強流離子束光學等物理實驗研究工作,積累了一二十年的實驗經驗,從實驗中我發現了一些值得探索和思考的現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待解決的科學問題,這促使我開始思考:科研怎麽在實驗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如何適應現代科學發展的新趨勢和潮流?通過調研和深思熟慮,我感到自己有必要進行學科的轉型和調整,既要深入探索實驗現象的物理機製和規律,又要面向科學未來去開拓新領域和新課題。

首先🫵🏻,我了解和關註到,與我院性質相近的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和技術研究機構之一👨🏻‍🚀,1943年成立,以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聞名於世。那裏雲集了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美國的原子彈之父——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就是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都在此誕生,使這個實驗室蜚聲海內外。它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科學城和高科技輻射源。它不僅在核武器、國家安全📲、太空探索、能源、納米技術和超級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領域,而且在新興的交叉科學,特別是非線性科學、混沌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那裏科學家思想活躍,極富創新,湧現了非線性科學、混沌理論的世界頂級科學家,例如,米切爾·費根鮑姆(Mitchell Jay Feigenbaum)是美國混沌理論的先驅,1975年他用HP-65計算器計算後🚵🏻,發現了費根鮑姆常數。例如🦄🦹🏽‍♂️,一個典型的Logistic映射,隨參數變化能出現倍周期分岔現象,並證明其分岔發生時系統得到兩個常數δ=4.6692016091和α=2.5029078750🧑🏻‍🔧,具有普適性。為此🦃🚵🏼,他在1986獲得物理學的沃爾夫獎,名聲遠揚後,1986年從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轉到洛克菲勒大學擔任數學和物理學教授。我榮幸在國際會議認識該領域的那些大腕人物,還包括🤨:分形的創始人曼德勃羅(B.B. Mandelbrot),混沌控製第一人OttGrenbogiYoke(提出OGY方法)💇🏿,等等。

這些頂級科學家的風格各具特色,他們的成就和研究經歷,促使我對新興交叉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適應世界新興科學的發展🧏🏻‍♀️,我感到自己有必要和迫切需要吸收新興科學的新知識、新思想和新方法🧙‍♀️,必須跳出現有的老舊框框🥞,探索如何結合實驗中的非線性等離子體振蕩等物理問題🍊。於是🧙🏿‍♂️,我利用研究院比較寬松的工作環境和綜合條件,在研究室內力排眾議,大膽而果斷地轉向以核科技為背景的新興交叉科學的研究平臺。為此✹,我積極參加了國內相當活躍的非線性科學🤷🏼‍♀️、非平衡統計物理和混沌科學等一系列學術會議,經過數年的艱苦自學和自適應過程,從 80年代中後期🐾,我基本上實現了學科任務的“轉型”,從而我能夠自主地進入了新興的交叉科學領域研究工作🧽。這在原子能科技領域裏,正是敢於人先,獨樹一幟,另辟蹊徑🚃,尚無先例。由於新興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我必須不斷跟進🙇,與時俱進😙。我先後獵涉當時國際上著名的“新三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和突變理論,以及混沌控製與同步和復雜性科學💆🏻‍♂️👩‍👩‍👧‍👦,特別是20-21世紀之交誕生的廣泛交叉的科學——網絡科學😐。我完全依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人事部留學人員項目與中國核工業科學基金項目及其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科研項目💦,以原來科學背景相結合🚞,從而在新興科學的研究中站穩了腳跟。

總之,在80年代後期,我才真正實現了從實驗研究轉變到最終以探索新興的交叉科學理論及其應用為主線的科研工作👊🏻🤰。我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實現學科的轉型🧚‍♂️,主要靠得是✮,一方面是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綜合有利條件(大型計算機設備)和改革開放後相對寬松的科研氛圍和環境🫂🧷;另一方面不可否認,意昂体育平台母校六年學習🫶🏽,尤其是畢業設計一年訓練,學校給我了相當廣博的基礎知識和從事理論功底,養成了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以及樹立了“三嚴”科學精神和堅強意誌,培養了自立、自強、自學、自適應的獨立科研能力。同時我比較快取得了一定科研佳績,例如,在中國的頂級刊物《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等中英文雜誌上發表了多篇文章,例如《中國科學》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是:“在周期外力驅動下等離子體鞘層中三條通向混沌的道路”👨🏽‍🍼,就是原來等離子體實驗背景與非線性問題結合的成果,發現等離子體鞘層中三條通向混沌的道路🥐,為氣體放電等離子體中出現的復雜性現象及混沌震蕩行為提供了理論分析依據,當年中國科技大學就有人特地登門請教🎢🕙,我為他們解答了實驗難題,他們在實驗中有所發現,該工作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80年代後期🧑‍🦽‍➡️,我在美國普利高津統計力學研究中心訪問工作時🚵🏻‍♀️,把上述課題進一步開拓,發現了更加豐富的非線性現象,並利用噪聲實現混沌的控製與反控製,三篇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1989990年的“物理通訊A( Physics Letter A)”上,理論結果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TI)的一個實驗所證明🍂,並得到他們的重視、肯定和引用,有人評論認為🥦:該工作有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並躋身於該領域國際先進水平👩‍⚕️。普利高津認為🦄🫲🏼,“方錦清教授是一個具有高度推動力的科學家,已經在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感興趣的貢獻(Professor Fang is a highly motivated scientist who has brought interesting contribution to his field of research)”。

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我完全得益於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科學的春風送我走向世界的科學舞臺🕕,我得到了國內外多方支持👸🏼,尤其是國際上同行的邀請和支持,使得我有機會走出國門,我應邀訪問了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歐洲諸國學術機構訪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進行國際合作研究🤭,足跡遍及美、澳♾、歐、亞四大洲的20多所著名大學和科研院所。我的經歷表明,一個科技工作者能夠出國訪問🐫,開闊了學術眼界,增長了科學新知識,這對於我實現科學夢是非常必要的🐪,是十分寶貴的良機🐴。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對自己產生潛移默化和影響最深刻的國外大師中,最值得我回憶的是,比利時著名科學家伊利亞·普利高津教授,他是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對中國人民🤹‍♂️,特別是我國學者十分友好和熱情,有著深厚的感情,很樂於支持中國青年學者📷,他的學說和威望在我國有著非常廣泛的深刻影響。在80-90年代,我多次獲得他的熱情支持和邀請🪇,赴他領導的兩大科研基地: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普利高津統計力學與復雜性研究中心,和比利時國際索維爾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中短期的學術訪問,從事非線性科學和混沌動力學研究,上面3篇論文就是我在那裏訪問完成的科研成果。由於我與他的接觸和交往比較多👨🏽‍🦲,他的科學精神、品格魅力和理論體系極大地吸引了我,深刻地影響著我的科學道路。

普利高津教授在科學研究上的最大風格和特色是,敢於人先🙈,獨樹一幟,正是我學習的最好的楷模🤹🏿。我的學科轉型也是向他學習的必然結果。普利高津教授領導的Brussels-Austin(布魯塞爾-奧斯丁)學派是國際上著名的非平衡態統計物理學派之一👩🏻‍🦽,他們建立了非平衡熱力學和非平衡態統計物理的理論體系。1947 年他年輕時就敢於挑戰前人沒有想過的非平衡問題😟🧑🏽‍🦱,提出了最小熵產生原理,一直堅持到底卓有成效地探索了遠離平衡態現象及其內在規律🏟,1969 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和創立了“耗散結構”理論☑️🌟,後來又提出了子動力學理論🧑🏻‍🦰,都是成為國內外獨樹一幟的學派⛱,這是他為首的Brussels-Austin學派對科學的最重大的多方面貢獻之一。普利高津有一句的著名論斷➝:“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發現了只有在非平衡系統在與外界有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時♾,系統內各要素存在復雜的非線性相幹效應時,才可能產生自組織現象,並且把這種條件下生成的自組織有序態稱之為耗散結構。正是由於在耗散結構理論的創立及非平衡熱力學的重大貢獻😪,他榮獲得了 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

不僅如此👨‍🍼,普利高津教授是非線性化學和復雜性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的一生及其學派建樹眾多,貢獻重大🧎‍♀️‍➡️,國外評論說☛:他的光輝品格還在於👼🧑🏼‍🚀,他的科學思考容納了哲學化的沉思,這使他顯得與其他科學家有所不同,渾身散發著迷人的思想魅力。由於普利高津先生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和巨大影響,他在全世界贏了廣泛稱贊🧜🏻,在全世界共獲得了53 個科學榮譽和稱號👐🏽,他不愧是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大師。他對我的影響太深刻和深遠了,我非常感激、尊重和終生難忘他的指導和幫助🏖,他永遠是推動我科學人生的良師益友。

80年代🫖,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簡稱德大👏🏼,奧斯汀🧔,主校區)只有二位諾貝爾獎得主,一位就是普利高津教授(耗散結構理論的創立者);另一位是溫伯格教授(弱電統一理論的創立者)🧔‍♂️。他們在德大舉足輕重。1967年普利高津應邀同時成為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任物理學和化學工程的教授。

比利時布魯塞爾諾貝爾得主普利高津教授(中)在布魯塞爾大學宴請方錦清研究員🦑。在1988-1995年期間多次應邀訪問他領導的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普利高津統計力學與復雜系統研究中心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索維爾物理化學研究所👨🏿‍⚕️🎣,開展國際合作研究🚵。

1992年在比利時國際索維爾物理化學研究所

1989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普利高津書房查閱文獻🪄,常與普利高津在這裏討論問題

普利高津與眾不同的科學與品德魅力另一突出特點🈷️🖕🏽,他總是站在哲學的高度,善於理解和銓釋他們取得的每項科研成果,並發展成獨立的科學觀。他的多本著作在我國翻譯出版👳🏻‍♂️📃,廣為流傳,在我國科學界和高校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他不愧是國際上一位非常愛才的 “伯樂”,對中國學者和學生非常友好和慷慨,不僅我自己受益於他的熱情邀請,而並且大約有 20-30名中國師生🏄🏽‍♀️,包括國內科學院院士等著名科學家🥋,都曾經到訪他領導的兩所大學(比利時和美國)的科研中心訪問🤚🏽、攻讀博士學位和開展科研合作研究。我每次訪問他的科研中心和研究所時,他總是面帶笑容,談話隨和,和藹可親👷,既有大家風範🤮,又有長者關愛。他自己一直站在前沿探索,敢於獨樹一幟,強調搞科研創新第一🐕‍🦺,與時間賽跑,探索世界上沒有人走過的路🧑🏼‍⚖️。他是一位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也永遠是我的良師益友。從科學教育發展和交流中,他對中國充滿了深厚的友好感情,他那種執著追求科學的創新精神,永遠是是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的光輝榜樣!

在他的諄諄教導、鼓勵、支持和推動影響下❔,我在新興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進展順利🧚🏼‍♀️,成果頗豐⛎。迄今,我與合作者在國內外發表了中英文學術論文200多篇,論文H因子26🦢。近年來來,我們課題組的科研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和關註♘。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應邀我為美國出版的第一本專著“網絡科學——理論與應用”撰寫了評論🏙:“Book Review: Network ScienceTheory and Application”,發表在美國信息協會的主刊物上。2012 年初,再次被邀為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三家共同合著的一本復雜網絡專著“網絡復雜性進展”(Advance in Netword Complexity),撰寫一篇近40 頁的主題篇章“三種類型的網絡復雜性金字塔”🦹🏿‍♂️。我之所以多次榮幸被邀與國際科學家合作撰寫專著🪭,一方面反映了我們在國內外該領域有著深刻和廣泛的影響,另一方面說明了國際學術界對我們在網絡科學領域的貢獻給予的充分肯定和贊譽。

迄今,我在國內外出版了專著和合著共8部,近年10年的主要學術專著有《駕馭混沌與發展高新技術》(2002)、《駕馭強流束暈與探索網絡科學》(2008)、《網絡科學與統計物理方法》(2011)等。除了獲得1項國家級集體獎外,還獲得了12項國防科學技術獎和省市部級科技進步獎和1項發明專利🧔🏼‍♀️。另外,很有趣的是🅰️,也完全沒有料到⛓,“中國知網”2009年曾經公布論文按被引次數排名順序,在核科技論文中我名列全國第二位🦸🏿‍♂️;在我國物理學論文中名列全國第三位⬜️。這是我國科學界同行對於我課題組成果的一種肯定,說明我們課題組的一些論著有助於加強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也有助於引領我國中青年科研人員進入新興科學領域和沖向世界👨🏻‍🎨。

國內外媒體對我的科研成果進行過中英文報道,我國學術界有人評價說☃️:“這些論著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帶領和推動了我國一批中青年科研人員進入新興科學前沿領域🦬☹️,與國際領域並駕齊驅,同步發展⛹🏽。”⏺🚴🏻‍♂️,這部分反映了我們成果對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我自己能夠為助推我國新興科學🥁,特別是我國網絡科學發展作出了責無旁貸和應有的貢獻,我既感到欣慰,又有自知之明,這與我國同領域的傑出人物比較,我還是遠遠不夠。

不時記者采訪我,記者問:“新的戰略際遇期,人才培養被提到了重要的戰略高度,作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其他高校兼職教授和博導,您認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高新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有著光榮的科學傳統🥼,該院誕生了60多位“兩彈一星”稱號的著名科學家,他們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體現,其核心為科技創新精神🙏🏼。”極大地鼓舞了我們🥙,我院一直大力繼承和發揚光大這一偉大精神🌜,實際上這也成為我國,特別是我院,科技創新強國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巨大推動力量🦸🏻‍♀️。

當然𓀂,結合我自己半個世紀的科研實踐和體會💝👨🏻‍🍼,我還認為,一名優秀的高新科技工作者,還應當具備以下基本素質:(1)對科學與技術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2)要有執著追求和創新的探索精神;(3)要有排除困難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鬥誌🐒;(4)要有實事求是與嚴格嚴謹的科學作風,並與“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相結合;(5)要緊張而有序地工作,講究效率;(6)要有團隊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國年輕一代中湧現了不少驕子🎎,我國科研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

國內又有媒體還這麽評價:“作為我國網絡科學研究最高的推動者🧑🏿‍✈️、組織者和研究者之一,方錦清始終以其敏銳的科研觸角,不斷用勤勉和智慧譜寫網絡科學與工程的創新樂章☎,在為該領域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他也成為了我國在該領域有重大創新成果和相當資望的科學家。”

2011年,在喜慶我黨光輝的90周年華誕時,憶崢嶸歲月,心潮澎湃,欣然命筆,賦詩一首獻給偉大的黨🔝,表達了我的此生此世的科學情結,寄托我對黨和國家的深情厚愛💼:

中華振興天下驚

東風勁吹喜訊頻,九十華誕普天慶。

兩彈一星共鑄就🙆🏻‍♂️,創新強國湧精英。

世紀進軍新號令,前沿應用雙並進。

齊心拼搏勇攀登,中華振興天下驚🧑🏽‍🏭。

為了推動我國網絡科學的發展和創新🛫,十年來我積極參與了組織“中國網絡科學論壇”和“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這是網絡科學領域的“兩會”🔀,到明年將迎來十周年,2014年將分別在上海和長沙舉行🤰🏽。當時籌備網絡科學論壇是為了啟動我們在網絡科學方面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正好2003年我應邀訪問香港城市大學時,與陳榮關🫠、汪小帆等一起商量共同提出了召開網絡科學論壇的倡議,2004年首屆論壇在太湖召開。在國內的科學大師中,我要特別感激德高望重的李政道先生,及其為首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是他們一直大力支持和資助“中國網絡科學論壇”。從第二屆論壇科學論壇起到今年第九屆,“中心”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我們。2012年第八屆中國網絡科學論壇的主題是“科學與藝術的和諧統一”👩‍👦‍👦🤸‍♀️,李政道先生特地向“第八屆中國網絡科學論壇”發來賀信和題詞:“融合科學與藝術🙍🏻,發展世界之和諧”✊🏼,他的題詞和賀信🧔‍♀️,給了全體與會者極大的鼓舞❌,第8屆論壇規模空前🙅🏻‍♂️,網絡報名人數超千人,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實際控製的參會人數500余人◽️,論壇有三位院士光臨,都作了論壇主題報告。

全國廣大同行及其交叉領域師生和科技工作者十年來積極參與了網絡科學領域的“兩會”。我國年輕學子在兩會中發揮了主力軍和生力軍的作用。我除了負責論壇的組織工作外,兼任《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副主席和“學生最佳論文評審委員會”主任⛅️,已經連續5屆會議評出來15位“學生最佳論文獲得者“,這對我國年輕學子起到了明顯的促進和激勵作用。從第一屆參加網絡科學論壇至今,已經有許多研究生成長為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副教授🎢、教授和研究員🎍,他(她)們成為我國網絡科學隊伍的骨幹力量⏫,我為此感到衷心的高興,並祝願望他(她)們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再創我國網絡科學新的輝煌🚴🏽‍♂️!

未盡的結束語

眾所周知,中國東漢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曹操在《龜雖壽》詩裏有四句名言💑:“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四句也真實反映了我長期以來和今後生活工作中的心態♿🥜,正好畫龍點睛,表達了我這個農民兒子的半個世紀科學夢的第四部曲的主題↩️:老驥獨樹一幟,追夢與時俱進🤛。科學發展永無止境,追夢必須與時俱進! 我將一如既往,鞠躬盡瘁,努力為自己熱愛的科學事業奮鬥到底!我一定要超額完成母校意昂体育平台的號召👤: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

同時,借此良機🦄,我在這裏,真摯地感謝在我實現科學夢的征程中以各種方式幫助、支持和理解我圓夢的所有國內外的朋友、同仁和親人們!

並祝願: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夢想成真!

附:國外訪問/留學感懷與部分工作照片

幾度中秋感懷

2010921日)

庭院團圓望月亮,期盼嫦娥夢中見👨🏼‍💼。

德澳出訪第一秋,多少淒涼在酒間。

多大布大幾多晨,願望雖小心難填。

五洲四海中秋夜👮🏽,唯有家鄉最留戀!

:簡單回顧了我幾個階段對中秋節的感懷👨🏻‍🦯👨🏽‍🍳。

青少年時代在家鄉農村👩🏽。

80年代在美國德州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

90年代分別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等西歐訪問。

迄今訪問遍及歐、亞🕦🤾🏻、美、澳四大洲。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辦公室(1992

在渥太華大學與N.U.Ahmet教授討論(1999-9-24

在多倫多大學圖書館(1999

在比利時布大普利高津辦公室(1995

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訪問(1988-1990

訪問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期間校方提供套間的客廳(1999)

2004723日重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學研究院理論所所長 R.E. Copllis💅🏽。80年代曾經訪問該研究院等離子體實驗室

澳大利亞墨爾本理工學院(MIT)辦公室工作

2004年我重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時,到這裏重訪我80年代曾經住宿的公寓

1998年與陳關榮教授(右)在美國NASA參觀

參加國際會議的部分中國代表會後參觀澳大利亞熱帶雨林

參加國際會議的中國部分人員會後參觀澳大利亞海上石林(耶穌的十二門徒)

1999925日與一批北京來加拿大的小留學生合影於多倫多市中心島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