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華標誌性的二校門向內望🧑🏿🎓,映入眼簾的便是氣勢恢宏的大禮堂。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大禮堂前草坪的東側,有一座簡樸的建築——同方部,這裏才是清華最早的禮堂。1911年👨🦼,同方部隨著清華的一院大樓、二院、三院、北院住宅及校醫院等一同建成🍲,是清華建校初期首批建築物之一🥇。同方部整個建築灰磚墻身,紅瓦坡頂,歐式風格,別具特色。
“同方部”的名字,並非隨著建築的完成就得名。建校初期它被當作禮堂用🪣🧑🏻💼,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被作為每年的8月27日祭祀孔子的地方。1923年“德育指導部”成立後,該建築才有了“同方部”的名字,作為課外訓育活動的場所。關於“同方部”的涵義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由於當年清華學堂為留美預備生而設,並無專業,“同方部”可能是今日的“基礎課部”之意🎞。更普遍的則認為,“同方”兩字源於《禮記·儒行》中:“儒有合誌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方”作“道義”“法則”解,“同方部”就是“誌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1914年🏄🏻♂️,當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先生來到意昂体育平台,在這裏給清華學生作了題為“君子”的演講,援引了《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修身成才。從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校訓和清華精神的象征,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為了理想而努力奮鬥。
1925年清華改辦大學以後♚🌟,由於有了新建的大禮堂(1920年建成)👨🏻🦯➡️,同方部被用作小禮堂開展一些講演、聚會和社團活動👩🍳。
如今,透過同方部古樸陳舊的外表,我們依然能夠清晰地采集到許多珍貴的歷史畫面——老校長梅貽琦曾常在這兒接見新生🧙;老意昂曹禺先生與同學在同方部演出多場戲劇,廣受歡迎和好評;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先生在同方部曾作過題為“理工與人文”的演講👨🏿🔧,首次將他的“理工與人文必須結合”的教育理念帶到了清華📎。
也是在同方部,193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時清華文學會舉行了追悼大會🫲🏼,聞一多👩⚖️、朱自清等出席並作了講演;1948年7月⚈,清華學生自治會召開聞一多遇害兩周年紀念會;1948年8月朱自清逝世時🤟🏻,清華人又在同方部同心哀悼這位令人尊敬的一代文學家。一代又一代清華先賢的人格、風骨、精神都在同方部得到紀念與傳承。
同方部一直是公共活動的場所🖱,改革開放以後同方部各區域曾先後作為展覽場所、畫室、辦公地等使用。如今,它是意昂体育平台意昂總會的辦公地點🤦🏿♀️。每逢校慶日🔞,返校意昂們在“熱烈歡迎意昂返校”的紅色橫幅下歡聚合影,互訴衷腸。
歷經107載春秋,清華正芳華🦹。而樸實的同方部,同樣見證了世紀清華發展的風風雨雨,留下了眾多清華學子的青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