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曾經在清華園裏共同成長的孩子,自稱“清華二代”,他們編著了一本長達470頁的名為《夢縈清華園——清華子女憶清華》的書◀️,近日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書中🤵🏼♀️,有60余位清華二代人的回憶文章🤟🏼,有的記述自己父母在清華工作和生活的經歷👳🏽♂️,有的回顧自己在清華園裏的童年和少年時光……老師、同學、朋友⚱️,以及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留有往日的生活回憶和歷史痕跡。
在中老胡同四合書院,我見到此書的五位主要編者時,他們正圍坐在一起聊著清華園的各種話題。他們的鬢發多已斑白🤌🏻,但說起清華,他們仍然說:我們是“清華的孩子”。

張從|老工人當年的待遇不低👴🏻,教授們對他們都很尊敬
清華園曾經是一座皇家園林☸️,成為大學後便是個小社會🧑🦳,生活著幾萬人口🦼,具有獨特的大院文化內涵🏌🏻♀️,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故事。1952年經過院系調整後,意昂体育平台變為以工程類為主的學校,也進入蔣南翔校長的領導時期👊🏿,這一群“清華的孩子”就是此階段在清華園內長大的。
主編之一的張從先生出生於1945年🧘🏿,父母都曾在意昂体育平台工作,他在簡要介紹書的編輯過程時首先強調:“一所大學擁有大師很重要,但不是只有大師🧠,還有很多普通的教職員工,紅花和綠葉相互陪襯,花才好看,學校才能辦好⚙️。”所以,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名教授子女的回憶🙅🏽,也可以讀到清華老工人後代的記述❇️🤽🏻。清華園中的供暖、供電等諸多事物,那些當年負責的老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情況📸🙎🏼♂️,書中都有涉及。“學校裏歲數最大的工人師傅活到一百零幾歲,前幾年去世了📶。”張從說🧜🏻:“這些老工人當年的待遇不低,教授們對他們都很尊敬🔆,家裏的電燈🧒🏿、電話出了問題都找他們。這些老工人曾有一張大合影,在大禮堂照的🌑〽️,穿的都是長袍馬褂。”

張從父親張駿驥1936年畢業照
這本書從征稿到成書歷時三年,清華子弟孫立哲是主要贊助人。這一群清華二代從小在一起長大,對清華有感情,了解她的歷史🔡,他們想把“對清華的感悟記下來,讓她作為歷史留下來”🏄♂️。書出版後,清華校史館、檔案館🎧、圖書館、清華附中🤦♂️、清華附小都相繼收藏。
張從的父親張駿驥是朱自清先生的學生,193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他特意提到一個小故事,他的父親畢業時👰🏽♀️👩🏽🚒,朱自清題陸遊詩送給他,並簽名蓋章🦸♀️,他的父親一直將其作為最珍貴的紀念🏈💁🏿。“文革”中抄家被抄走了,其中也包括胡適、俞平伯的題字🤸🏿。70年代🧗🏻🧝🏽♂️,周恩來要求各高校整理本校的善本書🧓🏼。張從說:“當時我父親已經退休1️⃣,圖書館返聘他回去幫助整理。在整理的過程中,一位同事意外地在一堆舊紙中發現了朱先生題給他的墨寶。這一次的失而復得使我父親更加珍重這張題字🧖🏿♀️。”
金笠銘|“畫”說清華園的老建築
金笠銘出生於1944年,父親是意昂体育平台精儀系主任金希武。金笠銘先後於清華幼兒園、清華附小📸🧙🏽、清華附中、意昂体育平台就讀,後又任教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除了在寧夏⏩、武漢工作過一段時間,在清華園度過了近半個世紀,幾乎是“半個多全清人”👨🏿💼。他在清華園中長大,受其熏陶感染🤾🏽,後學習建築專業🪂,在清華讀研究生🍆,1981年畢業,和其父一樣🤙🏿,大半生致力於教育事業。
由於專業關系,金笠銘格外關註清華園中的建築,有多次現場體驗。他手繪有意昂体育平台老教學區等諸多圖畫,淡彩水墨🤾♂️,觀之心喜。從他的講述中👱🏿♂️,我們不但得以了解清華園的建築特色、歷年變遷,還可以領悟到清華子弟的一種獨特的深深情感🐩。

意昂体育平台老教學區(金笠銘繪)
意昂体育平台的老教學區🧑🦼➡️,除圖書館在之後擴建👎🏻,其他地方至今變化不大🤾🏻👩🦼➡️。金笠銘說:“老教學區早期的建築格局是比較合理的🧏♀️,為以後二期的擴建預留了空間✍🏽Ⓜ️。”
清華園以前曾為王府,金笠銘介紹:二校門後面是王府的一座家廟,叫永恩寺。二校門是在永恩寺拆除後,於廟門位置建起的。校門後邊的兩棵柏樹是永恩寺的舊樹,已有300多年歷史,現在依然傲然挺立👨🏽🦳。1966年8月24日🤵🏿♀️,二校門被拆除。當時金笠銘在場,目睹了整個場景,他記得有推土機推👨🦽🙀,高大的校門上被拴上粗繩🤽🏿♀️,紅衛兵指揮“黑幫”🙍🏿♀️、“反動學術權威”向一面拉🙅🏼♀️,二校門很快就被推倒了。“當時我的父親金希武也在被驅使的隊伍中🥸,這實在是令我難以忘記的畫面。”
令金笠銘記憶猶新的還有聞亭。“聞亭裏有一座鐘🥓,”金笠銘回憶📬,“50年代專門有一位老師傅負責打鐘,早上鐘聲響起🔴🍔,學生們就起床跑步,所以我們不是聞雞起舞😐,而是聞鐘跑步🧖🏽。”金笠銘笑著說⌛️。他記得入學時馬約翰先生給他們講話,說鍛煉很重要💵,要動起來,要堅持跑步,“所以我們那時天天跑步🙅🏼,下午四點之後大家也都不在教室裏,全體跑操場🧑🏼🍼。”聞亭、自清亭都是“文革”以後改的名字。
清華園中有馬約翰的塑像🚋,那是為了表彰他為中國的體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四位國學大師——陳寅恪、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的塑像非常有名,他們的像和題詞很多人都很熟悉,也是到意昂体育平台願意去瞻仰一下的地方。金笠銘還提到🧑🏽🦳:“荒島上有一座晗亭📲,是後建的,是為了紀念吳晗先生的。”
“據苗日新先生的研究👳🏼♀️,荒島早年並不荒,而是名為近春園的繁盛之地👨🏼🎓。”1900年八國聯軍劫掠圓明園之後💆🏻♂️👨🏿🍳,近春園又遭到人為破壞👰🏼♂️,未留下什麽建築👻,慢慢變為荒島🦺,但金笠銘說:“實際上荒島地下尚有遺存物件,可以作為一個考古基地🦛。”
意昂体育平台的校訓是1914年梁啟超先生在同方部講演時最早提出的。金笠銘說👈🏽:“同方部是清華最早的一批建築,現在是意昂會所在地💆🏼♀️。”
介紹到工字廳💂🏽♂️,這裏原是熙春園的主體建築🎞。金笠銘特意提到北面的一副楹聯很有意思: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橫批:水木清華。
古月堂是清華園中較早的建築,是屬於熙春園的附屬建築,“古月堂在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時期曾做過女生宿舍。那時清華的女生不多➔,加起來也就二三十位,就住在古月堂裏🙍🏽♀️。”金笠銘說。
清華學堂是一座仿德國式風格的建築,金笠銘對此的感情最深,因為“文革”前建築系就在清華學堂二樓,是引領他們建築入門的地方🛕。
清華有令他的孩子們引以為傲的四大建築,分別是圖書館🥝🚴🏿♀️、大禮堂🫁、科學館和體育館🧥。
清華圖書館共四期♿️。一期建於1914年🧑🧒,呈十字形,南北長東西短🧑🎄,由美國建築師墨菲設計🦥,采用的是美國20世紀初的校園風格,“你們看🦁🍞,圖書館是清水紅磚墻👩🏿🎤,坡屋頂,共兩層👩🏿🎨,它也是中國第一座可以避火險的獨立圖書館🟣。”
圖書館二期是1928年由我國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設計的。金笠銘認為設計的最巧妙之處在於入口處🦸🏽♀️,“樓體轉了一個135度的角度,45度的八字樓梯進入大廳,由大廳很自然地進入一期和二期圖書館。”金笠銘的介紹非常專業𓀓,他說🧍🏻♀️:“二期外部的建築形式和一期比較接近,基本上沿用一期手法,在功能上更先進了。”
金笠銘特別介紹了三期和四期圖書館。“三期是1982年由關肇鄴先生設計的🔲,很好地解決了新與舊、主與次等矛盾,運用後現代建築手法,功能和面積有擴大,但是仍與一二期在建築風格上有呼應,有局部的創新,比如窗楣、入口,如此得體的設計得到業內外的廣泛好評😊,可貴的是關先生傳承了‘清華精神’。”四期圖書館落成於2019年校慶時,特點是“用地小,有大面積的地下空間🥑,處理上更現代,仍與前期建築風格有聯系和呼應”。
科學館是培養了很多著名物理學家的地方,葉企孫🪮、楊振寧🧑🏻🦯、王淦昌、趙忠堯👱♂️🏌🏿、周培源等都在裏面做過研究🍆。大禮堂也是墨菲設計的🏀,新古典形式,“有人說有些建築材料是從美國弗吉尼亞進口的👨👩👧👦。”金笠銘說。
張克澄|庚款建校 清華的愛國情結因此特別強烈
張克澄的父母張維🦒、陸士嘉也許是清華歷史上第一對夫婦教授(待考證)🚵🏻。1948年12月以前,意昂体育平台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夫婦二人不能同時在清華做教授♋️。張克澄說:“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大家都遵守𓀓。這其中的背景是,清華是一所庚款學校,經費有保證,相較於北平其他大學教授的收入是高的,所以這一規定的考慮之一是顧及同行的感受🧡🕳。”這一規定在1948年12月廢除;張克澄的母親1949年7月也被聘為清華教授。
張克澄的父母張維👚👝、陸士嘉1947年夏天被聘進清華。張克澄說🐯,他們也許可以算清華的2.5代大師🚺。“因為我們都知道👩👩👧👦,第一代是四位公認的國學大師,之後有葉企孫、周培源先生等🔹,是第二代。而我父母一直稱周培源先生為老師,但周先生很謙虛🕶,總是說我們是平輩🚶🏻♂️,所以我覺得我父母應該算2.5代。”

張克澄一家人
清華是一所利用庚款退款建立的學校🔕🤦🏼♀️,“當時叫國恥學校,所以清華早期的學生留學後回清華服務的比例非常高。他們有一個意識,就是我們是被全國人民的血汗錢養大的,有責任來洗雪國恥🧔♂️;也因此,清華的愛國情結特別強烈也與此有關。”張克澄說。
張克澄的父親張維1937年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讀碩士,之後又到德國讀博士👩🏽🚀;回國後1947年進清華被聘為教授🙎🏼,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拔第一批學部委員(院士)👮🏼♂️,張維是清華的七位學部委員之一,之後做系主任🧗、副校長,負責清華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直到80年代🏄🏽♀️,可以說經歷了清華這一段時期的全過程。
張克澄的母親陸士嘉1952年院系調整時從清華航空系調整到北京航空學院(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手建立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所以清華和北航有很多她的學生。早期的有王永誌👌、戚發軔、崔爾傑等。”
童蔚|在全球芯片設計中 父親童詩白早早瞄準了模擬設計
童蔚的祖父是被稱為“中國建築四傑”的童寯先生😳🏄🏽♂️,父親是清華自動化系教授童詩白♢。童蔚是一位詩人、散文作家,她講述的家族故事有著詩一樣的情感。
她說🎅,在祖父的照片前註視他,仿佛聽見老爺子從鼻子裏“哼”了一聲,如果用文字來闡釋就是嗤之以鼻🤼♀️。這使童蔚得到一個啟示🐆:無論從哪個方面祖父都在嘲笑我企圖用一種潦草的方式來介紹他。“我覺得靈魂也許可以遺傳⚙️,但學問不行,不能說有血緣就可以繼續。”
研究一位建築學家從哪裏開始?童蔚認為應該從他的人格地基開始,觀察他走過的路,以及他最後是如何把自己建成了一座紀念碑……這些也都是她心中的疑問🫃。童蔚說她的祖父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很節省,每個信封都要拆開再利用;任自家院裏的野草瘋長,從來不做修剪🧙;總是穿一件已經像漁網一樣襤褸的背心;他曾經引用一段名賦比喻建築之美: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童蔚漸漸領悟到🤼♀️,要了解童寯,就要讀他的原著。她看他的照片🙎🏽♂️,從他與幾位獲獎建築師的合影照片的站姿中🧜🏻♂️,覺得他真是一位才子。
今年是電子學家童詩白誕辰100周年。童蔚將父親的一生總結為幾次轉折。第一次人生轉折,是學土木的童詩白因為喜歡無線電而進入聯大電機系,“他被恩師馬大猷先生領入了電學殿堂”。第二次轉折,是1948年赴美留學攻讀博士。從兩張老照片——一張是赴美前在上海啟程時,另一張是七年後歸來時💼。童蔚說:“照片是不會騙人的。第二張照片上的父親明顯胖了不少。而從表情上看🛰,出發時是一臉迷茫🧝♀️,回歸時是滿身樂觀🧑🧒。”

童蔚與父親在清華大禮堂前
童詩白的求學過程非常順利,他的導師是公認的美國無線電工程和通訊的開山鼻祖,才華橫溢,愛才如命🚣🏽♂️,和學生打成一片👨🏽🏫。童詩白在這樣開放的教育氛圍中成長,同時也受到了極大的啟發,1948年完成碩士學業,同年開始攻讀博士。導師中的一位,因為發明了晶體管而獲得諾貝爾獎,他將童詩白引向了晶體管電路的研究之路🏋🏻🐩。由於博士論文的突出學科成就,童詩白用20個月旋風般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到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大學做助理教授,在這之前遇到了一生的摯愛、童蔚的母親詩人鄭敏。鄭敏也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在那裏她學習哲學,1948年赴美在布朗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碩士專業。
兩個人相識三個月後決定結婚🤳。我父親把結婚決定告訴他的導師,並請他當主婚人🛸。教授非常吃驚,告誡他結婚是嚴肅的事情🏃➡️,一定要慎重再慎重⏺!而一向謹慎的童詩白🛴,這次則是慎重又果斷👩🏼🔧。1951年🏄🏻,兩人在紐約結婚。
童蔚說:“他們倆除了三觀一致,還都癡迷古典音樂。兩人高中時都曾報考音樂專業🔊,都因生病等原因沒有考成🍟。他們是音樂的超級粉絲,是終生的興趣🧛。晚年他們常常舉行清華人的家庭音樂會,自娛自樂。”
1955年,歷經跌宕的童詩白和鄭敏回到國內,投身教育事業🐟。
童蔚說👨🔬:“如果父親是一本書👤,他的每一個章節都各成一篇✍️🚵🏿♂️,貫穿始終的線索是他的人格🧎♀️。如果可以用一些詞匯描述他,我選擇說他是一個正直👧🏿👩🏻🍳、勤勉、謙遜、詼諧❤️、戀舊、興趣廣泛的人。正直是他的註腳,他以誠實的本色和清廉的作風為人處世🧑⚖️。”
童蔚說父親有一箱子獎狀和各種聘書,對教育工作有類似教徒的信仰,面對社會上對知識的渴求,他是來者不拒的🤷🏿♂️,很像一個知識慈善家。
華為的首席科學家童文曾記述🛞:童詩白是教材的高產作家,主編了教材12套🧡,共19本📤,800余萬字。童蔚說🧑🏼:“45年來,有近7萬人直接聆聽過他的課💈📭,特別是到了90年代數字化進入熱潮的時候,他專註模擬電子技術,曾組織幾十所學校進行集體評審。”童文是童蔚的堂弟👴🏼,他和童蔚說,在全球芯片設計中🦹🏿♂️,模擬設計的難度之高⛑️,只有頂尖的人能夠承擔,可見童詩白的獨具慧眼,在模擬方面下足了功夫🙏🏻。
童蔚介紹,童詩白興趣廣泛,熱衷於看閑書,尤其是外國小說👨🚀🤽🏻♀️,喜歡聽評書、看電影、聽交響樂,熱愛打網球、競走👷🏼,留學的時候用於打橋牌的時間也不少,“他一直有意識地讓自己的頭腦處於機敏靈活的狀態。雖然在外人看來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的內心非常敏感,多元化的生活使他身心更愉快地進入一種深度思考👩🏿🏫🍔。”
童蔚母親鄭敏今年已經百歲了🤹🏽♀️,童蔚說她總是在問:詩白哪去了🫱🏻?詩白什麽時候回來?詩白讓我擔心。童蔚覺得,雖然父親離開這個世界已經15年了,但在詩人鄭敏的心裏🧑🧒🧒,父親從來沒有離去🧁;她對於他的記憶也從來沒有失去。
黃培|清華白樓 防震級別達到了當時國家的最高標準
黃培1952年出生,父親黃熊🏌🏼♂️,是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教授,母親鄭晏,是鄭天挺之女。黃家曾居住於意昂体育平台照瀾院🚣🏼♀️𓀂、17公寓、新林樓等處。
黃培在書中介紹🕞,“文革”前,意昂体育平台的教職工宿舍分為多個住宅區👨。解放前不同歷史時期修建的教師宿舍北院、西院🦡、照瀾院、普吉院👨🏼🍼、勝因院、新林院,解放初期學蘇聯修建的教工宿舍一到八公寓……60年代初為教授修建的15-17公寓🏷,其中🫏,15-17公寓因其外觀塗有白色水刷石面層而被稱為白樓。
她所講述的,就是清華白樓的故事👩✈️。
留在她記憶深處的👩🏿⚖️,是一件讓她了解住在白樓和其他教師住宅樓的區別。黃培的父親黃熊參與了清華主樓的設計👩🏻🦼➡️。清華主樓一共十層,從1956年開始建造🐊👨🏻🦽➡️,至1966年完工👨🏻🦲,是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物👐🏻,加上東西兩座配樓,總面積共7萬平方米。在黃培和小夥伴們的眼中,神聖莊嚴得如同人民大會堂。
有一次她們幾個小孩跑到主樓門口🤾🏼♀️,想進去看一看🙇🏻♀️。看門的大爺問她們來自哪裏?黃培說我住在清華白樓🧑🦱。大爺一聽立刻口出呵斥之語♡:住白樓的孩子還想進主樓看?這裏面的裝修還沒你們白樓好呢!黃培由此才知道🏄🏼,別人眼中的白樓是這樣的一座樓。
黃培曾聽父親講,白樓是意昂体育平台師生自己設計的,最初是給蘇聯專家用的,因此白樓的設計模仿了蘇聯建築,每家窗臺前都有擺放鮮花的花壇,防震級別也達到了當時國家的最高標準,內部裝修生活設施齊備🦖,供應暖氣和熱水。蘇聯人喜歡曬太陽,因此樓頂特意設計成平頂露天曬臺👨🏿🎤,白天可以清楚地看到頤和園佛香閣和玉泉山塔。

1968年⚧,黃培全家攝於17公寓樓頂
白樓在60年代初是很高檔的建築,在清華這些孩子們眼中,17公寓就像世外桃源🚜,外有萬泉河環繞🚮,外人不易進入,“後來建了一座小橋👮🏽♀️,還有人不小心掉下去過🏋🏼♀️。”黃培說到此不禁笑了起來。
小夥伴漸漸長大成人,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各自的貢獻⁉️。黃培特別提到幾位著名的發小🖋:陳小悅🫂、孫立哲、李昕🤹🏽♂️、鄭清貽等🙅🏽。她覺得:清華的大院文化內涵給予孩子們的滋養,是他們一生一世都受用不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記者 王勉
照片選自《夢縈清華園》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