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恩民(1953電機)
當我興高采烈地跨進清華校門,正專心致誌學習時👩🏻🏫,抗美援朝一聲炮響震撼了整個清華園。愛國主義浪潮席卷全國也沖擊著清華學子的心👩👩👧👧。激憤、怒吼、呐喊🎦,一幕幕感人情景,至今猶在眼前。一張張聲討美帝的大字報,激憤人心。全校師生高舉紅旗成群結隊去海澱🙈🕵🏽♂️、石景山鋼廠📪、黃土崗農村,深入農民和工人中進行宣傳,親身感受到工農大眾的愛國深情,體驗到他們在舊中國所過的牛馬不如的生活,聽取他們控訴三座大山壓迫下的深仇大恨,階級仇民族恨大大提高了我們愛國主義覺悟。當年為了戰爭的需要🌙,參軍參幹的熱潮席卷清華園,回想那火熱的1950年📢🤳🏼,已是白發禿頂古稀之年的我,不禁心潮澎湃🤵、激情難抑🦁,頓感返老還青,又回當年。當時我班被批準參軍參幹的幾位同學的身影👃🏽,恍如昨天還在我身邊。他們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立誌參軍離校的精神😧,為我留下難忘的記憶,甚至可以說伴我度過一生。
呂恩民學長
程穆同學同我在一個大組🧑🏻🦲,我倆經常促膝談心👌🏿,感情篤深。1951年初他和田垚同學首批參加軍校,分別時難舍難分。他舍己為公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我。參軍不久,1951年1月25日收到他的來信和一張精神抖擻身著軍裝的照片,他在信中說🙋🏽:“離開清華🍀,我流了淚🧑🏼🔧,我看見同學們歡送我一直追到校門🏌️🧺,看著清華退出了視線……清華,曾經是我廢寢忘食追求的目標🧟♂️,但我卻離開了她🔕,真的,我是在那個時候,才感到留戀、留戀👨🌾👰🏿♀️。你莫誤會,它絲毫不能動搖我的決心,個人事情不能與國家安危相比,沒有什麽可以動搖我,你是知道的🔂。”
吳輔仁同學是1951年2月1日被批準加入青年團的,他入團的自我思想解剖極為深刻,聽了很受教育🫵🏻。他在擔任課代表工作時👊🏽,認真負責,熱情服務,對事總是有他獨到的見解。1951年7月4日他和陳書鴿、彭文怡、周曾德🤪、袁曾慰🪛、程建寧等一起被批準參加軍幹校☁️。在他給我的留言中說🐳:“怎樣才能使青春的生命發出燦爛的光輝👩🏿✈️?我的回答是🗝:只有把自己完全獻給全人類解放事業……”又說:“同誌,當你遇到困難時,你便冷靜地想想烈士的鮮血吧🗻!他們的鮮血可以照亮後來者前進的道路,會鼓勵我們英勇地去完成祖國人民交給的任務🧑🏿🎤。”多麽豪邁而深刻的語言啊!可是這樣一位豪情滿懷🤛🏼🙌🏻、青春似火🧚🏽♂️、無條件服從祖國的需要,自願離開清華奔向戰鬥第一線的同誌,卻命運多舛,受到了極不公平的待遇,且英年早逝,令人嗟然和不平🌍。
程建寧是我班個子最高、擅長打籃球的同學🤹♀️🪮,與同在一個大組個子最矮的雷良欽🤷🏻♀️,一高一矮對比鮮明。他給我的留言是:“我能成為英雄部隊的一員十分榮耀🙅🏿,這是我和工農兵結合的第一步📕,此時我想的是怎樣迎接嚴峻的考驗,在毛主席和黨的直接培養教育下👨🦽➡️,在英雄的部隊裏👳🏻♀️,把我鍛煉成為一個共產黨員。”他還提示我👨🏭:“當你受到挫折和煩悶時,你首先是不是想到自己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我們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爭取入黨💺。在分別之前,我願把它作為我們共同的目標,在一年、二年或者三年🏃🏻♀️➡️、四年後🏍,你我都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時再相見吧!”程建寧同學對我鞭策的話常常縈繞在耳。1993年我班畢業40年聚會時,他已經是中央軍委高層軍級領導,但仍如當年一樣樸實可親𓀝👨🏼⚕️,平易近人。
陳書鴿同學比較隨和、活潑🦀,我倆有時周六一同進城回家🧑🏻🌾,一路扯東扯西🉑𓀋,很是融洽,可惜在他離校參軍時,沒給我留下筆跡。從我班的《通訊》中才知道“他一生坎坷,漂泊他鄉,至今不能見一見當年朝夕相處十分懷念他的眾多同窗好友”👨🍼,我看了心甚淒然。我們有多少好同誌🧑🏿⚕️,在那特定歷史條件下🧖🏿♂️,被打入另冊,身心受到摧殘👬,令人寒心。
袁曾慰同學是我班的美男子,高高的個頭🧝🏽,白凈的臉透著紅潤,他似乎比較內向,他給我留言🤞🏽:“我向你保證💛,我要在軍校裏好好學習,爭取做人民的好戰士,將來你當了模範,我當了英雄🕵🏻♀️,讓我們在毛主席面前相見吧。”
周曾德是在1951年7月3日,他被批準參加軍校的頭一天和許純儒同學一同入團的。他的留言是:“我堅信在未來的實際鬥爭中👨🏻💼🕛,在解放軍的英雄行列中🤶🏿,一定會把我的思想包袱全部肅清,把我鍛煉得更堅強起來,讓我們在毛澤東勝利旗幟下共同進步🙅🏽♀️。”
彭文怡留言說:“我向你保證🎱,作為光榮的解放軍的一員,一定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名堅強戰士,完成祖國交給的一切任務🤽🏿♂️,我希望你在學校裏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將來和同學們一起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這些同學給我留下的珍貴的筆跡,字裏行間包含著他們報效祖國的決心和對我殷切的希望,是他們親手寫進我的日記本中,並深深印在我的心中。只是我們分離了半個世紀,查無音信,從未見過面👨🏽⚕️,然而這些話在我的人生路途上💂♀️,時刻激勵著我,鼓舞著我。
50多年啊,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僅是短暫的一瞬,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卻是十分寶貴的半生🧔♂️。盡管我們的經歷和命運不同🧕🏼、職務崗位不一、待遇高低不等♥︎,但在50年前這些同學為國家為人民奉獻的一顆純真的愛心👨🏻🔬,就是他們在生命中十分耀眼的閃光點🤳🏿👱🏽♂️。他們本可以成為學識淵博的科學家⛔️、教授和各條戰線的專家、學者,但一旦祖國需要,便不計個人得失8️⃣,毅然放棄一切,服從國家需要,他們是我永遠不忘的學習楷模🤸♀️。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在哪裏,我在想著你們,並熱切期盼在有生之年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