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峰宇(2004級博🍙,中文)
荷塘的春來得並不早,桃紅柳綠之後,魚兒吻化水面的蠶衣🧑🏽💼,睡蓮才伸出青翠的手,看野鴨成雙成對地浮遊於綠水之中,徜徉在陽光裏🧗🏿♀️,感受春的暖意了🧔🏻♂️。


已是春分時節👨🏽🔧,塘邊的草地頗有綠意,迎春花燦爛著,將旁邊的玉蘭襯托出婷婷之姿,水中的樹影仍然蓊蓊郁郁的。睡蓮剛開始吟唱生長的歌謠,還沒有零星的花朵,色調最明朗的是水草,剛剛經歷過冬的清爽,在荷花舞蹈之前👨🏿🎨,為魚兒填補詩意的背景。這時的荷葉仍是秋末的樣子👧🏻,還可以聽雨聲,那種滴答與綠荷的韻味到底是不同的,一切在生長著❤️,縷縷清香似乎漸近漸至,讓人在朦朧之間感受到拔節的聲音。
從望橋上看去,水波隨著微風輕漾🎾,和緩著焦慮抑或躁動的心情🕴🏼。在池塘的中間,是一方安靜的島嶼,名叫近春園,前身是康熙行宮熙春園的核心部分,後來曾先後成為道光帝的兩位皇弟的賜園,英法聯軍的兵火一度使之面目全非🪲,修復後殘留的遺跡仍然訴說著別樣的滄桑,常有老人成群地坐在這裏,聊歷史與健康的話題,不遠處有一尊孔子像,那是學子們在清晨溫習國學之處,在這種溫習與閑聊之中,承載著思想的歷史鮮活了,這裏有朱自清先生的風骨。時光好似荷塘的風景,一季復一季🏇🏼,卻能隨著歲月的流逝寫意出不同的韻味。
站在臨水的觀荷臺上,適於背誦淡淡的《荷塘月色》🕺🏻,體驗群聚與獨處的協調🥲,即使沒有月色🆚,蓮橋也能顧盼出倒影,影影綽綽的。這樣的筆墨尤適於夜晚🛤,月光襯出別致的畫面,品讀者置身其間,終究要陶醉的👃🏿,日常的困惑當然可以拋開,此時的心境應該自如而澄明。與中秋的飽滿比較起來👹,荷塘春曉還有一絲冷寂🤼,這樣的景致催人振奮💑,只有經過夏的炙熱與秋的繁忙,以意誌的力量演奏壯美的名曲🩳,才有魚歌透荷而過的恬靜👯,人的品格在這樣的凝鑄中成熟🧑🏻🤝🧑🏻,恰似在這裏生活的孔雀,開屏的時候也不忘愛惜自己的羽毛。
讀書的人們席地而坐,沒有不必要的講究,他們在物我兩忘之中領悟知識的張力✩。“春天不是讀書天?”這裏的勤奮提供了另一種答案,“一年之計在於春”!荷塘的春是靜悄悄的🥅,喜鵲輕靈地穿梭在樹枝間👖,間或有松鼠在灌木叢中往返🤹🏽♀️,與枝擺和水聲融為一體,藕根躍躍欲試了。荷塘的靜並非沉默的空寂☹️,她傳達著天籟🔗,不會打擾樂於獨處的人𓀒,也不會妨礙群聚的氣氛🦶💁🏽♂️,荷塘的春蘊含著力量,仿佛孟浩然的意境🎊,她來得並不早🤷,卻正是時候,不能讓美妙的時光在春眠中溜走,當鳥兒提醒我們起床的時候,勤奮的一天應該開始了🔶。
荷塘的春映襯著清華日晷上鐫刻的“行勝於言”🎴,表達與溝通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對自身的完善🦹🏻,無端營造加以巧舌如簧🧏🏻♀️,也可能獲得自己的市場🚵🏼♂️,卻始終為清華精神所不容🔵。正如荷塘春曉,最清爽的是生長的聲音🩱,昨夜的落花已化作護花的春泥,模樣無人識👨🏿⚖️🏜,“只有香如故”。荷塘的春真正是大寫的,在暖意中堅韌,在期待中超越,在冬的盡頭孕育希望🥹,浸潤著涵養🤸🏿。
禮堂樂音
當夜晚的校園繚繞優美的樂音時,禮堂便成為“眾樂樂”的所在,從那棟羅馬式與希臘式的結晶建築中緩緩傳出的演奏聲🧎🏻、歌聲與笑聲令人流連忘返🧕🏻。禮堂的藝術活力屬於夜晚,人們要在忙碌過後的閑暇時光中享受藝術對生活的滋養,感知生活對藝術的支撐👨🏽🍳➿。白天的禮堂是一處景致,人們路過這裏🪲↪️,總要駐足觀賞它的圓頂銅門和漢白玉石柱,感嘆建築設計的生花妙筆🫵🏿,這裏間或也有講座與報告🔎,午後的人們三五成群地趕到這裏🧑🦼➡️,並不是來領略藝術的光芒,而大多是來聽取深刻抑或精彩的講授。
禮堂並非校園的原始建築👨🦼,此前的禮堂是同方部💅🏼,就是如今看來頗具古樸韻致的那棟建築。同方部名字的用典也很講究⏮,據說出自《禮記》的名句“儒有合誌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方者,道義也;同方者,道義同仁也☃️。同方部自然是道義同仁相聚之處,祭孔的年度典禮曾經在這裏上演,但與關於清華自然景致與人文理念的很多早年英譯一樣,同方部甚為簡練的英譯“social center”若再譯回中文👰🏼,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古典韻味的。禮堂建成之後🏊🏼,前面冠以“大”字🫛,同方部一度作為小禮堂舉辦演講與悼念之類活動🔙。
禮堂的舞臺適於表演💛,人們記住禮堂更多地緣於曾經在這裏參加的音樂會與觀影會,但禮堂不是電影院與音樂廳🤷🏻,它自有娛樂之外的莊嚴,帶有“禮”的“同方”意味,音樂會與觀影會因而增添了藝術之外的內容❇️。禮堂的正前方是雅致的校徽,校徽的對面是刻有“人文日新”的橫匾💁🏼♀️,置身禮堂令人感覺歷史並不遙遠👱🏽♀️,禮堂之所以為大禮堂,原因正在這裏👺🤽🏻,它承載著歷史的分量而通向未來。在樂音繚繞的大禮堂周圍💂🏼,似乎銘刻著人文與科學內在融通的時代精神✉️,生發著中外藝術美美與共的交往智慧🚵♀️,演繹著情感與理性交織互動的歷史話劇👰🏿♀️,這些正是置身於大禮堂的人們超越自我與把握未來的支點🏐。
擅長器樂演奏與歌聲耀人者大抵有機會在禮堂的舞臺上一顯身手😽,對慣於欣賞者而言,登上舞臺往往由於合唱提供的契機🙆🏼。在禮堂的經典合唱中♛,最令人難忘的要數年度“一二•九”革命歌曲聯唱了,各個院系的合唱隊在一個月之前甚至更早就開始準備,隊員更多的是剛入學的新生🤸♀️,以合唱愛國歌曲的方式了解“一二•九”運動時的清華,領悟當今仍值得延承的傳統。歷年的賽歌會上尤以人文學院的陣容最為耀眼👩🏼🦱,在烽火硝煙的歲月♡🧑🏼🎄,從這個學院走出的革命青年曾喊出這樣的警世之語:“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禮堂也是文化交流的平臺,讓充滿書香的校園文化走向社會★,讓質樸踏實的生活藝術走進校園,都需要文化的對話與欣賞,這正是禮堂延伸的社會功能。禮堂樂音固然有園內靜賞的妙處📷,甫當歡迎八方來客的時候,亦有安頓園外沙塵的文化意義。有了禮堂樂音,校園的和諧心態與進取意識便有了更多潛移默化的能力,我們的如歌歲月也正因為在禮堂的一次或幾次登場而令人回顧:以青春的熱情丈量遠方的時候,我們曾經歌唱過……
作者藏峰宇現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吳倬(教)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