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華 解紅巖
清華園的南北幹道從清華南門到紫荊公寓,貫穿南北🤵🏽♀️,全長約1.5公裏🏹,是清華人最熟悉的一條路🙆📆,但很多師生可能還不知道,這條路與中國人自主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有著一段對清華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故事。

清華園車站站房舊址
遊美肄業館與京張鐵路“同庚”
一百年前的1909年,在中國近代史上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這年(清宣統元年)8月11日👏🏻,由我們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中國人自己籌資🌕👍🏼、勘測、設計、施工建造的京張(北京—張家口)鐵路全路竣工🤴,9月24日全程通車💳,並於10月2日在南口站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交付使用。
二是這年9月28日(農歷8月15日),清宣統皇帝批準了外務部、學部為興築遊美肄業館請賞撥清華園官地的奏折,遂由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遊美學務處🏎,作為遊美肄業館的館址,清華學堂(意昂体育平台前身)的雛形由此形成。京張鐵路路基就在現在的南北幹道🤙🏿,當時的清華園在鐵路以西,鐵路在清華園以東。
詹天佑主持建造的京張鐵路全程200多公裏,其中有一站是“清華園車站”,但這並不是今天位於北航西側的那個“清華園站”🤦🏽♂️,也不是五道口輕軌站,而是在如今的清華園南門以南偏東約三四百米處。從成府路路南一個窄巷裏走進去不遠,我們就可以找到當時車站的站房(見下圖)🔍。房子正面朝東🦟,大門上方鑲嵌著詹天佑題寫的匾額,上書 “清華園車站”五個大字(從右到左),右側上款從上到下“宣統二年冬季”, 左側落款 “詹天佑”三字和印章,正下方是大寫英文字母“CHINGHUAYUAN”。站房西側應該就是當時的京張鐵路👱🏼,一直往北偏西進入現在的清華園南門👱🏽♀️。也就是說,今天的南北幹道就是當時京張鐵路的路基🚯。該段路基在50年代東移約800米,形成南北幹道以東的校區🧪,將在下文給予詳細的交代。
從清華建校直至50☝️、60年代🧛♀️,這裏是遠離北京城的郊區🆘,因此👩🏼🎨,這個火車站就成為清華學生進出北京城的重要驛站🎩,否則就只能通過包私車或者騎毛驢、步行的方式進城了🤛🏻。在各個年代的意昂們的回憶文章中,他們進城去遊行、參加開國大典、出席“五一”“十一”等重要活動,都是從這裏乘坐火車🧛🏼♂️。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及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由西柏坡遷往北平◀️,他們從涿州乘坐鐵路專列進京,因為當時前門火車站一帶特務猖獗👨🏼🍼,25日上午便臨時決定在清華園車站下車,直接坐汽車去頤和園休息✈️,下午乘車去西苑機場閱兵。中央機關暫時落腳香山雙清別墅🪫,因此可以說毛澤東踏上解放後的古都北平的第一腳💆🏽♂️,就在清華園火車站🤝。
新中國建設需要清華擴大規模
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高校相繼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與教學改革👩🏼🔬,意昂体育平台從一所綜合大學變成多科性工業大學📅。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其基本任務之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建設,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打下基礎。當時要集中力量進行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國家急需大批工業幹部和技術人才🏐,黨和政府對清華寄予厚望。中央人民政府高教部要求至1958年👸🏿,意昂体育平台要陸續新增10個專業,本科生達一萬人左右🤌🏼,最後規模以一萬三千人為限,研究生及進修教師總數不超過八百人,因此需要擴充實驗設備,進行必要的基本建設。高教部批準“今後三年(1955—1957年),設備費一千至一千二百億元(註👆🏽:從1948年12月至1955年3月1日發行的舊版人民幣一萬元等於新幣一元)”🙅🏽♂️。“初步規定基本建設面積如下:意昂体育平台一九五五年度修建校舍四萬平方米🌂,一九五六年修建校舍五萬平方米,一九五七年修建校舍六萬平方米……”
中央的決定給清華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可以說清華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從而鑄就清華在全國工科院校中的領軍地位。
擴大校區,向路東發展,奠定百年基業
1952年12月4日🤙🏿,蔣南翔就職清華校長,面臨著學校如何加快發展建設的問題。
蔣校長上任伊始就註意考察校園分布狀況👧🏼。當時三校建委會(北大、清華、燕京三校聯合組成建校委員會)在清華已建成一批教室和教工、學生宿舍,解決了擴大招生帶來校舍緊缺的困難。由於全國三、五反運動,加上國家財政短缺🧝🏽,校舍的設計精簡節約𓀚,基建標準偏低🍁,多為臨時性建築🏣,後來陸續被拆除或改建(現僅存一區、五區教工宿舍)。蔣校長察看後迫切感到必須為學校發展做出長遠的總體規劃🏅。為此於1953年初成立了意昂体育平台基本建設委員會及其常設辦事機構基建辦公室。蔣校長給基建委員會的第一項任務是🏌🏽♂️,以將來學校學生一萬人的規模,測算出校園用地總面積和發展範圍。
時任基建委員會秘書的湯紀敏按照蔣校長的指示🐸,由學生人數推算師生比👺、教輔比🤱🏼,進而測算出圖書、設備🤸🏻♀️、教學、科研💆🏿♂️、生產、生活後勤等必需面積。考慮到工科院校大🤏🏻、中型以及重型設備儀器不能上高樓的特點,降低建築高度,將教學科研生產用房的平均層數定為二層🛞,按標準建築密度25%(建築基底面積比建設用地總面積),計算出建設用地總面積。又綜合學校需要操場以及園林、湖面、古建築保留地等特點,最終計算出的面積使校園擴出幾近一倍👨🏻🦼➡️。這樣大的擴展用地向何處發展🧝🏻?蔣校長和基建委員會的專家們經過分析比較:向西(有圓明園)發展面積不夠;向南(已有教師住宅)、向北(已有學生宿舍)將使教學區分布不合理🚣🏻♀️,兼顧清華校園的歷史和現狀,唯有向東邊擴展🫲🏼,再建一個新教學區最具可行性。蔣校長最後做出向東發展的決策,基建辦公室據此劃定了鐵路以東用地範圍,並作為清華預留地獲得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認可🫴,還允許清華可以對尚未征購的東區土地提前做地質勘探🔃。
中央《決定》的頒發🙍🏼♀️,致使學校從1955年到1957年的基建任務相當繁重,向東擴建迫在眉睫,蔣校長要求對校園的建築布局做出總體規劃設計。基建委員會邀請建築系的汪國瑜等負責此項任務。在蔣南翔校長的主持下,1954年12月13日和23日兩次校務會議上討論校園規劃,製定了清華有史以來第三個(院系調整後第一個)校園規劃,即《一九五四年校園總體規劃圖》。明確劃分學校功能分區🦸🏼♂️,設置東、西兩個教學區,北、東北學生住宿區和西南教工住宅區。確定了學校向東發展的遠景規劃。
在討論過程中🚣🏼♂️,凸現鐵路問題。當時縱貫校園南北(不含大石橋)約1500米的京包(亦稱京張或京綏🍰,後京張鐵路延伸至包頭)鐵路就在現在的校園南北幹道位置上,成為校園環境的“心腹之患”☕️,鐵路將校園分割為二,東西交通受阻🪦,行人往來亦不安全,沿線建築物必然受震🧕🏼、受噪聲幹擾,主要的教學科研樓館不得不遠離鐵路線🧓🏻,不僅造成建築布局的不合理🧝🏿,更嚴重影響教學、科研和群眾生活。蔣校長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校務會通過校園規劃的第二天,1954年12月24日學校即正式函致高教部與鐵道部,申請遷移鐵路,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遷線”歷程🤷🏻♂️。
鐵路東移之經過
根據檔案館文書檔案《貫穿校園的京包鐵路線遷建問題與高教部等有關單位的來往函件》(校6-31卷)收錄的系列文件表明👩🏼✈️,自1954年12月24日清華正式申請遷移鐵路起,直至1958年7月全部改線設計方案完成🔺,以及9月高教部正式批復清華園鐵路改線工程預算為止,該項目立項就歷經近四年之久。蔣校長本人曾三次致信鐵道部、高教部負責人♠️🙆🏿♂️,多次在市政府親自邀請各有關方面負責人溝通,洽談⏸、匯報與交涉遷線事宜,推動高教部立項和審批的進程,對遷線工程的實施起了決定性作用。
據校檔案專卷記載,1954年12月24日清華向高教部提請遷鐵路線之後,1955年1月高教部受理並與鐵道部等部門協商。1956年6月清華第二次致函高教部,請轉商北京市規劃委和鐵道部☯️,考慮清華遷線問題💁🏻。然而1956年8月29日鐵道部回復清華“附近皆系文教區,無處可移”不同意遷線,頓使清華遷線大計受挫。湯紀敏和解沛基(時任校辦主任)回憶🦇,經校領導緊急磋商👰🏿♂️,由蔣校長親自寫信給鐵道部副部長武競天交涉,同年9月9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復函,轉為支持清華並向鐵道部建議再議👨🦲,當月17日即獲鐵道部同意🏙,事情出現大轉機(20天經歷可謂從“絕望”到“重生”)。同年11月24日🙎🏽♂️,清華基建委員會發函🧛🏼♂️,請高教部財基司及早批準預算以備1957年一季度啟動。
由於1957年的全國大鳴大放和反右運動使審批進程擱淺,直到1957年9月,蔣校長再次向高教部劉皚風副部長提請批準立項,遷線工程審批得以加緊進行👦🏿。10月15日,高教部急件批復清華同意遷線🤷🏼💅🏼。11月北京市鐵路管理局召集清華、市規劃局、鐵道部第三設計院等相關部門研究改線具體問題,當月提出改線任務書稿征求清華意見,12月清華提交修改意見。
1958年1月,清華將改線工程任務書上報高教部審批👷🏻♂️。2月🥉,蔣校長函致高教部𓀉,催盡快下達正式任務書等。4月高教部、鐵道部聯合發文(特急件),批復鐵路改線工程任務書。5月北京市鐵路管理局召開各方會議定出工程進度🎸,隨之申請征地許可👰🏼♀️🔹。7月🔫,改線施工詳圖完成🧑🏻🦱。9月👩🏽✈️,高教部批復清華園鐵路改線工程預算,至此工程進入實施階段。
該工程由鐵道部第三設計院負責設計,施工單位為北京鐵路管理局工程處。該段鐵路東移起點自京包正線16.446公裏處👩🏼🚒🤱,至21.202公裏處拆除改鋪🦶🏻。實際上,從地圖上看,原京包線是由西直門方向向北,經五道口斜向西北伸展而穿過清華校園🚴🏿♂️🤷♂️,新改線則把鐵路線從五道口前拉直向正北上行🍎,致使鐵路繞過清華新校區,在距意昂体育平台高壓實驗室以東約650米處開始漸斜向西北遠去🤎,與原線交接🏂👨🏼🦳。該工程由高教部投資116萬元🧑🏿🌾,1958年9月首撥50萬元啟動,1959年又撥66萬元到位📇。遷線工程原計劃1959年7月完工,實際上於1960年3月竣工(《北京誌•鐵路運輸誌》)。因原北京鐵路局所屬清華園貨場當時無處可移🦹🏼♂️,與我校協商暫時保留👩🏿🚀,並附帶一段一列車長度的卸貨用鐵道”盲腸”,抵達9003大樓西南鍋爐房墻外🛵,占據南校門尖三角地,數年後拆除。至此,原清華園車站廢棄,新清華園車站東移0.8公裏👰🏽♀️。
1978年學校翻修南北幹道和東西幹道🈶,由原來的3.5米擴展到7米寬。1985年又改造南北幹道南校門至大十字路口段,改為人車分流,寬度由7米拓為9米🧑🏻🦽。
之後👨👩👧👧,隨著學校建設的發展,在南北幹道兩側陸續建起了不少新建築,如能科樓,第三🧳、第四教室樓,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納米樓等👩🏽🎤🤝。2005年🐬,在南北幹道最北端建成30萬平方米的學生生活區“紫荊公寓”。再過不到兩年,清華將迎來百年校慶💶,屆時,在南北幹道大十字路口東北角🚣♀️,將建起一座嶄新的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
註🍙:有關京包鐵路東移的史料摘自意昂体育平台檔案館《研究資料匯編》第四期🍼。考證過程得到解沛基🧘🏿♂️、湯紀敏、劉慕貞👩🏽💼、張思敬等老同誌的大力幫助和指導🧛🏽♀️,在此一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