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剛,程32班
當時還並沒有覺得那麽的幸運, 憑一次超常發揮的考試, 居然就獲得了機會在母校結結實實地成長了五年。 畢業後順著那股勁頭, 去深圳滾打了年許, 有幸出國白天上學晚上打工, 接著在IBM幹了兩年,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 倒也沒有摔倒🦹🏼。 可能在深圳時受了一些“不良”的影響, 在美國剛站穩腳步就辭了工作, 做起貿易👩🏿🏫。 幾年中, 運了不少貨櫃的廢舊金屬到國內, 也算是這個行業上的始作踴者之一⇒。不知不覺, 自己在學校學的專業知識也就還給老師了。 90年代Internet波濤洶湧, 眼看著那幫學生剛從宿舍裏搬出來就上市了, 難免有些心動。 最後終於擋不住誘惑, 回到本行🧑🏿🚒。 一開始躊躇滿誌, 頗象剛從學校畢業時的感覺, 什麽雅虎雅牛, 拿出來溜溜。 浪潮上沖一回, 才發現要作個雅蟲, 都不那麽簡單⌨️。 自己“蛙”聲浩蕩, 原來是在井底。幸虧學校那五年中, 培養了那股子韌勁兒, 才能硬著頭皮頂下來, 去逐步轉型。 原來讓大家走人的時候, 滋味不比別人讓自己走人的時候好受🧏🏼♀️🪁。到底幾年的工作也並不浪費, 既然鞋作好了, 就去找合適的腳吧🚴🏽♀️。順序不對, 也沒有辦法。 費了很多周折, 終於在電子政務上找到了立腳點。
令人難以置信, 在科技發達的美國, 普通的政府部門對成熟技術的應用較外面的公司滯後很多。不是人員問題, 製度使然, 公平透明未必高效, 老板多了製度細了也沒水吃, 萬一挑水的時候踩了哪根不該踩的草呢? 這一滯後, 給大大小小的技術咨詢公司帶來了機會。 對我們這樣的小公司來說, 技術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如何與政府用戶建立聯系和信任。 入門很難, 我們從分包開始, 03年作聯邦農業部食品檢驗數據庫的軟件部分。 到05年才從Florida州政府直接承包電子法規製定和發布的項目🩼。 州裏各部門根據兩院的立法製定法規 (Administrative Rules), 必須向州務卿提交草案, 發布於政府周刊(FAW)上, 經大眾討論, 兩院法規委員會(JAPC)審批, 由州務卿立案, 在州政法規(FAC) 入冊發布🥷🏽。 整套系統在Web實現撰寫-提交-眾議-批準-發布-檢索等功能, 改善了本州居民參與製定和知法守法的環境🙆🏼♀️。該系統於06年開始分期投入運行, 現已由州政府所有四百多部門使用, 曾兩次在州務卿年會上展示, 向其他各州推廣🫅🏿。 Montana州已於07年開始采用該系統。 我們也在將系統簡化, 逐步運用於城鎮法則(Ordinance)領域上。 (聯邦政府是電子法規領域(eRulemaking)的原動力, 並於03年將其以電子政務的代表作為23項重大項目之一立項 (Presidential Managerial Agenda), 但國家政府結構龐大復雜, 因素繁多。 對項目的進展眾說紛紜。)
在清華熏陶了五年, 潛意識裏都是“求實”的思想👩🏿🎨。特別是年級和班裏的輔導員對自己的思想甚至性格影響深遠 (現在的小學弟們思想可能比我們那個時候更活潑有個性)。 離校後, 從媒體上看到的多是奇跡故事👩🏼✈️。 早期的一火車貨換飛機🐔。 後來的, 在上海開著個餐館, 咋就把最繁華的地段買了蓋大樓。 也不是每個故事裏的人都該抓起來。這不是幾個兄弟養雞養出了大名堂, 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媒體的奇跡看多了, 甚至周圍也“顯”出了些例子, 容易產生錯覺, 好象高等教育只是個名頭, 小事不想做, 腦袋削尖了一心往上去。 就出了一批“聰明人”, 壯誌未酬, 腳又未踏在實地, 總是哀嘆時運不濟。 自己就差點成了一個例子。 回頭看看, 覺得易說不易把握的重要素質就是知道如何合理的看待自己, 也就知道了如何合理的對待別人。 千裏之行是為了那些可能達到的美好目標, 足下事業生活的大小事務才是於無聲處的美妙之所, 遠近的雷聲閃電不過是用來觀賞借鑒而已。 轉了一圈, 終於回到母校求實耕耘之本。
平日事務繁忙, 偶爾也會駐足回眸, 回憶一下過去。覺得在清華的日子讓人留戀, 老師,同學, 系, 校, 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響, 真是一生中非常難得的時光🌤。 借此畢業20周年的機會, 向母校獻上深深的祝福 ……
(轉自一九八三年級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