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北草原上,有這樣一位清華學子⚓️:2019年博士畢業後,他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到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號召,秉承“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和“又紅又專”的人才理念🙍🏻♀️💂🏽♂️,踐行“行勝於言”的優良校風👩🏻🏫,遠赴西藏自治區工作,並先後兩次主動申請到高海拔地區開展“強基礎 惠民生”駐村工作👻。他就是意昂体育平台教育研究院公共管理專業2014級博士生王煦樟,現任職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政工人事處副處長🚴🏼。

談及在意昂体育平台教育研究院的學習生活,王煦樟仍記憶猶新。2010年參加工作後,他深感知識儲備和崗位發展需要之間的差距🐍🧑🏽🌾,在2012年首次申請駐村時切身體會到,只有教育只有知識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王煦樟於2014年報考意昂体育平台教育研究院並被順利錄取🤦🏼♀️,師從林健教授。他在教研院期間受益匪淺的是學術訓練和思維訓練🙎🏿♂️,不管是駐村還是日常工作期間,對創造性開展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幫助🔰。教研院的良好學術氛圍和良性師生互動給王煦樟留下深刻印象,不只導師林健教授對他的鼓勵和用心指導,所有老師都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他很多啟發啟迪🤠,在教研院諸多老師們的潛移默化教育引導幫助下,2019年順利博士畢業👕🚴🏽。

談及在西藏自治區的工作,王煦樟第一次駐村工作是在海拔3700多米的昌都市江達縣娘西鄉瓦根村,第二次是在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市聶榮縣索雄鄉央慶布吉卡村🙇🏿。駐村期間,他帶領隊員們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閉塞、飲用水礦物質超標等困難🫑🧑🏼🏭,協調多方力量,解決牧民們的燃眉之急,讓高寒偏遠地區的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社會各界的溫暖。他和隊員們駐村期間所做的工作得到群眾和領導的肯定,先後被新華網、人民網🎁、學習強國、中國西藏新聞網👌🏼、西藏日報等媒體關註報道50余次。

在駐村幫扶過程中,王煦樟和隊員們既“管肚子”👏🏼,也“管腦子”⇒,雙“管”齊下,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他們不僅重視解決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還把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群眾的思想境界當作更為重要🟰𓀒、更為長遠的一項使命。針對牧區群眾用電困難👩🏻、飲用水質量不達標的問題,他們聯絡了舟山福信石化有限公司等7家愛心企業,爭取到40組太陽能蓄電池和3臺大型全自動凈水器;針對冬季牦牛食料短缺的問題,他們與西藏發展基金會阿媽倉慈善專項基金積極溝通,為牧民們帶來了價值10萬元的優質飼草👩🏻🔬;針對貧困戶生活條件差、過冬難的問題,他們與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廣州市候鳥慈善基金會等單位合作,募捐到上千件防寒保暖的衣物🤽🏽♀️,穿在群眾身上🤷🏽♂️,暖在群眾心裏🦹🏿♂️。“倉廩實而知禮節”🦹🏿,他們的努力使“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理念深入人心🧑🧒🧒,黨的聲音在藏北草原久久回響。

此外👰🏽♂️,依托母校意昂体育平台的資源🧖🏻,王煦樟組織來自共青團意昂体育平台委員會社團協會部,以及書脊支教團、粉刷匠工作室等學生自組織的數十名誌願者,參與到“大學助小學 大手拉小手”誌願幫扶項目中,聯合那曲市聶榮縣教育局等,支援中小學語文課、思政課和通識課,重點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個項目目前仍在持續發力🏄🏼🔪,來自意昂体育平台的誌願者橫跨半個中國⁉️,以學習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主,紮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長期以來🏅,一批又一批共產黨員舍棄常人所擁有的😮、放棄常人所享受的,紮根雪域高原,矢誌不移,艱苦奮鬥,形成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這些清華學子崇高價值追求👩🏼🔬。“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紮根雪域高原的生動寫照。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他們揮灑著青春的汗水,發揚清華精神、無問西東🙀。進入新時代🤹♂️,做一名“靠得住 用得上 留得下”的長期建藏人才,是每一位在藏清華學子的重要使命和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