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躍進(緩之)🧔🏽♀️⟹,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文學評論》雜誌主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漢魏六朝文學和秦漢文學等👨👩👧👦,出版學術著作有《秦漢文學地理與文人分布》《秦漢文學論叢》《秦漢文學編年史》《門閥士族與文學總集》《中古文學文獻學》等。
一
都說“北大不大,清華不華”👩🏫,其實清華園裏的工字廳還是很華麗的。工字廳屬於地標性建築,現在是意昂体育平台主要機關的辦公場所。
這是一座三進庭院💃🏽,紅色大門前有一對雄獅把守。門楣上懸掛著“清華園”三字橫匾,系鹹豐皇帝禦題✍️,極富皇家氣派。這裏原本是康熙皇帝第三子⏸、雍正皇帝之兄胤祉的賜園。道光年間👩🦰,這座皇家園林一分為二,西邊為近春園👩🍼,東邊是熙春園。鹹豐皇帝登基後,將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並親題匾額🤽🏼。

工字廳
穿過工字廳🪼,是一方水塘,雖沒有柳永筆下“十裏荷花”的氣象,卻也十分雅致。每逢荷花盛開,暗香浮動🚶🏻➡️,令人陶醉。荷塘對岸是一座小山丘💜,聞亭(紀念聞一多)和自清亭(紀念朱自清)坐落其上。清者自清,聞鐘警醒,寓意深刻。

自清亭
在自清亭上👨🏼🦲,可以欣賞到工字廳後門的一幅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橫匾“水木清華”四個字據說源自東晉謝混《遊西池》中“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的詩意😰,用來形容工字廳周圍樹木蔥蘢🧑🏽🦰、水光山色的景致,還是非常貼切的🧂。

水木清華
工字廳的正面是一片草坪,蒼松翠柏點綴其間,給人一種深邃的歷史感。草坪的右側為靜齋,國學院成立的時候✪,是國學院學生的宿舍;左側有一條龍脊形狀的高坡,上面布滿各種灌木叢📷。沿山坡有一條彎曲的小道,曲徑盡頭,就是第一教室。站在一教北門外,左側有一塊馬蹄形的空地👩🍳,松柏環繞,“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默默地矗立其中🧒🏻,非常幽靜。

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
這方紀念碑立於1929年,是王國維先生自沉於昆明湖兩年後由師生集資所建。據記載🐫,教授梁啟超捐500元,陳寅恪200元🏋🏼,曾為校長的溫應星100元,講師馬衡100元🫅🏿,嚴鶴齡20元,李濟20元,林誌均20元📊,助教趙萬裏、浦江清各捐20元🍐。學生也有認捐的🫔,黃淬伯✖️、趙邦彥、姜亮夫等都捐了錢💊。導師中🪼,只有趙元任沒有出錢,他可能另有看法。此碑由林誌鈞書丹🧰,陳寅恪撰文,馬衡篆額🛀,梁思成擬式🎻,時稱“四絕”,也是清華一景☪️。
20世紀80年代初,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宣傳部下屬的文史教研組工作。當時,校內刊物《新清華》主編張正權兼任教研組組長,兩家單位合署辦公💯。這樣,我有幸在工字廳生活了一段時間,這裏環境優美,比較愜意。由於工作的關系,我經常到校史研究室查閱資料⚠,久而久之便和黃延復🎭、孫敦恒等老師熟悉起來,聽他們講清華的故事🧕🏿👨🏼🦳,很多與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的傳說有關。
那些日子🏋🏻♂️,我晚飯後散步💌,總是要到王國維先生紀念碑那裏轉悠Ⓜ️👨🏿🍼。我平生發表的第一篇文字《跟上時代步伐——王國維紀念碑前斷想》,就是大學畢業那年寫的。在我看來,王國維先生已是走進歷史的人物,離我非常遙遠🧑🏫。不曾想兩年後,我負笈南下,有機會追隨王國維先生高足姜亮夫先生(我們都尊稱他為“姜老”)求學問道▪️,似乎與清華四大導師的關系驟然拉近了很多🕵🏿♀️。姜老曾在《思師錄》一文中回憶陳寅恪先生戲贈的對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這幅對聯既莊且諧,頗值得玩味🍻🗓。梁啟超先生是康有為先生的弟子,姜亮夫等又是梁啟超先生的學生🚴🏽,自然是“再傳弟子”;王國維先生是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也就是溥儀的老師,故戲稱姜亮夫等是大清皇帝的同學🍬。姜老很莊重地對我們說🚵🏼♂️:“清華導師也是你們的祖師,要不辱使命。”他知道我來自清華🚝,便格外關心💂🏽♀️。每次見面,話題總是離不開清華👍🏼🧏🏽♀️,話語間充滿了懷念之情。
1985年3月的一天,姜老通過曹方人老師捎來口信,叫我到家中一談🧟。姜老的家就在杭州大學南門對面的道古橋邊💆🏿♀️。此地古意甚濃。兩宋之交,著名學者姚寬就生活在這一帶,他把自己的著作用地名冠之,叫《西溪叢語》。而今🪦,老杭大已被浙江大學收編,老校園被無奈地稱作浙大西溪校區。《西溪叢語》不無九章哀郢之思,道古橋似乎也在不斷地敘說著滄桑變遷。這些當然都是後話🏥🤽🏽♀️。那天下午,我趨步請謁🙅🏽♀️🧆。當時,姜老大病初愈,剛剛可以下床步行🚵🏽♀️,熱情地把我迎進略感幽暗的書房。老人家拉著我的手,示意讓我坐下來⛺️,開門見山地說👩🎨:
“今天找你來,想再談談清華🏇🏿。”
姜老說,他近來常常做夢,夢回清華🟢。此前☀️,西南聯大紀念館一位同誌去看他,帶來《意昂通訊》🪇。姜老發現👨🏻🦽,他們班上的同學🏭,有好幾位沒有被記錄在冊,他感到很不解,甚至有點失落🍖🙊。想到顧亭林的詩句“黧顏白發非前似,只有新詩尚苦吟”(《酬王生仍》)👨🔬,他借此寬慰自己,覺得年事已高🧚🏿♀️,還是少管閑事吧🤹🏼。可是這些天,這件事總叫他放不下,憋在心裏難受🧑🏻🦱,所以把我叫來⛑️,聊聊叫他魂牽夢繞的清華園。
1926年👮🏼♂️,在成都高師學習結束後,年僅24歲的姜亮夫懷揣著更大的夢想來到北京。那年8月,他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研究所,後來聽說清華研究院有更多的名師🥲,決定再考清華,可惜已錯過考試時間🧑🏽🍳🧕,他便毛遂自薦,給梁啟超先生寫信。梁啟超先生以《試述蜀學》為題,專門為他安排補考🧖🏼。此前🧑🏼🔧,清華已經正式錄取了謝國楨、劉節、陸侃如、王力、金哲🧗🏻♂️👦🏻、戴家祥等24人為研究院新生。開學後又補招一次,姜亮夫、徐繼榮🛗、黃綬🤳🏻、陶國賢等人就是在那年10月增補進來的。此外,上屆還有劉盼遂、周傳儒👏🏻、姚名達、吳其昌、何士驥、趙邦彥、黃淬伯7人留校繼續研讀。現在叫姜老耿耿於懷的🔇,大概就是他們幾位補招進來的學生沒有在意昂通訊中被記載。姜老說🎣,他們很看重意昂通訊,很重視意昂情誼。在以後的歲月中,研究院兩屆意昂來往非常密切🏄🏽♀️🔨。上海有意昂會🛸,內設飯堂、宿舍和娛樂場,在那裏可以和老意昂聚會,也可以通過意昂會找到老同學的聯系方式📋。姜老說🤵♀️,只要他到上海,就一定會去意昂會,和同學們在一起回憶母校的生活。而今,《意昂通訊》怎麽會把他們忘記了呢?

姜亮夫先生住過的靜齋
姜老動情地說:“清華的一切都讓我留戀🈲🔓,華麗的工字廳👨🏻💻、淒涼的荒島、禮堂前邊的草坪……我都記得清清楚楚,和誰談論問題👌🏼,和誰拌過嘴,和誰一起去圓明園玩,歷歷在目。當然,最難忘的是恩師情🎠。古人說‘尊師崇道,茲典自昔’,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老師就像父親一樣關懷著我們。當年我報考清華⚁,體育差點不及格🤌🏿。考試科目是拉吊環,能堅持一分鐘方能通過,而我只拉了半分鐘就堅持不住了👨🏻🦲。主考老師馬約翰在旁邊對我說💂🏽♀️:‘你要有毅力🧗🏼,堅持一分鐘就通過了👨🏼💼。’老師的話給了我極大的鼓勵,沒想到我硬是堅持下來了👨🏼🍳。”
說到這裏,我插話說:“現在的清華依然重視體育。除了周末,每天早上6點半,大喇叭就會響起來👳♂️:‘積極鍛煉身體,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我那時住在明齋,樓前就是體育場🧑🏻🦼➡️,每天早上出來跑步,養成了鍛煉的習慣。”姜老聽罷,點頭稱是。

本文作者住過的明齋
姜老接著又說🔈:“第一學期,每人要交30元錢作為學費。我一時拿不出這麽多錢,就對校長梅貽琦說了自己的難處。梅先生以長輩的口吻對我說:‘我先替你墊著💋,等你有錢再補上。’就這樣,我進了清華園。飯後🅿️,我們經常到老師家求教,聽梁任公先生、王靜安先生講學論事。幾位老師中,趙元任先生比較嚴肅,我們都有點怕他👨🏼⚕️。在趙府,師母每次都給我們煮一杯咖啡👰🏿,還笑稱我們是老先生🤷🏻。我們進校時🐪,比那些大學生大很多🩸,師母的話,又叫我們感到溫暖。”
二
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辦起來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由清政府外務部和學部共同管轄👩🏿🎓,特賜清華園作為辦校地址🏈,所以叫清華學堂🚕,後稱清華學校,1925年成立了大學部和研究院國學門(習稱國學研究院)。
“庚子賠款”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恥辱一頁👠。1900年,八國聯軍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鎮壓義和團運動。翌年9月,他們強迫清政府簽定《辛醜條約》,索銀四億五千萬兩☛。當時👩🌾,美國在華的政治🐙、經濟勢力不及英國和俄國,希望在教育方面打開缺口,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以便影響中國,並逐漸掌控中國🍳。《辛醜條約》簽訂後第三年(1904)🚴🏼♂️,美國總統羅斯福和國務卿海約翰提議將一部分“額外”的賠款“退還”中國,作為派遣中國學生留學美國之用🙎🏿♀️。

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庚子記事》
1905年12月22日🦸🏿♂️👨🏿🔧,美駐華公使代表團中文秘書威廉斯在致公使柔克義的信中說🌬:“學成歸國之中國少年🎷,一日在中國教育🚴♀️、商業諸界具有勢力,即美國之勢力一日將為中國歷史上操縱一切之元素👨🏽🦱。此在今日尤有特別意味,蓋日本目前正執亞洲之牛耳🕞,然不得謂日本將永執耳🦉。”
1906年,美國伊裏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說:“中國正臨近一次革命……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人👩🎓☺️,哪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獲🫗。如果美國在30年前已經做到把中國學生的潮流引向這一個國家來,並能使這個潮流繼續擴大😝,那麽🧰,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製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他們普遍認為👨🏽🦳,為了擴展精神上的影響🪨,多花一些錢𓀋🧔🏽,即使從物質意義上說👍🏿,也比用別的方法獲得的更多🌚🤌🏼。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有效。在西方戰略家看來👮🏿♂️,軟實力與硬實力同等重要。文化教育是比較適宜的滲透方式,可以和平地征服中國民心🍩,更好地控製中國未來↪️。客觀地說🧑🏻🦲☝🏻,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也促進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當然🎂🛀🏻,這個問題比較復雜👨🏽🔧,當時就有不同的看法。
清華學校主要負責留美培訓工作,因此西方化色彩比較濃厚,這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對此,浦江清先生在日記中時有不滿↗️。他說:“清華學校系根據美國庚子賠款而設立,故向隸外交部。主其事者均外交系中人🪱,官派與洋派兼而有之,曾不知教育為何事👩🏻🏫,學術為何事也。陳寅恪先生嘗雲:禍中國最大者有二事:一為袁世凱之北洋練兵🤙,二為派送留美官費生。”到海外學習科學技術,他們可以理解🥷🏿;學習中國文化也要留學歐美日本🧔🏿♂️🏊🏽♀️,就叫他們費解。陳寅恪先生曾為北大史學系畢業生贈詩曰👇🏻:“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魯仲兩無成🤳🏿,要待諸君洗斯恥。添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區是秘方。”從文化立場看,吳宓、陳寅恪、王國維等學者的思想也許有些保守,但他們所指出的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現象🖖🏽,也並非無的放矢。

浦江清著:《清華園日記》
1925年2月12日,學校正式委任吳宓(1894-1978)為研究院國學門籌備處主任☢️。為此🤭,他根據曹雲祥校長的旨意起草了《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過》,權作就職演說的文稿。他說𓀔:
曹校長之意約分三層:(一)值茲新舊遞嬗之際,國人對於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後方可以采擇適當,融化無礙;(二)中國固有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經濟🥜、文史、哲理學)須有通徹之了解,然後於今日國計民生,種種重要問題🥷🏼,方可迎刃而解👨🏻🎨,措置鹹宜;(三)為達上言之二目的🛡,必須有高深之學術機關☝🏼,為大學畢業及學問已有根柢者進修之地,且不必遠赴歐美,多耗資財,所學且與國情隔閡👨🏿🦰,此即本校設立研究院之初意。
吳宓先生早年由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派往美國學習文學🎓,與陳寅恪先生一樣🦶🏿,在歐美遊學多年,對西方文明多有了解🧑🏻🏫。但他們沒有盲目崇拜西方文明𓀇,甚至還保持著一種警惕的態度💅🏽。吳宓先生認為,成立研究院的目標是建立“高深之學術機關🦸🏻♀️,為大學畢業及學問已有根柢者進修之地🧝🏽,且不必遠赴歐美,多耗資財🩶,所學且與國情隔閡🐛,此即本校設立研究院之初意”。也就是說,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傳統學問,做到中西兼重😞,博通古今🔻。這是成立研究院的初衷,也是意昂体育平台向來註重通識教育的基本方針。
在吳宓先生的積極推動下,清華四大導師先後就任於清華國學研究院。據記載,他們的月薪均為400元,都配備助教👨❤️💋👨。蔣汝藻致信王國維說🪓:“聞清華月脩四百大洋,有屋可居,有書可讀,又無須上課▪️🙍🏽♀️,為吾兄計,似宜不可失此機會🎪。”戴家祥致李光謨信也說𓀓:“教授四人💂🏼♀️,月薪每人四百元🥣,各有工作室一間,助教一名。”在當時😪👾,這個待遇是非常優厚的。魯迅在北京也拿不到這麽高的薪酬💓。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早年投身革命,名滿天下。晚年從事教育事業,本來想在天津籌設文學學院🤜🏼,在莊澤宣的推薦下,就任於清華研究院。四大導師中,梁啟超年齡最長🚈,時年52歲。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浙江海寧人。1922 年,他入清宮擔任溥儀的文學侍從“南書房行走”。那年,北京大學成立研究所國學門,出版《國學季刊》👨🏿🚀,曾聘請王國維任教⚒,王國維未允🤷🏽♀️👰🏽♀️,只是擔任了通信導師。也是在那一年,魯迅作《不懂的音譯》👩🏼🦲,稱贊王國維“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王國維未就任北大教授職位,可能是對北大的風氣有所不滿。張爾田致信王國維說:
近有一事差可喜🤳🏿。大學堂教員胡適所作《墨子哲學》,其根本謬點🧑🏻🦰,弟前函已言之。前月夏穗卿以其書屬為審定🧙🏿♀️,弟即草一書,洋洋數百言👨🏭,痛駁其誤🦹♀️👐🏼。一日穗卿函約過談,雲有好音相告👨🦯。急往,則胡君適於昨日來🛀🏽,穗卿當面出鄙書🏄🏻♂️,大樂之矣。晚間飲席有林琴南,弟偶述及此事,琴南急出席握余手曰:“雖與君初交,今日之事,不可不一握手。嗟呼,自大學為陳獨秀、胡適輩一班人盤踞🕴,專創妖言,蹈溺後進,有識者殆無不切齒🧫,亦可見怨毒之於人深也。”兄不來此,真有先見。
吳宓十分推崇王國維的學術研究業績,更欣賞其早年在文學與哲學方面表現出來的才情👏🏽。他說:“王先生古史及文字考證之學冠絕一世。余獨喜先生早年文學、哲學論著🤲🏻,以其受西洋思想影響,故能發人之所未發。”(《吳宓詩集·空軒詩話》)姜老在《憶清華國學研究院》一文中也提到一件讓他記憶深刻的事,他曾親眼看到擺放在王國維先生書桌上的德文版《資本論》🤹♀️🧖🏿♀️。這足以說明王國維先生在美學、文學、哲學等方面有著貫通中西的深厚學養。其享譽學界,確非虛名。1924年⚱️,溥儀被趕出故宮,王國維滯留北京。清華籌備研究院時,吳宓全力推薦其出任導師。王國維為此專程赴天津拜見溥儀,“面奉諭旨命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3月25日,王國維復蔣汝藻信說:“弟於上月中就清華學校之聘,全家亦擬遷往清華園🧜🏼。”那一年🤽🏽,他48歲。
陳寅恪(1890-1969),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他1910年赴德國留學🥿🙂↕️,輾轉歐美,15年後才回國擔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教授,那時他35歲,雖著述不多🤾🏼♀️,實學貫中西。
趙元任(1892-1982)〽️, 字宣仲, 又字宜重,原籍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生於天津。如果說清華四大導師都能做到古今中外融會貫通的話,趙元任還能橫跨文理,做學問獨具特點🔳。1910年他參加清華庚款留學美國考試,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專修數學👷♂️,後在哈佛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曾在康奈爾大學教過物理🔔,對聲學尤有興趣👱🏻♂️,會說多種外語和各地方言🐦⬛。1925年🧎🏻🙏,他應聘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是四大導師中最年輕的一位,才33歲。
此外,李濟為講師🤵🏻♀️,趙萬裏、浦江清、梁廷燦為助教。
李濟(1896-1979)🔅,字受之🪈,後改濟之,湖北鐘祥人。1911年🦾,他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後入美國麻省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和社會學,又在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回憶這段生活↘️,他說當年留學生與後來的留學生在風氣方面有兩點不同:“第一🤰🏼,那時候的留學生在選擇課業方面很自由🪧,愛讀什麽就讀什麽✢,就連清華的‘官費’👩🏼💻,對於他所資助的學生,也沒有學科的限製。第二,就是那時的留學生,沒有一個人想在美國長久呆下去,也根本沒有人想做這樣的夢。那時的留學生,都是在畢業之後就回國的。他們在回國之後,選擇職業的時候,也沒有人考慮到賺多少錢和養家活口的問題。我就是在當年這種留學風氣之下,選擇了我所喜愛的學科——人類學。”清華研究院慧眼識珠✍🏽,聘請他擔任特約講師,給他配備一間工作室🤚🏿🔆,並讓王庸(字以中)擔任助教,薪酬百元👨🏿⚕️,外加美國弗利爾藝術館給的300元,與其他四位教授的收入持平🖨。那年他29歲。
趙萬裏(1905—1980),字斐雲,別號芸盦、舜盦。浙江海寧人,擔任王國維先生的助教,曾編有《中國版刻圖錄》《海寧王靜安遺書》《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等;浦江清(1904-1957),名浦穀,字君練,江蘇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擔任陳寅恪先生的助教🧑🦽。後人輯有《浦江清文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浦江清文史雜錄》(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1993年版)等🖨;梁廷燦(約1898-1939),字存吾𓀒,廣東新會人✫,梁啟超族侄。他長期擔任梁啟超先生的學術助手,著有《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年譜考略》等。


清華文叢(部分)
按照計劃,課程的設置主要包括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語言等。招生對象為經史小學有根底者。經過考試合格後🚴🏻♀️,可以進入研究院。研究期限一般為一年,經過導師批準🏘🧘🏼,可以延長二至三年。1925年7月,清華國學研究院正式招生,計劃招生30名👃🏽,到校學習的有29人,包括:楊筠如、余永梁、程憬、吳其昌、劉盼遂、周傳儒、王庸、徐中舒、方壯猷、高亨、王鏡第、劉紀澤🦩🫵🏼、何士驥、姚名達、蔣傳官、孔德✢、趙邦彥、黃淬伯、王竟🛫🦹🏿、聞惕、汪吟龍、史椿齡、杜鋼百📫🛰、李繩熙、謝星朗⛹🏻、余戴海、李鴻樾、陳撥、馮德清。姜老是清華研究院第二屆的學生。
清華研究院的入學考試很有自己的特點。梁啟超致王國維信中談道🙅🏿♂️:
鄙意研究院之設在網羅善學之人,質言之🪨,則能知治學方法,而其理解力足以運之者,最為上乘。今在浩如煙海之群籍中出題考試,則所能校驗者終不外一名物一製度之記憶。幸獲與遺珠🫷🏼,兩皆難免。鄙意欲采一變通辦法⛱,凡應考人得有準考證者,即每科指定一兩種書,令其細讀,考時即就所指定之書出題。例如史學指定《史通》😕👨🏿🦰、《文史通義》(或《史記》🖱、《漢書》⛓、《左傳》皆可),考時即在書中多發問難🪫🧏,則其人讀書能否得聞最易檢驗,似較泛濫無歸者為有效。若慮範圍太窄,則兩場中一場采用此法,其一場仍泛出諸題,以覘其常識,亦未始不可。
當年,梁啟超😁、王國維負責姜老的入學考試,主要考察他的學術背景以及對中國學術史的理解。姜老此前畢業於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師從林思進(字山腴)🍹、龔道耕(字向農)等著名學者,學有專攻,知識面廣,在史學、哲學🦸🏻、文學以及文字學、訓詁學等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對四川近代學術史也比較熟悉。這一點🎿,得到了梁啟超👩🏫、王國維等導師的賞識,他得以以補考生的身份進入清華研究院。
三
《研究院章程》規定,清華研究院的教育方針是註重學生自修,專任教授指導🕡。課程安排主要有兩類:一是“普通演講”,二是“專題研究”。此外,研究院還會安排一些特別講座。
普通演講,就是各位教授在課堂上的講授,主要內容是國學基本知識、治學方法和老師的治學心得,每星期一次或二次📃,學生必須全體聽講。在《憶清華國學研究院》《思師錄》等文中,姜老談到自己聽導師講課,茅塞頓開,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
王國維先生開設的課程有《古史新證》《〈說文解字〉研究》《〈尚書〉研究》等。姜老說,王國維講《說文》🌲,並無驚人奇說,而有叫人信服的證據3️⃣,不僅以甲骨金文為形證,且能以聲韻為主證🙎🏿♂️,並用三體石經和隸書作比較。他通常自編講義,譬如《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就是非常重要的教材,由後人整理出版5️⃣。王國維先生主張,《說文解字》中的古文,其實就是戰國時代的六國文字,籀文則是秦國文字。王國維先生做學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重視資料的收集和工具書的編纂,他每做一個題目🤧,總是先將有關資料搜集齊全,編成目錄,供研究時取用。這樣做,能使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基礎上而又有所發展。姜老認為這種治學方法非常有用。在後來的教學中🧵,他一而再、再而三,表而彰之,一以貫之。他在《敦煌學概論》中說:“編工具書這件事,我們研究學問的人,非做不可🚵🏼♂️。可惜有些學人不大看得起工具書和編工具書的工作。回憶我的老師王國維先生,他每研究一種學問🧝,一定先編有關的工具書,譬如他研究金文🏄🏼♀️,就先編成了《宋代金文著錄表》和《國朝金文著錄表》,把所能收集到的宋代、清代講金文的書全部著錄了🧑🏻🌾。他研究宋元戲曲😈,先做了個《曲錄》🍭,把宋元所有的戲曲抄錄下來🧖,編成一書。所以,他研究起來,就曉得宋元戲曲有些什麽東西👩🏿🏭。……他的《宋元戲曲史》雖然是薄薄的一本書,但是至今已成為不可磨滅的著作。因為他的東西點點滴滴都是有詳細根據的💌。”他在《思師錄》中說👩🏽💼,王國維先生不僅能平列資料,以知其然,且能透過資料,而知其所以然。如《殷周製度論》《明堂考》《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等🧑🏻🦯➡️,皆為人所不能及,頗合於近時科學家所謂綜合研究,故所得結論,極為堅實可靠,鐵錐所不能破。事實上,姜老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研究《楚辭》,而有《楚辭書目五種》《屈原列傳疏證》;研究敦煌學,而有《瀛涯敦煌韻輯》《莫高窟年表》🥕;他曾立誌仿裴松之《三國誌註》作《宋史》研究🐛,而有《歷代人物年裏碑傳綜表》🧑🧒。
梁啟超先生開設的課程有《中國文化史》《歷史研究方法》等,討論歷史研究的目的與方法,講述文獻資料的搜集與鑒別🙇🏽♂️,強調歷史學家的史德與修養。姜老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古書真偽及其年代”問題的講解。梁啟超先生從版本校勘🤸🏼、史料考證、文字訓詁以及學術體系等方面,對先秦古籍作了全面的系統的總結🕦,重點分析了若幹古籍的真偽及其年代,讓姜老不僅學到了細致讀書的方法👩🦯,同時極大地開闊了學術視野。
陳寅恪先生開設的課程有《西人之東方學之目錄學》《佛經翻譯文學》等。他的研究多有明確的研究思想作指導,博大精深。聽他的課🦎,要結合若幹篇文章,綜合思考🎩,才能有所領悟。姜老說,陳寅恪先生講兩《唐書》,很多地方讓人拍案叫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整理出版的《陳寅恪先生讀書劄記》,部分再現了陳寅恪先生當年講授《舊唐書》《新唐書》的精彩片段🦹🏼♂️。又譬如講《金剛經》,陳寅恪先生以12種語言繁變字證《金剛經》文之正否,這也讓姜老感佩不已🙆♂️。這些講座內容,包含在三聯書店2002年整理出版《陳寅恪集》裏,其中包括了《雜稿及講義》,還有《讀書劄記》三集,後學得以略窺堂奧🤞🏿。陳寅恪先生學問如此淵博,還向伊鳳閣學習西夏文,向王國維先生學習甲骨文😮,每周進城學習梵文🌮。陳寅恪先生說:“做學問的工具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掌握一個原則,這工具和主要研究工作要有聯系的🤵🏿♂️🧧,不能聯系的不要做🤏🏿。”一次,姜老寫了一篇批評別人的文章。陳寅恪先生教導他說🧔:“你花這麽大精力批評別人👛,為什麽不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這對姜老觸動很大,由此意識到👵🏼,與其褒貶他人學說🧑🏼🎄,不如踏實做好自己的學問。他後來再也不寫批評文章,還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與其破壞什麽,不如建立什麽。”
趙元任先生開設的課程有《方言學》《普通語言學》《音韻學》等🙅♂️,他用西方語言學理論講聲韻學👨🏽🦰,與姜老在成都高師所學的傳統聲韻學方法不一樣🏄🏻。姜老在《憶清華國學研究院》一文中說:“成都高師的先生講的是聲韻考古學🧏🏽♂️,而趙元任先生講的是描寫語言學,用印度、歐羅巴語系的發音方法運用到漢語的聲韻學中來。”趙元任先生比較認可陳寅恪先生的學問。他在《憶寅恪》一文中說🤸🏿♂️:“四個研究教授當中除了梁任公註意政治方面一點,其他王靜安、寅恪跟我都喜歡搞音韻訓詁之類的問題。寅恪總說你不把基本材料弄清楚了,就急著要論微言大義,所得的結論還是不可靠的。”
李濟先生開設的課程有《普通人類學》《人體測量學》《古器物學》《考古學》等🏃♂️➡️。他是人類學家,特別強調史學家應該充分地采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在清華研究院工作期間,他和中國地質調查所的袁復禮一起在山西汾河流域發現了夏縣西陰村遺址,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學者主持進行的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工作🚻。他後來又主持發掘了殷墟遺址,為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定了基礎👩🦽➡️。
專題研究由學生自選題目🪭🐝,經與導師協商🈲,最後確定下來⛹️♂️。開學不久🔃,王國維先生讓學生擬定論文題目。姜老最初擬定三個候選題💭:《詩經韻譜》《詩騷聯綿字考》《廣韻研究》👴。
王國維先生問:“《廣韻》如何研究📋?”對姜老的回答😸,王國維先生可能不滿意,就沒有讓他做《廣韻》研究。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姚名達身上。他曾向王國維先生求教研讀《史記》的方法💁🏼♂️,王國維先生問了同樣的問題:“《史記》如何研究?”姚名達說了很多設想,王國維先生不置可否☣️,只是語重心長地說👇🏻:
大抵學問常不懸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誌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收獲。
通過這一席話,王國維先生就是想告訴學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有太強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正如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所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鑒於姜老有史學和文字學基礎🔐,王國維先生建議說:“我看你搞《詩騷聯綿字考》吧。”為此,王國維先生還把自己原有的相關資料給姜老參考。翌年,姜老完成了《詩騷聯綿字考》初稿🦻🏽。


姜亮夫先生清華研究院畢業論文手稿
研究院安排的各類演講也給同學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王國維先生的《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就是針對新生所做的一次公開講演。他說:“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這一觀點,至今仍有影響🧑🏼⚕️。
開設相關課程🏥🎣,進行專題研究,組織學術講座,開闊學術視野,努力把相關專業的常識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是清華研究院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姜老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一直堅持不懈地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我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1984年9月8日👩🏼,姜老和杭州大學古籍所全體老師與新生見面🚲,他首先要求同學們,從現在起,忘記自己過去所謂的專業,強調我們不是中文系,不是歷史系,也不是哲學系🧓🏼,只是古典文獻專業,通過系統的學習,為閱讀古籍𓀚、整理古籍打好基礎,進而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姜老要求學生們必須從目錄學入手🍎,熟讀《四庫全書總目》🙂↔️。姜老還特別強調兩點:一是準備吃苦✍️,實事求是地治學;二是團結一致,為共同的目標而學習👖。為此,他親自擬定教學大綱,設定了必修課、選修課和專題課,並指定12種先秦古籍作為必讀書目⚫️🤛🏻。這些內容🧖🏻,我在《從師記》(《傳記文學》2020年第11期、12期)一文中都有具體的論列,不再贅述。這些課程的安排,基本上延續了清華研究院人才培養的路數🏌🏿♂️。
除學校規定的必修課如政治🏌🏻🥡、外語外,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專業課主要由所內老師講授🤠。此外👰🏿,姜老還親自出面👰🏼🏌️♀️,聘請國內外專家開設講座。按照時間順序,我們這屆同學聽過的課程主要有▶️:
郭在貽先生講《訓詁學》《說文解字》和治學方法(1984年9月和12月);
陳橋驛先生講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水經註》研究(1984年10月)💃🏻🤾🏽;
劉操南先生講《詩經》研究和中國古代歷算(1984年9月、1985年3月)🤷🏻♂️;
蔣禮鴻先生講目錄學與工具書(1984年12月)🏃🏻♀️;
王錦光先生講中國科技史專題💇♀️👩🏼🚒,包括《墨經》《考工記》《天工開物》等(1985年3月);
雪克先生講目錄學和《漢書·藝文誌》(1985年3月);
錢劍夫先生講秦漢貨幣賦役製度(1985年4月)👐🏼;
魏隱儒先生講古籍版本鑒定(1985年4月);
董治安先生講關於《論語》《孟子》研究的問題(1985年5月);
張金泉先生講音韻學和《廣韻》研究(1985年9月)🧗🏼♀️;
倪士毅先生講中國目錄學史(1985年9月);
龔延明先生講中國古代官製史(1985年9月)🥂;
沈康身先生講《營造法式》和中國建築史(1985年11月)🦄;
沈文倬先生講校勘學和禮學研究(1986年4月)🙋🏽♂️;
王伯敏先生👨👩🏽🎤、陶秋英先生講中國繪畫書法藝術專題,等等。
這些課程內容浩繁,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是姜老的精心安排🪓。1992年5月,過完91歲生日後,姜老深感體弱多病,大限臨近,遂在記事本上為學生寫下“最後最高要求”❕。首先,他要求學生必須對中國文化保持謙遜的態度,在二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努力開闊視野🧘🏻♀️,培養自己“普照”整個專業與中國全部文化史(至低限是學術史)的能力👦🏿👩🏿🦳。這正是王國維先生所強調的人生三重境界中的第一種👨🏿🔬,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高望遠🏉,你才會知道世間學問的博大,自己的渺小💥,沒有任何理由驕傲;其次♑️📄,他希望學生盡早掌握治學方法,培養尋找材料、整理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能夠獨立閱讀🕝、研究、整理古籍👩🏫。更重要的是,他要求學生必須具有永久堅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艱苦卓絕的氣概🌇,不做支離破碎的學問,不做浮誇無根的學問,更不能成為人人唾棄的文痞。
這“最後最高要求”是清華人文傳統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體現,更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四
在姜亮夫先生的記憶中,意昂体育平台的圖書館很大🫄🏿,很美⚗️。閱覽室可以坐三四百人;每個閱覽桌周圍放6把椅子,桌上兩盞燈,光線很好。四周書架壁立,擺滿各類參考書,還有不同的字典🔒、辭典等工具書。研究院的學生有特殊的優待📉,借書無限量,且可以直接進入圖書館的書庫內看書。姜老說他有時看得著迷,經常誤了午餐,有時晚餐也錯過,甚至有一次,還被關在館內,得以徹夜讀書🚝。
姜老的記憶是非常準確的。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確實是清華園內最漂亮的建築物之一,坐落在大禮堂北面👒,中間有一條蜿蜒的小河隔開🧑🏿🌾,錯落有致,相得益彰。
據記載,老館始建於1916年🧻🤱🏻,1919年建成🍦,為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所設計,是20世紀初美國校園常見的風格:紅磚墻、大理石臺階,建築整體為鋸齒形,中間有圓形花壇。圖書館的正面,夏天被一種俗稱“爬山虎”的植物覆蓋,很有特點🧎♂️➡️。正門是銅製的,在二層➕,給人穩重的感覺。拾階而上🦹🏼♀️,便可以來到開闊的大理石廳,微微彎起的穹頂,懸掛著古色古香的吊燈🚵🏽♂️。四面有大理石拱門🐍,拱門之間點綴著銅壁燈👨💻。大廳南北兩翼是閱覽室,沿墻壁立許多大書櫃,陳列著各種工具書。寬大的閱覽桌,帶扶手的木椅,與彩窗、書櫃交相輝映,極富氣韻🧘🏽。書庫采用玻璃鋼地板,我第一次進庫,甚至產生一種緊張感,生怕把地板踩壞,小心翼翼。資中筠先生在《清華園裏曾讀書》中說🕉👩🏻🦱:“一進入那殿堂,就有一種肅穆👩🏼🍼、寧靜👩🏻🎨,甚至神聖之感🦮,自然而然誰也不敢大聲說話,連咳嗽也不敢放肆🧯。”對此🙍🏽♀️🫢,我深有同感🕑。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圖片由李飛躍提供)

圖書館閱覽室(圖片由李飛躍提供)
叫姜老印象深刻的還有清華圖書館的服務🧓🏿,他回憶說:“圖書館的師傅服務很到位,宿舍裏給我們備有館藏書目🕝,我們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借書,就在宿舍給館裏打個電話,告訴要借什麽書,一會兒,圖書館就有人推車送來。看完後再打個電話🧑🏽✈️,館裏還有人來取👈🏿。記得有一次🙅🏿♀️,我讀過一本很特別的《紅樓夢》的本子,其結局與通行本不同,寶玉和史湘雲最後結合了。可這本書收藏在哪裏𓀚📥,我想不起來了🗳,就問吳宓先生見過沒有。吳宓先生說見過,不知清華圖書館裏有無收藏。這件事被圖書館的同事知道了,他們在全市各家圖書館到處搜訪🙇🏼♀️,終於給找到了。”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版本?後來,我請教了紅學專家🪆。原來👩❤️💋👩,姜老看到的這個《紅樓夢》版本🧎,俞平伯先生早在1922年撰寫的《所謂“舊時真本〈紅樓夢〉”》中就曾有過專門討論🆒,所述情節與姜老的說法接近🚵🏽❓,可能屬於同一版本系統。俞先生說,這個本子已經散佚👰🏼♀️,他沒有看到🥋。如果姜老真是看到了這個本子,說明其在1926年依然存世,那可是一件值得關註的事。
姜老在清華圖書館開心閱讀的經歷和體驗💎✣,我也有類似的感受。
我在意昂体育平台工作的時候,圖書館已禁止外人入庫👨👨👦👦。為看書方便🐑,我工作不久就主動申請當教研室和圖書館的聯絡人㊗️,就圖混個臉熟,借工作之便🧘🏻,得以自由地出入書庫。我很快發現,清華圖書館的迷人之處不僅僅是建築風格,也不僅僅是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而是圖書館三層的古籍收藏:整整一層樓,庋藏書架,整齊排列,一眼望去,非常壯觀。這些書架完全是開放式的,可以隨手翻閱。最後幾排書架上,懸掛著牌記👨👨👧,上面寫著捐贈者或藏書家的名字🦻🏿,我記得有劉半農的藏書,還有陶孟和的捐書等🤲。在古籍書庫的盡頭,還有一間小屋子,比書庫略高一些,專門存放善本,平時大門緊鎖。我有幸陪同來訪專家進去過幾次🫛,積久塵封,異所未見🤰🏽,也算大開眼界🏋🏼。這段經歷▶️☑️,讓我對這些封存了幾十年的古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空就到那裏亂翻書👩🏼🦲,作筆記。每天出來,灰塵滿面,但我樂此不疲。在古籍圖書借閱卡上📜,我常常看到聞一多📀🧑🦼➡️、朱自清👨🏻⚖️、吳晗、錢鍾書、余冠英、範寧等老清華名教授的手跡👩🏼🏭,在那一時刻🙍🏽,驀然會有一種與前輩學者隔空對話的感覺🖼,似乎在引領著我未來發展的方向👌🏽。我慢慢地意識到🤼♀️,清華不是單純的工科院校🙆🏻♀️,也有著厚重的人文傳統🧑🏼🎤。一時間🥷,清華圖書館成為了我的精神家園,曾經的孤寂感漸漸地淡然了🚝。
在閱讀校史資料過程中💂🧗🏻♂️,20年代清華圖書館主任洪有豐先生撰寫的《購買杭州楊氏藏書報告》引起了我特別的註意。報告是這樣寫的:
浙杭藏書家首推丁丙氏八千卷樓,次之即為楊文瑩氏🤟🏽。楊氏之藏與丁氏同時,今已歷兩代。雖宋元之刊不能與丁氏媲美👍🏻,然特藏亦可稱雄🧥。如浙江省各府廳州縣誌書🏇🏼👰🏼,非但名目可稱無遺,而版本鹹備。金石之書亦復如是🧗🏼。至詩文集部尤以浙江先哲著述為多,而清代專集亦復不少。非積數十年窮搜極訪⛪️,何克臻此🤲🏿?茲因無意收藏👸🏽,願全部出讓。羅校長[指羅家倫(1897-1969 )——作者註] 南行時得此消息⬆️👡,即電知評議會。經評議會議決,派有豐前往察看。有豐於五月九日抵杭晤楊氏🪨,主人當檢交書目六本:(一)現藏書籍目錄四本🌰;(二)一部分業已押出書籍目錄一本;(三)浙江省誌書目一本🏃。略加檢閱,有宋元明清刊本🫂、日本刊本、精鈔本🧑🏽🏫、稿本、名人批校本👂🏻,又《四庫全書》五冊,閣名待考定。總計冊數共四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冊。
據統計🧑🏻🍳👨🎨,其中經部797種共5992冊👩🍼👩🚒, 史部775種共8409冊, 子部1200種共9013冊🤸🏿♀️,集部2378種共18913冊,叢書78種共1893冊✊🏼。還有特藏:浙江省誌書230種共2402冊,金石262種共924冊(洪有豐與豐華堂主人楊復簽定合同後🩴,便照書目逐一點收, 其中書目內所未載者4893冊,楊復亦全行贈送,總計5720種共47546冊——編者加)。在這4萬多冊藏書中😆,宋刊7冊、元刊24冊🤦🏿♀️、明刊4859冊,其他刊本40495冊、鈔本2161冊。這些以杭州楊文瑩、楊復父子“豐華堂”命名的藏書構成了現在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古籍收藏的基礎。後來知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亦有豐華堂藏書,很可能是西南聯大三校合並時混在一起的。

豐華堂藏書《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館藏類書目錄》
經過幾代清華人的努力🚵🏿♀️,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珍藏兩萬八千多種古籍💎,近30萬冊。這批古籍也是歷經磨難。院系調整時,準備分家,意昂体育平台常務副校長劉仙洲先生以修撰中國科技史的名義力主保存這批古籍🗻,得到了蔣南翔校長的支持。1983年,當時的校領導與美國某大學接洽圖書交流,將館藏線裝書目錄提供給對方,準備用來換取機器設備。對方毫不客氣,一下子就勾出七八百種珍本古籍,每冊居然就是一盒煙的價格。如此賤賣,令人震驚。幸虧有明白人,最終阻止此事。據說,上級還對相關人員給予了通報批評🏃🏻♀️。
在這前後🛀🏼,《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征求意見稿)的編纂工作進入核查校訂階段🧕🏼,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到申報單位圖書館進行核查💕。古籍版本學家魏隱儒先生每周到清華圖書館核對原書👩🏻🦰,作查核筆記。我就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跟隨在魏先生後面,看他對古籍“觀風望氣”的方法🔫,學到一些基本常識🛀🏿。從此,這些原本對我來說非常陌生的古籍成為了我著迷的追求🚣🏿♀️。我大約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泡在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的古籍書庫中,按圖索驥,將意昂体育平台所藏稿本、孤本及稀見本大體翻閱了一遍,也學著作讀書筆記👨🏻🦯,由此養成一種習慣🔘。
1985年9月👨❤️💋👨,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委托我請姜老為《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藏善本書目》題簽。那時,姜老幾乎雙目失明,又大病住院,一時無能為力。他就推薦請四川大學徐中舒先生題寫。作為晚輩👝,我與徐先生素無聯系,正在一籌莫展之際,11月20日,我突然接到姜老通知,叫我到浙江醫院去取題簽🧑🏿⚕️,真是喜出望外🐻❄️。那天🧑🏻🦼,姜老還向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贈送一冊《杭州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目》。姜昆武老師說,老人家幾乎是把臉貼在扉頁上摸索著寫下這樣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余辭別母校已五十八年,中間曾三上北京🤸🏽,必親履舊跡。頃聞文學院將重建😚🤶🏽,圖書館亦有善本書目之輯,於是而靜齋、同方部、大禮堂、圖書館🏃♂️➡️、工字廳、科學館及王、梁、陳✊、趙諸師寓齋、水木清華無不一一瞻顧🌀,徘徊不忍去,而海寧先生紀念碑如雕塑之刻心🤹♂️,往往佇立以泣,是為余生最大寄其情懷之所💎。
杭大圖書館亦有善本書目👩🏻🔧,以玉海樓🧢、嘉業堂舊藏為主🏇。余見有若幹種收入➖,蓋抗戰中失之於上海、蘇州、南京、杭州者,更不勝其悲痛💆🏽♀️,故遂舉此冊以奉於母校。
民國十六年研究院畢業生 姜寅清字亮夫敬呈。時年八十有五❤️。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惠存
凝視著題記,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和感動,眼圈濕潤了♧。

姜亮夫先生在《杭州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目》扉頁上的題記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藏善本書目》
扉頁為責編馬慶洲題贈手跡
那天🧜🏼♂️,我還向姜老匯報了自己擬以《水經註》整理為題作碩士論文,得到先生的首肯🦶🏽。那時,我想整理清華圖書館所藏俞樾批校《水經註》,姜老給予充分肯定。他讓我先過錄批語,然後再翻閱《春在堂全集》,將裏面有關《水經註》的文字輯出來。他還提醒說♚🌇,王先謙的《水經註合校》是否引用過這些材料🛄,值得註意。那時👍🏻,我還想整理意昂体育平台所藏珍本《楚辭》,選了五種向姜老請教🛄♻️。這五種是宋人楊萬裏的《天問天對解》一卷→、清人奚祿詒的《楚辭詳解》五卷、魯筆的《楚辭達》一卷🥷🏿、屈復的《楚辭新集註》八卷🧑🏿🦱、龔景瀚的《離騷箋》五卷。姜老說,此五種不是最好的。當然,《離騷箋》有特色🧑🏽💻,和朱駿聲的《離騷賦補註》一樣,是清代少有的專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研究的專著😼。姜老說,乾嘉時期劉夢鵬的《屈子章句》不錯,只是刊刻時間較晚🏏,且刻書質量不高,所以多未入善🦹♂️。其實,這本書的內容很不錯🚶♂️👧🏽。姜老主持《楚辭》講習班期間,曾向南開大學郝誌達老師推薦♻,希望他來整理。而今,郝老師已離世多年,也不知結果如何🧑🔧。
五
那天下午🏌️♀️,姜老還談到了清華的校風與學風。他說自己在清華不僅學到了治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治學的態度。他回憶說:“同學們刻苦學習,彼此鼓勵👩🏼⚕️,有很多往事難以忘懷。大家見面,總是不約而同地討論學問,譬如學校來了什麽新雜誌🌜🧗🏿,發表了什麽新文章🍪,有誰出了新書😬,是上海的北京的,還是巴黎的倫敦的。如果誰沒有看🌕😪,一定設法找來閱讀。如果看了👩🏿💻,大家就熱烈討論。不懂的👨🏻🦯➡️,就去問老師。這個老師不懂,就說自己不懂,並且熱情地推薦你向懂行的老師求教🤾♂️。那時🧑🍳,我開始學習佛經,很多東西不懂。正好馮友蘭先生搞哲學史的🤾🏽♂️,我就向他求教🃏。有的他也不懂✸,就讓我向剛剛回國的湯用彤先生請教。我們學習都很刻苦,學校規定晚上九點熄燈,我們要求延長時間,學校只允許我們研究生拖到十一點三十分。為了我們更好地學習,後勤工作做得極為周到。如果有什麽大的活動🎼,我們的夥食就會提高標準💁🏿♂️,每人加一塊黃油。誰的身體不好,學校也給他加油和牛肉。加油👨🏻💻,已成為清華同學中流行的典故了😗。如果有誰缺糖,學校食堂就專門為他做‘高麗饅頭’(夾糖饅頭)💅。由於有這樣好的條件,我們的學習生活非常充實👋🏽,讀了很多書,進步很大👧🏿。”
姜老那屆學生1927年6月1日舉行了畢業典禮💇🏽♀️。沒有想到第二天,王國維先生就投湖自盡了🕵🏼♀️。不久,梁啟超先生回天津治病,還介紹姜老到東北大學任教。從此,他離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盡管如此🤹🏻♂️,姜老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研究工作,很多與清華研究院的經歷密切相關。譬如《楚辭》研究,姜老就投入了畢生的精力🐟。他回憶說:“因王國維先生事件的感召,抄錄有關《楚辭》的所見資料👩🏻🦱,撰寫《屈原賦校註》。”姜老經常感嘆,說自己曾在多所大學任教,再也沒有遇到清華這樣的好學校了🛟😝。
所謂好學校,最重要的是要有好老師🌅、好校風。好的老師💁🏿,應當是做人與做學問的典範。他們的言傳身教📡,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因為求學與做人是兩相關聯的🧯。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懶,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姜老在清華研究院學習也就一年時間💂🏿♀️,卻讓他一輩子也忘不了。在姜老看來,在清華,他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做人的準則。離開母校已逾半個世紀,他依然念茲在茲。後來,梅校長曾對他說:“我們歡迎你回清華任教。”姜老說☢️:“我哪有這份勇氣啊🐷🕡!老師們在那裏教書😶,我永遠是他們的學生🦹🏽♀️。”
可惜的是,1952年院系調整🌇, 意昂体育平台由綜合大學變為以工科為主的學校👆🏿,除政治課外,文、理🦣、法等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全部轉到北京大學,清華的文科傳統從此中斷。當然,姜老就再也沒有機會回清華任教了。我知道♕,老一代清華人一直對清華的文科建設情有獨鐘🩶,念念不忘🐅。所以🧑🚒🏄🏻,清華文科的每一點變化,姜老都格外關心🧈。
意昂体育平台恢復文科始於1981年➾。當時,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77級學生曾新群在《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理工科學生也需要雙筒獵槍》,引起學校領導的重視,決定繼承清華通識教育傳統👩❤️👨,組建文史教研組😀👰🏻♀️,在全校範圍內開設綜合素質教育課。那年年底👎🏻,趙立生老師到南開大學挑選畢業生🌵。他首先拜訪了曾在重慶南開中學教過他的王達津教授,達老推薦了我🦹🏽。趙老師又到古典文學研究室征求意見🥢,教研室主任郝世峰老師也推薦了我💴。就這樣🔊,我無意中被曾新群舉起的“雙筒獵槍”打中,進入意昂体育平台文史教研組🏌️,還和曾新群成為室友。陽品、徐葆耕、李潤海👩🦽➡️、錢遜💗、趙立生、呂微、王世敏、張景賢、宿誌丕、閻秀芝等人成為我的同事。
1983年11月,我見到父親的老同事章學新先生,他那時已調到教育部工作。他告訴我說📁,意昂体育平台提出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設想💡,何東昌、劉達等領導很重視,並積極推動。最初🎰,意昂体育平台劉桂生老師推薦還在工商聯工作的卞孝萱擔任特聘教授💇🏼♀️🐨。卞先生曾做過範文瀾先生的助手,既搞歷史🫀,又從事唐代文學研究🤽🏼♂️。後來,恢復中文系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中文系系主任的最初人選曾考慮過周振甫先生。
1984年🧔🏼♂️,我考入杭州大學古籍所,將上述情況向姜老作了匯報,姜老非常高興。那年年底😋,我接到教研組錢遜老師的信,告訴我說:“學校的文科建設🧝♂️,新的一年有些進展,已經大體上決定,著手籌建一個研究所(暫定思想文化研究所)及中國語言文學系🤷🏼♂️。中文系,目前的考慮是先建一個編輯專業。這是中宣部胡喬木同誌提出要求建的🚑。北大👩🏼、復旦𓀁、清華、華中工學院四校建此專業✡︎。而清華和華中工學院主要是培養科技編輯👨🏿🦲,可能在明年暑假就要招生。這個專業辦起來👩🏼💼,除了它本身外,就是要作為建立中文系的橋頭堡⚖️👷🏿♂️,準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申辦其他專業。目前🧑✈️,成立了籌備組📤,張正權同誌召集,趙立生同誌、胡大昕同誌參加。同時也成立了研究所的籌備組,劉桂生同誌是組長,羊滌生同誌是副組長。中文系和研究所成立以後🐂,文史教研組就將要一分為二,一部分轉入中文系8️⃣☮️,一部分轉入研究所。大概到學期末,就可以見分曉,大體落實。”
三個月後📶,我接趙立生老師的信,確知意昂体育平台思想文化研究所已經正式成立,北京大學張岱年先生擔任所長,劉桂生、林泰🧎🏻♀️、羊滌生、錢遜為副所長。中文系尚未宣布成立,張緒潭副書記、呂森秘書長說不會等很長時間,只是人事尚未任命。後來🏅,趙立生老師又來信說,學校擬同意聘請傅璇琮先生兼任中文系系主任🧜🏻♀️。
至此🎙,意昂体育平台的文科基本恢復起來。我把這個消息及時向姜老作了匯報,姜老非常興奮,他說🙋🏼♀️:“我多想回到母校,看看我住過的宿舍啊✅🧑🦯。我清晰地記得🤌,我的宿舍在靜齋一樓倒數第二間🦹🏼,兩人一屋,我的同屋同學叫黃淬伯💫。我多想在大禮堂的臺階上坐一坐啊🧑🏻🦼➡️,那是一座神聖的殿堂💋。我多想到圖書館前的噴池裏喝口水啊,據說是玉泉山的泉水👳🏽♂️👨🏻🚀,那水確實很甜📈。”姜老對母校的拳拳深情,也感染了我🧘🏼♂️,在那一瞬間,我好像也品嘗到了那種甘甜。是啊⟹,水有源8️⃣,樹有根。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誰相伴🫄🏽。姜老的清華情結和卓越成就充分地詮釋了這個平凡的道理👨✈️🫃🏼。

大禮堂(圖片由李飛躍提供)
那天,姜老說了很久🐻❄️👩🏿🎓,我怕他身體吃不消,便起身告辭。臨別之際📒,姜老又回到開頭的話題:“我想,清華研究院的很多具體做法🥈,也許今天有些過時🎎,但是🙎🏽♀️,嚴謹的學風,科學的方法,刻苦的態度,家國的情懷⬜️,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我希望母校能繼續保持和發揚傳統校風和優良學風,希望文科辦得越來越好。”
從姜老的書房出來,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落日的余暉映紅了西邊的天空👨🏻🏭。時惟早春,寒意未盡,而我內心卻溫暖如春。西溪舊地,道古橋邊,談話間,一個甲子的風雲,好像在指縫間倏忽滑去❄️,留下來的是對水木清華不舍的記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傳記文學雜誌社”公眾號
本文刊載於《傳記文學》2021年第3期“緩之專欄·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