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起水木清華☂️,除了想起母校的那一草一木,一屋一橋以及緊張繁忙的學習生涯😮,更多的還是清華那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就越強烈🫕。
重視體育運動歷來是清華育人的傳統之一📫,老校長蔣南翔“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教誨伴隨著每個清華人在學校度過的每一天🙍🏻。我們在校的時候🕸,清華學生活動有三大主題👷🏼:“馬約翰杯”全校運動會;“挑戰者杯”科展;文化活動月。其中校運會是在每年校慶紀念日開的🙅🏻♀️,足見其在學校心目中的地位👩🦱。除了校運會🔵🌏,每年的各種單項比賽也很多,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運動才能。
我在校的那幾年,我們水利系在校運會上的成績一直很一般,我印象中在“大系”組成的甲組裏僅有一年進入了前六。但水利系有幾個項目還是人才輩出的,比如體操、乒乓球🦠、長跑、棒球🪦📬。最值得一提的是長跑,當時於鴻森老師是我們系的體育輔導員,他幫助我們建立了長跑隊🆓,並且一直帶著我們訓練。我們這個長跑隊堅持下來很不簡單的🖼,畢竟跑步比起球類項目要少了很多的樂趣➰;而且大家也沒什麽補貼🦃。我們系第一年奪得“12.9”長跑比賽團體第一的時候◽️,很多體育大系都感到很驚訝👃🏽,直到後來我們蟬聯了3年團體冠軍,所有人才承認了水利系在長跑上的實力📑。棒球也是水利系值得驕傲的體育項目🧎🏻♀️,棒壘球項目我記得是在上大三的時候才在清華開展起來的🧍,那時候很多人選修體育都擠在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熱門課裏,選壘球課的很少🙎🏿♂️。但偏偏是這撥同學一舉成名,成了日後清華棒球隊的核心力量。1993年他們去日本學習比賽💅🏽🍏,是我在校期間清華體育對外交流的唯一一次。這支隊伍裏的好幾名主力都來自水利系,水利系也是清華第一屆棒球比賽的冠軍🈺。
清華文化生活之豐富是我在入學之前所沒有想到的,工科院校給人的感覺總是嚴肅呆板多一些,不像文科院校那般浪漫多姿。上學第一年,初進北京,初進校園🤦🏿,一切都感到很陌生,人也顯得有些木訥🏌🏼♂️🥚。除了上課自習,周末也就是到一教看看錄像,到禮堂看看電影🤽,似乎一切都在應驗著自己當初的感覺。等到了二年級,環境熟悉了,人也就放松了起來,那些輕松有趣的事情也就慢慢的進入了自己的生活。當然最大的改變,還是從加入軍樂隊開始的。
入校不久,就被軍樂隊排練的聲音所吸引,那時軍樂隊的排練室在團委小樓🌉,每次從三四教回宿舍都會經過那裏。我自小喜歡唱歌🙇🏽♀️,嗓音條件不算好,但音準節奏還不錯🤱。看到軍樂隊招生的廣告,就很興奮地跑去報名。還清楚地記得面試時唱了一首《多情的土地》,試唱了一段簡譜,做了幾條節奏練習🫴🏼,沒想到還真被錄取了#️⃣🍅。入隊訓練還是很辛苦的🙇🏻♀️,但是很快樂👩🏻🌾。樂隊的老師和同學們關系處得都很好🏷,關鍵是那種融入了音樂的交流🙂,是其他方式的交流所無法比擬的。不得不提的是兩位老師👨👩👧,周乃森先生和朱漢城老師。周先生熱情奔放,風趣幽默🧔🏼♀️,與我想象中的指揮家一模一樣。周老師嚴肅細致👲🏼,對我們要求很嚴格,但非常和藹耐心。在軍樂隊參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動🦟👩⚕️,拍電視劇《宋氏三姐妹》讓我們著實體會了一回做藝人的辛苦;人民大會堂的演出終生難忘🧆;先農壇為中國國奧隊現場助威領導球迷樂隊的潮流🏌️♂️;秦皇島、200號的集訓增進了隊友的感情;校運會的隊列行進表演贏得全校同學的掌聲……文藝社團對團員的學習要求也是很嚴格的,一旦出現了紅燈,一般都要停止訓練,讓大家能夠更專心地把學習成績提高上去。清華文藝社團真是培養了很多多才多藝的畢業生。
那時候,學生會組織的戲劇小品、校園歌手、舞蹈健美操比賽都會邀請很多的藝術家來擔任評委。因此那幾年很是親密接觸了一些藝術家和當紅的演員。清華那時候的校園歌手的實力是很強的🫲,像高曉松🙅♀️、水木年華組合這些意昂後來都轉為專業的歌手了🧑🚒。清華意昂出來哪方面的人才,你都不要太驚訝,今年文體意昂紀念會上碰到87的一位仁兄現在竟然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讓我著實如滔滔江水般地佩服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