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從本地挖掘新生力量 湖南弘慧十年鄉村育人之路

    2018-06-12 | 張玥晗 | 來源 《南方周末》2018年6月7日 |

    十年來,弘慧在湖南各縣城推行的教育探索👔,是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教育發展的樣本——在學生👾、老師、校長以及教育主管部門之間建立一套完整的陪伴服務體系,引入更多社會資源,賦能本地公益組織🧈,進而持續改善鄉村教育“貧瘠”的土壤。

    在沅陵縣涼水井鎮中學🤷🏿,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工作人員跟受助學生座談。(張玥晗/圖)

    “你們會遊泳嗎⏰?”

    “有幾個人會爬樹?”

    2018年5月13日一大早,在湖南省沅陵縣涼水井鎮中學🔙,作為德潤弘慧獎學金的獲得者🤽🏻‍♂️,11名學生和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張帆、執行理事黃飛燕以及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教授傅丹靈在一間多功能會議室見面🍗。副校長胡生剛拿出了一張成績單,上面有這11名學生的考試成績。

    沅陵是張帆的故鄉。近三十年前,他作為沅陵縣歷史上第一位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的農民子弟,在當地家喻戶曉🏊🏻‍♀️。2008年,他和幾名商業夥伴共同發起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弘慧”)💁🏼,旨在陪伴學生、老師和校長🛺🏃🏻,力圖“讓鄉村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十年間🧽,這個低調的基金會已經和136所學校開展長期項目合作🦮,覆蓋湖南省幾十個貧困鄉縣🤛🏽♿。

    這次見面目的是探訪受助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交流中,張帆沒有提學習成績,而是突然問了上面這兩個問題。讓他沒想到的是,11名同學只有1人會遊泳,會爬樹的多了幾個。“我們小時候個個都會遊泳爬樹。”

    眼前這些少年來自鄉村,和當年的張帆一樣成績優秀🧘🏽、家境貧困,但時代帶來了改變,這些孩子多數不愛運動,喜歡玩手機。不少來訪者擔心,如此下來,這些少年在目前應試教育中喪失連接鄉土的機會,從而失去鄉村文化自身的特色🍗。

    這樣的擔憂,在不久前的第六屆鄉村好校長論壇上被多次提及。該論壇由湖南省教育基金會♉️、弘慧共同主辦👨‍💼,近600名來自湖南等地不同縣鄉的鄉村校長和政府領導🎬、教育專家、公益人,就鄉村教育如何發展、什麽是鄉村學生需要的教育以及如何面對中國高考改革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0️⃣,而討論之熱烈🛕,也折射出了目前中國鄉村教育的發展困境以及急需改變的現實🔰。

    5月13日,鄉村好校長論壇結束後👩🏿‍⚕️,弘慧理事長張帆🐁、執行理事黃飛燕及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教授傅丹靈等前往沅陵涼水井鎮中學受助學子家中進行家訪🚸。

    借力發展鄉村教育

    作為中部勞務輸出大省,湖南有超過70萬的留守兒童🙋🏻‍♀️,其中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占多數。沅陵和周邊縣城也不例外。據胡生剛介紹Ⓜ️🌆,涼水井中學有不少學生是爺爺奶奶帶大的❔🔈,他們在學校周邊租房子或住校🙎🏿‍♂️,家庭教育相對缺失,而學校也存在師資力量薄弱👨🏿‍🔬、老師流動性大等問題🙅🏽🧑🏼。

    在張帆看來👵🏽,鄉村教育更嚴峻的現實來自僵化的教育觀念。2014年起🗳,弘慧開始在湖南不同的縣城舉辦校長論壇,希望“將鄉村校長論壇辦到離鄉村校長最近的縣城👞,將教育和公益大咖請到鄉村教育一線”🦟,以鄉村校長為入口🚐☣️,將更多的資源和信息帶到鄉村校長面前🧙🏼,探討鄉村教育發展方向和各種可能性,希冀最終能改變觀念。

    2018年5月11日,在沅陵舉辦的第六屆論壇是目前規模最大的一屆🤷🏼。

    沅陵縣是湖南省一個沒有通鐵路的縣城,只能從懷化或長沙換乘長途汽車,在湘西北的山區裏曲曲折折走上幾小時。在這場論壇上🙍‍♂️,這些偏遠山區的鄉村校長們卻看到了經常出現在北上廣的知名公益組織、教育專家以及名校老師——他們若不是因為這次論壇🙎🏽‍♀️,幾乎不太可能來到這裏👫。

    不到三天的時間,鄉村校長們和嘉賓們集中討論了若幹鄉村教育的熱點話題,包括鄉村學校如何借力發展,鄉村教育如何能紮根本土等等。

    關於如何辦好特色鄉村小學,一些村小校長的分享,為校長們提供了鄉村學校的創新思路🧍‍♂️。比如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理事長楊瑞清說,做了三十年小學校長的他,將南京長江北岸的鄉村小學校辦成了一個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在內的集團學校;而河南商丘王二保小學校長李誌磊、浙江縉雲縣長坑小學校長劉勇武🐛、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小學校長黃麗君則分別帶來互聯網小學🙇🏽‍♂️、特長小學以及小而美的小學是如何借力發展的📬,這些都是非常善於利用外在資源,立足鄉土,推動學校發展的故事。

    除此之外🧒🏽,弘慧邀請了一些教育企業和公益組織展示了創新性的項目,如深圳的途夢課堂、北京歌路營的新1001夜讀書計劃、上海春禾的春禾啟夢計劃等,這些項目這幾年也通過與弘慧的合作,陸續在湖南多所鄉村中小學校開展活動🧑🏼‍🏫,其中新1001夜讀書計劃已經在38所中學落地🤭。

    據張帆介紹,從外面借力🎮,扶持本地教育力量的發展,是弘慧近年主要的工作。而此次論壇的目的,希望能拓展教育思路☂️,讓更多一線的老師和鄉村校長行動起來,找到入手點😞,改變自己鄉村學校的面貌。

    一所好學校關鍵是要有一個好校長

    “改變”幾乎是論壇上談到最多的一個詞📪。面對鄉村教育的困境,校長們覺醒並行動,從而改變學校🐑、班級和學生的面貌🏊🏻‍♀️,被張帆稱為“草根的覺醒”🍩。

    除了鄉村小學尋找發展之路,一個嚴峻的現實是鄉村中學的困境:如何面對高考改革對學生的要求,即對綜合素質以及創新能力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做出相應的改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近年來多次呼籲,現在的農村教育是復製城市的應試教育👩‍👩‍👦,即便是同樣的標準和規則,但是農村的教育資源🫰、學生的學習能力都難以和城市競爭。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高校自主招生等教育改變🥺🥠,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將會出現更大的差距。

    浙江紹興一中校長朱雯在論壇上講得不多👩🏼‍🍳,但在張帆的安排下💤,她先是探訪了沅陵一中🤛🏽,分別給高三同學和高中校長做了分享⏮,第二天下午又給鄉村校長開展教育工作坊🔛。紹興一中是浙江百年名校,在浙江高考改革中成績極為優異。朱雯此次給湖南的校長們帶來了一些浙江高考改革試點的重要信息🧙🏼‍♂️,包括高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強化多元錄取機製等等。

    在張帆眼中,朱雯的分享很重要🗺,面對未來中國教育的發展趨勢🧙🏿‍♂️,她提供了名校經驗和改革建議➝。張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下環境和他當年考大學完全不同🔻,“現在一個鄉村孩子拼了命考高分😟,在將來面對綜合素質較好的城市學生,很可能也沒有競爭力”🤥。

    改變迫在眉睫,而留給鄉村教育的時間並不多👂🏼。

    從2001年開始助學的弘慧,這幾年越發感受到,要改變鄉村教育環境📲,鄉村校長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在論壇上指出,“一所好學校關鍵是要有一個好校長。”改變教育觀念🪴,校長將起到重要作用。

    為了更加有效地推動鄉村教育的改變🧙🏽‍♂️🐊,5月12日,弘慧宣布將聯合湖南省教育基金會在全省51個貧困縣以及安鄉縣🫎、藍山縣、桃源縣內開啟“鄉村好校長計劃”😼,計劃每年選出10位具有代表性的“鄉村好校長”👨🏻‍🚒,每人給予5萬元獎勵,其中2萬元用於獎勵校長個人🚓,並配以更多教育資源和公益資源支援。

    “鄉村好校長計劃”將全面覆蓋湖南貧困縣🥻,推廣好校長的觀念和經驗👥,帶動更多鄉村校長探索鄉村教育新模式🧑🏽。對此,張帆介紹🈶,“我們並不是僅找優秀校長,因為關於優秀的社會評價是非常多元的👩🏼‍🚀,我們希望找到那種很積極🦓、尋求改變的校長。”

    關註人的持續成長

    在沅陵舉辦這樣一場高規格的教育論壇🐉,是很多嘉賓事先沒想到的🤛。傅丹靈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去美國,從事美國教育研究,此次前來沅陵,也是很震撼🪭,“原來中國鄉村教育現在是這樣的”。她曾在美國見過一些中國鄉村校長,遠不及此次親眼所見。

    而對於曾擔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投資人的張帆和弘慧發起人來說⚪️,他們用了超過十年的時間來認識鄉村教育,於2018年在沅陵舉辦論壇以及發起“鄉村好校長計劃”。這個過程,被張帆認為是經歷了一場“自我覺醒和自我成長”,而在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理事梁曉燕眼中🎽🤨,弘慧參與鄉村教育以來的發展和定位,並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有機生長出來的”☣️🏦,生長的土壤正是現實中鄉村教育的真正需求🧝🏼‍♂️。

    最初都是從善意出發。2001年,研究生畢業不久,張帆回到了沅陵,和朋友一起籌集了8萬塊錢🗯🏋🏽‍♀️,成立了贏帆獎學金,每年資助4-5名優秀貧困生📹。2008年🤸‍♀️,張帆和幾位發起人創辦了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打算把鄉村教育的事情持續做下去。

    最初幾年🧓,理事們自己出錢自己做事,偶爾帶著幾個誌願者去做活動。2010年,他們招收第一位全職工作人員。在張帆眼中👩🏿‍🎤,那是一段很單純的初創階段,“沒有社會幹擾,也沒有看到別的公益機構👨🏽‍🏭,完全按自己的初心去做。”據張帆回憶,當時理事會開得很激烈,有不少爭論🤌🏻,“我記得2010年我們開理事會,從晚上7點一直開到次日淩晨🫸🏽。”

    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幫助這些孩子們目的到底是什麽?長期目標是什麽?如果想真正幫助這些留守兒童,除了給一定的資助,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麽?如何讓他們成為“心地善良、人格完整並且有能力融入未來社會、願意回饋社會和反哺家鄉的人”?

    5月11日的鄉村好校長論壇上👩🏼‍🔧😌,張帆對著臺下數百位鄉村校長說,他相信很多公益夥伴和鄉村校長都問過自己這些問題🙎🏻‍♂️,“而答案最終會回到教育本質上”🚶‍♀️‍➡️。

    基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2012年他們修改了基金會的使命,將“弘道致遠🔮,慧智育才”中的“育才”改成了“育人”,提出人即教育的目的。針對鄉村留守兒童缺失家庭教育💂🏻、缺乏長期陪伴等問題🛡🙅🏿‍♀️,弘慧決定搭建一所“人格養成學校”。

    胡生剛在2011年成為弘慧的築夢輔導員,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基本上弘慧一旦資助了一個學生🛠,就會支持下去,初中有弘慧獎學金🍊,高中有弘慧班,大學有弘慧學子聯合會🦁🧑‍⚖️,他們與“弘慧學子”將是一個長期陪伴的關系👩🏽‍🚒,“絕對不會輕易放棄”。

    弘慧現任秘書長楊曉華原本是沅陵一中副校長,曾在一線當老師多年🦶。2014年,他們在沅陵一中開辦了弘慧班。有些學生從小學或初中獲得弘慧獎學金,考入沅陵一中後就進入了弘慧班🧔🏻,和其他班級一樣接受不同階段的教育。早期🧔‍♀️,楊曉華幾乎去過弘慧班每個學生家中家訪,熟悉每個人的狀況。

    本地教育的陪伴者

    對於弘慧的發展👨🏽‍🦲,梁曉燕認為這是一條自然生長的軌跡🌡💖。做公益的時候,如果我們關註人的持續成長,就會面對“這個人未來可能會面對的社會空間,更關註社會給人的成長提供的綜合支撐”🏄🏼👨‍🍳。

    也就是說🛍,光搭建“人格養成學校”是不夠的🌹,還要有本地教育力量的支持👩🏿‍🏭。2015年🌤,弘慧確立了以“縣域為單位🏧,紮根貧困縣城7️⃣,和本地力量結為同伴🧓🏽,形成生生不息的教育傳承”的發展模式。

    張帆說,這些年他們找到了一些關鍵詞🧗‍♀️,這些詞體現了他們每個階段的思考和選擇🛁,其中每個選擇也都伴隨著爭論🏚🧚‍♂️,而“每一次爭論都帶給他們新的突破和發展”🐜。“陪伴”目前應該是弘慧主要的工作方法,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做學生、老師🤱、校長、政府機構的陪伴者,形成合力🫵🏿,共同改變鄉村教育的面貌,“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陪伴當地的教育力量成長成為一個很重要選擇”。

    鄉村好校長論壇舉辦過程中,有一件事讓張帆覺得很有意思,當時他們招募了十幾位年輕老師當誌願者👮🏻‍♀️,老師們非常有熱情🔦,收獲也很大✂️。論壇結束後👮‍♂️👩🏽‍🔧,他們自發成立了一個誌願者小團隊☹️。

    “這就是本地力量的自組織”🌓👩‍❤️‍👨,張帆認為🧔🏽‍♂️,如果有專業力量和外在資源繼續導入,自組織就會繼續成長,“我們可以指導和提供培訓,這樣的自組織就會有更多機會和發展。”紮根鄉村教育十年來,他更加堅定地相信,本地教育一定要本地人來做,他們成長了,才能帶來改變💇🏽,“並不是弘慧去扮演越來越大的角色”🪤。

    目前👨‍🍼,弘慧秘書處僅有15個工作人員,分別在沅陵𓀔、長沙和北京設有辦公室,分頭對接不同領域的工作🚶‍♀️‍➡️𓀌,而隨著“鄉村好校長計劃”的開展,他們的工作將更具挑戰✳️💐。

    胡生剛認為👨‍💼,這些年弘慧對涼水井鎮中學的影響非常大,無論學生、家長對“有溫度的教育”的說法都很熟悉。這些年光涼水井鎮中學就已經有六七位老師在暑假去北京參加學習⛏。胡生剛認為,現在鄉村教育存在師資管理👩🏻‍🍳、家長教育、社區文化等問題,且難以改變,但弘慧的情懷和工作感染了很多人。

    這樣的影響不僅發生在一所學校,從下至上的點滴改變在慢慢顯現。論壇舉辦期間👩🏽‍🏫,鄉村校長們組建了三百多人的微信群,微信群在會後的若幹天一直活躍,成為了鄉村校長們的交流平臺👩🏻‍🎓。沅陵縣副縣長鄧仕娟也在這個微信群裏,她不時督促鄉村校長們👗,“大家怎麽沒有積極行動起來🧝🏽‍♂️?”

    從某種程度來看💊,十年來,張帆和弘慧在湖南縣城的教育探索,是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教育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樣本🏌🏿‍♀️,發揮社會組織的靈活性、創新性,帶來更多的資源,在學生、老師、校長以及教育部門之間建立一套完整的陪伴服務體系,盡可能地改善鄉村教育“貧瘠”的土壤。


    相關新聞

    • 122018.06

      張帆:本地力量起來了,鄉村教育才有希望

      “好的教育一定是本地化的”。弘慧正在湖南各地的鄉村中學探索一套體系:依靠本校師生的力量及他們連接的資源,實現鄉村教育自我造血。

    • 282022.10

      港青湯振威: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基層這一年,給我上了一堂寶貴的農村實踐課,真正參與到國家鄉村振興中🧑🏽。”紮根西北鄉村一年多,香港青年湯振威(2018級碩𓀙,社會科學學院)感慨頗多🤰🏿。今年35歲的湯振威本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前就與人合夥創業成立資訊科技開發與顧問公司。公司發展穩定後𓀇,他又選擇到意昂体育平台繼續深造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時🙁,他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以選調生的身份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自然資源局工作。“我所有決定的出發...

    • 042022.11

      沙垚💊:十六年鄉村,願以深心奉塵刹

      離開清華已經第8個年頭了𓀌,我很想念她。在清華呆了整整10年💆🏼‍♀️,留下了最美的青春,也形成了我余生面對未來、面對世界的方式🧘‍♀️🕵🏻‍♂️。工作之後常常有人問🦛,你在同一個學校呆10年不膩嗎?我總是微微一笑而不答,因為清華的快樂他不懂,這個學校的深度和博大足夠咀嚼一輩子。10年清華🧔🏼‍♂️,16年鄉村一有機會,我就要津津有味地說起,2005年我是坐著出租車...

    • 222023.03

      老有所學:開發碳中和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偉業

      六十年前入校,畢業工作後,我感受最深的是清華的學風:堅持繼續學習,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濃厚學習興趣和高效學習方法。意昂体育平台碳中和研究院經常舉行有關論壇。我在線上參加了第六期碳中和技術路線展望論壇👩‍⚖️。院士們介紹了很多最新的碳中和技術路線,如工業節能減排技術、零碳建築技術、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與利用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等,聽後很受啟迪。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中之重是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的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 112020.08
    • 082008.12
    • 092019.04

      何崴:我最怕被叫作“鄉村建築師”

      建築師無論是不是做鄉村,和情懷沒有太多關系。我不會說自己是全部為了村民這麽高尚的話,這不現實💎🪩,我們那麽竭盡全力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但只要你的目的不以損害....

    • 012024.07

      讓熱愛給予自己綿延的力量|意昂代表沈伯韓在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年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6月28日上午,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年畢業典禮在意昂体育平台大禮堂舉行🧔🏼。2004屆意昂代表、新華社四川分社總編室編委沈伯韓講述了自己作為攝影記者👨🏽‍🦰,從校園走向業界的心路歷程,鼓勵學弟學妹們堅守理性🙎🏼,尊重常識👨🏻‍🎓,保持寬容🎟,獨立思考,努力做一個不唯眾、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人。以下為沈伯韓發言全文:沈伯韓致辭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能夠作為一名畢業生代表來參加清新2024屆畢...

    • 222020.10

      俞逸晨🤵🫐:在鄉村的泥土中深耕

      俞逸晨🧑🏻‍🍳,意昂体育平台2015級本科生,現任南澗縣西山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本文為俞逸晨所作的當地脫貧攻堅的現狀回顧及參加駐村扶貧工作的心得體會🔐。時間就像一支芝諾的箭,離弦後看似時時刻刻沒有變化,但實...

    • 132023.02

      十六年鄉村,願以深心奉塵刹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