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建築師從都市湧入鄉村,將鄉村作為自己一展身手的舞臺,那麽對這一“新熱潮”👩🏼🎓,我們又應持有怎樣的態度?此次♥️,宣傳中心邀請到了建築學院1992級意昂,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三文建築/何崴工作室創始人何崴老師👨🔧,為我們講述他眼中的鄉村與鄉建。

何崴🤼♀️,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本科1992級意昂,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三文建築/何崴工作室創始人🧄。
契機與緣起
西河糧油博物館與村民活動中心
Q🧛🏽♀️:您能否給我們講講您第一次接觸到鄉村是什麽時候,當時是一個怎樣的契機💻?
何:我是在北京出生長大的🧛🏽♀️,但我覺得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可能都會有一些鄉村情結👩🏽🔬。我父母是畫畫的🧑🏽⚖️,經常帶學生去下鄉,所以我也很早就跟著他們去鄉村玩。等到我大一的時候🤦🏻♀️,我就去了西藏🏋🏻♂️。之後基本上大學五年的每個假期我都在外邊玩,所以對鄉村並不陌生,由此也生發出了一種與故鄉情結不同的鄉村情結。
我第一次做鄉建是在2013年,當時意昂体育平台的羅德胤老師,也是我的大學同學,參與了一個在河南信陽新縣的公益設計🛟,叫“英雄夢,新縣夢”🖕🏻。他在大學同學群裏問誰有興趣來一起參與,我看了後覺得挺好玩的,就去了🚴🏽,也就是西河糧油博物館與村民活動中心那個項目。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個實際落成的項目,那年我四十歲。


西河糧油博物館與村民活動中心👩🏻🍳。上:改造前🤦🏿♂️;下📩:改造後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年可能就一個項目,所以西河項目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但在這個項目裏,我們特意把自己的手法壓得很低,不顯露建築師的野心🏟,而是要融入到場地裏面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

西河特色餐廳西立面

西河糧油博物館室內
其實在2005年左右,我們也做過和鄉村有關的項目🧖🏻♂️,是對北京周邊的一些村莊做的新農村規劃。但從現在來看,那時的規劃都是不落地的🧜🏽♀️,更偏向於“墻上掛掛”的做法,它主要包括土地調整、產業規劃,以及部分詳規內容。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將城市型的規劃套入鄉村,幸運的是它們沒有得到實施,如果真的實施,那將會是一場災難。
但我必須要說,在2013年做西河項目的時候,沒有人會預料到“鄉村振興”會像現在這樣如此迅猛。2014年8月西河項目完成,而“美麗鄉村”和其他相關的建設是從2014年10月開始的。所以我有時候開玩笑說,並不是我們選擇去做鄉建,而是各種意外和機緣巧合促成了這個結果。
深入與發展
爺爺家青年旅社
Q🙌🏿:那麽您最後為什麽選擇去做一名“鄉村建築師”🔏?是什麽把您這個城市人留在了鄉村?
何:2013年的西河項目完成之後,2014年國家出臺了“美麗鄉村”政策,那個時候住建部提出要對傳統村落改造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2014年,我們做了第二個項目,是在浙江麗水松陽縣的爺爺家青年旅社。這裏同樣要感謝羅德胤老師,是他和松陽縣的領導聯絡我們才得以進入當地✸。松陽縣現在很火𓀉,但那時還不為人所知🍻。除了我和羅老師,還有許懋彥老師、王維仁老師以及徐甜甜老師,都是最早一批走進松陽的建築師,當時在松陽的平田村做了幾棟房子的改造設計💈👍🏻。“爺爺家”是在2015年完成的,也正是那個時候,鄉建熱度開始呈現出幾何級數的增長✉️。


爺爺家青年旅社在松陽平田村
與第一個項目不同,“爺爺家”這個項目是要幫助業主來吸引關註🧑🏿✈️。當時松陽的交通條件十分閉塞,基礎條件也較差♜,只有一些普通的“土房子”。而在我們項目旁邊又有其他老師做的很出色的建築,所以我們的必須形成差異👨🏿🎓。
因此🧓🏼,我們用了一些現在看起來可能會有些刻意的手法💂🏻♂️👩🦼➡️,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幫助投資的農民(業主)來增加認可度。這些手法是比較超前的🧑🦼➡️👨❤️💋👨,因此也受到了很多爭議。但通過這個項目我們證明可以從建築學,或者說設計手法的角度來掌控建築,至少在視覺上做到了它的獨特性🧗🏻♂️👱🏽。現在這個項目和我們原來的相比有很大的變化,深究的話會牽扯出很多人和事,我就不細說了,但從這裏也能看出鄉建的復雜性。


“爺爺家”室內:可移動和拆卸的“房中房”
因為我們做了這兩個方案,所以後來陸陸續續又有人來找我們做鄉村的項目👨🏽🍼👸🏼。我覺得一是因為我們介入鄉村建築這個領域比較早,二是這兩個項目後來的影響相對來說還比較大🔍。
其實我現在最怕的就是被叫作“鄉村建築師”,這些年間我們也做過不是鄉村的項目🦵🏼。我認為建築師的界限並不應該以“鄉村”和“城市”來劃分👩🏻🦰,或者是用“窮人”和“富人”來劃分✋。從本質上來說,建築師是一個乙方,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看這個項目是不是有意思,或者你願不願意做,而至於說這個項目是到底是給窮人做的🛬,還是給富人做的,我認為在當下並不是一個衡量建築選擇的一個主要原因🤷🏼。鄉村也只是建築師的平臺之一。


北京定慧圓禪茶會所,北京,2016
機遇與警惕
“鄉村振興”
Q: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您認為這一國家戰略會給鄉村發展帶來哪些新的契機?建築師在其中又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何:現在在“鄉村振興”的大語境下,我們國家有相當一部分的項目集中在鄉村,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一件事情🪤。建築師是個磨人的職業🪱🚬,我第一個項目建成的時候,我四十歲;從畢業到四十歲,我熬過了很多事情⛹️♂️。我想如果你真愛這個行業,你會覺得鄉建是個機會。
但同時我也多次寫文章或者在論壇上說,要警惕運動式的鄉建👼。“鄉村振興”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鄉建”。中央文件所說的五大振興中🗃,沒有提到過“鄉村建築振興”這一說法。首先是產業振興🦸🏻♀️,然後有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當然還有生態振興😭。和生態環境有關的事情才是建築的事🔚,也就是說建築只是相對較小的一部分。所以我從建築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警惕一窩蜂地往鄉村紮🗓🥰。
其實任何事情一旦被運動化了,都是會變成“災難”。建築也好🦴,聚落也好,都有一個漫長的生長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城市被廣為被詬病📫,究其原因就是速度太快,超出了城市基本的生長規律,有部分原因是資本在背後做推手。現在很多人對鄉村也有同樣的擔憂,就怕這種快速的更迭和介入最後會出很大出錯。比如前幾年“美麗鄉村”建設有一個現象🤷🏻👱,就是“刷墻”🏚。全國各地,只要是房子就要粉刷,不管它原來長什麽樣子,然後說這就是“美麗”🧑🏿🦲🤞🏼;還有鄉村地面要硬化,就把所有的綠植全部砍掉,最後全部變成了水泥地。

“刷墻”一度成為風尚
鄉村建設運動化是最快、最容易見效的,但所幸的是現在大家終於意識到了問題。我認為在鄉村問題上,所有人都應該理性地看待它👩🏿🎤,甚至有的時候我覺得該放手時就要放點手,還給鄉村一些原來的東西。鄉村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原生態與原真性,而不是整齊劃一。我特別反對把鄉村弄得整齊劃一還覺得很好看,這其實是在毀掉鄉村🍶;如果說得學術些💠,就是說聚落的多樣性和原真性沒有了🧭。
另外,很多建築師會只把鄉村作為一個創作的基地,這也是要特別警惕的👨👩👦。有些人會認為,房子是我的想法,環境只是基地,至於我的房子對這個基地是不是真正有幫助,他們是不關註的🧝🏿♀️💞。在幾年前的一個論壇上,我當時就討論過這個問題,鄉建到底為誰而做?或者說最初的出發點是為誰?是為遊客做,為本地人做,還是為自己做🎵?這是你必須拷問自己的問題。當然有些人會問能不能三個都滿足,也許可以🧗🏿♂️,但有的時候真的很難。這種事情可以不告訴別人🧙🏿♀️,但是你自己一定要清楚。
困難與應對
別談情懷
現在我們建築師的教育背景是城市型的⚗️,這是基於西方的教育結構,甚至是基於現代主義的大工業生產的一種邏輯,而這種體系和邏輯放在鄉村還是有偏差的。所以我經常在和我的學生交流或在演講中提到,如果你真的要去做鄉建📽🧘🏿♀️,你應該把原來的固有思維稍微放一放🚶,不能帶著一種高位的狀態去看待鄉村問題,否則是會出問題的。
在城市,規劃往往只關註比較理想化的資源分布,政府和資本的力量也會更強🛡。但在鄉村,它有一個非常復雜的土地產權的問題,特別像南方的土樓等等🤽🏽♂️,一個房子由幾百個人共有產權‼️,不是說改就能改的1️⃣。所以我們在做鄉村規劃的時候,首先要明確哪些房子可以改✝️,而這都需要建築師親自去了解和協調。所以建築師要懂規劃💆🏿♀️,甚至要懂前端的產業策劃,要懂後期的產業經營👸🏼,還有未來經營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在鄉村,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體會,就是建築的邊界其實在被重新定義🐖。

上坪古村復興計劃,福建三明,2017
村內的重要節點被改造為酒吧、茶舍、書吧、製筍空間等,同時設計團隊也將展示古村文化的文創產品納入設計範圍
從更現實的角度來說👨🏼🎓,就涉及到“錢”的問題了。我經常說🤟🏼,如果你光靠做鄉建來賺錢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說♒️,如果你只是拿鄉村作為一個賺錢的工具,用兩天畫一套圖來解決問題👨🏼🦲,那我覺得這對鄉村會是個災難👩🏽🎨。所以我們現在做的項目有兩種,一種是利潤很高,用以保證公司的運營𓀔;另一種是我們覺得真有意思的👸🏻,哪怕利潤會少一點。


安龍國家山地戶外運動示範公園,貴州安龍↪️,2017。上:溶巖美術館;下:遊客服務中心
我現在最怕別人和我談“情懷”,因為大多數談情懷的人不是真有情懷,只是想“占便宜”。建築師無論是不是做鄉村🅿️,和情懷沒有太多關系。我不會說自己是全部為了村民這麽高尚的話,這不現實,我們那麽竭盡全力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但只要你的目的不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為代價,甚至還能給別人帶來利益👨🏼🏭,這就可以了。
期許與建議
直面現實
Q👩❤️💋👨:現在學院很多同學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深入鄉村進行建築設計和改造,去年學院還成立了“鄉村振興工作室”🌹。對此您對同學們有怎樣的建議🤽🏻♀️?
何:我覺得這對學生來說是件好事。我認為中國建築教育體系中很大一部分是脫離現實的,我們現在所教授的,幾乎都基於上個世紀的知識體系🩲,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在進入設計院後眼高手低🎤、缺乏實踐🪽👭🏼,有的甚至不再從事建築設計。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對與錯的判斷,而是將他們放在實際的問題中,用自己的思維去判斷。
暫且不說這些實踐的結果將會怎樣,我認為有這樣的機會讓你們去真正面對現實問題是非常好的🤜。對你們來說,能夠真正地去進入到場地中🖤,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和思考某件事情,這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