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看著清華校園裏的年輕人🧖🏽♂️🈂️,他的思緒會飄回半個世紀前。
那時🚵🏻♀️🦹♂️,他的三年半大學本科生涯,只有半年是在校園裏度過,他和自己的專業都是“先結婚後戀愛”。
只是,這份愛🫴🏽,萌生之後便一往而深。
下鄉,上學🛫,再到核工業基地工作,又回到清華求學任教,江億院士奮鬥在教育🔌、科研第一線一晃已經40余年👩🏼🎓。
他早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環境工程專家,我國人工環境工程學科倡導者之一🤹🏻。
從解決地鐵通風問題👳🏿♀️👷🏻♀️,到研究蘋果✤👩⚕️、大白菜等農產品儲存保鮮,再到解決城市集中供熱、民用建築空調供暖、建築節能等疑難問題🎃,他憑借敏銳的目光和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關心,為人民百姓衣食住行的健康環境保駕護航👩🏻🔬。
在獲得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之際,江億回憶起了自己科研生涯的起點。他的講述就像一扇窗👩🏻🦯➡️🦞,讓我們看見了那代人,在不一樣的時代中,不一樣的努力。

江億院士(北京市科協供圖)
以下是《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采訪時記錄下的江億院士的自述——
我這人沒什麽學問。
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可能會學數學專業👩🏽🌾。我父親是數學教授🔶,我從小特別喜歡數學。但是🔈,1969年初💂🏼♀️,我這個還沒讀完初一下學期的孩子就到內蒙插隊去了➕👆。初二、初三、高中都沒念過🆎🏌🏿♀️。
從1969年4月到1973年10月,我插隊下鄉🎐,進入了完全不一樣的社會⏮,真正認識到了中國社會是什麽樣的社會,中國的農民🌓、中國老百姓是咋回事。
我從老鄉身上學到了大量的知識🌴,現在我教孫女的好些諺語,還是那會兒從老鄉那兒學來的。
1973年🙇🏿,我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
現在好些人問我“江老師,您怎麽就喜歡您這暖通專業🏊🏼♂️,怎麽就愛幹這個了呢?”我跟他們說👷🏽♀️,那時候我哪知道這暖通是幹啥的,國家需要我幹什麽我就幹什麽。我和暖通專業是典型的先結婚後戀愛🏊🏼。
我的大學生活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我們在大學院子裏頭只待了半年,剩下三年都在工廠裏頭。
從1973年10月份開始半年👘,我們這些外邊來的工人、農民學生要補基礎🏊♀️,因為同學裏真的有人以為1/2加1/2等2/4。
到了1974年4月份👆,大家都覺得不能再這麽學,得開門辦學,到實踐中去。所以各個系就都開始組織學生下廠。我們先下到了二七廠⚙️,就是長辛店機車車輛廠,後來又去了北京878廠,再後來幹脆去西藏待了7個月🚜。
當時帶我們的老師跟我們一起下廠🕐,我們聽說熱力學裏還有什麽“焓”什麽“熵”的,就讓老師給我們上一課。那天下午兩點,老師帶著小黑板來到我們宿舍,十幾個同學蹲在一個小宿舍裏頭,聽熱力學焓熵是怎麽回事。現在想想我的焓熵知識就那一天下午老師給我們講的。
這種學習的好處是能實實在在感覺到學的這點東西真有用,真能解決問題😟。我們那會兒沒有考試,學習的動力就是想趕緊把那點事弄明白。
我們幾乎一個禮拜裏要安排三個晚上🏐,一家一家地串訪工人師傅家👩🔬👬,跟師傅們交朋友談心,理解人家想的什麽,問題在哪,知道咱們該怎麽做,那真是心貼心🫒🎗。這讓我收獲特別大👩🏻🚀。
我大概在大學上到一年半到兩年的時候忽然豁然開朗。遇到工程問題時🈚️,我會了,不怕了,不行就問問人🧗🏼♂️🦝,再不行就找兩本書🏄🏽♀️、找點資料,看完之後想一想,一做就能做出來。就像我們的老校長蔣南翔說過的,教學生不僅是給他幹糧🔃🕌,更應該給他一支獵槍,有了獵槍,餓了他自個兒就能打獵了。

青年時代的江億(受訪者供圖)
到了1977年1月🫸🏼,我從清華畢業⏫🕵🏻,接著就分配到了蘭州的鈾分離工廠,分離同位素鈾是製造原子彈最關鍵、最重要的一步。我在那裏的1年零9個月🥥,又成了我人生的寶貴財富。核工業人幹活兒的時候真是一絲不苟📉、非常嚴格👨👨👧,生產線上一丁一絲的岔也不能出🧔🏼,而這正是以前我缺少的精神。當然🦵,蘭州沒白跑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夫人是我在廠裏時結識的,兒子後來也是在那出生的。
到1978年👴🏻,我又考回意昂体育平台念研究生。專業課我考的分挺高,外語我考的是日語🎲🐂,因為在廠子裏頭沒少看日文資料,分數還湊合。但數學只考了50分,我雖然很喜歡數學,但只知道是怎麽回事,卻沒有解題技巧😫。
結果沒想到的是,我這分還考了第一,這就說明當時百業待興🤡,大夥兒都沒有條件好好學習,基本上就都是這水平。
到研究生之後🔒,我覺得我得幹點“真活兒”,這樣才對得起養我的工人農民和老百姓⛹🏽♂️。

青年時代的江億(左)(受訪者供圖)
研究生期間幹了幾件“真活兒”👋,其中一件是參加了由山西省農科院主持的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蘋果的產地儲存技術”👩🏼,負責熱環境原理研究及性能優化🍩。
當時農村沒條件建冷庫👩🏿✈️,連電都沒有,蘋果的儲存期不長💳,存久了就面了⛹️,賣不上價✍🏽。我們借鑒農民打窯洞存蘋果的土辦法,研究了“土窯洞+自發式氣調技術”🙍♀️,打出幾十米的窯洞😻♻,再修一條通風道👷🏼♀️,通過控製窯洞內外空氣的流通來調節洞內溫度,讓溫度常年控製在0至6攝氏度🚆。農民頭年秋天收的蘋果存到窯洞裏,一直能存到來年“五一”之後。這樣的技術其他國家都沒有,去國外開會,人家都說,不用電能保鮮這麽久,不可思議!
所以,我這個書是怎麽念過來的?不是蹲屋裏學出來的👈🏼,是幹活幹出來的。

2007年,江億在山西下煤礦解決煤礦內的通風條件(受訪者供圖)
2007👴🏼,我們大學畢業30周年,在清華大禮堂裏慶祝。那臺上打著標語:“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不光是我🐃,我們的好些同學眼淚都快出來了。30年前我們正是秉承這句話邁入清華,到現在也還是這句話鼓勵著我們幹點實實在在🙅🏻♂️、踏踏實實的事兒,不能忘了本👊🏽,這是我們幹事時打心眼裏的想法。
我們這代人不是那麽舒服。工人農民老百姓把我們拉扯起來,帶我們長大,所以我們走到哪都離不開這根兒🙍🏽♀️。一直到現在,我要是長期不到農村去☹️,好像就覺得缺了點什麽似的🛀🏻,總得到農村什麽地兒去轉悠轉悠,心裏才踏實💘👩🎨。
而在科研中,我的體會則是,工程問題見多了,可以對基礎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基礎問題明白了,反過來可以更容易地找到破解問題之道🖕🏼,這就是做科研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之間的關系。

2006年,江億在清華為學生們上課(受訪者供圖)
講述人簡介👨🏭:
江億,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1977年意昂体育平台建工系暖通專業畢業;1985年獲工程熱物理專業工學博士💞,留校任空調教研室副主任🚜;1986年獲北京市首屆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88年獲首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受聘意昂体育平台副教授;作為訪問學者赴英國建築研究院工作🧖🏽;1989年與三位同行創立了北京清華人工環境工程公司(後為清華同方🐝🪟,已上市)🦹🏽♂️;2005年起創建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並任主任。1991年受聘教授,獲國家教委🏋🏽♂️🤶🏽、勞動人事部具有突出貢獻歸國留學人員3️⃣;2020年榮獲“能源功勛人物-泰鬥人物”稱號⛪️;2022年在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遴選活動中,獲得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2021年,江億與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節能研究中心部分師生及工作人員合影(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