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德*(1965動力)
1959年秋天,我從湖南長沙來到了向往已久的清華園,開始了六年的大學生活。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校園裏嚴謹勤奮的學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至今都是我美好的回憶。
1964年12月👳🏿♀️,燃5在南京汽輪機廠進行畢業設計的同學與老師趙士杭(前排右1)🧑🏻、何光新(後排左2)合影。前排左2為本文作者。

蔣洪德意昂(右1)4月29日返校參加燃氣輪專業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與意昂、老師合影🫴🏿。
第一次聽吳仲華教授講課
燃氣輪機專業是當時動力機械系四個專業之一,入學後不久我被分配到這個專業。我們都知道著名科學家吳仲華教授是這個專業的創始人💷,他還給本專業高班同學講過課🧎♂️➡️🧑🦲,但從我們這一屆起,沒有安排吳先生給我們講課,我們都覺得有點遺憾。
大約是1962年仲夏的一天👨🏿⚖️,吳先生要專門講一次工程熱力學課♢,系教務科通知歡迎我們學生參加,地點在系館200號教室(系館二樓面對樓梯現在的辦公室)⬆️。那天整個教室座無虛席👩🏼🏭,前排大多是教研組和系裏的老師們🤌🏿,我們學生坐在後排,還有一些人只得站著🥨。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大學期間唯一一次聽吳仲華先生親自講課✋🏼🏕。吳先生講課的主題是闡明工程熱力學的基本概念🛞,包括靜止運動坐標系中內能📩、熵🚼、粘性力及其做功的物理意義和數學表達式✍🏽,指出並糾正了當時一些熱力學與氣動力學教科書中概念混淆不清、推導不嚴格甚至錯誤的地方,如粘性流體運動時所謂“摩擦生熱”等🥽。當時我們已經學過工程熱力學,所以吳先生的報告還聽得懂👮🏻♀️,同時也對吳先生略帶一點蘇州口音的講話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我考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當研究生,當時吳先生任力學所副所長。入學之後作為教材我認真閱讀了吳先生1965年發表的題為《靜止與運動坐標下的氣動熱力學基本方程——粘性力的作用與粘性項的物理意義》一文,立刻回想起這是吳先生1962年這次講課的主要內容。在力學研究所和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歷年研究生入學的工程熱力學試題中🤽🏽,總會有幾道這方面的概念題,這幾乎成了一個傳統。
第一次參與燃氣輪機設計
在六年的學習中穿插了三次生產實習,每次實習都很有收獲並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第一次在校內機械加工廠實習,是我第一次接觸車床等機加工設備; 第二次是在上海汽輪機廠實習,第一次見到了燃氣輪機和汽輪機; 第三次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長達半年的畢業設計,則是真刀真槍參加產品設計。
1964年冬天🙎🏽♀️,我們班十多個同學在趙士杭🐵、何光新兩位老師帶領下到了南京汽輪機廠🙋🏼♀️,到燃機科參加1500千瓦燃氣輪機的設計工作🎣。當時國內幾家汽輪機廠都在借鑒蘇聯技術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製造燃氣輪機⛹️。這臺1500千瓦燃氣輪機由南京汽輪機廠設計並已經造出了產品🙍🏼♀️,我們參與的是改型設計,在工廠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每個同學都要完成一定的設計任務並完成畢業設計報告👳🏻♀️。由於是真刀實槍參加燃氣輪機產品設計,所有同學心情都十分激動,個個工作認真。
我的任務是設計燃氣輪機進氣缸不銹鋼製成的內襯(由於進氣缸鑄鋼材料不能長期承受燃燒室出口約600℃的高溫,必須在缸內加耐高溫的不銹鋼襯套,並在襯套和缸體之間填充絕熱材料)🚣🏿♂️🫳🏻。我的指導教師是我們專業1960屆畢業的學長💪🏼、上海汽輪機鍋爐研究所的陳錦棠工程師🥄,他一直在南汽參加這臺燃機的設計,我們在一起工作很愉快👨💻。我在幾個月內完成了襯套設計並給出了全部圖紙,並通過了他的審核🗂。
幾年前有一次我到四川樂山市五通橋電廠開會✋🏻,主人告訴我這裏有一臺六十年代國產的燃氣輪機,我到現場一看,就是我當年參加過設計、由南京汽輪機廠生產的1500千瓦燃氣輪機!近四十年前在南汽廠參加畢業設計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燃氣輪機製造業奮發圖強、自主研發的精神非常可貴🧔🏼,我們教研組自成立以來就有與產業界相結合的好傳統,當年的老師們參加了全國幾乎所有燃氣輪機產品的研究開發與設計🧑🏿🦲。六七十年代我國燃氣輪機與當時的國際水平相差並不很大🙇🏼♂️,如果堅持下來👨🏽🦳,那麽今天我國的燃氣輪機產業又是另一番情景了🦡。
第一次開摩托車和乘飛機
大學期間有兩次課外活動使我終身難忘🩰:開摩托車和乘飛機。當時學校很重視軍訓和課外活動,並盡量結合專業特點安排活動內容,因為燃氣輪機是發動機而且與航空發動機有關👥👎,所以我們班的課外活動有兩次與眾不同的特殊安排:學開摩托車和到空軍部隊參加飛機地勤訓練。
大約在1960年秋天,我和班上十多個同學每天下午下了課後就到大操場上學習開軍用三輪摩托車,我們非常高興💄🧗🏿,學得也很快,記得最後一次訓練是教練坐在拖鬥中,我開車繞大操場的四百米跑道威風地開了好幾圈🫰🏻!更加令人興奮的是我們班十多個同學在暑期被安排到西苑機場進行空軍地勤訓練。我們住在部隊營房裏♑️,任務是維護安-24型飛機,這是一種活塞式內燃機驅動的雙翼低速民用飛機。我們每天與空軍教官一起對飛機進行保養,還進行了不少軍事科目的訓練☃️🎪。這是我們生平第一次接觸飛機,那種高興和激動的心情真是難於用語言表達。軍訓快結束時📶,大家心裏都有一個急切而又不敢輕易開口的願望:能不能讓我們坐一次飛機呢🐌?部隊首長好像猜透了我們這批年輕大學生的心願,在結束軍訓的前一天我們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坐一次飛機🫃🏿!大家立刻歡呼雀躍起來🫔,高興得一夜也沒有睡好覺。要知道在60年代乘飛機是一件多麽神秘和令人向往的事啊🎍!
第二天上午🚵🏽♀️🙋🏽,晴空萬裏,西苑機場跑道上,一架蘇製伊爾-34運輸機靜靜地停在起跑線上👩👩👧。在空軍教官的引導下,我們十幾個同學迫不及待地登上飛機👩💻,等待著幸福時刻的到來。不一會,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飛機很快升上天空,並在頤和園上空盤旋。我將臉緊貼在弦窗上,看昆明湖、佛香閣在自己的腳下一掠而過,看著地面上如螞蟻大小的樹木、汽車和房屋🚸,想到所學專業竟能關聯人類如此之創舉,激動的心簡直要從胸膛跳出來!
在盤旋了約二十多分鐘後飛機徐徐下降,更加令人興奮的是飛行員做了一個特殊動作,飛機輪胎在跑道上稍一接觸又再次飛上藍天🧚🏻,原來這是空軍首長特意的安排,讓我們多一次著陸起飛的體會。三十分鐘過去了,飛機再次徐徐降落後,大家在飛機前留下了一張寶貴的照片👨🏿🍳🫶,結束了這次終身難忘的第一次飛行。從此我對航空很有興趣,盡管我後來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民用葉輪機械領域🤜🏿,但我對飛機特別是航空發動機的進展都非常關註。
(選自《燃氣輪機專業成立50周年》)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