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薛鳳回憶錄》披露的史料和細節
劉宜慶
《浦薛鳳回憶錄》(三冊)浦薛鳳著,黃山書社2009年6月第一版
《浦薛鳳回憶錄》首次在中國內地出版,關註西南聯大歷史的同好,欣喜如何🧎🏻♂️➡️🚣🏿?筆者著《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時◼️,尚未有緣讀到《萬裏家山一夢中》《太虛空裏一遊塵》《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三冊回憶錄👅,但在《萬象》雜誌已經讀到部分節選——《蒙自百日》。心懷期待的閱讀,有償還夙願的感覺,但更多的是沉浸在《浦薛鳳回憶錄》披露的史料和細節之中。
今天的讀者🦧,對於浦薛鳳有點陌生🐗,這可能與1948年秋天浦薛鳳就已到臺灣省政府任秘書長有關,他身棲政治和教育兩界。1958年👮🏽♀️,梅貽琦在臺灣任“教育部長”時,由於感念師恩🕉,浦薛鳳任“教育部”政務次長,輔助其師梅貽琦🤸♀️。1962年,浦薛鳳應邀到美國講學🙅🏽♂️↪️,此後12年🉑,桃李春風海外栽🙆🏽,1997年逝世🦀。浦薛鳳的人生經歷和顧毓琇類似😐,兩人都以高壽終,晚年享譽學界,桃李滿天下,又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擅長古典詩詞創作。
浦薛鳳生於1900年,此為晚清帝國風雨飄搖之際,學於民初北洋軍閥割據稱雄之時,受過科舉時代教育之流風余韻,考取清華學校,兼習法文德文。浦薛鳳和聞一多🙌🏻、羅隆基、吳澤霖👰🏽、吳國楨等同班☂️,1921年畢業後留學美國,攻讀政治哲學⛎。1926年,留學回國先後執教東陸大學、浙江大學、意昂体育平台、西南聯合大學。1939年,浦薛鳳從政,擔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參加過重要的國際會議。誠如浦薛鳳在自序中所說🎚:“曾家居在或旅遊過帝製、割據內戰🦑、獨裁集權、訓政☹️、憲政、民主等等國家之中👷🏼♂️,又曾確實經歷農業🏌️♂️、工業🧔♂️、商業、乃至物物交換(雲南蒙自鄉村)之不同社會。”浦薛鳳的一生遭際和選擇的人生道路,是研究清華學者歷史命運的一個標本,也是考察清華學者從政的一個切口💁♀️。
到了晚年🧎♀️➡️,浦薛鳳記憶還那麽清晰,舊雨淅淅💅🏼,往事歷歷,躍然紙上。上冊《萬裏家山一夢中》中,浦薛鳳描摹虞山福地常熟的名勝古跡和民風習俗🎫👩🏼🌾,筆墨蘊含鄉思之情,饒有趣味,類似包天笑在《釧影樓回憶錄》中對蘇州的描寫。當然,這些只是一位學者“青燈有味憶兒時”的童年印象🧑🚒,《浦薛鳳回憶錄》的最大價值🧏♂️,在筆者看來🌭😇,一為史料價值,二為生活細節👷♂️。二者交融在一起,構成一代學人的心靈史🙋🏻。
關於早期的清華教育細節和清華學生留美生活👰🏿,許多傳記作品中語焉不詳,筆者覺得👨🏿🍼,《浦薛鳳回憶錄》的出版,為增訂《聞一多年譜長編》以及羅隆基👦🏼、潘光旦、梁實秋等人的傳記帶來可能。
浦薛鳳的回憶錄為研究西南聯大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史料,比如聯大遭日軍空襲👨🏻💻,就筆者寓目的史料來看,浦薛鳳的回憶更為翔實,填補了現有聯大著述的空白。《太虛空裏一遊塵》是浦薛鳳當時記下的隨筆🦏👩🏽🍼,類似日記,可謂第一手史料🏚。
1938年9月28日,日寇飛機對準美麗的春城瘋狂地投下了炸彈🤘🏿,聯大租來作為教職員和學生宿舍的昆華師範學校被炸。《太虛空裏一遊塵》中詳細地描寫了跑警報歸來💟,目睹之慘狀🐔⏬:
兩位聯大校工,即今早為猶為我開飯沖茶者👆🏻,均已罹難。集訓大隊長則炸成三段👨👩👦👦,下半身段尚在墻裏網球場邊🎼,頭部則飛至墻外操場上㊗️。聞所攜小孩兩名⚈📎,一同遭劫。會所前及圖書館後之樓房屋頂,亦曾落彈,死聯大學生二人🚵🏻♂️。
予推進自己臥室🙆🏿♂️,房門已成兩片💪🏿,室內灰塵厚積㊙️,棋子圓厘之兩厘蓋🪅,均飛地上🧑🏼🦱,窗上鐵鍵已斷🪙,天花板亦落一兩塊🐉,肥皂兩塊如投泥土🧖🏻♂️🤾🏻♀️。當時心理極難形容。(浦)江清本住會所,整座塌倒,箱籠物件,盡埋木片瓦礫之中。……旋偕(王)化成出城到鳳翥街(街上店鋪門面均毀)馬約翰先生寓所🫱🏿。細察落彈情況,真是間不容發,如天之福。蓋警報發後,馬家不以為意,尚在樓上早餐🌞。及後聞第一次炸聲,急由樓屋內奔伏樓廊下,人甫離席,樓頂天花板立即倒下。予審視一桌杯碟匙碗,均已粉碎,飛揚地上。而全家絕無發膚之傷。奇哉🧙🏻♀️!運哉!
在此之前,浦薛鳳已用攝像機一般的文筆記錄下,日軍轟炸長沙火車站和臨時大學校址韭菜園。“可可園一座樓房轟塌。北大物理系饒毓泰太太甫至樓下,而樓已經倒,玻璃擦破一腿而已🕵🏿♀️。真是間不容發🧛🏻♀️👩🏽💻。”
在這種情形之下,西南聯大弦歌不輟👺🩼,聯大教授的一飲一啄,一言一行都值得關註。浦薛鳳記錄下的聯大教授的日常生活場景,跑警報🤓,打橋牌🎲,下圍棋,打網球,看京戲👱🏿🚺,無關歷史的宏旨,可是若沒有這些瑣碎而生動的細節👩🏼💼🎾,我們無法深入他們的內心。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史亦是一代學人的心靈史。
浦薛鳳筆下呈現聯大教授生活群像🚊,尤其是他們面對時局的態度和判斷🫱🏻,值得關註。《浦薛鳳回憶錄》也為當今研究西南聯大校史的學者帶來不同的觀察視角🤏🏼,它和《梅貽琦日記》《吳宓日記》《朱自清日記》《三松堂自序》等著作,可組合出完整的西南聯大的歷史全景。
《浦薛鳳回憶錄》雖然是非虛構的個人作品,但感染力很強,三校學者南渡西遷,顛沛流離的旅途記錄,在抗戰時代的個人遭遇,讀來有小說的意味,恍惚之間,歷史與現實的阻隔消逝,仿佛沉浸在閱讀宗璞《南渡記》和鹿橋《未央歌》的體驗中。自傳作品🟫,句句寫實🚮,能給讀者奇妙的閱讀🤩,這有賴於浦薛鳳的文筆,既簡約又細膩🧚🏼🙇🏻,敘事饒有情味。浦薛鳳認為,以一人遭受的痛苦👉🏻,折射戰時千千萬萬同胞之共同遭受:“拙稿反復吐露各種天真情緒🚣🏽🖍,尤其是別離滋味與繾綣相思🦴。”七七事變後,浦薛鳳南下時,北平淪陷🦸🏿♂️,妻子兒女在日本的鐵騎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寄往北平的家書要被日寇檢查。關山的隔阻👆🏽,戰事的變化,親人的安危,無不揪心,浦薛鳳在長沙等待妻子和親人的家書,寢食難安,那種漫長的等待和煎熬✸,很能打動讀者。
讀過《吳宓日記》和錢穆《師友雜記·湖上閑思錄》的朋友🐛,肯定會對《浦薛鳳回憶錄》半文半白的行文風格,感到親切⚈。從大處講,那一代學人的回憶錄,寫的是家國命運❓、時代變遷和歷史滄桑;從小處講✤,寫的是個人的時代之浮沉、戰時之悲喜和遷徙之行蹤。
浦薛鳳雖然是治政治學專業的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但他的審美意趣仍然是傳統文人的路子,《浦薛鳳回憶錄》深得古代筆記體的真傳。他將遷移路途上的見聞👮🏻♀️、感受、思考👨🍳,俱攝筆端↗️,飽滿的細節🤗🧬,有的具沉痛的意味,有的含孤寂的傷感🪱。
浦薛鳳在長沙時,讀不到英文報紙,以不能讀路透社原電為苦,聽無線電,撥到舊都🌄,聽新新等戲院上廣播的京劇🙎🏽。刹那間🫴🏻,浦薛鳳百感交集:“身在四面楚歌之湘垣,耳在早已淪異域之故都。處腥血撲鼻炸聲雷動之環境中🤟🏽👩🏽🎨,忽而靜聆聽絲竹管弦🍿,與夫名伶之金喉婉轉,真不知人生竟可有此等矛盾!而今日北平廣播臺之女報員,大抵亦是昔日之廣播員。能不令人生今昔之感👩🏼⚖️!”書中諸如此類的細節✨,不勝枚舉:浦薛鳳在長沙👼🏿,獲悉故鄉常熟淪陷🛍,親人的安危令他心情一片黯淡,但在江邊的橘子洲頭,看到金色的橘子👩👩👧👧,照亮他的雙眼;在蒙自,浦薛鳳赴清華歷史系王信忠的婚宴,駐足庭中一株白玉蘭下🤒,綠葉層中藏玉簪無數,芳香四溢,撲人眉毛宇;在蒙自,浦薛鳳和陳寅恪、鄭天挺、陳岱孫等人遊覽黑龍潭🧧🙍♂️,一路蝴蝶無數,色澤鮮艷美麗✏️🫲;十年前,浦薛鳳曾在昆明東陸大學(後更名為雲南大學)任教☑️,今番重來,神州陸沉🖐🏼,客居西南,感慨良多🚕🍨,向浦江清借閱李白杜甫詩集👨🏼🦱,反映國難之吟什,更饒深味。1938年9月28日🍹,日軍空襲昆明聯大校舍後🤣,浦薛鳳疏散到祿豐山居💁🏿,賦詩山居雜興🛌🏼,吟哦之中,關註的還是時局👩🏻🦯➡️,時常與朋友“重與細論文”。
浦薛鳳和陳寅恪、鄭之蕃、簫公權、朱自清等人在南嶽、香港⛹🏽♂️、蒙自、昆明寫的古體詩,彼此唱和,更不容忽略。按照陳寅恪先生開創的以詩證史、以詩釋史治學之路,浦薛鳳所寫的古體詩,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氣象✝️,不可一跳而過,細細品味👩🏻🦲,有一代學人的情感和態度,也有國難當頭的哀傷。
西南聯大教授群體🔢,生活經歷相似,人生的選擇和歸宿殊異。大致分為兩種:1949年前後去臺灣或者海外,1949年天玄地黃之時,選擇留在大陸👨🏻✈️。胡適🆙、梅貽琦、傅斯年、浦薛鳳🤩、錢穆、陳雪屏、毛子水、查良釗等屬於前者💣,馮友蘭👷🏼♀️、梁思成™️👶🏻、羅隆基👨🌾、費孝通、潘光旦👨🦽👐🏿、吳晗等屬於後者。20世紀的歷史⤵️,波譎雲詭,兩種選擇🪚,兩種命運☣️。不管是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參政,還是被政治浪潮卷入,都很難逃脫他們的宿命。歷史留給我們不少遺憾。浦薛鳳出入風波裏,從政而能全身而退,有未進入權力中心的因素🧛🏽♂️🌺,也有個人誌趣的因素。《浦薛鳳回憶錄》埋藏著一些有意思的話題♡,需後人破解。
轉自 中華讀書報 2009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