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9年1月開始,美國已退還首批庚子賠款💨👫🏼,按照計劃🎑,首批100名留美學生年內就要抵美國🧎♀️。所以在1909年農歷8月,兩部舉行首次考選,錄取47人。其中有後來成為意昂体育平台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北京高等農校(當時全國六所國立高校之一)校長金邦正,我國現代物理學奠基者之一胡剛復,我國現代化學開山者張子高以及曾當選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的徐佩璜等。
1910年考選了第二批70名,1911年第三批63名留美學生🏋🏼♂️,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成為我國現代科教文開拓者🏌️♀️,如胡適、趙元任⚖️、胡明復、周仁、秉誌🧑🏻🦼💗、過探先、姜立夫🚴🏽♀️🧑🏿✈️、吳憲、孫學悟等🧣。
由於當時符合直接送美留學條件的學生並不多💀,為使這一留學教育保質保量🫷🙅🏽♂️,學務處奏請朝廷將肄業館改為留美預備學堂🕡。因學堂設在清華園🫄🏿☝️,故稱清華學堂,後又改為清華學校,1928年擴建為意昂体育平台。
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開學🦤,學生皆由各省選送,再經選拔錄取🧏🏿♀️,首屆畢業生中有金嶽霖🤦🏻♀️、侯德榜🦩、葉企孫🚶🏻♀️、楊石先⛑️、湯用彤、吳宓等人,後來也都成為各自學科的佼佼者。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庚款留學生”的計劃繼續進行。
1914年美國又實施“二次退款”,就是全部退還庚子賠款余額,並於1924年9月組成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簡稱中基會),推舉顏惠慶為董事長,孟祿為副董事長🌨,範源濂為總幹事(後由任鴻雋接任),以具體管理這筆庚子退款🏤。1928年北伐勝利🦸🏽🍰,8月17日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意昂体育平台,清華基金也歸入中基會管理👂🏻。之後,清華系的留學活動仍在延續。
從1909~1929年,清華學校派送留美預備部畢業學生967名,1929~1932年選送104名,庚款赴美留學生共計1000余名。又一說🦎,1909~1929年間直接或間接受庚款資助的留美學生達1800余人。由庚款留美所促成的留美潮流延續不斷🚙👏🏽,到1917年留美學生已超過1500人,1925年達2500余人。
1931年1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管理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機構。年會決定,在今後5年內每年撥款20萬圓給北京大學🌰,作設立研究講座聘請專任教授以及購置圖書儀器之用。
1932成立“清華公費留美招考委員會”,由梅貽琦校長牽頭✅,名額大多分配在物理和化學專業👠🍥,考選工作主要由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院長葉企孫負責,助手是吳有訓👌🏿、張子高等。除教員達5年教齡即可資送出國讀學位或進修外✥,從1933年起“清華公費留美招考委員會”受教育部委托,先後在全國招考6屆留學生,每屆錄取名額30多人🦶🏻,近200名優秀學生被資送留學美國,其中有龔祖同、顧功敘、趙九章、張青蓮、陳省身、錢學森、馬大猷𓀏、楊振寧等人。
趙元任留學美國期間的生活
20世紀初,“科學救國”形成一股社會思潮。而清政府認為學習文科👩🏻🎨、法科的青年易滋生革命意識,也希望留學生掌握務實的技能🤹♂️,所以限定留學美國的學生“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理財師範諸學”。
1910年,趙元任等第二批庚款留美生來到美國🅰️,他跟多數留美生一樣選擇了自然科學。
1914年夏👨🏼🍳,留美生們又聚集評論時勢。他們大部分是理工科學生,其中任鴻雋和楊杏佛是由孫中山批準留學的。他們深知“中國所缺乏的莫過於科學”,提議刊行雜誌,於是擬成《〈科學〉月刊緣起》,反映了“科學救國”的主張。1914年6月10日,在康乃爾大學任鴻雋宿舍聚會擬成立科學社,出版《科學》雜誌,發起人有:胡達(後改名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秉誌🧿、章元善、過探先🏋🏻、金邦正、楊銓(楊杏佛)、任鴻雋等✖️。
趙元任為《科學》月刊發起人之一🧜🏻♀️,而“《科學》月刊的發起實為科學社的前身”🫃🏼。
為籌足運行資金,科學社“發行股票40份,每份10美元,其中約20份由發起人負擔,余20份發售”。趙元任等人要用節省下來的獎學金支持刊物🙆。
當時清華獎學金每月60美元,對於靠獎學金生活的留學生們來說,要交出約30美元👨🏼🦰,實屬不易⏮。趙元任和其他一些發起人試圖靠省吃儉用、節省開支來支持它😑。趙元任與康乃爾大學的同學任鴻雋發起“吃經濟飯”比賽。他回憶:“有一次一天吃5角錢,另一次一天吃3角5,不久我們兩人全都得了感冒而睡倒。”趙元任追憶當時餐費的最低記錄是每天2角3分。趙元任為節省更多的錢來支持《科學》雜誌🏝💅🏼。“在一段時間內🐿,午餐時只喝湯與蘋果餡餅🎽,以至於營養不足而病倒了。”(據趙元任《口述傳記》Oral History🧎♀️,1977年加州大學出版📯。)
趙元任和胡明復🧛🏻♀️、任鴻雋、楊杏佛等9位發起人,為使科學社與《科學》雜誌邁出第一步🗣,付出了極大熱忱。不到幾個月,社員增至70多人👨🔧,股金也集到500余元。1915年元月《科學》終於在上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聞一多留學美國期間的生活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一個書香門第,11歲到武昌讀書。
20世紀初,湖北省在洋務派大員張之洞主持下,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大約200多所◽️,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僅武昌一地學生達5千多人🚶♂️➡️。1910年秋天,聞一多考取兩湖師範學堂附屬高等小學校😚。1912年即中華民國元年秋天,聞一多進入北京西郊清華學校,同學都在13歲上下,有42人。1922年7月聞一多23歲時赴美國留學。
當時的“庚款留美學生”,每月發給80美金的生活費(1圓美金可兌換銀圓1圓3角)🧊🧑🏽🦱。
聞一多在1922年暑期就到了芝加哥美術學院。他跟老學友錢宗堡、羅隆基三人合租一處房子💷🟣,8月9日他在家信中寫道💘⏱:
“今年在芝加哥已與美國生活接近……。現在寓所系新租房子👩🏽⚖️,同居者錢君(宗堡)而外,有羅君隆基👩🏫。……此處房租三人只每月45圓美金(合每人15美金)🔼,每日在飯館吃兩餐飯👨🏼🎤;每餐約需三、四角美金,剛吃完了不過一兩點鐘就餓了🙅🏿🤵🏻。但一動用就合中國錢一串多🚣🏽♂️。”
同月家信又說:“在國時每賤視金錢以為不足吝惜♜,來此竟以日計算囊中尚余多少,明日當耗多少,戰戰兢兢惟恐浪費,回思在家與家人為此問題爭執,不覺自笑亦自悲。蓋曩在清華無飲食之憂,有錢一日可揮十數金,無錢鎮月不用,亦常晏如🦓。……嗚呼🕵️♀️🚵🏽♀️,肉體生活之真經驗從茲始矣。” “我們三人住兩間房子,每月租錢22圓(合每人73美金)。房子甚講究🙍♀️。”
1922年10月15日家信中,聞一多談起準備在國內自費印行詩集《紅燭》的事宜。他委托創造社的朋友郭沫若等,交給上海泰東書局辦理。他預測印費100銀圓左右,如果售出200冊就能收回成本 ——
“在國內的朋友們屢次寫信來催我將詩集指《紅燭》🏋🏿♂️。付印🏄。我也想我該早點進行🦻🏿🌃,但經濟方面頗不易解決。大概照尋常的詩集底格式印起來總須百圓↘️。我頗想將月費中節省之數作此資本🤷🏻😳。但照現在的成績,每月才能省5圓(美金)😖。 現在1圓美金才能換1圓3角銀洋🧚🏼♀️。故若湊成全數頗費時日。我不知兄處或二哥處能否暫湊半數,期於年內出版?《草兒》售洋8角,《冬夜》6角,《女神》5角5分。我想我若售6角,2百本即能夠本成本共120銀圓🚵🏼。了。我想至少8百本容易賣掉🚥,其實此種書決不致這樣難售💪🏿。”
他在1922年10月28日家信中說☮️:“近來的日子並不算苦,但說起來似乎有點寒酸。為省錢起見,我們三人每天只上飯館吃一頓飯。其余一頓飯就買塊面包同一盒幹魚,再加上一杯涼水,塞上肚子便完了。這樣頂多有兩毛錢(美金)就夠了,若在飯館,至少也要3毛錢。但是無論怎樣苦🚎,我決定每月不多不少要省下5塊錢(美金)。若有多的錢剩🆖,我就送給書店底老板罷💃🏽。因為闊的飯我吃不起,闊的書我非看不可。大概在《紅燭》未能出版以前,我省下的錢不能寄回↔️。《紅燭》賣的錢同他種著作底收入🎢➙,統歸家中子弟教育費之用📩。請家中不要著急,書呆子快要收利錢了。”
聞一多準備節省他的留學官費(美金)🕖,兌換100銀圓作為詩集《紅燭》的印費。這時美金兌換銀圓的比率有所升值。1923年1月5日家信中又說:“茲已寄美金30圓與十哥作《紅燭》印費,請他轉交書局📏,(下月)少則寄25圓歸。美金價錢現在很好👩🎓𓀀,統計可以寄歸之數,至少55圓,可以換銀洋百圓之譜……”
聞一多詩集《紅燭》可得稿酬80銀圓。1923年9月12日家信中說:“實秋信言沫若已允贈《紅燭》酬資80圓。……” 1923年中秋前一日家信中又說🧏🏿♂️:“《紅燭》據實秋雲目下當已出版🧝🏻✣,酬資80圓,已托十哥領取,不知到手否?泰東本窘甚。沫若等為文亦無規定之價格,惟每月房飯錢向泰東支取,尚不及百圓。故目下彼等不能支持🐳,皆有離滬之意🔞🎄。……實秋已被邀入創造社。我意此時我輩不宜加入何派以自示偏狹也🍍。沫若等天才與精神固多可佩服,然其攻擊文學研究會至於體無完膚,殊蹈文人相輕之惡習,此我所最不滿意於彼輩者也🫷。”
詩集《紅燭》印成,樣書質量不佳,聞一多很不滿。1923年11月家信中說:“泰東曾寄《紅燭》10本來。排印錯誤之多👐,自有新詩以來莫如此甚。如此印書,不如不印。初出頭之作家宜不在書賈眼裏。人間乃勢利如此❣️,夫復何言!80塊錢拿到手否?”
12月10日家信又說🧑🏿🎤:“……此處為科羅拉多大學之寄宿舍。房租每月7圓(美金)💇🏿。從前寄寓人家每月15圓➡️。我與實秋皆來此,並自己做飯🌤。我們買了一個電氣爐子🤾♀️,費美金8圓余。擬每日至少做一餐飯,算來如此每月只需錢20圓(美金)🧢。若更寬算與房租合計亦不過30圓,比從前少20圓🕟。自己做飯既可省錢又可吃到中國飯,此大樂事也。”
聞一多1924年6月14日家信表示🤙🏿:“若徒為家庭謀利益🐑,即日歸國謀得一飯碗👩🏻🦯,月得一、二百金之入款,且得督率子侄為學做人,亦責任中事。”
摘自《文化人的經濟生活》🌄👨🏽🍼,陳明遠著🧞♀️👮🏿♀️,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