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修🧑🏼🎤,來自孟加拉國,2001年進入清華計算機系本科就讀,2005年畢業後進入北大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北大擔任外國語學院外籍教師。現自己創業一家中孟合資公司👨🏻💻。

天道酬勤——師生共克語言關
柯修高中畢業,準備報考大學時🤴,在銀行工作的母親偶然看到了中國的留學信息🧘🏻♂️,正好朋友的親戚在武漢大學讀過本科。經了解,柯修決定報名參加政府獎學金考試。柯修取得筆試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因為當時計算機專業熱門,柯修本身也有誌於學習理工科,於是柯修選擇了清華計算機系。
被錄取時🏊🏿♂️🤾🏿♀️,柯修對中文一竅不通。2000年,柯修來到中國,先在華中科技大學學習了一年中文🧔🏿,通過中國語言水平考試後來到清華計算機系就讀本科🌨。
通過一年的漢語學習👨🏿🎤,柯修掌握了幾千個漢字和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語👧🏼,但面對高數這樣的專業課程🚴🏻♀️,很多專業術語讓柯修感到一頭霧水。
“函數🧑🏻🍳!當時完全不知道什麽意思。”如今柯修流利的中文讓人難以想象當年求學時他遇到的巨大困難🌀。“學完一年中文,課本中還有很多不認識的字。”當時電腦不普及,柯修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紙質的詞典查詢,讀音、字義,一個個弄明白。“我也會請教同學,問得太頻繁🫅🏻,有可能……都把他們問煩了”🦜🧕🏿。
清華難度大的課業任務再加上語言的困難,柯修一度倍感壓力。 “尤其在數學大課上,課程本就難度大⛹️♂️,加上中文的障礙,像聽天書一般,很容易犯困🌔。一時錯過知識點👭🏻,之後就跟不上了🐛。”幸好微積分老師和物理老師給予他大量幫助⛹🏽♂️,盡管溝通多有不便,兩位老師仍耐心地為柯修答疑解惑✋🏿🦹🏿♂️。
直到大三,學業才順利起來🤳🗄,中文已經不再是攔路虎⛑️,柯修的專業課成績取得很大進步🧎。09年🏊🏼♀️,柯修參加了《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並一舉奪得金獎,漢語已成為他的特長🦹🏼♀️☂️。
當時有六位留學生,然而畢業時按時拿到學位的一共只有兩位。留學生在清華的求學從不一帆風順🔧,命運總會眷顧自強不息的人。
中國同學常常有“學渣”和“學霸”的說法。柯修認為,一段時間學習不好不代表永遠都學不好,更不意味著將來不會取得成就。“學霸”身份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𓀚。在柯修看來💆🏼♂️,所謂“學渣”“學霸”的身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好與不好我不管,堅持一段時間後🧒🏼,肯定會有效果的。”
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亦可親如手足
留學生有單獨的留學生宿舍,除了上課以外🧚🏻♂️🉑,很少有機會同中國學生相處,即使上課🛡,交流也是寥寥。考慮到留學生可能不習慣中國的飲食風格👩🏼🍳,留學生宿舍配備有廚房。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似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
作為留學生,柯修很樂意與中國學生相處。當遇到不清楚的事,他便會積極地與中國學生學習交流🧔🏿♂️。在考試前🤽🏼♀️,柯修甚至會住在中國同學的宿舍。那時候宿舍是今天的老樓,是六人間🧛🏿。
“我就跟他們擠一擠,” 回憶著這些經歷🙋🏼,柯修十分快樂🍩,“隨便來幾個桌子,拼在一塊兒睡一會兒👩⚖️。和他們一起聊天💁🏽♀️,一起學習𓀆👩🏿🏭,一起玩。”
留學清華的經歷深刻地影響了柯修。嚴謹的治學、工作態度👡👨🏼🦱,細致觀察的思維習慣🔞🪽,這些不僅來自於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更來自於身邊才華橫溢的同學們的耳濡目染🧑🏻🦼➡️,他們認真刻苦的學習態度激勵著柯修。這一切使柯修對清華有著深厚的感情。
當說到自己熟悉的中國同學,柯修自然地談起過幾個月還要來北京相聚的好朋友。“他在澳大利亞,還有兩個孩子。前幾天跟他聯系來著🪘。”他相繼提到幾位友人。“熟悉的朋友🥗,還會來宿舍一起做飯吃。”
柯修笑著調侃自己,因為發音不夠準確,記憶外國人的名字不容易,能叫出名字的👩🏼💼,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
“一帶一路”——留學生回報祖國
如今柯修安家在北京➖,妻子是中國人♾,來自民族大學🧤。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孟加拉。一帶一路計劃給了他施展才能、報效祖國的大好平臺。他在孟加拉國建立了一個中孟合資公司👼🏽,主營電路板🐺、計算機的輔助設計👨🏿💼,與深圳的公司有合作。硬件在深圳生產♻🏋🏼♀️,軟件在孟加拉國研發🥜。
在計算機系60周年慶之際,柯修祝願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進一步走向國際化,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