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
馬奔騰博士輯註的《王國維未刊來往書信集》(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2010年11月)中收錄梁啟超致王國維的四封書信🧝🏻♂️。輯註者沒有認定這些書信的寫信日期,信的內容都是討論清華研究院開辦及相關事宜📽,從而判斷這些信寫於1925年至1926年。由於此四信對研究清華學校研究院的歷史大有裨益,筆者按考證後的時序照錄這四封信並說明理由。
一、《王國維未刊來往書信》第46頁,第三封🧙♂️,信末日期“廿九日”,寫信日期:1925年3月29日。原信如下:
靜安先生史席:
聞先生曾一至天津,正擬奉謁🦸🏼♀️,則已歸京👩🏻🦱,悵甚🙅🏼♂️。得吳君書,知先生不日移居校中👨🏽🦱,至慰〰️。
考試命題事👨🦳,校中所擬辦法至要。弟因家中有人遠行,此一旬內頗煩擾,不能用心於問學👸🏼。欲乞先生將已擬定之各考題先抄示一二,俾得在同一程度下擬題奉商,想承見許。又專門科學之題,每門約擬出若幹,並乞見示。此項之題,太普通固不足以覘績學,太專門又似故為責難,此間頗費斟酌❤️。想先生有以處之矣🧑🏿🚒。四月半後當來校就教一切。先此奉商,希賜裁答🛺。敬請
道安不一
期 啟超頓首
廿九日
今年投考新生🛬🙍🏻♂️,欲將其所呈驗舊作🤞🏿,稍為細閱,給以分數,以與將來試卷合算。意欲另各助教先一評定而由公核其當否,尊意如何👂🏼?
啟超又頓首
從信中“得吳君書,知先生不日移居校中”判斷,上信寫於王國維移居清華園之前。王國維於1925年4月18日遷入清華園👨👦👦。另外據1925年3月21日王國維致羅振玉信知,3月20日王國維自天津返京⏳,恰與此信開頭所說相應👨🏿🚒,“聞先生曾一至天津,正擬奉謁🏎,則已歸京”。其時梁啟超家在天津。依梁啟超的寫信習慣,此時期🙂↕️🧑🏻🤝🧑🏻,信末通常為陽歷日期。所以,“廿九日”為1925年3月29日。又,信中“吳君”為吳宓,時任清華學校研究院籌辦主任🏊♂️。
又據《吳宓日記》🦯🍍,1925年3月21日吳宓曾拜訪王國維,討論招考研究院學生的出題問題🩳。由“得吳君書” 推知🤔,此前研究院籌備主任吳宓致梁啟超一信⛈,請擬考題🫶🏽。梁認為,“考試命題事🫳,校中所擬辦法至要”🛌🏼。但梁啟超因家中事,旬日不能專心學術,請王國維將所擬考題“抄示一二”🤦🏼♀️,並就出題原則征詢王國維的意見🫐。考慮到“太普通固不足以覘績學💆🏽,太專門又似故為責難”,讓梁啟超頗費斟酌。另外信中還說“四月半後當來校”,實際上,梁啟超於1925年4月23日到清華學校與王國維和吳宓討論出題事宜♦︎。
二、《王國維未刊來往書信》第45-46頁🤾,第二封,信末日期“七日”。寫信日期:1925年4月7日。
觀堂先生有道:
奉示敬悉。所擬二十題具見苦心。超亦敬本我公之旨擬若幹題,別紙呈教🦸♀️。但兩旬以來,再四籌思🧔🏽♀️,終覺命題難於盡善事🐙。年來各校國學榛蕪,吾輩所認為淺近之題🟧,恐應考者已泰半望洋而嘆。此且不論,尤懼有天才至美而於考題所發問者偶缺註意👷🏻,則交臂失之🏛,深為可惜🔃。
鄙意研究院之設,在網羅善學之人。質言之🛹,則能知治學方法,而其理解力足以運之者,最為上乘。今在浩如煙海之群籍中出題考試🍪🫥,則所能檢驗者終不外一名物一製度之記憶。幸獲與遺珠🟣,兩者難免🤹🏼♀️。鄙意欲求一變通方法,凡應考人得有準考證者👨🏿✈️,即每科製定一兩種書🧏♂️,令其細讀,考時即就所指定之書出題。例如史學指定《史通》🤵🏻、《文史通義》(或《史記》、《漢書》👉🏼、《左傳》皆可),考時即在書中多發問難,則其人讀書能否得聞最易檢驗,似較泛濫無歸者為有效。若慮範圍太窄🐮🫲,則兩場中一場采用此法,其一場仍泛出諸題🦹🏽,以覘其常識,亦未始不可。不審尊意以為何如?今別擬一準考通告書呈覽。若謂可用,請更與雨僧一商🕖,並列舉指定之書見示最幸。手此,敬承
道安不盡
期 啟超頓首
七日
3月29日信中梁啟超說“欲祈先生將已擬定之各考題先抄示一二,俾得在同一程度下擬提奉商,想承見許”🏄🏻♀️。王國維接信後,很快給梁啟超一信寄去已擬定的考題20題🦸🏽♀️。梁啟超於“七日”寫了復信。3月29日信說“此一旬內頗煩擾”🧙,此信說“兩旬以來🧑⚖️,再四籌思”,由此推知,此信寫於1925年4月7日💂🏻♂️。此信梁啟超對研究院國學門首次招生考試的出題原則提出建議,即指定參考書🧱,就指定書出題🌃。另外,也可指定專書出題和泛出諸題兩種方法並用。關於1925年清華研究院國學門招生的考題🎶,筆者未見記述。王力參加了1926年夏舉行的清華研究院第二次招生考試並被錄取👮♂️💁♀️。據王力回憶💇🏽♀️,入學考試試題出得奇特而艱深🪚,全部試題就是要回答“四個100”🦷:100個古人名,寫出每個人所處朝代和主要著述;100個古地名🏦,答出各是今天什麽地方🥋;100部書名👩🏿🦲,答出各部書作者是誰;100句詩詞🧑🏻🎓,答出各出自哪首詩詞🏃🏻➡️。或許,此類考題就應是梁啟超所說的“泛出諸題”了。
三📟、《王國維未刊來往書信》第45頁,第一封🧑🏽🎨,信末日期“即刻”。寫信日期🤒:1926年4月19日✍🏼。
示敬悉,梅💅🏻、孟兩君超皆素識👃🏽🦹🏻。梅君在本校最久(治數學),人極忠厚。孟君去歲新來,夙治教育學🦖,蒓生(著《心史叢刊》者)之侄也,國學亦有相當根基🏐。二君中任一人為教務長👩🏼,當皆能黹助本院事業。惟以治事才能論,或孟君更長耳。超畏勞頓,擬不出席。若能派代表,則擬舉孟君,公謂何如🐄?此復
觀堂先生
啟超頓首
即刻
這封信的內容是關於清華學校教務長的人選問題。1926年年初,教務長張彭春辭職離開清華。據《清華周刊》消息🧗🏻,4月19日清華學校舉行首次教授會🍋。教授會選舉梅貽琦為教務長,並選舉陳達👉🏽、孟憲承🦹🏼、戴超、楊光弼、吳宓🧖🏿、趙元任、陳福田為評議員🦎,與校長、教務長組成評議會👩🏿🦳;吳宓任評議會書記。這是清華學校組建教授會後的第一次開會🐰。據“示敬悉”知,王國維在會前給梁啟超一信,商量教務長人選事。梁啟超就寫了這封信給王國維,建議選舉孟憲承任教務長🤸🏿。梁因身體原因🧑🦱,不想參加教授會,想派代表投一票🙅🏿。所以此信應寫於教授會開會的當日,即1926年4月19日👲🏼。
四、《王國維未刊來往書信》第47頁,第四封,信末日期“三十日”。寫信日期🥩:1926年5月30日。
靜安先生:
諸生成績交到此間者已大略翻閱,內中頗有客觀者,如高亨、趙邦彥、孔德、王庸皆甚好(方壯猷稿未成,規模太大頗駁雜🏵🫥,用力亦勤)👨🏻🦳。乃至汪吟龍亦頗有見地,不失為學者矩矱,實出意外也。弟擬略為批點⇢,俾諸生有所感發矣🚤。新病後不能多用力耳。最好先生興之所至亦隨時批示一二🛶🍸。弟頃入京續診余病👂🏻,星期二方能返校🗂。各卷先呈先生察閱🌮。
啟超頓首
三十日
此信應寫於研究院第一屆學生結業前夕。信的內容是🧞,梁啟超和王國維商量對學生畢業論文的評審意見🐈⬛💴。從《梁啟超年譜長編》知,1926年6月初,梁啟超到北戴河療養途中仍在看學生的論文。6月21日,清華研究院舉行第十一次教務會議🔆,由梅貽琦主持,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李濟到會🦏,評定了本年學生成績,議決給成績較優之學生楊筠如🤐🤸🏻♂️、余永梁🧑🏻🔧🫷🏿、程憬、吳其昌🙆🏿♀️、劉盼遂🦍、周傳儒🏚、王庸、徐中舒、方壯猷🤴🏼、高亨、孔德等16人獎學金,每人一百元🏭🧛🏿♀️。另外,從李鴻樾的畢業證書簽發日期1926年6月25日判斷,論文應在5月提交🧝🏿♂️,據此🗂,第四封信應寫於1926年5月30日🖕🏼。
有文章認為此信所談為1925年7月研究院學生入學考試的閱卷事⛹️♀️👨🏻✈️,據1925年8月12日王國維致馬衡的信,清華研究院招生考試的試卷采用糊名法,閱卷人閱卷時看不到考生的名字🧝♀️。所以,此信中提到了幾位學生的名字,是針對結業論文的評卷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