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王國維《蝶戀花》
王國維是一介寒儒的不尋常的典型,是富於傳奇色彩的文化人,他的一生留下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謎團。
王國維字靜安,晚年號觀堂,清光緒三年(1877)生在浙江海寧縣城的書香世家。
1898年2月🏊🏻🛐,22歲的王國維進入上海時務報館任書記(文書)兼校對,薪俸微薄🎦,月薪只有12銀圓(約合1995年人民幣1200元),生活清苦🙎🏼♂️。但這是他一生事業的開端。
跟隨羅振玉奔波
1898年👨👧,羅振玉在上海創辦東文學社,聘請日本學者藤田豐八為教授。東文學社開辦時,王國維請示《時務報》館主汪康年🤾🏼,允許他每日下午去東文學社學習3個小時。同年,王國維謁見了康有為。7月間,王國維患腳疾👢🤸♀️,回海寧家中休養🚣🏻♂️,年底病愈返上海時,時務報館已關閉,羅振玉便請王國維任東文學社庶務,免去了他在東文學社學習的一切費用,並請他幫助編譯《農學報》旬刊💆🏽♂️,撰寫社論👩🏼🚒。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王國維回家學英文🖕🏽,秋後又去上海,住在羅振玉家🧑🏻🎓。1900年年底,王國維獲得了去日本留學的機會,入東京物理學校𓀕,這是王國維頭一次到日本👨🏿🦳➔。但4個月後,因缺乏維生素患腳氣病(腿腳肌肉萎縮)不得不回老家海寧治療。
1903年4月1日,張謇在江蘇南通創立了中國第一所民辦師範——通州師範學堂。27歲的王國維應張謇之邀,任通州師範學堂教師,講授《倫理學》和《國文》一學年。任期滿後👨🏿🦰,由通州回海寧🤏🏽,經過上海時🚅,行李被竊,他一年工作積蓄的整包鷹洋100圓和紙卷都丟失了🏀。因此大病一場。
1906年,羅振玉被清政府學部尚書榮慶奏調為學部參事🟫,舉家進京,並約王國維同行。到北京後👩🏫,王國維仍住羅宅,這一年他30歲。不久,由羅振玉舉薦🔱,王國維受命在學部總務司行走👨🏽🦰,充學部圖書館編輯🏄♂️,主編譯及審定教科書等事宜👱。7月,夫人莫氏病逝,王國維回家處理喪事。次年2月,又奔繼母喪回海寧🧑🏼🦲。3月♿️🧟♂️,續娶潘氏(麗正)為妻。
淪為清朝遺老東渡日本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清朝垮臺,一些遺老逃往海外。年底,王國維也帶著自己的著述手稿等👩❤️💋👩,攜妻子潘麗正拖兒帶女🛼🤜🏼,一家東渡日本京都🐬,此後旅居日本達5年之久。在這期間,王國維依靠羅振玉每月付給100銀圓生活費(合1995年人民幣7000元)👩🏻✈️,他則以幫助羅整理書籍作為回報🤾🏼♂️👩🏼💼。他的治學興趣由哲學轉為文學,又由文學轉向經史考據,尤醉心於考據古文字、古器物、古代史實等,這是他遠離人生👋🏽、自我解脫的方法。當時,他的生活很是困難🪜,更缺錢買書。
1912年9月5日,他在寫給繆荃孫的信中說🙎🏽♀️: “維在此間生計尚無把握,叩盡囊底,足支一年,此後不知如何。”
回國後顛沛流離
1916年年初💂♀️,王國維40歲時,只帶領長子王潛明從日本回國,這時生活非常簡單❌🤳🏽。“初至新寓,一切無有,午飯包諸飯店,二人日大洋三角💖。”(《丙辰日記》)也就是每人每天夥食費1角5分,每月4圓5角👳🏽♀️,跟當時的一般學生差不多;父子倆每月夥食費僅9銀圓。 1923年由蒙古八旗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小朝廷的“南書房行走”;7月14日,溥儀手令,王國維“加恩賞給五品銜,並賞食五品俸”。清末五品官,月俸為160兩白銀🙆🏼♂️,合224銀圓。按照住房標準,當時搬入地安門內織染局10號的兩進四合院🎙。
清華研究院國學門教授
1925年2月,清華創辦了研究院👨🏫👨🏿🏫,先設國學門。
胡適去請王國維任“研究教授”,被謝絕。胡適便又托溥儀代為勸駕,溥儀下了一道詔書,王國維這才答應去清華。
清華研究院國學門主任吳宓帶著曹雲祥校長的聘書🦉,到地安門內織染局10號王國維寓所,進了客廳,見到王國維,恭敬地三鞠躬🤸,然後才說明來意。後來王國維對別人說🗾:原以為來者必是西服革履、握手對坐的少年,這樣一看🤳👩🏻,不是那麽一回事👩🦱,才決定受聘。
清華教授的薪金甚高🏇🏼,教授月薪大洋300圓至400圓🫱🏿,有特殊貢獻者可達500圓🐊🙋,王國維、梁啟超當然是最高者🧰🧑🏻💼,月薪皆為400圓🤾🏽♀️,後來增加到500圓🧛🏼♂️。
王國維薪俸雖豐,但他家有子女8人💁♂️,求學等費用就很可觀,故生活仍不豐裕👮🏼。
日常生活的嗜好
關於王國維的飲食偏好💹,他的兒子王東明在《懷念我的父親王國維先生》一文中寫道⚱️:
父親喜愛甜食,在他與母親的臥室中,放了一個朱紅的大櫃子,下面櫥肚放棉被及衣物📌,上面兩層是專放零食的🐪。一開櫥門👱🏿♂️,真是琳琅滿目🍻,猶如小型糖果店🧎♀️。
王國維每天午飯後,抽支煙,喝杯茶,閑坐片刻,算是休息了⛴。1點來鐘,就到前院書房開始工作,到了三四點鐘,有時會回到臥房,自行開櫃,找些零食。
他對菜肴有些挑剔🧑🏽✈️,紅燒肉是常吃的,但必須是夫人親自做的,他才愛吃⚆。在北京,蔬菜的種類不多,大白菜是家常必備,也是飯桌上常見的蔬菜,其他如西紅柿、茄子🩰、雞蛋等,也常吃🏊🏻😨。豆類製品如豆腐、豆幹👩🏼🎤、百葉等🛵,他也愛吃🙎♂️🧹。魚在北京是很稀罕的,所以很少有吃魚的事。
談到王國維的消閑生活🧘🏿♀️,王東明又寫道:
父親的一生中,可能沒有娛樂這兩個字,那時收音機尚不普遍。北京雖有廣播,頂多有一個小盒子樣的礦石收音機,戴耳機聽聽,就算不錯了。舉凡現代的音響視聽之娛,非當時夢想所能及🤏🏽。他對中國戲曲曾有過很深的研究,卻從來沒有見他去看過戲。我們住在城裏時🤾♀️,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廠。古玩店及書店的老板都認識他,在那裏,他可以消磨大半天。古玩只是看看而已。如果在書店裏遇到了想要的書,那就非買不可了🥏。所以母親知道他要逛琉璃廠,就先要替他準備錢。遷居清華以後🚜,很少進城🧱,到書店去的時間也就減少了。記得有一次他從城裏回來,臉上洋溢著笑容🧑🏼🦲,到了房內將包裹打開🧛♂️,原來是一本書💂🏻♀️⛔,他告訴母親說🙆🏿♂️:我要的不是這本書🚀,而是夾在書頁內的一頁舊書。我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張發黃的書頁🤾🏼♂️,而他卻如獲至寶一般🎈,我想一定是從這頁書裏找到了他很需要的資料。
晚年喪子之痛
1924年4月至1927年6月,王國維在清華研究院擔任導師(研究教授)的兩年多內🛹,是他一生中景況最好的時期🙇🏻♂️。同事相處和諧(陳寅恪🏋️、吳宓最知己)清華園的研究環境良好。住宅寬敞、舒適、方便。家和人氣旺,生活安定💟。
這時,王國維剛到“知天命”的盛年🐼。前妻莫氏所生三子均已長大成人⛪️。1916年年初,王國維40歲時💧,只帶長子王潛明從日本回國到上海👹,父子倆共同生活。可見王國維對長子的偏愛和培養💽。但王潛明是個不願依賴父輩、喜獨立、有誌氣的青年人🚵🏻。1918年5月他與羅振玉的三女兒羅孝純結婚,成家立業⛱🧛♂️。
1925年5月底,王潛明又奉調上海海關,月薪143圓。但不幸於1926年9月26日,王潛明在上海患傷寒病逝,年僅27歲。遺留存款2423銀圓;又海關撫恤金等款共577銀圓,總數正好3000銀圓。王國維趕赴上海料理長子潛明喪事,於10月15日乘火車返回北京。期間還托人在海寧為王潛明購置了墓地💁🏼。在離開上海前一天👨👨👦,王國維將長子留下的3000銀圓遺產由大陸銀行匯款給天津的羅振玉。但未及時寫信,由此釀成誤會🎸。
羅振玉從天津趕到上海,喪事完畢以後,他不打招呼就單獨把女兒羅孝純接到天津家中🍥。原先的家庭矛盾激化了。“清官難斷家務事”⛹🏿,總之,羅、王兩親家為王潛明遺款的收存問題,發生沖突⛹🏿♂️。往來信函⏱,糾纏不休。
總之,羅振玉寫信跟王國維斷絕了關系🧑🏽⚖️↕️!這對於王國維精神上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王國維10月中旬回到北京🤦🏻,仍然在清華研究院指導門生。
1926年12月3日是王國維50歲(傳統算虛歲的)生日𓀚,同學們來家中拜壽👨💻🏊。7天後,他在工字廳設宴招待同學們📶❌,席間還展示他所藏歷代石經拓本。學生們競相發問,他辯答如流,欣悅異常。王國維雖然不喜交遊,看似性格孤峭冷僻🏇🏽,其實他也是很喜歡同朋友🔑、熟人們談天的,對學生也極有感情。同學們看到了他冷靜的外表下▪️,含有熱心的一面。
但王國維內心深處的創傷是永遠不能痊愈了!
自沉昆明湖
1927年春夏之間♘,北伐軍打到了河南⛹🏻🧎➡️、山東一帶🧑🏻🦽,北京的遺老遺少們感到惶恐✶,梁啟超🚴♂️、王國維尤怕發生湖南那樣摧殘知識分子的事🩴,因而憂心忡忡。6月1日💗,清華研究院放暑假,那一天中午,師生舉行會餐,開了四桌,每桌有一位導師🤶🏿。梁啟超在席間大談同學成績之優異👳🏿,說:“吾院苟繼續努力🧛♂️,必成國學重鎮無疑👱🏼。”同學們聽了十分興奮📍,歡笑聲鼎沸。此時,大家談笑融融,氣氛熱烈🌁,而王國維那一桌卻寂然無聲。他一個人靜坐凝思,似癡呆狀,但沒有人去註意他🟠,只以為他又是在思考學術問題🚫🛞。宴席散時,師生相互話別,互道珍重⛓。
當夜,王國維閱學生試卷到很晚🤞🏿,方才睡下,夜裏熟睡如常。
第二天(6月2日)清晨起來🤸🏿♂️🧚🏿♂️,用完了早點🤹🏽♂️🧑🏻🎤,又如往常一樣去研究院視事,9時左右,他向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借大洋2圓🧛,侯厚培沒帶現洋,便借了一張5圓的紙幣給他。王國維就一個人悄悄出了校門✊🏻,雇了一輛人力車去了頤和園(當時頤和園的門票為6角一張)。這時已是上午10點鐘了👱🏿♂️。
中午🚎,家裏人不見王國維回來用飯,打電話到研究院問🫅🏼,說是早就出去了🏊🏿。家人感到不安🙇🏻♀️,等到午後2時仍不見歸🌳,這才著了急。兒子貞明趕緊到研究院辦公處去問,聽差說:“王先生讓我到校門口雇一輛洋車😯,不知哪裏去,我便給他雇了35號車🙇🏿♂️。”
王貞明忙跑到校門口問車夫:“35號在哪兒?”車夫們說:“上午去頤和園了,還沒回來。”王貞明又趕到頤和園,見35號車正要拉空車走,忙上去問👨🦲。車夫說:“上午10點多鐘〰️,王先生讓我拉他到頤和園,到了門口☮️,他給了我車錢🙇🏽♀️,讓我在門口等。”車夫一直等到3點多鐘🌸,王先生仍不出來,公園門上的人問車夫🏄🏻:“你怎麽老在這兒站著?”車夫說:“還有一位老先生在裏面。”把門的問了老先生的外貌衣著,說:“這人已經投湖死了🥵。”車夫隨他到裏面去看🤵,果然屬實,車夫就趕緊出來,正要回學校去報告……
王貞明一聽☄️,腦袋裏轟然一聲,像是要爆炸似的👨🏻🏫,忙說:“快,拉著我去看看🏄。”
王國維的屍體已打撈上來,停放在魚藻軒🤹🏿。園丁們向王貞明講述了王國維投湖的經過:王國維在10點多鐘進了頤和園👩🏽🦳,先是在石舫前默默地坐著,過了很久,又走進魚藻軒中,掏出紙煙來吸🌷。過了一陣兒,園丁們便聽見了投湖的聲音🍄🟫。他們跑過來,跳進湖水相救🐽,不到兩分鐘,就把人救起,但跳湖的人已經氣絕🧢。這湖水本來很淺⏏️,但湖底是軟軟的淤泥🫗👩🏽💻,他入水時頭部先觸底◼️,口鼻都被泥土塞滿,因而很快便窒息而死,而他的衣服尚未濕透。
王貞明摸了摸父親的衣裳🐝,發現了一封信,這封信正是寫給他的,紙已經濕透,但那字卻完好無缺。打開信,信上寫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能謹慎勤儉。亦必不至於餓死也。五月三日👏🏼,父字🕞。
摘自《魯迅時代何以為生》,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