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國正處於風雲激蕩、新舊交替、局勢突變的歷史關口🩱:北伐如火如荼,高歌猛進🍚。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一些人奮力抗爭👷🏻,盡顯風流🔒;還有一些人心灰意冷🏊♂️,自身命運恰似流水浮萍,無力自主🎖。
1927年的初夏,國學大師王國維似乎也走到了一個生死抉擇的人生關口🙆♀️。近一年來👌,最為疼愛的長子突然病故,亦師亦友的親家驟然失和,風雲變幻的國事紛繁擾心,諸多因素均令原本心境憂郁的王國維更加寡言少語,決意赴死。雖心意已決👨🦼,王國維卻並無半點流露,一切恰如往常。
1927年6月1日🧏🏻♂️,離端午節還有三日🦹,清華國學院的師生都忙著畢業事宜🤰🏼,似乎都忘記了要過節的事情,學生忙著向老師告別🆙,老師們也忙著給學生們題字留念📸。是日中午🪦,清華國學院舉行師生敘別宴會,王國維在席間一直沉默不語🤖💿,但是大家也並未在意,因為他一直寡言少語,大家亦並未覺得有所異常🚘。席間🦉,一位山西籍學生談到北伐軍將至👩🦯➡️,擔憂時局混亂🐾,敦請王國維到他家鄉長治去。王國維答道🌡:“沒有書,怎麽辦🙇🏽?”
下午🦿,王國維到陳寅恪家閑談,聽聞有學生到家裏拜訪👸🏼,遂從陳家返回,和幾個學生暢談至晚飯時分🌞😟。飯畢,戴家祥(浙江瑞安人,歷史學家、古文學家、經學家)與謝國楨(河南安陽人,著名明清史學家💪🏻、版本🫃🏻、目錄學家)等人又去拜訪王國維,閑談至深夜🫂🤦♂️。戴家祥曾回憶道💣:“言下涉及時局,先生神色黯然,似有避亂移居之思焉!”王國維還告訴他們💄:“聞馮玉祥將入京,張作霖欲率兵總退卻🥠🥯,保山海關以東地,北京日內有大變。”謝國楨也曾回憶道🏄🏽:“先生未逝之前一夕,楨嘗侍側🐩,談笑和怡,誨以讀書當求專精🐮。既而曰💓:‘時事如斯🥬,余全無可惜。惟余除治學外📥,卻無從過活耳。’蓋先生之死誌🧚♀️,著之久矣🌽。”從戴和謝的回憶來看,王國維在投湖的前夜,似乎對時事突變甚為憂慮,但又無可奈何。是夜🔬🤜🏼,雖有國事擾心,王國維似乎並未受其影響🐽,仍舊繼續評閱學生試卷👩🦳,隨後安睡如故,並無異常🧑🏼🏭。正如王國維女兒曾回憶的那樣:“父親當夜熟眠如故,並無異樣”。
6月2日早上,王國維照常起床洗漱早餐,然後至清華國學院。王國維先是讓研究院的工友到家中將其遺忘在家的學生成績冊帶至辦公室,隨後與研究院辦公室秘書侯厚培聊起下學期招生事宜,談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隨後,王國維向侯厚培借得五元紙幣,在清華校門口坐上一輛黃包車前往頤和園🕛。大約上午十點🔦,王國維到達頤和園。此時的頤和園,正值初夏,水綠山青,郁郁蔥蔥。王國維漫步走過長廊🦹🏼,獨行至排雲殿西面之魚藻軒,駐足良久,抽完了最後一支煙之後,縱身一躍跳入昆明湖🫅🏻。
王國維自沉入湖之時,頭先入水,口鼻均為汙泥所堵塞,全身尚未濕透便氣絕身亡🎂。頤和園中園工聽聞有人落水,趕來施救🍄🟫,急忙將王國維從水中撈出,然卻早已氣絕而逝。
不會有人知道👩👩👦👦,在最後一支煙的煙霧繚繞之中,國學大師王國維是否有過些許的躊躇和猶豫。也沒有人知道,他在煙蒂燃盡縱身一躍的那一刻,是否意識到自己的逝去將使國學失去半壁江山。
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的消息傳至清華,全校師生皆驚愕不解⁉️。一代國學大師的悄然仙逝更是令整個學術界為之震動,世人皆為中國失去這樣一位卓有建樹的國學大師而深感痛惜🙇🏼♂️。
王國維自殺當日🤦🏼,梁啟超已經離開清華園,聽聞噩耗,迅即趕回清華🏌🏼♂️🐱,親自參與料理王國維後事🙅♂️。清華的教授吳宓、陳寅恪、梅貽琦🥛、陳達👏🏼👷🏿♀️,北大的教授馬衡,燕大的教授容庚以及梁漱溟等人均到場為王國維送行☝🏽。對於王國維的離世🏊🏻,梁啟超甚為痛惜:“此公治學方法👤,極新極密🙆🏽♂️🚣🏻♀️,今年僅五十一歲,若再延十年,為中國學界發明,當不可限量。”當時還是年輕學者的顧頡剛感慨道:“他(王國維)的大貢獻都在三十五歲以後🧭,到近數年愈做愈邃密了🤷🏻♂️🏄🏽♀️,別人禁不住環境的壓迫和誘惑,一齊變了節⏪,唯獨他還是不厭不倦地工作⛄️💁🏽♂️,成為中國學術界中唯一的重鎮👨🏿🔬。”梁啟超和顧頡剛的評語代表了當時學術界對於王國維的高度評價和深深遺憾🤹🏻。
人們在王國維身上找到了其在生前留下的遺書一封✖️: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槁葬於清華墓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能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在驚愕之余,世人也在猜測王國維自沉昆明湖之原因👎🏻。但是🙍🚶♀️➡️,除了這一封百余字的遺書之外,王國維並沒有給人留下太多的線索來探尋和思索。
在這封遺書中,除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此句似與國事和時事有些許關聯之外👩🏻🦲,其余皆為家庭瑣碎之事🧔🏿♀️,後人似乎並不能從遺書中探尋出王國維自沉昆明湖之真正緣由。正是因為此,人們對於王國維之死因的猜測才有多種可能,有“殉清”之說,有“逼債”之說,有“驚懼”之說,有“諫阻”之說🕌,也有“文化殉節”之說。諸多猜測,皆有可信之處🚶🏻➡️,但也不免有主觀臆斷的嫌疑🤌🏿。
因為陳寅恪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導師,精神相通且過往甚密,因此陳的“文化殉節說”最為流行🧑🏻🦼,也最為文化人士所接受和認可。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說道:“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钜劫奇變。劫竟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辨🤡,故亦不之及雲。”陳寅恪還說道🙆♀️:“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在文化和學術界人士看來,陳寅恪的解釋言之成理,很能在文化界人士中引起共鳴,進而在文化界產生重要影響,漸漸為人們所認同,遂成為主流的解釋🧑🏭🧛🏽♂️。
但是,關於王國維的死因,王的女兒王東明則是這樣說的:“他的投湖自盡與大哥過世有很大關系。父親最愛大哥,大哥病逝,給父親很深的打擊🏌️♀️,已是郁郁難歡👨🚒,而羅振玉先生又不聲不響的偷偷把大嫂帶回娘家——父親生氣得不言語,只見他從書房裏抱出了一疊信件,撕了再點火焚燒👤。我走近看👨🏻🦼➡️,見信紙上款寫著:觀堂親家有道……”“此事後☞✏️,不再見父親的歡顏,不及一年他投湖自盡了👩🏻🦽。”外人的猜測終究是猜測🍮,唯有至親之人才有機會觀察到王國維赴死之前的細微之處,才可能懂得王國維當時的心境遭遇,其解釋雖過於瑣碎家常,但是卻更突顯真實和真情。
現在來看👋🏿🐣,王國維之死很難說是某一個因素使然🧝,而是多種因素綜合而成🤹🏿♀️。長子病逝、親家失和、國事突變以及文化式微等諸多因素使得這位精於學術而拙於生活的國學大師倍感壓力。在王國維看來,平生之誌尚未實現,人生之願望亦未曾隨心,國家亂於危難之中🙎🏼♀️,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誅心,遂平靜赴死🤢✍️,自沉湖底,義無再辱🀄️,不再苟且於這混沌世界。
陳寅恪曾用“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誌”來形容王國維之死◼️📸,梁漱溟亦曾將他人挽其父梁濟的聯語“忠於清💢,所以忠於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借用在王國維身上。在惺惺相惜之余🏝,陳寅恪和梁漱溟試圖通過王國維之死的個人悲劇來揭示晚清知識分子在近代社會巨大變遷的壓力之下而產生的精神深層的痛楚和悲哀🙋🏿,也揭示了處在新舊之交的晚清知識分子在舊傳統和新思想之間的彷徨與踟躕。
王國維的一生,不通權術👨💼,不善營生🙇🏻♂️,專於學術🍊,砥誌研思🙌🏿,苦心孤詣。如此,始才造就了一代國學大師🪵。
王國維的一生🙋🏿♂️,精通於文史哲諸多領域,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
故而有人感嘆道📟,王國維的離世📈,使國學失去半壁江山🆘。此話並不為過🤽🏿♀️。梁啟超曾贊道🎠:“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郭沫若對王的評價頗為高遠🐍🏋🏻♂️:“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而在伯希和看來:“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胡適和伯希和有類似看法🤦:“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王攸欣對王國維尤為推崇,贊道:“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王國維身後有如此盛譽,更加凸顯王國維在盛年而去的遺憾。作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王國維站在群山之巔,世間未有人可與其爭鋒,更為後人所敬仰和推崇。
王國維死後兩年,由梁思成親自設計碑式以及陳寅恪親自撰寫碑銘的王國維紀念碑屹立於清華園,為後世所敬仰。在碑銘中,陳寅恪稱贊王國維道:“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國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燦爛光輝照亮了後世學人的學術之路,也成為學人修身立命的精神標桿☑️,震爍古今,閃耀華夏💂🏻👂,澤潤後人👨💼。
(作者單位:北京物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