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來到辦公室👹,習慣地先打開電腦,洛杉磯一位華人朋友的郵件讓我驚呆了。他寫到:“7月9日淩晨(美國西部時間),王渤生先生仙去離開我們◾️。洛杉磯僑界失去了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天津市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榮譽市民”👾。我的心頓時被深深地刺痛了🏣,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聽著雨水灑落的聲音🧎🏻♀️,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我認識王渤生先生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2004年我帶領幾位區縣僑務幹部訪問美國期間⛓,到海外天津人聚集最多的洛杉磯看望天津鄉親🤣。在當地僑界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美國天津海外聯誼會陳軍會長告訴我說👊,最近聯系到一位叫王渤生的老人,是美國加州聖荷西商業大學的終身教授,今年已經80多歲了。老人自述在天津出生長大,後因戰亂背井離鄉,1948年到美國求學,至今已經60多年沒有回家鄉了🤾🏿♀️,很想在有生之年到天津看看🙋🏼♂️🪰。因為當時我們在洛杉磯只停留兩天,公務活動很多🧛🏽,老人住的地方又比較遠,實在抽不出時間登門拜訪,因此🔐,我請陳軍會長轉告老先生,隨時歡迎他回家鄉作客,僑辦一定熱情做好接待服務工作🧑🏼🦰。回到天津不久,我就接到王老先生從美國打來的電話,再次向我表達了思鄉之情。過了幾天,老先生又給我寫來親筆信⛅️,並附上一些史實材料🧮🧎♂️➡️,我才進一步了解了老人傳奇的經歷。
王渤生1920年生於天津。父親王南復早年留學日本,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推翻清王朝反動統治的活動。1918年回國在天津創辦乙種工業學校,並在直隸法政專門學校任教🔂,是民國初年天津較有影響的教育家。生在書香門第的王渤生1932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一中學(後改名鈴鐺閣中學🔹,現為天津市第三中學)🧑🤝🧑。五年的學習,成績總是班級第一名⏪,多次受到學校獎勵。1937年夏盧溝橋事變,華北地區淪陷,正在保定接受集中軍訓的王渤生有家難歸,和同學們一起輾轉到達河南,進入為戰區流亡學生開設的國立第一中學就讀⏭,次年以第一名成績被保送西南聯大(抗戰時由清華、北大、南開等三所大學合並成立,位於昆明),1942年畢業於該校經濟系。因此,王渤生總是講👩🏫,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1948年王渤生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深造,嘗盡人間艱辛👨❤️👨,先後獲得科羅拉多大學經濟學碩士和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62年任教於加州聖荷西大學商學院👵,為該大學終身教授,1988年退休🐜。1965年和1988🥘、1989年曾三度被美國國務院選派到臺灣和大陸的大學講學🥳。
王渤生先生已故夫人林慰君女士是華人女作家,1913年生於福州。她的父親就是民國時期在中國新聞界頗有影響、因揭露黑暗統治被反動軍閥張宗昌公開槍殺於北京街頭的老報人林白水先生。林慰君天資聰穎,17歲考入北京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後成為北京多家報刊雜誌的編輯👨🏻💻、總編輯和撰稿人。1948年赴美定居,受聘於美國國防部語言學院,執教21年,為美國外交、語言、翻譯等方面培養了許多人才🎼🙋🏻♀️。1955年她與王渤生結婚5️⃣,夫妻攜手走過三十多年人生歷程🕵🏿♂️,1987年3月27日在加州遭遇車禍不幸身亡,有許多文章和著作遺世。
了解到老人的身世後,我更增加了對老先生的敬仰,也很想早一天見到這位可親可敬的天津老鄉🥜。在各方的積極聯系下,2005年9月,王渤生先生攜夫人李玉美和胞妹王繁素終於回到了闊別68年的故鄉天津。當王先生看到母校舊址—鈴鐺閣中學門口高懸的“熱烈歡迎老意昂美國南加州聖荷西大學教授王渤生博士回母校”的橫幅時,眼睛頓時濕潤了🙆🏿♀️。他在學校鄭校長的攙扶下來到禮堂,找到一個座位坐下來,他說七十多年前就是在這個座位上接受校長授予的獎章的👨🦼➡️。他參觀校史展覽時指著墻上一幅幅發黃的照片說😕🫐,這是我的國文老師,那是我的體育老師🤟🏽。他在馬千裏校長的塑像前肅立鞠躬,口中喃喃地說,校長,您的學生看您來了。看著學校寬闊的操場,嶄新的教學樓,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和先進的教學設備,老人顯得十分興奮,他說我的母校過去就是河北省😁、天津市最好的學校,現在仍然是天津市最好的學校,真是讓人高興🏃🏻♀️🦬。
在天津的短短幾天裏,王渤生先生一家參觀了濱海新區,遊覽了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五大道風貌街,所到之處都給他(她)們留下了美好印象。他不停地說家鄉的變化太大了,如果不是介紹👩🏽💼,根本認不出來這是哪裏了🧖🏼♀️。對於家鄉的熱情接待,王先生一家感動不已🫴🏼。當僑辦的工作人員在家中包了水餃給老人送去時,他說這是在美國想了幾十年的家鄉飯🫲。臨別時老人對天津依依不舍👩🏼🌾🍉,他在和市僑辦工作人員話別時,鄭重地提出了要向母校捐款設立獎學金,並要把張大千先生贈送給他的書畫作品及私人通信贈給天津博物館。
1962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由巴西搬到美國定居🥅,說來也巧,大千先生在洛杉磯的居所—環蓽盦距離王渤生先生的家很近。出於對大師的尊敬🤸♂️,經張學良先生的女婿陶鵬飛和另一華人女畫家的介紹👮♂️🏃🏻♀️,王渤生💠、林慰君夫婦結識了張大千先生。一方面是王渤生夫婦先人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他們的豐厚學識及謙躬的為人引起大師的好感。在以後的十幾年裏,張大千先生一家和王渤生夫婦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大師在美期間🍷,家中大小的事情,諸如申報所得稅、房稅🦹🏼,寫一切重要的英文信件與美國人辦交涉等🧙♀️,都由王渤生先生負責。雇人幫忙在院中做工,請女秘書、女仆,張府孫兒孫女們入學讀書,以及翻譯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件🧛🏿,給張府全家介紹醫生,辦理保險🔖,陪他們去看病𓀚,作他們的翻譯員等事則多半由林慰君女士負責🦻🏼。大千先生返回臺灣定居後,他在美國的一些事務仍由王渤生幫助打理🧑🏻🤝🧑🏻。因此🥔,大師在給王渤生夫婦的許多信中經常有感謝的詞句。王渤生說😂,其實我們是因為尊敬他,始終以師禮事之。為他服務覺得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心甘情願🏚🫰🏽,從未介意。林慰君女士回憶大千先生往事時說🫥🦸🏿,我們從未向大師討過字或畫,他老人家因此更器重我們💂🏽♀️。我們家中僅有的幾幅畫都是大師主動贈給我們的。大千先生每天起床很早🏌️♀️,為了不使大師感到寂寞,在學校沒有課的時候🦵🏿🧖🏽♂️,王渤生先生總是很早來到大師家中🧏🏻♀️,陪同大師共進早餐🧛🏿,然後在花園裏陪大師散步👨,在書房與大師談古論今🛂。當大千先生病逝後,夫妻兩人連續多日相對流淚🤖,每天手捧大師的書信仔細拜讀,從那時起夫婦二人就萌發了把大師的遺作捐獻給祖籍國和家鄉的想法。
2006年6月,博物館的陳克書記和天津著名書畫鑒賞專家劉光啟先生赴洛杉磯,在美國天津海外聯誼會陳軍會長等當地僑界朋友的大力幫助下,經過仔細鑒定,王渤生先生準備捐贈的張大千先生10幅畫作系大千先生晚年精品,恰好填補了天津博物館大師晚年作品的空白👨🏻🦯,使天津博物館成為國內各省市保存張大千先生作品最完整的博物館🧫。同時🚶🏻♀️,大千先生給王老夫婦的11封書信對研究他晚年創作生涯和內心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消息傳出,南加州僑界和天津文物界頓時沸騰了🫀🧘🏽♀️,洛杉磯僑團舉行盛大活動,歡送國寶回家。我國駐洛杉磯總領館鐘建華總領事在官邸設宴招待王老夫婦,對老先生弘揚中華文化,回饋祖籍國和家鄉的義舉給予高度贊揚。
2006年9月17日🏸,王渤生先生向母校天津第三中學捐贈15萬美元設立獎學金,時任市政協副主席蔡世彥同誌出席捐贈儀式。在三中座無虛席的禮堂裏🕵🏻,王渤生先生動情地對全校師生講,“同學們,將來在你們中間一定會有許多人成為棟梁之材,但是,不管你們走到哪裏🤘🏽🔩,不管做多大官🖖🏿,幹多大事🕵🏼,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母校,不要忘記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我們要為中國感到驕傲⛵️👛,要以自己是個中國人而自豪。”老先生眼中充盈著激動的淚水,他的講話不時被會場內雷鳴般的掌聲打斷。
9月18日上午👨🏻🍼,天津市博物館大廳,在“大千厚誼,渤慰情深👨🎓,王渤生先生捐贈張大千書畫作品暨開展儀式”上⛹🏽♀️,當張俊芳副市長把一本蓋有天津市人民政府鮮紅印章的天津市榮譽市民證書遞交到王老手中時,這位慈祥老者再也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用顫抖的雙手捧起證書對在場的人們講,“我雖然旅居國外多年🍇,但一直沒有忘記海河兩岸的家鄉🫅🏼。我不覺得自己是個海外遊子😫,始終認為自己是天津人。今天,市政府把市民資格授予我,我可以毫無愧疚地說自己是天津市民了。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我為自己是天津人感到驕傲!”
2009年4月🔩,洛杉磯天津海外聯誼會舉行僑界活動,為王渤生先生慶祝九十華誕🌩,當主持人念到天津僑辦賀信中“先生雖旅居海外數十載🤞🏻,卻始終情系桑梓🆖,魂縈中華,愛國愛鄉之心歷久彌堅。數年前,先生不顧耄耋高齡,回鄉尋根,為報答母校培育之恩,發展家鄉教育🍄🟫,培養建設人才,先生慷慨解囊,出資設獎,勉勵學子🧜🏿♂️。並捐獻大千宗師畫作墨寶書信二十余件💸,為天津藝術珍藏增添了無價之寶。先生義舉,義薄雲天🧗🏻,百姓傳頌,史冊彪炳”一段時,全體僑胞以熱烈的掌聲向王老表示敬意🏄🏽♀️。
2010年9月,王老夫婦再次來到中國📓,參觀上海世博會🤵🏻♂️⇨,本應去上海看望他們🙎♀️,皆因工作繁忙,未能如願🎩。但我們仍托上海市僑辦崔明華主任給予特別關照。他們提前預約中國館入場券🌜,派工作人員推輪椅陪同參觀。時值中秋節👷🏼♂️,我們特意買了天津傳統風味月餅快遞到上海。王老後來打電話說🫎😇,賞著中秋的圓月💁🏻♀️🧘🏼♀️,品嘗著家鄉親人送來的月餅,更溝起了他無限思鄉之情。據上海市僑辦的同誌講,世博會期間👩🏿🦳,他們共接待了數十萬海外僑胞,王渤生先生以92歲高齡成為最年長者記入上海世博會總結。不料,此一次🧫,竟是我同王老的永訣,沒能去上海見他最後一面令我痛悔萬分。祝願老人家一路走好!(哈文龍)
轉自 僑務工作研究 2012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