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此課可待成追憶

2015-12-04 | 王清溪 | 來源 《中華讀書報》2015年11月18日 |

《西南聯大國文課》,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劉東導讀🐢,譯林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48.00元

無緣親承謦欬🏙,有機會重讀朱自清、聞一多諸先生教授過🔜,楊振寧🤌🏻、鄧稼先等聯大學生聽講過的課本,也算一種心理安慰。

余生也晚🏊🏻‍♀️,沒趕上“大學語文”還稱“大一國文”的年代。作為一門課程,“大一國文”肇始於1904年的癸卯學製,192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大學規程》規定“國文”為大學一年級生“共同必修科目”🎟,“大一”和“國文”遂構成固定詞組💯👳🏻‍♀️。上世紀50年代一度停開,直到1978年逐漸恢復,改頭換面,成為部分高校針對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課“大學語文”🤌🏼🐁。大學我讀的是中文系❌,“大學語文”聞所未聞,中文系一讀好多年,畢業後當老師,教的第一門課就是“大學語文”。起初,對這門課的性質、內容🐤、教法一頭霧水,一年後,我洞若觀火,選擇離開。

既已不在其位➔,拿起這本《西南聯大國文課》,自然意不在取經借鑒,改進教法𓀅,提高教學質量,實在是作為一個讀書人抵擋不了“西南聯大”這塊金字招牌的影響力。那是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身處“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師生們於逆境中弦歌不輟,父兄輩堅韌不拔以國家民族為己任的精神”(宗璞語)令人感佩。

無緣親承謦欬🫒,有機會重讀朱自清🧑🏻‍🎓、聞一多諸先生教授過,楊振寧、鄧稼先等聯大學生聽講過的課本,也算一種心理安慰👎🏿🔩。至於為什麽是“國文”而非其他科目(前些年出版界流行重出民國課本,“國文”占了很大比重🔷,而罕見數理化)✡︎,恐非類似有人調侃每年高考作文題之所以備受關註是因為“除了作文題,其他都看不懂了”,亦不僅是實現汪曾祺的一個心願:“這一本‘大一國文’……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本書頁334)實則“國文”一科對人影響至深,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好的課本輔以良師指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終身受益。

該書原名《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讀者展卷😊,首先面對的是選目。上篇選文言20🧜🏿、中篇選語體16🤙🏻,下篇選古詩44👞,《教育部公布新式標點符號案》存目處理🏊🏿‍♂️。選文特點在汪曾祺《西南聯大中文系》一文中被總結為“京派”,“這一本《大一國文》可以說是一本‘京派國文’”👩🏻‍🎤。

除此之外➿,選目還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無論是文言文中的《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漢書·李陵蘇武傳》《世說新語·新亭對泣》《金石錄後序》《史可法傳》👨🏻‍🦳,還是古詩中的“王於出征,以匡王國”(《詩經·小雅·六月》)👩🏻‍🍳🔲、“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楚辭·九歌·國殤》)、“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陶淵明《詠荊軻》)🌊、“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在在體現出一股凜然正氣和家國之感,慷慨悲歌的大量出現暗含編選者的良苦用心,即希望通過國文教學傳達一種於逆境中弦歌不輟,以國家民族為己任的精神👖,對此讀者當能體會。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材中語體文部分雖少於古代詩文,但也幾乎囊括了當時公認的優秀作家。曾任聯大中文系主任的羅常培說🐖:“當初選錄的時候,很小心地挑選這十幾篇語體文👱🏼‍♂️,無非想培養一點新文學運動裏秀出的嫩芽,讓它慢慢兒地欣欣向榮,不至於因為缺乏灌溉就蔫萎下去🧢🐻。沒想到最近教育部召集的大一國文讀本編訂委員會只選了50篇文言文、4首詩,其中固然經史子集色色俱備🏔,可是把語體文刪得連影兒都沒有了!我認為這不是一件小事✌🏿,這正是新舊文學消長的樞機!”(本書頁322)由此可見出編選者的嘗試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之難能可貴。“他們把反映新文學運動業績的現代文學作品(包括散文、小說、戲劇文學和文學理論)引進大學國文教材,這一做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不僅把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區自‘五四’以後重視白話文的風氣帶到比較封閉保守的西南,同時給教育當局的嚴重復古傾向以巨大的沖擊🍪。”(《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華、南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所謂“教育當局的嚴重復古傾向”☎️,矛頭直指那部《部定大學用書大學國文選》💇🏽‍♂️🥾。自1944年起,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大一國文”必須采用部定教材。關於其“生人不錄”是否就是意在復古,當時即有爭論🚵🏼。堅持自家立場的西南聯大馬上有了應對之策🛸,即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又另編一冊《西南聯合大學大一國文習作參考文選》作為補充教材👱🏼‍♂️,楊振聲主持,並作序《新文學在大學裏》☠️。後來該書更名為《西南聯大語體文示範》,原序改稱《卷頭語》,楊振聲在《卷頭語》中寫道:“讓我們放開眼光到世界文學的場面🚡,以現代人的資格,用現代人的語言,寫現代人的生活……我們選下這本參考小書,內容雖不完備——凡長篇及本校同人作品皆經割愛——卻都是能忠實於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的作品;從這些作品發展開來👩‍🔧,便是修辭立誠的門徑,便是創造中國文學的新途,便是中國文學走上世界文學的大路💁🏽‍♂️。”

這冊由作家書屋1944年發行的《西南聯大語體文示範》選文共13篇🪵,分別為:胡適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節錄)》,魯迅的《狂人日記》《示眾》,徐誌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節錄)》《死城(節錄)》🪫🙆🏽‍♂️,宗白華的《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朱光潛的《文藝與道德》《無言之美》🐔,梁宗岱的《哥德與李白》《詩🧑🏿‍🦰🛀、詩人👍🏼、批評家》✤,謝冰心的《往事(節錄)》🧎‍♀️‍➡️,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以及丁西林的《壓迫》。將其與《西南聯大國文選》相比較,六篇重復🤦🏽‍♀️,新增的七篇中有四篇的作者同於前作,僅有宗白華和梁宗岱兩位作家是初次入選。序中提到“本校同人作品皆經割愛”🥷🏽,也是源自編選《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的傳統,彰顯了聯大學人的自律嚴謹、淡泊名利👩🏼‍💼。

竊以為,重新整理出版西南聯大大一國文課的教材,除了《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還應補上這冊《西南聯大語體文示範》才稱完璧。

說到這裏🏌🏼,自然引出一個問題:《導言》和《版本說明》裏均提到改書名一事,但並未說明原因🪩。校訂者一方面原汁原味地忠實於底本(國家圖書館所藏《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只印課文,沒有註釋👳🏻‍♀️、題解、作者介紹等輔導材料”,另一方面別出心裁地附錄了一組文章,取名《關於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的記憶》✍️,補充了很多背景資料🕴🏻。其中既有任課教師的教案講義,讀此可知朱自清✔️、浦江清、沈從文諸先生究竟如何指導學生(朱自清的《柳宗元〈封建論〉指導大概》旁征博引、洋洋萬言🧍‍♀️,既談思想內容又講寫作技法,篇末還聯系實際👨🏼‍🦲,全文條分縷析、循循善誘);亦有兩任系主任的公開演講,讀此可知教材的編選思路🖌;還有汪曾祺的兩篇回憶文章,讀此可知教學效果和學生感受。

或許校訂者明白👮🏿🤾🏽‍♀️,西南聯大國文課之成功👨‍👨‍👧,並不僅在於教材之編選,其蘊含的價值及對今日的示範意義也非幾篇選文所能涵蓋🙅🏿‍♂️🫳🏿。基於此🏄,我對校訂者的發掘並不滿足。既然書名從《國文選》改稱《國文課》,教材之外少不了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更嚴格一點,還應包括課程定位⛳️、體系結構、課程目標🦌、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師資隊伍、學情分析、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關於這些內容⛔,有心者自然可以翻閱他書尋得(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中關於中國文學系承擔的全校公共課之介紹)🥛,如果略加采摭,附於書後,或更有益於讀者。

茲補一項教員名單👨‍👩‍👧‍👧,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記載,西南聯大國文課“讀本課采用大班講演的方式,由若幹教授每人輪流上課1~2周🕜,選講自己最有心得的名篇佳作”👨🏼‍🍼。此外,還有講師、助教等兼教讀本並負責作文教學。主講者包括楊振聲、朱自清🧔、劉文典、羅常培🚴🏻、羅庸🦸‍♀️🏊🏿、聞一多、魏建功、王力👸、浦江清📜👋🏼、許維遹、余冠英𓀄🙆🏽‍♂️、沈從文🚵🏼‍♀️、唐蘭🌪、陳夢家🧑‍⚕️、李嘉言😐、吳曉鈴👩🏻‍🚀、陶光👰🏼、趙西陸、傅懋勉、孫昌熙💁🏿‍♂️、馬芳若🏂🏼、劉禹昌、趙仲邑、王誌毅、何善周👨🏼‍🚒6️⃣、陳士林🧝🏿、馮鐘芸🎿、彭仲鐸、張清常💂🏿、周定一、彭麗天、李松筠🏋🏽‍♀️、李廣田🧇、詹锳👩🏿‍🦱、楊佩銘、李覲高、張盛祥等。

名單一列出來已足夠震撼,那是一個有大師的時代👩,更難得的是大師們願意教大一,學生們也承認大師、敬仰大師🎃。無論是王希季所雲“我們那個時候進入西南聯大是很幸運的。在大一🛶,教我們的先生都是非常有名的,有的就是大師”,還是方齡貴口中的“極一時之選”,抑或是許淵沖筆下的“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空前絕後的精彩”,與其說是對學者的崇拜,其實更歸因於對文化的熱愛。以前讀《文心》,看到幾個中學生會熱烈地討論一篇叫做《文章病院》的文章;讀《未央歌》,看到小童可以從穿不穿襪子談到盧梭、沙多勃易盎的“回到自然”🕣👨,真有恍如隔世之感。今日的大學生有幾個還願意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那時的學生敢於也有能力在課堂上直言教師的錯誤🧏🏿‍♀️,而教師反而對其更加欣賞,對學生從不吝於“夙慧”“仙骨”的評價。

那是一個還推崇“文之為用🦹🏼‍♀️,恢萬裏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陳立夫《大學一年級國文選本序》)的時代🦎。“大一國文”是西南聯大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共同必修課,計6個學分👨‍✈️,不及格者不得畢業🦯。教材可以自由編選,授課允許自由揮灑👩🏻‍🦽,如此🙇,方能見汪曾祺筆下諸位教授不拘一格的名士風範,於是我們知道劉文典一學期只講了半篇《海賦》🛼,聞一多上課和學生一起抽煙✅🌹,唐蘭講詞的方法是“不講”(詳見《西南聯大中文系》)。

聯大學生的素質本就不錯📀🔂,在自由尚學的氣氛下,先生願意教🩳,學生願意學,教學相長🤸🏻‍♂️,如此,方稱得上文化傳承👩🏽‍🏫。

斯人已逝,此課已成追憶。一篇一章5️⃣🪚,讀此無盡思慕🏃🏻。

時代不同🧑🏼‍🔬、環境有異👩🏼‍🎤,重視的程度、面對的學生都與“大一國文”有別,今日“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遠非一本教材的改革所能解決,根本之道🎇:“盡快把工具性的‘語文’教學,恢復成潛移默化文明價值的‘國文’教學👱🏿‍♀️。”(《導言》頁37)

莫春者,春服既成,師者一人🕵🏻‍♂️,弟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或許是每個老師的理想🙇🏻‍♀️。向每一位追求理想,依然堅守在教學崗位的“大學語文”老師致敬!


相關新聞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書:《聯大八年》

    我面對書桌上的一本《聯大八年》。這本封面殘破,紙張粗糙發黃,印刷拙劣的舊書,卻是我藏書中的珍品。因為這本書聯系著我敬愛的兩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老師聞一多和吳晗還有兩位當年共同學習、共同戰鬥過的同學嚴令武和西奎安。《聯大八年》匯集了國立西南聯大(有人稱之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的一些珍貴的原始史料,它珍藏著我們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跡🧒🏻🦹🏻。1978年秋,我因編輯《聞一多紀念文集》和協助苑興華同誌編輯《吳晗和〈海...

  • 202013.06
  • 132007.11
  • 142022.03

    李蔭遠|“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李蔭遠 1919年公歷6月23日生於成都。1943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曾留校任助教。1947年赴美國遊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因美方禁令不克歸國。直至1956年初始得啟程回京⚠️,同年4月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參加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70歲後逐漸退出科研工作和學報編輯等任務,晚年以文史自娛👩‍🎓。2016 年8月22日辭世🪻。本人不願有遺體告別之類的事,死後不換新衣,不入殯儀館,由太平間直運火化場所。骨灰由大女保存,日後揚棄入海🤷。

  • 042020.12

    陳樂民:我走馬燈似的上了四座大學

    我的“大學生活”四年間上了四座大學(燕京👏🏿、中法🦸‍♀️、清華6️⃣、北大),像走馬燈一樣👂🏿,我算是從北大畢業的,但真正坐在北大的課堂裏沒有多長時間。我念了中國知名度很高的四座大學,但我並不是一個“好學生”📫。說實在的,這不能全怪我。

  • 132019.06

    雷海宗:清華史學的“失蹤者”

    人生有一大事因緣👁🧙🏻‍♀️,雷先生就是為講臺而生的。雷海宗先生的心一直在三尺講臺……

  • 272014.06
  • 172021.06

    中國翻譯界泰鬥許淵沖逝世 享年100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許淵沖先生友人處獲悉🧓🏽,中國翻譯界泰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許淵沖先生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此前報道:翻譯家許淵沖:一生“詩舟”播美,百歲仍是少年來源:新華網客戶端04-18作者🔥:史競男北大暢春園🚭,每至深夜🐯,總有一盞燈亮起。那盞燈,屬於翻譯家許淵沖。它陪伴著他,在一個又一個黑夜🤽🏻‍♀️,徜徉於唐詩宋詞和莎士比亞的世界👩‍👧;它更陪伴著他,以筆為槳撐起生命之舟涉渡時光之海……許淵沖。(...

  • 242008.12
  • 212007.11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