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六位師長和一所大學——我所知道的西南聯大

2007-11-13 |

陳平原

(原載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7-11-12)

編者按:炮火連天中,傲然屹立於西南的聯大,無疑是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跡。七十周年之際,很多人自然“有話要說”,與諸多宏大論述不同,陳平原先生通過他的老師王瑤、季鎮淮、吳宏聰以及他們各自的老師朱自清、聞一多、楊振聲,將個人情懷與歷史考辨結合在一起,觸摸那日漸變得遙遠而神奇的大學。希望在三代師生的視野交匯處,凸顯一所大學所曾經擁有的英姿。

當初的漂泊西南,日後的四海為家,老學生們在“追憶逝水年華”時,將家國情懷、戰爭記憶、青春想象以及“師道”理想糅合在一起,構建起讓後來者驚嘆不已的“聯大神話”。

所有關於西南聯大的追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生活上的艱難”壓不住“精神上的愉悅”。當時也許多有抱怨,今日看來,卻全都成了美好的回憶。  

九年聯大,最讓後來者懷想不已的,很可能正是此逆境中師生“打成一片”,一起經歷苦難,一起探索學問,因而,“又嚴肅,又快活”。這一工作狀態,在我看來,既學術,也精神,乃大學之為大學的理想境界。

1.從“宏大敘事”到“私人記憶”

十年前,借重刊《中古文學史論》之機,我談論“南渡意識”之於這部名著產生的意義:“四十年代漂泊西南的學者們,普遍對六朝史事、思想、文章感興趣,恐怕主要不是因書籍流散或史料缺乏,而是別有幽懷。”七年前,我專門撰文,推介六卷本《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重提陳岱孫對清華大學教授會製度的總結,以及馮友蘭關於西南聯大如何”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的表彰。五年前,我從吳宏聰先生贈我西南聯大照片說起,提及我先後問學的幾位導師均出身西南聯大,這一點對我的學術經歷影響極深。兩年前,我以錢鍾書刻畫“三閭大學”的《圍城》和鹿橋描寫西南聯大的《未央歌》為例,討論抗戰中不同類型的大學想像——現實的以及批判的,理想的以及詩意的。今年四月,春暖花開時節,我在雲南大學做《此情可待成追憶——關於大學生活的追懷與敘述》的專題演說,涉及西南聯大處,我引證了馮友蘭的自述、吳宓的日記、汪曾祺的散文、馮宗璞的小說,還有四位老學生的回憶錄——楊振寧的《讀書教學四十年》、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許淵沖的《追憶逝水年華》以及何兆武的《上學記》等。

十年間,一而再、再而三地談論那早已隱入歷史深處的西南聯大,到底是為什麽,我也說不清。總感覺魂牽夢縈、意猶未盡,有些珍貴的東西藏在那裏,等待你去開掘。近日讀吳宏聰先生《學術自傳·八十自述》(《吳宏聰自選集》),其中有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我認為西南聯大最令人難忘的是學風,最值得珍惜的是師緣。“從19467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結束,學生們自發刊行《聯大八年》,到四十年後的《笳吹弦誦在春城——回憶西南聯大》和《笳吹弦誦情彌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五十周年紀念文集》,關於西南聯大的追憶,始終以“師生情誼”為主軸。的確,大學校園裏,師生永遠是主體;可炮火紛飛中的“傳道授業解惑”,還是另有一番滋味。當初的漂泊西南,日後的四海為家,老學生們在“追憶逝水年華”時,將家國情懷、戰爭記憶、青春想象以及“師道”理想糅合在一起,構建起讓後來者驚嘆不已的“聯大神話”。

西南聯大七十周年,很多人“有話要說”,與諸多高屋建瓴的論述不同,我選擇了“限製敘事”策略——從我先後追隨過的三位“聯大意昂”的眼光中,以及他們對各自師長的追憶裏,觸摸那日漸變得遙遠而神奇的大學。之所以如此拋開大路,另辟蹊徑,最大的理由是,我最初對這所大學感興趣,本就不是緣於專業考量,而是導師們“世說新語”般的閑話。

作為我在中大念碩士和在北大讀博士期間的導師,吳宏聰先生和王瑤先生對我的治學乃至人生道路有很深的影響,這點幾乎不必論證;季鎮淮先生則不一樣,我並沒有真正跟隨他讀過書,可他是我妻子夏曉虹的導師,故也常有拜謁請教的機會。先生1938年考進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2年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是楊振聲和沈從文。先生1934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中國文學系,“七七事變”後輾轉各地,19429月在西南大學正式復學;第二年考入研究院,師從朱自清先生專攻中古文學,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前夕完成畢業論文《魏晉文學思想與文人生活》。先生1937年就讀於長沙臨時大學,後轉入西南聯大中文系,1941年考入研究院,師從聞一多先生,1944年修業期滿,考試及格。先生在西南聯大教書的情況有點特殊,我將另外撰文論述;這裏主要討論的是,季鎮淮(19131997)、王瑤(19141989)、吳宏聰(1918)三位導師是如何飽含深情地談論他們各自的導師聞一多(18991946)、朱自清(18981948)、楊振聲(18911966),並借此呈現他們對西南聯大的想象的。

我當然明白,這樣來談西南聯大,只能是“冰山一角”,可對我以及像我這樣喜歡玩味細節的讀者來說,這顯得更親近,更可信,也更有人情味。

    

2.師生之間與同窗之誼

作為及門弟子,聞、朱去世後,季鎮淮和王瑤分別撰文,追憶、緬懷、表彰先師的功業,可謂不遺余力。除編著《聞朱年譜》,在《來之文錄》和《來之文錄續編》中,季鎮淮還有6篇談論聞一多、6篇談論朱自清的文章。《聞朱年譜》乃合並為編全集而作的《聞一多先生年譜》和《朱自清先生年譜》而成,曾得到了朱自清、浦江清、吳晗、陳夢家等聯大教授的指點,雖因當初資料所限,不免略顯疏闊,但面目清晰,是很好的入門書。王瑤在聞、朱兩位先生去世後,曾多次撰文,後集合而成《念朱自清先生》、《念聞一多先生》這兩篇既包含珍貴史料,又神定氣閑的好文章。

吳宏聰先生1942年在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未讀研究生,而是留在系裏當了一名助教。吳念書時以及工作中,雖也與聞、朱有接觸,但交往畢竟不是很深,故日後談論聞、朱,多采用“論述”而非“追憶”的姿態。在《聞一多的文化觀及其他》的《後記》中,先生談及此書為何如此命名,理由很簡單:“本書收入有關聞一多先生的文章較多。”但此說其實不成立,全書收文十八則,六篇談魯迅,四篇談聞一多,為何不是“魯迅的文化觀及其他”?可見,隱約之中,還是顯示了某種“師承”。先生談聞一多、朱自清的文章,確實不如王、季二位精彩;但其表彰楊振聲之文,若《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楊振聲先生在聯大二三事》、《憶恩師楊振聲先生》等,值得充分重視。因為楊不像聞、朱,一直籠罩在聖潔的光環中,而是多少已被世人遺忘。正是由於蕭乾、孫昌熙、吳宏聰等老學生的再三追憶,楊振聲先生才重新得到學界的關註。

王瑤先生去世,季鎮淮先生撰文《回憶四十年代的王瑤學長》(《王瑤和他的世界》)先生、季先先後去世,吳宏聰先生撰文《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王瑤和他的世界》)、《留在我心中的記憶》(季鎮淮先生紀念集》)。所有這些文章,毫無例外,都從當年西南聯大的生活說起,尤其是如何同堂聽聞、朱等教授講課,那是他們永遠的“共同記憶”。記得先生去世,先生曾寫挽詩,前四句是:“烽火遍華夏,滇南始識荊。感時崇大德,積學繪群英。”

不管是追憶師長,還是悼念同窗,談得最多,談得最好的,都是關於西南聯大的記憶。在這一意義上,六位師長和一所大學,可謂密不可分。在我看來,這裏有私交,但更多的是公誼。無論為人還是為學,師長們均“和而不同”。雖說聞、朱從來相提並論,但兩位先生的性格和才情大有差異,這點學生們看得很清楚。

晚年的先生,盡心竭力地搜羅亡友遺文,去世後,先生曾在他的書桌上發現一張紙條,是入醫院前寫的,告訴大家他又發現了四則先生的遺文,希望將來能編進全集裏。在《念朱自清先生》中,先生稱:“在生前,先生和朱先生的私交並不如一般所想像的那麽深,他對於聞先生《全集》的編纂,照著先生的遺誌來計劃清華中文系的系務,都並不只是為了私誼。”(《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

課余時間,私下裏“品鑒”自己的老師,那是當學生的特權。先生在《回憶朱佩弦自清先生》中,描述當年清華文科研究所的情況:“所有三間正樓房,為大家讀書研究之用,各有一張長方形書桌。我註意先生每日伏在桌子上用功時間最長,先生生活最有規律,每日早起要用雞毛帚打掃幾處,書桌最幹凈,不堆書。聞、朱兩位先生隔一張書桌對面坐,他們看書或寫作之間,亦偶然休息談話。”(《來之文錄》)作為研究生,王、季二位與聞、朱多有接觸,對他們的性情及交誼的了解,當比我們這些只靠書面材料寫文章的來得貼切。在他們看來,一個是“任何小事都不隨便,每樣用具都有一定安排”,另一個則主張“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為真名士”,各有各的風雅。

作為導師,聞、朱又是如何在生活以及學術上關懷學生的呢?不妨先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聞一多全集》第12卷裏的四封書劄說起。19411024,聞一多致信校長梅貽琦,推薦季鎮淮當研究所助教:“君本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國文系,成績卓異,近復投考本校研究院,並以最優成績錄取本所。研究所半時助教一職,以君當之必勝為荷。”(373)1944718,聞一多再次致信梅貽琦,稱季鎮淮研究院畢業初試及格,目前只用助教名義,“一俟正式畢業,則宜升為教員”(389)。另外兩封給梅貽琦的信,則是推薦王瑤接替季鎮淮,作為研究所的半時助教(390頁、396)。這四封信,似乎只是事務性的公文,沒什麽了不起。可先生晚年多次談及,他在聯大念書時,生活十分窘迫,如果不是先生再三給他爭取經費,根本無法念下去。這才讓我們意識到,那位如火如風的大詩人,也有“心細如發”的時候。

至於師生之間學問上的交流,更是讓今人感慨不已。19486月,先生在清華園寓所為《中古文學史論》撰寫《自序》,提及:“在屬稿期間,每一篇寫成後,作者都先請朱佩弦師過目,得到的啟示和指正非常多。已故的聞一多師,也曾給過作者不少的教正。”(《中古文學史論》)將近四十年後,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決定將季鎮淮所撰聞、朱二位先生的“年譜”合刊,先生當即稱:《聞一多先生年譜》經先生“提供資料,並審閱二次,有所指正”,為保存先生“指教手澤和歷史面貌”,重印本不做增刪修改(《〈聞朱年譜〉後記》)

聞一多先生與弟子間的教學相長,或曰“良性互動”,有一個生動的例子。在《“七十二”》一文前面,先生寫了“識語”,稱“這可算作一次‘集體考據’的實例罷”——先是季鎮淮提交讀書報告,導師肯定選題有意思,讓“對漢代思想極感興趣的”何善周參與討論;接下來,三人分頭搜尋資料;最後,由聞一多將文章寫成,“一方面容納了新得的材料,一方面在幾點上作了些進一步的分析”。即便如此,先生還是強調,此文“主要的材料和主要的意見,還是鎮淮的”。(三聯版《聞一多全集》1207)雖有如此“肇始之功”,先生從不將此文入集,對此,弟子夏曉虹有過很好的闡釋:“這段文章因緣感動我的,既有導師對學生的尊重,也有學生對導師的愛戴。今日學界所向往的‘前輩風範’,我想也應該包括這種師生間投緣的默契吧。”(《幾代人的事業——季鎮淮教授談文學史》,《季鎮淮先生紀念集》249)

3. “新文學”教學之披荊斬棘

談聯大教授,聞、朱二位聲名顯赫,可謂“無人不知”,為何我還要添上一個楊振聲呢?大約十年前,我偶然撰文,提及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楊振聲,沒想到吳宏聰先生讀了很激動,再三跟我提及此事,說是公眾以及學界漠視楊振聲先生的貢獻,實在太不應該。這才引起我對這位“五四青年”的真正關註。

作為因火燒趙家樓而被捕的學生之一,楊振聲日後寫了好幾篇談論五四的文章(寫得最好的是刊於19545月《人民文學》上的《回憶五四》),再加上1925年出版小說《玉君》,當時頗受歡迎,學界一般將其作為作家來看待。其實,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楊振聲,1924年歸國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其在現代史上的貢獻,主要是在大學教育——尤其是在清華以及西南聯大時期推動新文學的教學。

當過意昂体育平台教務長、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校長,抗戰時曾任西南聯大常務委員兼秘書長、西南聯大敘永分校主任,抗戰勝利後飛北平接管北京大學,很明顯,先生有相當強的行政能力,但也隨時準備回來教書。我關註的是,其一直推動在大學課堂上講授新文學。

談到新文學之走上大學講堂,我們一般推崇朱自清的工作,尤其是1982王瑤先生主持整理的《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發表後,更是如此。不錯,1929年的春季,朱自清在清華開設“中國新文學研究”課程,是了不起的創舉;可背後的“推手”,其實是文學院長楊振聲。先有先生“領導中國文學系走上一個新的方向”的決心,而後才有先生的新文學課程。照先生的說法:“那時清華國文系與其他大學最不同的一點,是我們註重新舊文學的貫通與中外文學的融會。”(《為追悼朱自清先生講到中國文學系》,《文學雜誌》35期,194810)而這一主張,得到了老同學朱自清的大力支持。很可惜,不久楊振聲就當青島大學校長去了,教授“中國新文學研究”的重任,只能由朱自清獨力承擔。

1931年的《意昂体育平台中國文學系概況》上,系主任朱自清稱:“本系從民國十七年由楊振聲先生主持,他提供一個新的目的,這就是‘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學’。”(《朱自清全集》)作為選修課,朱自清的“新文學研究”,一直到《國立意昂体育平台一覽(19361937年度)》,都還保留著;可“門雖設而常關”,1933年以後,朱先生已意興闌珊,不再開設這門課程。原因是,“當時大學中文系的課程還有著濃厚的尊古之風,所謂許()、鄭()之學仍然是學生入門的向導,文字、聲韻、訓詁之類課程充斥其間,而‘新文學’是沒有地位的。”(《王瑤全集》)

到了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要不要開設“新文學”或“現代文學”課程,依然是個很大的挑戰。聯大校園裏,新文學家不少,個人創作沒問題,作為課程講授則是另一回事。即便是早已聲名遠揚的新詩人聞一多、散文家朱自清,也都對此不感興趣;真正推動西南聯大的現代文學教學的,還是楊振聲先生。

朱自清日記中,常常出現老同學楊振聲(今甫)的名字,借此我們可以印證楊所參加的諸多活動,如組織《文學雜誌》、編撰教科書、設計教學大綱等。19381121朱自清的日記中,有這麽一段:

今甫對中文系很感興趣,他想把創作訓練作為中文系的培養目標之一。但這個計劃不會成功的,他對此提出不少想法,我不願同他爭辯。他想召開一個會議來討論一年級的作文課,我只好同意。(《朱自清全集》)

對於新文學的教學,先生確曾投入很大的精力,可西南聯大時期,他已激流勇退了。這一點,查西南聯大歷年各院系學程表,可以看得很清楚。按照時間順序,聞一多先後開設的課程包括“詩經”、“楚辭”、“爾雅”、“古代神話”、“唐詩”、“周易”、“樂府詩”、“莊子”;朱自清開設的課程有“宋詩”、“陶淵明”(“陶詩”)、“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文學批評”)、“散文研究”、“文辭研究”;至於楊振聲先生,最常開的課程則是“現代中國文學討論及習作”和“現代中國文學”,此外還有“陶謝詩”、“漢魏六朝詩”、“文學概論”、“傳記文學”。由先生介紹到聯大教書的小說家沈從文,早期主要講授“各體文習作”和“中國小說”,19441945年度才接手講“現代中國文學”(參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換句話說,支撐著西南聯大的現代中國文學課程的,是楊振聲先生。

於楊振聲先生講課的策略以及效果,不妨看看以下兩則資料。

1948812,朱自清先生病逝於北平,十二天後,同在北平的楊振聲先生撰寫《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以此特殊方式向老朋友告別。文章不長,但論說精到,很有分寸感,尤其是下面這段話:“最後,我覺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風格。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麽誠懇,謙虛,溫厚,樸素而並不缺乏風趣。對人對事對文章,他一切處理的那末公允,妥當,恰到好處。他文如其人,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腴厚是從平淡出來。”(孫昌熙等編選《楊振聲選集》)這段文字很能代表楊先生文學批評的特色,註重文本細讀,而不是宏觀論述,下判斷時冷靜、準確、細密。

蕭乾在《我的啟老師楊振聲》中,曾談及1929年楊振聲在燕京大學講“現代文學”時的情景:“在班上,先生從來不是照本宣科,而總象是帶領我們在文學花園裏漫步,同我們一道欣賞一朵朵鮮花,他時而指指點點,時而又似在沉吟思索。他都是先從一部代表作講起,然後引導我們去讀作者旁的作品並探討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傾向。”(此文作為“代序”,收入《楊振聲選集》)。這種註重個人品味而不是理論概括的閱讀思路,與他日後編教科書,以及在西南聯大主持“大一國文”,十分吻合。

毫無疑問,這種以鑒賞為主的課程,在講究考據功夫的中文系不會被看好。可學生不一樣,對此課程評價極高。吳宏聰先生這樣描述了先生在西南聯大教“現代中國文學討論及習作”的細節:“他的教學方法是全新的,每次上課都由先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大家討論。……討論後跟著要交習作,討論小說交小說,討論散文交散文,訓練很嚴格,要求也很高,作業批改更詳盡,每次作業都批改得密密麻麻……”(《憶恩師楊振聲先生》,2004319《現代教育報》) “讓大家自由討論,然先生再針對同學討論中提出的問題議論開去,做個總結”,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是美國大學的教學方式。先生留美時學的是教育心理學,不是文學,但如何教書,道理是相通的。或許,正因為念過教育學和心理學,才知道如何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這樣的課並不好上,更何況批改作業時,“有時為了示範,先生還替我們加上幾行”。可惜的是,先生的講稿沒有留下來,我們難以體味其講授“現代中國文學”的精華。

西南聯大教授中,喜歡新文學的不只楊振聲一位;但在我看來,先生的大力提獎以及身體力行,無疑是新文學在大學課程中立定腳跟的關鍵。另一個弟子孫昌熙,在《把中國新文學抬上大學講壇的人--追憶在抗日戰爭期間接受恩師楊振聲(今甫)教授教誨的日子》(《泰安師專學報》19892)中,滿懷激情地寫下這樣一段話:“先生在西南聯大為中國新文學披荊斬棘地開辟道路,或者說'打天下',是勝利的。那標誌,就是新作家群的不斷湧現。”(參見季培剛編著《楊振聲編年事輯初稿》)

4.湘黔滇旅行團的故事

西南聯大歷史上,可歌可泣的人物與事件,實在是太多了。這裏專挑湘黔滇旅行團的故事,是因其最具戲劇性。

北大五十周年校慶時,楊振聲撰寫了《北大在長沙》,其中有曰:“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自長沙徒步至昆明的旅行團了,除女生及身體不適於長途旅行的男生外,學生自願參加者共有二百四十四人。教員方面參加者也有黃鈺生、李繼侗、聞一多、曾昭掄、袁復禮先生。”(《國立北京大學五十周年一覽》)參加旅行的,不只244人,當初的計算有誤;至於教員走完全程的,實際只有聞一多等三位。

先生本人對此非常得意,在1946年的談話《八年的回顧與感想》(際戡筆錄)中曾提及這次旅行,稱途中雖有虛驚,但未遭劫,原因是:“那時候,舉國上下都在抗日的緊張情緒中,窮鄉僻野的老百姓也都知道要打日本,所以沿途並沒有作甚麽宣傳的必要。同人民接近倒是常有的事。但多數人所註意的還是苗區的風俗習慣,服裝,語言,和名勝古跡等。”(三聯版《聞一多全集》3547548)弟子季鎮淮的《聞一多年譜》以及《聞一多先生事略》中,對此次旅行的記載非常詳細,這固然有先生的書信以及馬學良《記聞一多先生在湘西采風二三事》等文章可參閱,但其中許多細節描寫,很可能屬於作者本人的觀察與記憶。因為先生也走在旅行團的隊伍中,而且寫了相當詳細的日記(因沒得到授權,不便轉述或引用)聞一多先生1938312給父母親的信,還有張寄謙編《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創舉--西南聯合大學湘黔滇旅行團記實》所收諸多當年學生的日記及回憶,都提到沅陵遇雪滯留近一周的事,但《聞一多先生年譜》所言“沈從文先生時居沅陵城內,為先生等'設宴洗塵”(季鎮淮《聞朱年譜》35),未見其他記載,很可能是來自傳主的親口講述。

湘黔滇旅行團的這次長途跋涉,歷時68天,途中多有艱險。而聞一多先生312給父母信中,以輕松的口氣談及:“至投宿經驗,尤為別致,六日來惟今日至沅陵有旅館可住,前五日皆在農舍地上鋪稻草過宿,往往與雞鴨犬豕同堂而臥。”430給妻子高孝貞信中,更是興高采烈:“至於沿途所看到的風景之美麗、奇險,各種的花木鳥獸,各種樣式的房屋器具,和各種裝束的人,真是叫我從何說起!途中做日記的人甚多,我卻一個字還沒有寫。十幾年沒畫圖畫,這回卻又打動了興趣,畫了五十幾張寫生畫。打算將來做一篇序,敘述全過程的印象,一起印出來作一紀念。”(見《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創舉》)讀這些書信,很可能以為是太平年代輕松有趣的“遠足”,而難以想像那是“生死抉擇”。據說,楊振聲在隊伍出發時稱:“一多加入旅行團,應該帶一具棺材走。”到了昆明,老友相見,聞一多反唇相譏:“假使這次我真帶了棺材,現在就可以送給你了。”於是彼此大笑一場(參見聞一多1938430給妻子高孝貞信)

對於聞一多等人的千裏跋涉,楊振聲評價極高:“從此他們深入民間,親身接觸各地的風土民情,親眼看見各地的民生疾苦,親手采集各處的科學標本。他們在路上共行一千六百七十一公裏,為時七十三日。於四月二十七日到達昆明。我們在昆明拓東路又以驕傲的眼光去迎接他們。他們都曬得黑光光的,腿肚走粗了,腳皮磨厚了;同時人生的經驗增加了,吃苦的本領加大了,精神也更飽滿了。就這樣的,他們步入了歷史的新頁。”(《北大在長沙》)先生的總結極有道理,此行不僅僅是增加見聞,更重要的是磨煉意誌,走過苦難的大地,理解生活的艱辛,對日後做學問或搞政治,都大有幫助。還有一點就是,行軍途中教授的精彩表現,讓我們深切體會到先生的”少年意氣”,以及善於與青年學生對話與溝通。

王瑤先生曾說過:“先生在聯大,是同學中最受歡迎的教授,這不僅因為他學識淵博和教學有方,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感情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先生關註的,是先生晚年之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我則將此“意象”延伸,作為其性格以及氣質的一個重要特征來把握--善於與年輕人打交道,湘黔滇旅行時如此,昆明街頭演說也一樣。

19467月,聯大學生編輯出版《聯大八年》,此書分“歷史回顧”、“聯大生活”和“聯大教授”三部分。第一部分收聞先生二文,第三部分則包括《聞一多先生死難經過》《聞一多先生最後一次講演》《聞一多先生事略》和《教授介紹》(102)等四篇。你可以想像,西南聯大學生們對於聞一多先生的崇敬。《聞一多先生事略》被朱先生選定,作為1948年開明書店版《聞一多全集》的卷首;而《聞一多先生最後一次講演》則進入中學課本,流傳更加廣泛。

同樣具有“磁性人格”,胡適對教授很有吸引力,而聞一多無疑更適合學生們的口味。“這年頭愈是年青的,愈能識大體,博學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會挑剔小節,正當青年們昂起頭來做人的時候,中年人卻在黑暗的淫威面前屈膝了。究竟是誰應該向誰學習?”(《八年的回顧與感想》)你可以說,聞一多先生此類言論,過於“詩人氣質”,缺乏“政治智慧”;但作為教授,平日裏埋頭書齋,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與學生站在一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導師”。更何況,世界是屬於年青人的,“歷史”也將由昔日的年青人、日後的老專家來撰寫。

5.政治與學術的糾葛

閑來翻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發現第三卷有《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歷屆畢業學生論文題目及導師》(107111),於是突發奇想,想看看我的導師們當年的論文題目。1940年度,季鎮淮沒有撰寫論文,原因是“本年度因轟炸甚烈,圖書疏散下鄉,停作論文一年”;1941年度,吳宏聰完成畢業論文《曹禺研究》,指導教師為楊振聲、沈從文;1942年度,王瑤完成畢業論文《魏晉文論的發展》,指導教師為朱自清、聞一多。同書還有《清華研究院歷屆畢業生論文題目一覽》,其中包括1946年通過的王瑤所撰《魏晉文學思潮與文人生活》(471)

原本以為,當年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差,研究生畢業應該是“因陋就簡”;真沒想到,論文答辯的場面竟是如此“鄭重其事”。在湖北版《聞一多全集》和江蘇版《朱自清全集》中,收入兩封有關王瑤論文考試的書信。先是1946129,時任中文系系主任的聞一多,為王瑤研究生畢業事致函梅貽琦校長和教務長潘光旦,提及定於215舉行初試,初試範圍包括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中國通史。後有194644,導師朱自清給校長及教務長公函,商定“中國文學部研究生王瑤畢業論文考試”事,時間定於本月12日下午3時,地點在辦事處,題目系《魏晉文學思潮與文人生活》,“考試委員除本校中國文學系全體教授外,擬聘請湯錫予、彭仲鐸、馮芝生、吳辰伯四位先生”。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第四卷,當時中文系的教授包括羅庸、羅常培、朱自清、聞一多、王力、楊振聲、浦江清、唐蘭、遊國恩、許維遹、陳夢家十一位;至於另外聘請的考試委員湯用彤是哲學系主任,彭仲鐸是聯大師範學院國文系教授、馮友蘭是文學院長兼哲學系教授、吳晗是歷史系教授。如此龐大、莊嚴、豪華的論文答辯陣容,今天想來,簡直不可思議。

王瑤先生的研究所畢業論文,日後經過改寫,成為一代名著《中古文學史論》。對此,季鎮淮先生很有感慨。在《回憶四十年代的王瑤學長》中,先生談及西南聯大時期的王瑤:“1946年上半年,他在清華研究所繼續寫研究生論文。這時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或在城內,或在東郊的龍頭村、司家營,大概也有人在寫論文,但據我所見,如王瑤學長那樣胸有成竹,那樣有計劃、不急不忙、一篇一篇地在寫,我不知還有什麽人;而寫成之後,能在解放初出版有王瑤所寫《中古文學史論》似的成績,我不知還有什麽人的著作。就這點說,王瑤學長的研究生論文是卓越的,獨高一等的。但當時我是不知道的,沒有聽他誇過口,只見他有信心地在寫。”(《王瑤和他的世界》)先生之所以與眾不同,在聯大師長物質生活艱苦、政治熱情高漲的環境下,仍然堅持著書立說,與導師朱自清的嚴格要求有關。

據清華文科研究所的同學何善周回憶:“先生'課書'很嚴,定期給昭琛指定參考書,限期閱讀,要求作劄記,定期親自答疑,並提出問題令昭琛解答。師徒二人還常對某一個問題交談討論。昭琛在解答問題中時出新意,先生極為贊賞。同時,先生還在聯大為研究生開設專題課,曾有一門課程只昭琛一人修習。先生如同上大班課一樣,站在講桌後面講解(在西南聯大只有陳寅恪先生坐著講課),昭琛坐在講桌前面聽講。師徒相對,先生一直講解兩個小時。(《懷念昭琛》,《王瑤和他的世界》)如此嚴加督導,使得先生在同窗好友中,學問功底比較深厚。

至於這師徒二人一講一記的美妙場景,在季鎮淮先生的筆下,更具戲劇性:

1942年暑假後,先生講授“文辭研究”一門新課程。這是關於古代散文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是研究春秋時代的“行人”之辭和戰國時代的遊說家之辭。聽課學生只有二人,一個是王瑤,原清華中文系的復學生;另一個是我,清華研究生。沒有課本,上課時,朱先生拿著四方的卡片,在黑板上一條一條地抄材料,抄過了再講,講過了又抄,一絲不苟,好像對著許多學生講課一樣。王瑤坐在前面,照抄筆記;我坐在後面,沒抄筆記。(《紀念佩弦師逝世三十周年》,《來之文錄》433)

先生的這段追憶,主要是為了凸顯先生教學態度的認真,而我則從中讀出了兩個學生的不同神情。

熟悉王瑤和季鎮淮兩位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們性格迥異。先生叼著煙鬥,旁若無人地大聲說笑,似乎更得聞一多的神韻;而先生溫文爾雅、沉默寡言,接近朱自清的風格--可要說師承,恰好相反。西南聯大時期的季鎮淮,風華正茂,誌向高遠,這從其聽先生講課時不屑於記筆記可以看出來。先生很愛護學生,師徒之間,更多精神的契合,而不是學業的督促。加上經濟窘迫,先生雖選擇了論文題目《魏晉以前觀人論》,也通過了結業考試,卻未能完成。感憤於聞師的被暗殺,先生回北平後,以筆代槍,借古諷今,撰寫了若幹融魏晉學術與現實人生於一爐的好文章。可就是沒能像王先生那樣集中精力專心著述,將研究生期間的學術積累凝聚成專著,晚年談及此事,先生頗覺遺憾。

先生的這一選擇,其實是受到聞一多先生的影響。在《八年的回憶與感想》中,針對“有些人主張不應該為了暫時的工作而荒廢了永久的事業”,已經像一團火一樣投身現實政治的聞一多,給青年學生這樣的忠告:“暫時的難關通不過,怎能達到那永久的階段呢?而且政治上了軌道,局勢一安定下來,大家自然會回到學術裏來的。”(三聯版《聞一多全集》3549)可實際情況呢?政治遲遲上不了軌道,為正義理想所感召,沖出書齋的熱血青年們,什麽時候能“回到學術裏來”?

在《聞一多先生事略》中,季鎮淮提到,先生晚年“恰像一座火山沖破了禁錮的地殼迸發一個出火口,光焰四射”,在走出書齋,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和雜文之外,還撰寫了《說魚》等多篇專精的學術論文(《來之文錄》)。而這種在政治與學術之間保持強大的張力,像章太炎那樣“提獎光復,未嘗廢學”(《太炎先生自定年譜》),是中國讀書人的理想境界,也是一個高難度的“自選動作”,不是每個人都學得了的。或許,書生報國,有情懷,知進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6.物質與精神之張力

所有關於西南聯大的追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生活上的艱難”壓不住“精神上的愉悅”。當時也許多有抱怨,今日看來,卻全都成了美好的回憶。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蔣夢麟在《西潮》第三十章“大學逃難”中曾說道:“校內許多建築都被炸毀了,其中包括總圖書館的書庫和若幹科學實驗室。聯大的校舍約有三分之一被炸毀,必須盡速再建。但是敵機的轟炸並沒有影響學生的求學精神,他們都能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用功,雖然食物粗劣,生活環境也簡陋不堪。”(《西潮》)西南聯大生活環境之“簡陋不堪”,到底到了什麽程度,幾十年後的回憶文字,其實不及當時的“現場記錄”可靠。讀檔案,看照片,那真是觸目驚心。

抗戰中後期,物價飛漲,聯大教授生活困難,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聞一多的“掛牌治印”。浦江清為此撰寫了“聞一多教授金石潤例”,發起人有梅貽琦、蔣夢麟、馮友蘭、朱自清、楊振聲、沈從文等十二位聯大教授。關於這個故事,還必須補充三條材料,方能顯示出其真正的意義。第一,不僅聞一多治印有“潤例”,聯大教授成立合作社,公開賣文賣字賣圖章,文學院長馮友蘭也被列在賣字的行列--“可是生意不佳,我的賣字始終沒有發市”(《三松堂自序》)。第二,19453月,朱自清等29人聯合提出“文章演講潤例”,要求“稿酬先惠,定時取稿,演講報酬亦須先惠”。第三,同年2月,西南聯大師生發起援助貧病作家募捐,所得款項中,包括聞一多治印義賣款11500元。(參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

“雖然在這樣的艱難危險的情況下,聯大師生對於最後勝利的信心,始終沒有動搖。”(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不妨舉一個例子,中文系教授浦江清,為了不負聯大的期待,長途跋涉,歷時177天,穿越八省,從上海來到了昆明。19451123,星期一,浦江清在朱自清的陪同下,來到清華文科研究所所在的龍頭村。下面這段文字,是他在《西行日記》中對於研究所生活狀況的描述:  

所址僅一鄉間屋,土墻,有樓。中間一間極寬敞,作為研究室,有書十余架,皆清華南運之舊物,先提至滇,未遭川中被毀之劫。書桌八,聞、朱、許、何善周(助教)、朱兆祥(助教)、範寧(研究生)、劉功高(助教,女)、另一哲學系研究生。余來,劉功高搬至樓下。臥室則在兩廂房。聞及其眷屬占其一,朱、許、何占其一,余來乃在室中加一鋪。研究所由一本地人服役並做飯。七八人但吃兩樣菜,一炒蘿蔔,一豆豉,外一湯而已。極清苦。據雲每月包飯費四百元,且由校中貼些茶水費,否則要五百元雲。(《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199)  

在如此艱難環境下,繼續做學問,且大有斬獲,這實在是個奇跡。以人文學科為例,若中文系教授聞一多、朱自清、王力、羅常培,歷史系教授陳寅恪、錢穆、雷海宗、吳晗,哲學系教授湯用彤、馮友蘭、賀麟、金嶽霖,外文系教授馮至等,這一時期均有傳世之作。

西南聯大之值得永遠懷念,除了有形的著述,還有什麽呢?1948年,馮友蘭在《文學雜誌》35期發表《回念朱佩弦先生與聞一多先生》,談及抗戰開始,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建長沙臨時大學:“中國的大學教育,有了最高底表現。那個文學院的學術空氣,我敢說比三校的任何時期都濃厚。教授學生,真是打成一片。……那一段的生活,是又嚴肅,又快活。”我想把這段話略為引申開去--其實,放長眼界,九年聯大,最讓後來者懷想不已的,很可能正是此逆境中師生“打成一片”,一起經歷苦難,一起探索學問,因而,“又嚴肅,又快活”。這一工作狀態,在我看來,既學術,也精神,乃大學之為大學的理想境界。

初刊《新文學史料》19861期的《昆明往事》,開篇處,西南聯大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馮承植,也就是曾被魯迅譽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馮至,以詩人特有的敏感與想象力,寫下了這麽一段激動人心的話:

如果有人問我,“你一生中最懷念的是什麽地方?”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繼續問下去,“在什麽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來又最甜?在什麽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後反而覺得更健康?什麽地方書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讀書更認真?在什麽地方你又教書,又寫作,又忙於油鹽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以一連串地回答:“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昆明。”(《馮至全集》4341)

或許,這段話可以作為無數“聯大人”的心聲來解讀。

2007111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附記:西南聯大的歷史,一般從19379月算起,可正式上課的時間是111;而今年的1125,中山大學中文系將為老系主任、西南聯大意昂吳宏聰先生做九十大壽。作為弟子,我公私兼顧,既談我的導師,也談導師的導師,希望在三代師生的視野交匯處,凸顯一所大學所曾經擁有的英姿。

相關新聞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書:《聯大八年》

    我面對書桌上的一本《聯大八年》。這本封面殘破,紙張粗糙發黃,印刷拙劣的舊書,卻是我藏書中的珍品。因為這本書聯系著我敬愛的兩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老師聞一多和吳晗還有兩位當年共同學習、共同戰鬥過的同學嚴令武和西奎安。《聯大八年》匯集了國立西南聯大(有人稱之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的一些珍貴的原始史料,它珍藏著我們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跡。1978年秋,我因編輯《聞一多紀念文集》和協助苑興華同誌編輯《吳晗和〈海...

  • 082015.01

    一所僅存8年的大學——西南聯大的力量(華商報孫強)

    這是一所已經解體消逝了66年的大學,但她始終存在於很多人的心中——一部分人是曾在這所大學度過了人生最難忘的日子,如今垂垂老矣,卻念念不忘;另一....

  • 052017.07

    李忠:我在西南聯大

    李忠(曾用名李樹藩),天津市人。現年97歲,黨齡71年。1943 年9 月,靠自修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先修班。1944 年秋,升入西南聯大政治學系學習……

  • 202020.05

    從西南聯大看大學的“自由”

    在最近舉行的2020年雲南省“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周昌新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大學的魂,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首先要復興的就是教....

  • 242012.11

    聞一多導師和西南聯大新詩社 ——聞山

    今年紀念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建校70周年。60年前,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大,不僅是昆明民主鬥爭的核心人物,而且是推動中國新詩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理論家。他....

  • 102017.11

    西南聯大的故事

    有關西南聯大的書出版了不少。為什麽懷念西南聯大?學者們從史料研究出發作了分析和解讀;聯大生活是什麽樣的?這從師生自述、回憶以及小說中可以看到。

  • 242012.11

    西南聯大——最具政治活力的大學 (李曦沐)

    今年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紀念西南聯大,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她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留下的精神財富。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滿9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

  • 152012.11

    西南聯大的辦學啟示—潘際鑾

    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三所大學聯合起來,在昆明組建的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日本投降結束,辦學8年。聯大的....

  • 152017.11

    一位老教授的西南聯大記憶

    畢業將近7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仍然記得母校的樣子。泥築的圍墻,鐵皮的屋頂,還有校門上黑底白字的招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112019.09

    趙捷民:回憶西南聯大

    1938年至1940年,我曾在西南聯大歷史系讀書。1940年我從聯大畢業後,又在昆明教書,一直與西南聯大師生有著聯系和接觸,西南聯大的往事深深地印在我....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