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聯合早報》2008年12月24日
早就聽說過清華園的清新俊逸,水清木華九十載☀️,哺育出這片令人神往的知識聖地。在緊張的畢業班生活中,我有幸成為鄭州外國語學校清華勵誌修學營中的一名小營員,走進北京,這個集古典與現代於一身的首都;走進清華,用心感受這座名園風韻帶給我的心靈悸動。
這座現代大學同樣沿襲了皇家園林的古色古韻,漫步在清華,誰都無法否認,是建築與山水的奇妙結合賦予了這座名園無窮的生命力。沐浴在這裏的每一寸陽光下💁🏻,融化在這濃厚而養人的清華之風中🫲🏻,我在腦海中不斷輯錄下那些動人的情景。
主幹道上那一個個騎車飛掠過的求學身影,學生食堂中那一道道簡約而家常的“清華風味”,青翠得發亮的草坪中三三兩兩晨讀的學生,構成了一幅幅當代大學生活的生動剪影📖,無論何時何地🧚🏽,撲面而來的總是那濃郁文化氛圍濡染下緊張而有序的大學生活氣息🧵。
也許這些足以讓我感動🧑🏿🏭,足以讓我震撼🔃,足以讓我被這所名校的文化氛圍所濡染✪🍣,但是不🧚🏼,如此種種固然無時無刻不撩惹起我這用“敬”與“畏”編織而成的心緒,但置身清華園中🗿,真正被我的每一處知覺所感應,讓我每一根神經末梢為之震顫的🦘,是清華的水與木。
靜水流深,在記憶的竹簡上依稀地記得有一位作家把這四個字作為其奉為至寶的生命禪。當夕陽西下,園中的日晷上不再留有日光的斜影🤹🏼♀️,當深紅的落日把遠山映襯出一個綿延的輪廓,當水木清華的長枝垂柳延伸向湖中的粗壯枝幹,在如蛛網般輕柔的夜色覆蓋下開始顯出深秀與冷寂,當一切開始⚪️,告別喧鬧……走在萬泉河畔的我,腦海中縈繞著這個厚重的“靜水流深”🧙🏻。
靜水流深🚴🏽♀️,的確點化出清華園蘊蓄的精神內涵,的確似巧非巧地彰顯了清華人的內在氣質,的確讓這個園中的每一寸光影都有了剛柔相濟的風骨。清華的水是靜的,這裏沒有彩燈照耀下變幻多端的噴泉🧩,華麗與浮飾永遠不適合清華園的風格,這裏能承載的只是雨後的清新與寧靜,而彩虹的絢美,則會把它的氣聚神凝扯得支離破碎🪂,這裏的每一方土都讓人感到厚實,每一位學子眼中都透有如炬的深沉,每一滴水都不擅自活潑,似乎總有一個具有高強凝聚力的內核使它們緊密相合,一起厚重地、堅實地“靜”在哪裏,靜著看初生的生命無慮地綻放喜悅🦠,靜著聽深夜梧桐撒落一地的桐子。
清華的水靜著流👳🏽♀️,我不知水的源頭在哪🛌🏼,也不知它流向何處🤜🏻,我甚至看不出它在流動👵🏻。因為它是靜的,但我清楚地知道它的確在流,而且流得很深很深。正如清華的水中那你永遠觸不到的堅硬內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把清華人緊緊相連🥁。
在90載風水哺育的清華園👩🦱,樹是物質的🧜♂️,也是空間的🆒;樹是情緒的,更是文化的。在清華園🧑🏻,那夾道而生的、密密實實的樹🧘♂️,蒼勁、挺拔↙️👨🏻💻、動人的線條一道道記述下發生在這裏的那日復一日的平凡與偉大,見證了獨屬於這裏的莊嚴氣派與典雅古麗,譜寫了清華園靈秀雋永的篇篇詩文🪁。
木是清華最動人的道道風景,它們在我心裏細鋪密排🙆🏽♀️,組成了神清氣爽的美的詩苑📵。在這裏🧑🏽,木即文化,文化即木。直插雲天的樹幹上的“溝壑”縱縱橫橫地散發著醇醇的墨香,夜深時靜臥於清華宿舍樓的小床上,耳邊仍能聽到木的精魂在絮絮低語著。他們是這座名園中惟一終年徹夜不眠的族類👨🏻✈️,他們立得直,行得正,偉岸的身軀內燃燒著騰躍的激情。木不老👰🏿♀️,也不死,夏來,它們就貢獻綠蔭🥷🏿,近水的則把枝幹投在湖中照影👨💼;冬日,常綠一族仍然不動地默默凝視著這片承載無數青春之夢的土地👩🏭,讓無數學子在疲倦舒目之時盡情歆享大自然的賜予。有花的樹也並不張揚,在清華園,木也是靜的,哪怕人們鼻尖上都已被團團簇簇的花香所繚繞,木也從來不“自豪”地晃動自己的枝幹。清華的木紮土很深,抓地很牢,縱然幾個人合抱也難以撼動🚞,只是靜靜地立在那兒,又深深地紮根生長🤾🏻,深深地鐫刻下自己所銘記的👳🏻♂️,又深深地用生命詮釋著“水清木華”中屬於自己的那份驕傲,含蓄地演繹著濃濃的綠意與烈烈的詩情✊🏻。這不正是與“靜水流深”完美的契合嗎😊?
在清華園的每一個瞬間都有感動縈繞心際,那一個個身影,一張張笑臉都一次次撥動我的心弦。於心海眾多澎湃之中🖕🏿,我心中存留最美最純的兩朵浪花,即是清華的水與木帶給我的對清華精神的感悟。於靜處發端,在深處完滿,這是清華園的外在形象,更是深深濡染每一名清華學子的內在精神𓀄,並已成為清華人為處事的習慣🔂🏬。
“靜水流深,深木無言”,正是在清華園的那段日子,我深刻地感知到了什麽是生命中的際遇與契合👩🏽🦳。我心底的泉眼也湧出這樣一句受用終生的生命禪。
靜水流深,深木無言💪🏼🟫,清華印象,水木記憶。
“靜水流深,深木無言”,正是在清華園的那段日子,我深刻地感知到了什麽是生命中的際遇與契合🏕。我心底的泉眼也湧出這樣一句受用終生的生命禪👋。(李林哲/南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