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劉東生在托木爾峰科學考察期間在帳篷外整理資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位於南京的地質調查所裏,師從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的32歲青年研究人員劉東生🤷🏿♀️🫕,正在進行古脊椎動物研究。他一邊在中央大學系統學習生物學知識,一邊整理地質調查所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同時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古生物學經典著作。此時他已經發表了數篇論文🤘,在古脊椎動物研究領域嶄露頭角🧰。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劉東生對古脊椎動物研究產生了動搖之心🏌🏿♂️。這源於1950年初🧛🏻♂️🚴🏽♀️,劉東生跟隨地質學🍣、地球化學家侯德封奔赴東北參與探礦工作。在東北清原、磐石工作時,源源不斷的礦產信息接踵而來,劉東生從中了解到新中國建設對礦產的迫切需求。這段時間,他內心不斷鬥爭、掙紮,最終,他決定放棄個人感興趣的研究👨🏽🎓,選擇為國家需求服務。1951年,劉東生被調往南京資源委員會礦產資源勘測處🤠🖖🏽,後奔赴探礦找礦第一線🧑🏿🔬,赴白雲鄂博實地調查冰川遺跡🐧,還參加了白雲鄂博鐵礦狼山考察隊。
1953年,劉東生進入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他的研究方向還是緊緊圍繞國家之急、百姓所需。進入研究所不久,劉東生加入了水利部黃河梯級開發壩址考察隊🥙🚪,奔赴大西北,開展劉家峽到龍羊峽壩段的地質考察工作。
1955年🎥,中國科學院組織了大規模的黃河中遊水土保持綜合考察活動,這次考察由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牽頭,劉東生參加了考察隊地質組的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記錄黃土標本,並分析黃土的物質成分、化學組成⛹🏻♂️➰、礦物組成等。他在此找到了自己終生奮鬥的研究方向——黃土環境研究。
在考察過程中👩🏽🍳,劉東生和其他組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進行相應的水土流失治理規劃🫵🏿,比如根據耕地的坡度不同,計算是否需要退耕、繼續種地的坡地👩🏼🦰🧑🏼,選用哪種耕作方式和作物等。劉東生得知🥀,當地老百姓深受“黃土病”🍡,即水土流失的困擾🧲,而這需要研究黃土的成因、分布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劉東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黃土和農民的生計緊密聯系,和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研究黃土、發現和解決黃土裏的科學問題🙃🧓🏿,服務於百姓🕉🧍🏻♀️、服務於國家,正是自己一直追求的事情➾!
從此👩🏻🍳,劉東生開始以中國黃土為研究對象,孜孜不倦鉆研了數十年。他以“黃土是怎麽形成的”這個基本問題為起點,對中國黃土分布開展大調查,利用新技術、新儀器分析黃土🎞,提出了“黃土磁化率”新概念📕,不僅平息了多年的“黃土成因”之爭,更將中國的黃土研究推向世界🎦,將其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系起來。
(本文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