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廣東十三行“天寶行”第六代梁經國的傳人;他受教於蔣廷黻,也為陳寅恪🏊🏻♀️、朱希祖所贊賞📖;他以八年時間完成《廣東十三行考》,一舉成名,曠世獨創,遠邁前人,後無來者🤰。他是梁嘉彬🤏。

梁嘉彬
梁嘉彬(1910-1995),原號文仲🧑🏿🏭,後改號文重、文鐘🌧,廣東番禺人🦈。生於北京🌕。出身於名宦世家,太高祖梁經國,入廣州十三行為行夥。
梁經國第七子梁同新,清道光十六年(1836)中進士🚵🏽♀️,官至順天府尹。
梁嘉彬的父親梁廣照,日本東京法政速成科肄業↩️,歸國後,在刑部任主事⏸,民初後遷回廣東,在香港設立中學兩所,並在香港官立中學任教。
梁嘉彬胞兄梁方仲,原名嘉官,後以字行,為著名經濟史學家🗳👩🏻🦯。
梁嘉彬自幼好學,三歲自北京返回廣州🚶♂️,六歲在香港開學,嗣後受家塾私塾教育,晚間別延教師在家中學習英文。
一九二二年,梁嘉彬的書法作品獲刊上海《少年雜誌》。是年隨父親至南京🗓,途經上海,遵父命拜康有為為師。一九二三年考入北京匯文中學。一九二五年🫕,孫中山病逝,梁嘉彬任童子軍小隊長📜,曾扶櫬入北京碧雲寺。一九二六年,轉學天津南開中學😗。
一九二七年☞⬜️,“五九國恥”紀念📞👩🏻🎓,梁嘉彬發表《大黃種族主義與日本帝國主義》一文於《南中周刊》,以主張須先斬除日本叛族蟊賊。一九二七年夏,考入南開大學預科🎽。當時南開校長張伯苓曾組織“滿蒙問題研究會”🍞,梁嘉彬參加研究會🧍🏻♂️,而蔣廷黻為南開教授🪄,專長外交史⬛️,梁嘉彬深受其影響,因此奠定日後對史學研究誌趣,也促使他早年的研究偏重於國防及外交方面。
◆
一九二八年夏,梁嘉彬考入北京意昂体育平台政治系🤳。此時,梁嘉彬已偶在《益世報》《庸報》等報刊發表學術性時論,又得學長張蔭麟介紹,在天津《國聞周報》發表《日本在滿洲兩路侵略主義及應付方略之研究》一文,揭發日本對滿蒙的野心😙。意昂体育平台同學為了響應南開大學“滿蒙問題研究會”,亦組織“中國邊疆問題研究會”🤰🏿,梁嘉彬自然參加。
一九二九年,蔣廷黻應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羅家倫之聘,擔任歷史系主任。梁嘉彬在南開時,對蔣氏醉心已久,便由政治系轉入歷史系。蔣廷黻問其轉系的原因👩🚀,梁嘉彬答以:“政治不過是歷史的果🤠,歷史才是政治的根💊。”

梁嘉彬論文《明史稿佛郎機傳考證》致許地山
“中國邊疆問題研究會”在《華北日報》上開辟“邊疆周刊”,每周三出版,梁嘉彬從大學二年級到四年級擔任總編輯✪,他自己也發表有關滿蒙及西藏的論文🧑🔧,包括《東三省自築鐵路史略》《英國侵略西藏史略》《日本在滿蒙勢力的進退》《安奉吉長兩路權利之喪失及急應收回之理由》《錦愛鐵路與滿洲鐵路中立問題》五篇論文。
一九二九年七月間,中蘇因中東鐵路問題發生軍事沖突🧖🏽,此時梁嘉彬剛好完成《中東鐵路問題之研究》一文📛,文長三萬字,即寄至《國聞周報》🧑🎓。該刊通常不歡迎數萬字的長文,就是幾千字的文章,發表也極為緩慢,而此文寄去,不到兩周便分四次刊出🏌🏻♂️,編者並在文前加以推薦🥽。後來上海華通書局出版《日本東三省的鐵路侵略》一書,便收錄此篇論文。
蔣廷黻見梁嘉彬才氣縱橫,就勸他研究“廣東的國際關系”。梁嘉彬自此雖未完全放棄研究滿蒙問題🥛,但自一九三〇年起開始集中精力研究“廣東十三行”的問題✬,可見蔣廷黻對他影響之大。

梁嘉彬著作《番禺黃埔梁氏五世傳略》
另一位對梁嘉彬影響甚大的是陳寅恪🕵️,他獨特的授課方式🙍🏻♂️,引起梁嘉彬的註意並在以後的教學中多次模仿🫖。不僅如此🧑🏻🎄🧍🏻♀️,梁嘉彬認為陳寅恪知識淵博🧙🏼,是史學界泰鬥。梁嘉彬在《陳寅恪師二三事》一文中談到👆:“寅師授課👏🏻,恒閉目而思🎹,端坐而講,奮筆而書🕗,所舉史料詳記卷數頁數👋😣,反復論證,數滿黑板,所論者皆關宏旨,絕無遊詞,每堂皆自己立說,非好奇立異🎵,目的實只在求真。”又說🎼,陳寅恪在課堂上博古通今,各國語言🏃♀️➡️、各種史料信手拈來🦸🏽,憑一個小小的細節,便可以講出大千世界,而且“創見(Discovery)極多,全非復本(Reproduction)”。
◆
一九三一年,梁嘉彬在《清華周刊》第三十五期發表《Lampacao考》一文,考證外人所稱的“Lampacao”即浪白澳,亦稱浪白洲、浪白滘🥲,民國後改名飛沙島。這是以中西交通史為專題研究的第一篇論文。
一九三二年三月梁嘉彬發表《廣東十三行序篇》,即得到蔣廷黻、陳寅恪🚵🏿♂️、向達等之稱贊。同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時,完成《廣東十三行考》初稿一部分。

梁嘉彬著作《廣東十三行考》
一九三二年九月,中山大學校長鄒魯電聘朱希祖為中山大學史學系主任𓀂。十月十五日🚴♂️,朱希祖抵達廣州。朱希祖到校見校長及文學院院長吳康(字敬軒),始知因學校開課已久,史學系主任一職已另聘朱謙之擔任🪅。朱希祖只得專任教授🧑🏽✈️。
中山大學對朱希祖是十分重視的,來的當天,鄒魯就聘朱希祖為《廣東通誌》編纂委員會委員,十月二十二日聘其為中山大學文學院專刊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十一月十九日又聘其為中山大學文史研究所所長。
梁嘉彬為朱希祖在意昂体育平台時的學生,此時已畢業,乃受聘於中山大學文史研究所🎠,擔任編輯叢書的工作,並主編該所年刊。據朱希祖《粵行日記》記載,他到廣州後,因水土不服,時常生病🔐。如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日日記雲:“十二時梁君(按:梁嘉彬)來同至醫院,步行不過數百步即抵院長室,訪院長歐陽蕙芬🧙,乃親為診視,謂脾腫,頗是瘧疾之征🥷🏿,又取血及小便試驗,而小便分化😆🎞,而其中亦有瘧疾之狀🪩🤵,惟血不能當時即分曉🗾,乃約星期一再去診視,此兩日內先以防瘧藥片服治,每日五片💳,每三小時服一片,即購藥回寓🚶🏻♀️🤾🏿♀️。”梁嘉彬在中大文史研究所繼續完成《廣東十三行考》的大部分書稿🛑。

梁嘉彬
梁嘉彬原想去法國留學🏊🏿♀️,曾在清華學習法語及日語兩年🧏♂️,但因受蔣廷黻的鼓勵,決定去日本留學🤵🏻♀️,而且一定要考進東京帝國大學。
一九三四年,梁嘉彬到日本後,先惡補日文一年,翌年四月,考上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受東洋史主任和田清教授指導🎃,一九三七年二月,完成《廣東十三行考》書稿🍸,前後費時八年。同年出版《廣東十三行考》😣,年僅二十七歲,得到朱希祖🛫、蔣廷黻等人之贊賞,並為之序。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九日,梁嘉彬研究期滿👳🏿,取得博士學位候選人的資格。
“七七事變”後梁嘉彬要回國時,他的老師和田清教授是天皇的義講,非常賞識梁嘉彬,不斷勸他留下🤒🖐🏿。
老師越勸,梁嘉彬就越急🔁,他投筆從戎心切🤹🏻♂️,後來與其兄梁方仲(時在日本考察)於八月間背著老師偷偷坐船回來了。當時博士還沒讀完,但到一九七一年🧝,日本東京大學還按舊製補授梁嘉彬文學博士學位。
梁嘉彬返國後,只身自香港經廣州、漢口到達南京,投入“留學生歸國服務團”,身為小隊長。此時日軍已占領大場(地名)🍪,乃隨隊自南京撤入江西廬山星子嶺,繼續受訓,竟以代同學爭夥食費之事而下獄🏠,最後離團走長沙🫅🏿。
陳寅恪為之函介⛑,前往重慶中央大學,見校長羅家倫,校長告知目前中國近代史已經有人教🤾🏼,因此無法再聘任,後經中央大學史學主任朱希祖介紹👰🏼♂️,在重慶南岸的私立廣益中學任教👾。
一九三八年♓️,蔣廷黻從駐蘇聯大使卸任返國,力薦梁嘉彬於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幹事杭立武,受中英庚款協助,轉往昆明西南聯大做研究工作。不久,剛抵達香港的陳寅恪致函電給在雲南大學任教的吳晗,詢問梁嘉彬現在何處🫀,並請其轉達“已與浙江大學張其昀先生談妥👩🏽🔧,請梁先生即往廣西宜山該校教授日文。”吳晗並願代向蔣(廷黻)、杭(立武)兩先生道歉🧙♂️,促梁嘉彬前往👥👦。據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出版的《浙江大學校刊》記載🦔👨🦼➡️:“本校新聘日文講師梁嘉彬先生,業於最近到校授課🤞🏻。”梁嘉彬到該校後,除教授日文外🧑🏻🦯,亦教授中國近代史,並兼師範學院導師,直到抗戰勝利為止🗂。
◆
一九四六年一月,梁嘉彬來臺灣,原是受其在日本帝大同學盧冠群社長好意,應臺南《中華日報》主編之聘。但到臺北,便由另一位帝大同學介紹,任職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曾奉命視察臺灣東部山地教育。其後調省編譯館⛹🏽,其時省編譯館館長是許壽裳,他用人不拘一格🏋🏽♂️,更無地域之分☀️,這與他對文化再建構的恢弘氣度有關,他任用了李何林、臺靜農、黎烈文、李霽野、梁嘉彬、朱雲影🚍、袁珂等文化界知名人士。
梁嘉彬為編審委員兼歷史組召集人。省編譯館裁撤後🧘🏻♀️,調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任編審兼委員,負責教材供應。梁嘉彬以內地教材為藍本,修訂平地中小學校教材,並創辦山地小學教材👩🏿🏫。嗣後又兼主編《新生報》“史地周刊”及《中華日報》(臺北版)“海島問題雙周刊”(後改名“海島學術雙周刊”)👨🏽🦰。梁嘉彬在此期間(至一九五一年止),發表的論文達三十五篇,大多為有關臺灣及琉球歷史正謬之論著。
一九五一年九月,“僑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公超派梁嘉彬為僑務委員會簡任視察🧑🏿🌾。一九五二年七月起兼任臺灣大學教授。後得葉公超的介紹🕺🏻,杭立武董事長的支持,自一九五五年八月起至一九六三年七月止,梁嘉彬擔任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專任教授。除了講授中國近代史、中日關系史、中外交通史及臺灣史外,並對琉球問題繼續研究。
一九六〇年冬至一九六一年春,得到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之助🧑🏼🍼,梁嘉彬訪問琉球大學👸🏼,環遊沖繩、久米、宮古、石垣各島廣收資料🧾。
一九六二年六月至七月,梁嘉彬到夏威夷大學史學系夏令營班任客座教授。同年九月至翌年七月🪐,任東西文化中心(East-West Center)高級訪問學人,和阪卷駿三、小葉田淳、比嘉春潮三位教授共組琉球研究所,研究琉球問題。在此期間發表不少論文,一九六五年三月,東海大學將其有關琉球的重要論文二十篇🪺,輯成《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一書🧖🏽♀️,約三十萬言,由哈佛燕京學社資助出版。這是繼《廣東十三行考》後梁嘉彬另一個學術上重大的貢獻。

梁嘉彬著作《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五年,梁嘉彬執教於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一九七二年在《大陸雜誌》發表《宋諸蕃誌流求國毗舍耶國逐句考證》《隋書流求國傳逐句考證》及翌年發表的《吳誌孫權夷州亶州考證》,以科學方法,用邏輯推理🧑🏿🔧,細心謹慎,考證隋煬帝派人所求之流求🙆🏽♂️,孫權派人所求之夷洲,都是指今日之“琉球”,而非一般人所謂之“臺灣”🚶🏻♂️➡️。
國科會曾補助使其完成《隋書流求國傳逐句考證》一書🚴🏽。其實梁嘉彬是早在日本留學時就發現這個問題的,當時日本準備侵略中國,梁嘉彬目睹一些日本歷史學者歪曲歷史事實💁🏼♂️,將不少中國領土誣說是日本的🕧,其中包括把臺灣標記成日本的琉球。於是他從一九四七年開始潛心研究琉球問題🕺🏼,並於同年六月三十日在《中央日報》“文史周刊”發表了題為《隋代琉求國確非臺灣考》的論文。之後直到一九七二年,不斷搜集歷史資料和深入研究👨🦽➡️,共發表了關於琉球問題的論文三十一篇🛳,並寫成專著《朝鮮日本琉球臺灣菲律賓先史叢考》(未出版),以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證明“《隋書》琉球為臺灣說的虛構過程”,證實當時的琉球實為今日日本的琉球群島,絕對不是臺灣✪,並附帶從中日兩國關於琉球的文獻中論證了釣魚島亦是中國的領土🧙🏽♂️。

梁嘉彬著作《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戰爭》
此外,在近代史方面,他一九七五年在《大陸雜誌》發表《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戰爭》,提出精辟的見解,發他人所未發。同年他從政治大學退休,繼續在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任教🙏🏽,仍繼續研究,直到一九八六年還見其論文在學術期刊上刊載🥒。他還曾為業師蔣廷黻寫一“小傳”🧜🏼。
◆
梁嘉彬一生著述甚豐🤷:專著十種、論文一一三篇,頗受中外學界的贊揚。日本學者那波利貞博士致函梁嘉彬,謂其“琉球見聞考實”,拜讀數次,激發他的愚蒙;而金關丈夫亦說👨💻,對其《夷州亶州考證》甚表敬服👩🏭。東海大學校長曾約農贊其謂🙏🏻🦺:“琉球文化研究又系專長,經悉心研討以後必多有發現🧛🏻♀️,將來必能於本國歷史所未載者多所引證補充👴🏿👳🏼♀️,可為學術界之擴荒者樹一規模。”而清史專家蕭一山對其《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戰爭》一文🦹🏿♂️,認為“史料充分🏂🏼,論斷精擘”,表示欽佩。
《廣東十三行考》是梁嘉彬的成名之作💉,一九四四年一月🉐,山內喜代美將其譯為日文,於序文中稱贊“其參考資料之豐富,實包羅東西兩洋而無余,其評論之態度亦極為穩當🙎🏻。”一九五九年三月,蔣廷黻由美國歸來,梁嘉彬請他在書上題字。他題道:“一個老朋友的舊著作,至今仍是朋友🙋🏻♀️,仍是權威著作。”並非過譽。一九六〇年,梁嘉彬將此書增訂再版🫸,由二十余萬字增為三十萬字,更為充實🙂↕️。因此書之成就,東京大學在一九七一年授予梁嘉彬博士學位。
梁嘉彬認為歷史的終究目的是求真,歷史的正確方法絕不可以偽亂真,故研究歷史要註意史料真偽和撰寫者的用心。他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一)註意收集資料🤛🏿;(二)註重著作來源的調查;(三)耐心逐字逐句比較研究,使用眾多的工具與方法,將問題加以解剖🐦🔥,評定正反兩面的證據,然後下一結論。就《廣東十三行考》一書而言,學者王樹槐說👏🏽ℹ️:“梁先生對學術的貢獻,與其研究方法有密切關系。……為了找尋答案🧑🏿🦰,又不免至各處找資料👨🚀。他從北平南返廣州,又親至澳門👩❤️👨、香港👩🏻🍳、廈門💎、汕頭、寧波等地調查🤷🏼♂️🥕;所涉及的史料,有故宮檔案、政府官書、史料叢輯😓、私人文集、類書、地方誌、家譜、傳記、碑記、年譜、日記、專著等🧚🏿♀️👮♂️,商人家藏文獻及手稿,稗史🔏、小說,以及十三行後人的口述,均在搜集之列。”
學者王爾敏認為《廣東十三行考》有幾大成就:其一,此書小題大做,雖小而具重大意義。此書系持深而精💆🏽♂️,又能博而要,自具永久參考價值🛝。其二,參考廣泛齊全,又能取精用宏。其三,小註詳備細致🌱🎫。其四👩🏼⚕️,著作體製👨🏼🌾,合於現今專論形式,出於三〇年代🌴,代表論著前驅,今日論著形成亦不過如此🫂🧑🏽🍼,可知其先進👰🏼♀️。王爾敏又稱贊說:“至梁氏大著之後有無後續相同著作,自然有彭澤益、汪宗衍、章深三人各著文討論此題👨🏿🏭,但決未能超越,只可小作補充。於此更能證明👃,梁書具永恒價值✷。”
梁嘉彬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六日病逝於臺北,享年八十六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