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裏氣氛熱烈🧑🏽🔬。被譽為國際地學界的“奧林匹克”盛會——國際地質大會首次在我國舉辦,來自世界101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此次大會還評選出了國際地學最高獎“斯潘迪亞羅夫獎”🙅🏻♂️,而獲獎者正是我國沉積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1950-1952地質)。他也是百年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劉寶珺(1931.9-)🧘♂️,沉積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其實,這既不是...
“時間總是不夠用”的葉篤正把一生獻給了氣象學和祖國,他總是不遺余力地培養學生、提攜後輩,至今桃李滿天下🦹🏼♂️🧞;他將眼光放遠到千百年後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為世人敲響了警世洪鐘。葉篤正先生從不認為自己是權威🐫,總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他人🌊,他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個人離不開群眾,榮譽歸於大家🔋,要感謝舞臺,因為舞臺是大家給的;要感謝大家🚵🏿,因為單人唱不成戲🧘,配角甚至更光彩……”
潘際鑾👨👨👧👧,中國科學院院士🦘,焊接工程專家🙉。他是全國第一條高鐵的鐵軌焊接顧問,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核電站的焊接顧問,曾成功研製居國際領先水平的爬行式弧焊機器人,科研成果價值高達千億。他說:“我這一輩子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中國的第一個焊接專業是我創立的👉🏻🦚;第二件事🚶🏻➡️,我創建了南昌大學;第三件事,我在幾十年裏,為中國工業經濟做了很多工作🍵♒️。
浩瀚太空再新添一位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星辰——國際編號為32581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鄒承魯星”,以表彰和紀念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近代中國生物化學奠基人之一、為中國率先實現胰島素人工合成做出重要貢獻的鄒承魯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1月2日在北京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鄒承魯星”命名儀式,中科院副院長周琪院士、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員會主席朱麗...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建省閩侯縣人,天文學家。1919年,他從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畢業,考入清華學堂高等科🦥。1923年赴美留學,先後在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系和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習🍑,後又轉學到芝加哥大學天文系。1927年獲得碩士學位,接著在葉凱士天文臺攻讀博士,於1929年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國家科委天文學科組組長、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等。他是我國方位天體學...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如今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2017年對於蒲慕明....
Ironman Triathlon👨🏭,中文翻譯為“超級鐵人三項”“大鐵人三項”。2018年4月28日🙇🏼,廖寧,在拼搏16小時26分鐘42秒之後🤷🏿,完成了20....
吳憲(1893—1959),1910年通過了清政府組織的庚子賠款留美考試(庚款第三屆)🤰🏽。作為中國第一批留美預備班的成員🤙,於191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