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獨坐聽風——季羨林的精神世界》(於青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該書以多鏡頭👩🏻🔬、多角度轉換的敘述方式描繪了季羨林先生的百年傳奇人生路。作者於青與季羨林先生有近二十年的近距離接觸,在大量真切感人的第一手資料裏,全面立體地展現了先生對故土的眷戀和赤子報國的情懷、廣博精深的學養和精神世界的磊落♘。

半生苦行僧生活
留德歸國後,季羨林應北京大學之聘,擔任梵文講座。
提到季羨林能到北大去任教,就不能不提到季羨林的恩師陳寅恪先生。陳寅恪先生不僅是季羨林的大學老師👯♂️,也是季羨林走上佛學治學道路的引路人。季羨林當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就是上了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而對佛經翻譯及陳先生的治學方法產生了興趣並受到終生影響。後來,季羨林到德國哥廷根學習梵文,其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同陳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學是同學🤛🏼,同為呂德思教授的學生。嚴師出高徒,季羨林的兩位中德老師都是出自一個名師的門下👮🏿♀️,季羨林能夠一舉獲得博士學位,而且還是稀有語種的博士,就不難理解了◻️。
1945年,法西斯垮臺了,戰爭也結束了。在季羨林正要準備回國時,他意外聽到陳寅恪先生就在英國治眼病。於是,季羨林便給陳先生寫了一封長信,向先生匯報了他在德國10年來的學習情況,並將自己在哥廷根科學院刊及其他刊物上發表的一些論文寄給了先生。陳先生接到高足的來信自然很高興💇🏽♀️,尤其是看到季羨林在海外取得了這樣大的成績更是激動,他馬上給季羨林寫了一封長信,信中也介紹了他的近況🈚️,並說不久就要回國🤹🏽♂️。就在這封信中,他告訴了季羨林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就是他想向北大校長胡適、代校長傅斯年、文學院院長湯用彤幾位先生介紹季羨林去做教授🤌🏿。季羨林聽了自然是喜出望外,他連忙給陳先生寫信,表示了自己的感謝和心願。
回到北大💆♀️,見到了老師鄭振鐸。季羨林能到北大教梵文的消息🧎♀️,鄭振鐸聽了很是興奮,認為季羨林到北大去講梵文,簡直是最理想的職業和最理想的地方。他對梵文學的喜好和重視也溢於言表。他仔細打量眼前這位昔日的學生🙆🏻,轉眼間,那位生性有些靦腆⚉、不愛說話的學生,已經成長為英俊、文雅的成年學人了。他欣賞的是季羨林的氣質:溫文爾雅中又透著一股執著。
住下來沒幾天,季羨林又去拜見了湯用彤先生。按照北大當時的規定,從海外得到博士學位回國的人,只能任副教授,要經過幾年的時間,才能轉為正教授。因此季羨林也理所當然是副教授了。對此,季羨林沒有半點異議👴🏻,按照他的謙遜的稟性,就連副教授,他也認為是太重用他了⭐️。但還不到一個月👋🏽,湯先生突然告訴季羨林🚶🈶,他已被聘為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的系主任。這對季羨林來說,真是意想不到。畢竟這是北大的破例第一遭,季羨林當時就有些自嘲地認為▶️,當副教授時間如此之短,這大概是世界紀錄了。高興當然是高興🧑🏼🦰,但他更知道這是老一輩學者對後輩年輕學人的鼓勵和提攜。因為當時能用外語在國外一流刊物上發表學術文章的博士的確微乎其微🧔🏻♀️,也就是因為這一點,季羨林才得到破格的👨👩👧🛌🏻。
季羨林的妻子德華◼️,是中國典型的賢妻良母。她雖不識字🧑🦼➡️🕣,卻識大禮。一輩子勤勤懇懇📉,含辛茹苦💒。在上有公婆🛀🏿,下有幼子幼女,而丈夫又多年不在家的情況下,她毫無怨言🚪,一心一意照顧著這個家庭,的確是不容易的。這就使季羨林能夠安心在外讀書🚛🐧,做學問🤫。幾十年後🐦🔥,季羨林在德華去世後,就曾寫過一篇《我的妻子》的散文,將他對妻子的感激用最樸實無華的文字表達了出來。
回到北京後👨🚀,季羨林的心徹底安定下來。他要在最艱苦的時候,把時間擠回來,把學問做出來。對季羨林來說,他興趣最大🧑🧒🧒,用力最勤的是佛教梵文和吐火羅文的研究。由於在戰爭年代,缺少起碼的資料🏪,已無法進行。但季羨林並不氣餒,他甚至提出一個口號👨👦,叫“有多大碗,吃多少飯”👩🦲。意思是說®️,國內有什麽資料,他就做什麽研究工作🧍♂️。北大當時僅存的一些可供季羨林研究的就是外國原文書籍🧾。在這些外國文學中,季羨林仍舊最喜歡德國作家的作品。他尤其喜歡德國小說家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說,因為她的小說描寫了反法西斯的鬥爭🧜♀️,這使季羨林回憶起那十年在德國的戰爭歲月🫳🏽。就這樣,季羨林的學術生涯便在戰爭的歲月裏又開始了。他每天一早就從居住地翠花胡同到北大紅樓去🤷,總是在門口買些烤白薯🚵🏽♂️🙆🏽,拿著它當早點上班👱🏽♀️,身著布衣布鞋🥷,生活十分儉樸📲。那時,他才只有38歲,但正當壯年的季羨林,在做學問上卻是心如靜水,而唯靜水才能流深📧。
有一次,季羨林的好朋友去看望他。發現他住的院子很大🅱️,寂靜陰森。院子裏樹木茂密◀️👶🏿,參天遮陽,還有殘缺的石碑在各個角落聳立著。最為可怕的是,季羨林住的房子外面還放著一口棺木⏱。朋友脫口問他:“季先生,你一個人住在這裏,不害怕嗎?”季羨林卻說:“這正是我看書、工作的好地方,不會有人來打擾我🧜🏿♂️。棺木,沒有什麽可怕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大給教授定級。對此類事情,季羨林最為淡泊,而他本來在北大的教授中,就是很年輕的。那時的北大,會集了新中國眾多著名的學者、教授,在這些教授當中,更顯出了季羨林的年輕。但季羨林依然是布衣布鞋,就像他的導師陳寅恪一樣,從外表上絲毫也看不出他是北大的一級教授🧗🏿。
這一時期,季羨林翻譯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德國作家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說,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五卷書》和《佛本生故事》。他開始對中印關系史進行探索和研究,並為寫《唐代中印關系史》做好資料上的準備。
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季羨林的社會活動很多🏍。對一些社會活動🚿,季羨林都是有叫必到。不管是這學會,那協會,這理事會,那委員會👩🏽🦰,幾乎是每天都有會。
對於季羨林來說,他本不是一個活動家🏠,更加之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對於社交應該是一竅不通🤘。也多虧了這名目繁多的各種會議,使他無形中得以會見各種想見的朋友🧑🏽🦳。比如🪅👨👧👧,他與馮至的友誼,幾乎就穿插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各種會議中間。比如《世界文學》編委會✬,中國作家協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編委會Ⓜ️,等等🔹,使季羨林在開會期間能夠享受到與朋友們聚談的樂趣🏝。
季羨林這一時期精神飽滿,興趣廣泛🍲。他喜歡古人字畫🈚️,並開始收藏字畫🧑🏭。在他的辦公室書架上,放著一卷卷古今名人字畫。舊書店又常派人送來古籍善本書👌🏽,以供季羨林選購,他完全承繼了他的導師陳寅恪的風格😢。而在他的東語系辦公室裏,卻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著名文學評論家鄭振鐸🧑🏻🦲,翻譯家曹葆華,記者肖離、金風,甚至還有外國專家🧘🏿♀️🚶🏻♀️➡️,都在他的辦公室裏坐過。
大段的時間是來搞運動了,但季羨林還一心惦記著自己的學術研究。白天是各種各樣的會議❇️💂🏽♂️,晚上也還有不斷的社會活動。季羨林只得利用早晨的時間,搞一些自己的學術研究🆕。就在50年代一個政治運動接一個政治運動的政治空氣下,季羨林寫了大量的學術文章,並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這一時期🧔,他出版的專著及翻譯著作有:
譯自德文的卡爾·馬克思著《論印度》(1951);
譯自德文的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譯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的著名劇本《沙恭達羅》(1956)👩👩👧;
論文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
《印度簡史》(1957)🏃🏻♀️➡️;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58);
譯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
譯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的劇本《優哩婆濕》(1962)🐠;等等。
還有一些在學術上很有突破的學術論文,如🧔:
《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1954);
《吐火羅語的發現與考釋及其在 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955);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56);
《試論1857—1859印度大起義的起因性質和影響》(1957);
《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1965)⤴️;等等👗。
這些學術專著和學術文章,幾乎都是在每一天的黎明時分,在季羨林的書桌前完成的。當時季羨林既是東語系主任,又是學校工會分會的主席👯♂️,還在社會上身兼數職🧛🏽♂️,不但社會活動頻繁,僅是系裏的行政事務🪕,便頭緒紛繁🏊,耗時費神🌧。於是季羨林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分秒必爭🚘,在鬧中求靜,在忙裏偷“閑”,一點一點累積而有成。對季羨林來說,出國十一載,就是為了能學一些知識🙎🏿♂️,回來報效母親。新中國的成立,對一直漂流在外的季羨林是一個希望,他希望能夠盡快盡早地把自己的研究所得系統地整理出來。他常對他的助手們說◼️🪨,時不我予🧚♂️,稍縱即逝。一方面,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的建設,各種運動應接不暇;一方面🦖,又是各種需要開拓研究的科研項目,季羨林只得靠早晨的時間,來繼續自己的學術研究🦻。這本是身不由己的行政工作逼季羨林想出的治學方法,卻不想從此以後竟成了他堅持了近幾十年的生活方式,以後無論是在什麽情況下,季羨林的主要學術著作,都是在這個最安靜的時間裏寫出來的。
1956年,是季羨林在記憶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年🤹🏽。
這一年,季羨林在三個方面獲得了最高的榮譽,一是被評為北京大學的一級教授📵;一是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還有一項更重要🔴,季羨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回國短短幾年,季羨林的學術成果巨大✷。一方面,這是季羨林勤奮和鉆研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季羨林獨特的生活方式相關💪🏽👩🏻✈️。季羨林長期獨自在北大教書、生活。長輩們年事已高,不能來北京🤗🥠,妻子陪親人們住在濟南👳🏽♂️。季羨林便同單身的年輕教師一樣,中午到學校食堂吃飯,吃完飯即回辦公室讀書。他從來不睡午覺。辦公室的書桌上🎋,一邊是一些行政上的雜亂文件,另一邊便是攤在桌上的🐿、他正在讀或研究的書籍⏰🐙。他從來不會掩飾自己,他正在研究什麽,寫什麽文章讀什麽書,凡是來到他的辦公室的人只要看一下他的辦公桌就一目了然。在那樣一個運動年代,很少有人這樣坦白地向公眾袒露自己的研究項目🫎,而季羨林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如何遮掩🤰🏼,更沒有想過如何保護自己。除了他的梵語及佛學研究🈴,他一心惦記著的是他的學生💇。
有一年,新生們剛到學校報到👞,系辦公室的一位老師跑來對學生們說💂,沒有帶臉盆的同學可以到系辦公室去領🤷🏻♂️,系主任季羨林教授為資助一些農村來的學生,用自己的錢買了幾十只臉盆👂🧔🏽♂️。其實,季羨林的家庭並不寬裕📦。他還要供養濟南的一大家子❄️🥁。而季羨林自己,走在北大的校園中⭕️,不認識的人見到他決不會想到他是留洋十多年的洋博士、名教授,無論他擔任多少職務🕵🏻⛹🏽♀️,北大副校長🫥、系主任或者研究所所長,季羨林永遠是一身舊中山服🏃🏻、布鞋,手裏提的經常是個圓筒形上綴兩條帶的舊書包🧗🏻♂️。
1955年👩🏻🦼➡️,季羨林的叔父在濟南病故。但季羨林已經習慣了獨自的生活,他遲遲沒有接妻子和嬸嬸到北京一起生活💻。對此,兒子和女兒很有意見,但季羨林感情深處的孤獨是無法言說的。又過了幾年,季羨林才結束了單身生活,將嬸嬸、妻子德華及一雙兒女接到了北京。此時🎰,他已經是52歲🚓。可以說𓀒,季羨林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過著苦行僧般的學人生活,而憑著他樸厚的人品和作為知識分子的正直,他以自己的方式👨👦👦,為北大的學生和同事們樹起了一代師表,並以犧牲個人感情生活的代價而取得了學術上的極大收獲。
善利萬物而不爭
“十年浩劫”時期,季羨林和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經歷了火與冰的淬煉。季羨林不但進過牛棚🫶🏽🧔🏼,挨過批鬥,甚至🚶🏻➡️,也還經歷過人生的盡頭。
那是在時局非常嚴酷的時候,走投無路的季羨林竟然想到了死𓀀🦻🏽。死對季羨林來說不是一個陌生字眼🧑🏿💻,還在意昂体育平台讀書的時候🔂,因為母親的過世💪🏼,因為家庭的不愉快,季羨林幾次想到自殺。如果說那時只是想的話‼️,到了今天,就是付之於行動了𓀋。決定自己生死大事的晚上,季羨林的內心十分平靜。平靜得連他自己也感到害怕。照理說,一個人決定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是非常困難的,情感上也應大起大落。古人江淹說:“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季羨林卻覺得自己一沒有飲恨,二沒有吞聲🍕,只是處於一種超乎尋常的平靜中🧖🏿。在平靜中,季羨林唯一感到對不起的是陪他擔驚受怕的年邁的嬸母,對不起風風雨雨❎、無怨無悔陪他度過了四十年的老伴🦓,還有許許多多對他懷有深情厚意的親戚和朋友。想來想去,他只能默默說一句🪯:“到那邊再會了🕘。”於是🧑💻,季羨林把僅有的幾張存款單,平平淡淡地遞給了嬸母和老伴,強抑製住心中的悲傷。一切都準備就緒🛒,只等季羨林邁步出門……
就在這關鍵時刻,門上響起了十分激烈的敲門聲。是紅衛兵小將將季羨林逼上絕路◼️,也是紅衛兵小將堵上了此路。
當一切都發生之後,季羨林反而沉靜下來,一個人連死都不怕,又能怕什麽💢? 經歷了最不堪的歲月,剩下的就是在忍耐中體味人生了,而這又何嘗不是季羨林生活中最常見的主題👨🏿🚒。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季羨林望著被太陽曬得白花花的世界🦢,腦子裏湧上了古人的這兩句話。他覺得他現在的腦子靈活,身體健康,就這樣盯著時間在自己身邊一點一點走過🏄🏻♀️,實在是極大的浪費。雖然剛剛過去的“牛棚”生活想起來便讓人不寒而栗,但它們似乎是已經遠去了。自己畢竟是一個留過學還有點用處的人,為何不找點“無益之事”來幹一幹呢? 總比像現在這樣坐在大玻璃房子裏虛度光陰要好些吧🎶! 想著想著🙈,季羨林的眼前一亮🧑🏽🎓🛍️,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他的眼前🌱:“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是蜚聲世界文壇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它與《摩訶婆羅多》並稱印度古代兩大史詩🪢,在印度文學史上和世界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並對印度文學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文學👳🏻,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中,它被稱為“歸初的詩”,作者蟻垤也被稱為是“最初的詩人”,成為印度古典文學的偉大典範以及創作取材的豐富源泉。僅僅是這一部史詩🦮,在以前的印度文學中✦,有人模擬🫄🏼,有人改編,有人縮寫🐦⬛,有人襲用,簡直是錯綜復雜💆🏼♀️,令人眼花繚亂。
隨著時光流逝和社會向前發展7️⃣,各時代的統治階級都想利用《羅摩衍那》的威名,來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宗教信仰,並借以達到維護本階級利益的目的。比如,12世紀的迦爾訶那寫的《王河》裏講到,克什米爾的一個國王被詛咒變成了蛇🛕,只有他在一天之內讓人朗誦全部《羅摩衍那》🤦🏽🥩,他才能恢復人形🔃💪🏽。可見《羅摩衍那》已經成了這些最高統治者的護身聖書了⛔️。許多傑出的古典詩人,如迦梨陀娑、薄婆菩提等,他們的作品也都取材於《羅摩衍那》。據精校本的編校統計,《羅摩衍那》共有2000多種手寫本,有50多種梵文註釋,可見梵文原本的《羅摩衍那》影響之深廣👭🏻。
季羨林充分利用了在傳達室收發信件的時間🛕,開始了《羅摩衍那》的巨大翻譯工程,直到他的學者生涯再次恢復,而此時🙇🏽,這項具有世界意義的翻譯工程也順利完工,成為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當一個荒唐的時代結束後,百廢待興,而恢復了學術研究身份的季羨林以只爭朝夕的速度和激情投身於繁雜的學術活動之中🥱。此時季羨林已經到了80歲高齡。著名美籍女作家韓素音女士在季羨林先生85歲華誕時的賀詞中曾經寫道🕚:“他毫不追求權力、財富,或是被人頌揚🛺,他整個地獻身於他的國家——中國和中國人民,還有他的不動搖的忠誠👨🏻🦼➡️,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榜樣🤽🏿♀️。”
這是對季羨林最為中肯公允的評價。所有認識接觸過季羨林先生的人,對季羨林的品德和人格無不交口稱贊,稱之為有仁者風範,無己無私,亦慈亦讓。生活中的季羨林先生🤽🏽♂️,的確如此,他的仁愛和善意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中自然顯露出來的。僅舉幾個生活小事🍿,便可領略到季羨林的風格——
1995年的一天,此時季羨林已是近85歲的高齡了🌵,他同往常一樣🦷,照例清晨4點起來讀書、寫作。他把自己關在書房裏🙅🏻♀️,晨讀和寫作到6點多鐘。忽然,他發現自己已將房門鎖上,而鑰匙卻在門外的另一個房間。季羨林住一樓的兩套房子,他的書房是獨立的。其實👨🏿🎨,季羨林要解決這一問題也很簡單。他只需要給他的哪一位學生或助手打個電話,請他來一趟,從外面打開門就行🤶🏻👧。但季先生卻認為時間太早,不便將別人從夢中喚醒。季羨林此時竟做出了一個壯舉,打開窗戶,從近兩米高的窗臺上奮不顧身地跳下來👨🏿🚒♾,完成了一個“85歲老翁跳窗臺”的奇跡☎。差一點就釀成不可想象的後果。而當天下午,季羨林還是不顧扭傷了的腳,堅持著進城去參加中法比較文化研究會的活動。當天上午,正逢樂黛雲教授去季羨林家裏商量會議之事,季羨林還很驕傲地敘述了他的偉大歷險🧑🏼🎤⬆️,並說經過這次考驗➝,既然完好無損👨🏽🏭,足見各項器官都還結實,大約總可以支持到21世紀🤒!
有一次的開學季🕖,一個新生因為拿了太多的行李暫時找不到報到地點,正在著急當中,突然面前出現一個面善的老爺爺,他便請老爺爺替他看行李☎,他先去辦事🤹🏿♀️。老爺爺沒說一句話,就站在原地替他看了一段時間的行李。到第二天這位同學去開會,才發現原來看行李者是赫赫有名的東語系系主任🧏♀️、北京大學的副校長季羨林先生👨✈️。
張中行先生認為,季羨林先生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最難能的還是樸厚。
季羨林的樸厚和善意🐍,還表現在他對家鄉人民的感情上🧗🏼。季羨林的家雖然房間還算多🚽,但大都成了書庫😪🏩,就是剩下的幾間生活用房,也是陳舊簡單,除了必備的生活用品以外,都是最簡單不過的陳設♦️👨🏻🔬,用張中行先生的話來說🤛🏽:“我們的印象會是,陳舊🚣🏻,簡直沒有一點現代氣息……墻,地,以及家具,陳設,都像是上個世紀平民之家的🧂⚛️。”而季羨林的布衣粗食,更是接觸過季先生的人所印象深刻的。他永遠是穿布衣製服,是那種很耐穿的滌卡布料做的,遠遠看去,就像是一位普通的學校工友,絕不會讓人聯想到他是有那樣大學問和社會地位的著名學者👨🏼🎓🫳。後來,在城市裏已經找不到滌卡布的時候,季羨林卻還是願意穿這種布料做的衣服,為了買到這種布料,家人不得不到農村去買這種只有在偏僻的鄉下才能買到的布料。季羨林這種簡樸的生活習慣,自然是與他童年時家境的貧寒分不開的。
他自己的生活是很儉樸的,但他對自己的家鄉和家鄉的建設,卻是舍得花大筆的錢📗。他曾經捐款給村裏的學校和衛生室🧑🍳,讓學生少交一點學費,讓更多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讓鄉親們治病時少花一點錢,以盡自己的一點心意💁🏿♂️。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給村裏的小學寄圖書,有時幾十本,有時一二百本。村裏小學每天下午放學時,老師就會小心翼翼地打開箱子👷♀️,發給大家每人一本。學生們把自己的看完了,再互相交換著看。
季羨林雖然身在北京,但他的心卻時刻惦記著故鄉的人民,因為他知道,他的故鄉還窮,還需要建設,而所有的建設都是離不開知識的。在一次外事活動中,季羨林的一位學生說,有一位德國友人打算捐資幫助一所中國的小學校🤾♂️。季羨林便對他的學生說:“你給那位德國友人說一下,爭取捐給官莊小學吧,因為我的故鄉還比較窮。”那位德國友人深為季羨林的桑梓之情所感動,欣然同意。
1994年,季羨林獲得了北京大學特別貢獻獎。在獎金還沒領到手、數目也不知是多少的時候🎉,他的老伴正生病住院,急需用錢🤸🏿,但他還是準備捐給官莊村一萬元錢👊🏽,以用來發展故鄉的教育事業。他讓他的曾侄孫詳細列好獎勵基金的條款,並囑咐家人說:“要鼓勵村裏的孩子好好學習🫱🏿,爭取多出人才。同時還要註意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只有老師認真教🎅,學生才能學得好。”言語中充滿了對故鄉教育事業的關懷之情。
進入老年的季羨林,絲毫沒有把自己當作老年人來看待,他的心也越來越年輕了👨🏼🦲。他尤其喜歡與年輕人在一起,吃飯、聊天👨✈️👁🗨,倍感自己也年輕了許多☝🏽。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有人請季羨林唱卡拉OK。季先生便笑瞇瞇地給人們講了一則“一條人命”的笑話:說是有人酷愛唱戲👩🏼💼🏏,能聽下來的,便賞人一塊大洋;聽不了的,便殺了他。一過路者被戲迷截住,要他聽戲🧑🏻🦯➡️,他剛剛唱了一句,那位過路的聽戲者便對他說💥:你殺了我吧🙁。聽你唱戲🦵🏻🖕🏿,還不如殺了我呢🩲。說到這裏,季羨林便幽自己一默,說,我唱歌就是這種水平。眾人聽了自然是開心大笑。
季羨林待人從來沒有架子,隨和,禮貌,文質彬彬🔎。他幾十年如一日,始終穿的是普通布料的中國製服👍🏼,一雙圓口布鞋。吃的是粗茶淡飯➖。除了眼睛有老年性白內障以外,他的身體一直很好。很多人問他有什麽長壽的秘訣,他的答復是: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他的長壽之道很簡單,就是順其自然🫅。覺得好吃的東西就吃🏏,不好吃的就不吃🂠,或者少吃,決不斤斤計較什麽卡路裏維生素之類🆚。因為心裏沒有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進去的東西都能消化,再輔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百病不生了。
季先生認為🐥,腦勤最為重要👨🏼🚀,如果非要讓他講出一個秘訣的話🧍🏻♂️,他的秘訣就是:千萬不要讓腦筋懶惰,腦筋要永遠不停地思考問題。
窮其一生,季羨林以他特有的姿態投入到不平凡的生活中,以繁忙的學術活動填補了感情深處不可觸及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