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王眾托院士🖕🏿:埋頭創新 不刻意追問成果大小

2016-05-09 | 口述 王眾托 整理 張平媛 王增強 | 來源 《中國教育報》2015年5月9日 |

名片 王眾托 著名系統工程與管理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系統工程學科研究與學位製度創建人之一𓀐。1998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01年🛴,成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成立後首批增選的院士🐏。2014年,獲得中國系統工程學界的最高獎項——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科學技術獎終身成就獎。

大學階段對青年人至關重要,我正是在大學的關鍵時期,從老師那裏逐步學到了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年教我們水力學的老師不只教計算明渠、暗渠的經驗公式,還從流體力學的觀點來講課。他以軸在軸承中的運動分析為例🤽🏽,運用基本理論條分縷析,最後的結果令我覺得很驚奇:軸和軸承不是直接摩擦的,它們之間由一層薄薄的油膜將軸托起來🪨,而且軸和軸承不同心,這簡直令我不敢相信。老師這時不但是在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演示對問題的分析方法🧗‍♂️,註重介紹如何將抽象理論應用於實踐,來揭示客觀世界的科學奧秘🧝🏻‍♂️。時至今日,回憶起來仍對老師充滿感激。

我覺得教學可分為三個層次𓀜:

第一,知識的傳授。基礎知識傳授要講求方法🤸🏻,不能照本宣科,要結合自身體會讓學生理解🧏🏽。大學生畢業後的發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學時打下的基礎和培養的自學能力✝️。打好基礎並掌握方法易接受新事物🛍️,就不怕轉行,而且還善於抓住新機遇,特別是現在交叉學科的發展更需要深厚的基礎。我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親身經歷過祖國工業從電氣化👫🏼、自動化向數字化、信息化的轉變,直到網絡化、智能化的升級,曾兩次轉行,但憑著自己比較廣泛的基礎知識和自學能力很快適應了工作變動💂🏽‍♂️。

第二,方法的傳授。老師講授中滲透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久而久之便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學生而言👨🏼‍🎓,成績好和能力強並非對等。成績固然重要,但不能用蒼白的分數衡量學生能力👩🏻‍🦽‍➡️,學生自己要意識到運用知識能力之重要性,在如今知識迅速更新的信息時代,提高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培育批判性思維很有必要👰🏼‍♀️。

第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這要求老師有創造激情🕵️‍♂️,要對學科有深厚的感情。課堂上最佳教與學的狀態是🍛,老師的激情與學生的思想融匯一體📱。1998年在矽谷與過去的學生聚會時🎊,他們滿懷深情地回憶道:“聽王老師講課簡直是一種享受”。記憶中的實例👩‍⚖️,現在想來還令人激動不已。

上世紀80年代😶‍🌫️,我擔任國際系統分析研究所中方負責人主持國際合作項目時🏹,曾把東方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先進科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復雜社會經濟問題決策的創新嘗試。人類歷史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湧現出許多新的需求😔,為了改變現狀,就需要在思維方式、學習方法上創新🌳😨。

當前大學校園正逐漸形成全員性創新氛圍,但許多學生一時不知從何做起。這就要求大學在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註重創新基礎的奠定。學生參加創新活動,不應以成果大小為主而要以培養創新意識為重,敢於質疑👮🏻‍♂️,敢於發揮想象力,不斷挖掘大腦潛力🥓,提升創造力👍。

此外,要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文🛸、經濟🪼、社會等學科知識對理工科學生一樣有幫助。大學生要多讀書,開闊眼界,訓練思考與表達能力,同時也要培養生活情趣。

【對話】

機械工程學院本科生 李洋🌥:現在很多學生畢業後,都不一定能從事與專業對口的工作👶🏽,老師您是怎樣順利地實現兩次轉行的?

王眾托:我從控製轉到系統工程,又從工程技術轉到工程管理🐅,一方面是形勢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性格使然,我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心🧑‍🎄。我是在教學與科研實踐中依靠自學和參加工程科研實踐的方式積累知識。背後支撐我的🔦⭕️,是通過建立和運用新學科改變祖國落後面貌的信念和對掌握新知識的渴望😻,這當然需要艱苦的學習和在實踐中積累🙆🏿‍♂️,尤其善於反思和總結失敗經驗✒️。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本科生 張一:我今後打算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職業方向,您覺得本科學習應側重哪些方面?

王眾托👨🏽‍✈️:要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逐步養成自學習慣,不要滿足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而應該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兼顧深度和廣度🖐。大學正是這樣一個擴充知識的理想場所。


相關新聞

  • 122024.09

    電機系一行看望王眾托院士

    9月10日下午教師節之際♟,電機系黨委書記於歆傑、系意昂辦公室韓麗英前往大連旅順口看望並慰問王眾托院士🙆🏻‍♂️。王眾托院士195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畢業後分配至大連理工大學工學院電機系🌻。50至60年代從事自動化專業建設與自動控製理論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引進與研究工作,70年代後期從事系統工程專業與學位建設👐🏼,是我國系統工程學科研究與學位製度創建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王眾托院士所在的電機系1951屆培育出了一位總理和四位...

  • 072017.11

    王眾托院士: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盡管已是89歲高齡,身形瘦削的王眾托卻並不顯老態。1928年出生的他,幼時歷經戰火洗禮,在動蕩中奔波求學,立下報國之誌,如今已為中國工業建設工作60余....

  • 072017.11

    王眾托院士獲頒“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

    11月4日😶‍🌫️,2017年復旦管理學論壇暨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著名系統工程與管理工程專家、我國系統工程學科研究與學位製度創建人之一、中....

  • 012014.12
  • 102017.11

    王眾托😺: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談起我這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啊,心情總是不很平靜。”說到自己的故事,王眾托,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系統工程與管理工程專家、2017年“復旦管理學終身成....

  • 072017.11

    2017“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獲獎人王眾托

    “談起我這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啊,心情總是不很平靜◼️。”說到自己的故事,王眾托,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系統工程與管理工程專家,2017年“復旦管理學終生成....

  • 262014.12
  • 062012.12

    王曦院士🧑‍🦽‍➡️:推進成果轉化須改進體製機製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黨的十八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曦表示🏯,近些年從國家到地方,各部門對科技的投入都非常大👮🏻‍♀️,使得我國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總體上說⛴,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一些核心技術仍受製於人,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產學研體系也沒有完全建成🦸🏿。“科技工作者肩上的擔子仍然很...

  • 042020.11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在中國科技發展向原始創新邁進的關鍵階段,打造這一“利器”需要哪些突破創新,又應如何使其發揮出最大....

  • 292019.01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專家李立浧獲評2018年度全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1月27日,“科技盛典——2018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立浧作為全國十大科技創新....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