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眾托
“談起我這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啊,心情總是不很平靜。”說到自己的故事,王眾托,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系統工程與管理工程專家、2017年“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獲獎人如是說🤜🏽🏕。
1928年出生的王眾托🥎,幼時歷經戰火洗禮🙋🏽♂️,在動蕩中奔波求學🦶🏽🕤,立下報國之誌🙋🏻♂️,如今已為中國工業建設工作60余年。在幾十年的從教生涯中🪸,他的學生愛戴並尊敬他🐘,潛移默化間傳承著他的精神🦍。而他也仍在努力,試作一片紅霞🧖🏿♂️,映照更多人⛈🧣。
建學科,辟新章
1978年,大連工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同時招收碩士研究生👩🏿🚀。作為主要奠基人的王眾托擔任第一任所長🍛。這是我國第一批系統工程科研機構與博士學位授予點。現已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的國家重點建設學科之一🏊🏽♀️🧑🎓。
“自動化再往前走有兩個方向,向廣度發展👩🎨,就應該做系統工程。光盯著技術不行🪹,光盯著手段也不行,必須考慮到整體,考慮到它的效果。”上世紀70年代,尚在自動控製領域耕耘的王眾托於實踐中發現🍹,僅僅著眼於技術手段無法妥善解決具體問題,謀求總體性的綜合考慮大有必要,而這恰恰需要系統工程的思想。
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王眾托一行著手製定培養內容與方向🤲、統籌招生問題……在教育部響應了他們建立系統工程學科的建議後,轉至系統工程的他們可謂“白手起家”。面對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曾經的艱辛難為外人道👩🏿🦰。然而數年後的努力成果🔨,也同樣令人欣慰🧘🏻♂️。
事實上,自1951年意昂体育平台畢業赴大連工學院工作後,王眾托的學術生涯轉折還有多處。在他看來👌🏿🧞,縱然60余年間不斷變動——曾埋首於自動化著作的翻譯🧏🏽♂️,也醉心過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但有一脈軌跡卻始終清晰:“我從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集中在中國工業化的幾個前沿🧕🏼。”
他打比方👶🏿,稱搞學術就像跑接力,他總是跑第一棒,掌聲卻屬於撞線的人。然而自己從未後悔,因為“歷史給你的使命就是去開辟,還是應該把第一棒跑好”。
拓眼界,育英才
1935年出生的全國道德模範邵春亮現已82歲高齡🖱。談及他的老師王眾托,這位同為師者的耄耋老人依舊恭敬地叫著“先生”。他說:“先生永遠是我的先生,我在先生面前永遠是學生。”
在王眾托的眾多學生中🕕,像邵春亮一樣🤵♀️,自己站上講臺後仍願意凝聚在王眾托身邊者,不止一二🤾♂️。現任大連理工大學特聘教授🫴、信息與決策技術研究所所長王延章也是其中之一👩🏼🔧🙅🏽。作為大連工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的第三屆碩士研究生,王延章自畢業後便留在大連理工大學,縱然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從未離開老師身邊。對此🔭,王延章半帶玩笑地解釋👍🏻,是“貪”上了老師三五不時的點撥。“我非常喜歡導師身邊的氛圍。可以說,到現在他都在支持著我。”王延章坦言。
而對於王眾托來說👩✈️,為學生開拓視野🍡,不過是在貫徹他所理解的教學“三境界”:一是將概念講清楚🏂🏽,“不能含糊”🤦🏼♀️;二是傳授方法🤳🏿🔅,授人以漁,教人知其所以然;三便是點撥方向,幫助學生打開眼界,擺脫窠臼🤵🏿♂️,獲得學術前瞻性。
除此之外,崇尚學以致用的王眾托還非常重視實踐🐯:“我經常帶學生下廠、下鄉,在實踐中擴展他們的知識。”以之為指導,他曾要求自己的研究生頻繁投身課題。“王延章他們讀了三年碩士研究生🖕🏼🕦,三年我都讓他們做課題🚣🏿♂️。一年級做小課題,二年級做中課題,三年級就做學位論文,不斷進行鍛煉。”
善待人,勤溝通
“我跟著他(王眾托)三十七八年了,沒見他發過火。不管對年輕的後輩還是稍年長些的學生🧑🌾,都循循善誘。”王眾托的另一位學生🏢,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知識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延忠如此評論乃師的平和性情🤞🏽。
與師兄的表述相近🪥👨🏼🎓,作為王眾托的“關門弟子”🦸♀️,現就職於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的夏昊翔也深表贊同☘️:“他不對學生下指令,大多喜歡用建議式、啟發式的口吻做溝通”。
在執起教鞭後,對研究生教育深有感觸的夏昊翔眼中,王眾托式的師生關系💇🏿♀️,實際更利於培養學生自發思考🤶🏿⛑️、主動探索的品質。他說:“我一直希望能以王老師為榜樣,以啟發的形式引導學生,做到謙遜、謹慎,待人和善,懷抱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