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1910.11.12—1985.6.12),祖籍江蘇丹陽🙋🏽♀️,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被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新中國數學和計算機領域的開拓者。1924年,華羅庚從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畢業🕶;1931年🧑🏿🍼,被調入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工作;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1938年🪖,被聘為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邀請任研究員🏌🏼;1948年擔任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後任意昂体育平台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主任和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浩瀚星空中📤,有一顆國際編號為364875號的小行星——“華羅庚星”。這顆以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命名的小行星閃耀蒼穹,彰顯著華羅庚為科學事業作出的不朽貢獻,更昭示著華羅庚高貴的精神品質萬古長青🚣🏻!
為學:努力不計年💘,自強永不息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羅庚”一名取自“進籮避邪,同庚百歲”的寓意🐈⬛。在金壇初中,數學老師王維克等人激發了華羅庚的數學天賦。可惜,華羅庚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他因家境貧寒被迫退學,終身只有初中學歷。15歲輟學回到家鄉後♻,華羅庚一邊幫助父親照料雜貨店,一邊自學數學。他僅靠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以及一本50頁的《微積分》🫂,每天自學10個小時以上。5年後,他學完了高中三年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課程,為以後研究數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華羅庚專註於刻苦自學⚠️,受到的卻是包括父親在內的周圍人的不解甚至阻撓。19歲時,華羅庚不幸染上傷寒,左腿關節變形彎曲,落下終身殘疾❣️👃🏼。面對諸多困難與阻力,華羅庚不但沒有氣餒,反而堅定了與命運鬥爭的決心。他說👨🦯:“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1930年,身為金壇中學庶務員的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了當時的中國數學界🐱🫸🏿,受到了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的青睞🐌。1931年🎅,華羅庚進入清華園🤫,從此正式踏上潛心治學的道路。他在清華用一年半時間便攻下了數學系全部課程,還自學了英文、德文和法文,並在各國數學雜誌上發表了十幾篇關於數論方面的論文🫱🏿,引起了國外數學家的關註。1936年夏💉,華羅庚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在劍橋期間🚸,他為學問而不為學歷,熱忱投身學術研究🍸,先後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等發表了18篇高水平論文,提出了“華氏定理”6️⃣,受到國際數學界一致稱贊。
此後的華羅庚🦌,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努力不計年👩🏫,自強永不息。學習數學是一輩子的事。”他在數學領域不斷進取,開拓了我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和應用數學等許多方面的研究,一生留下了150篇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並列入20世紀數學的經典著作之列⚀👴🏻。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因此將華羅庚列為88個當代數學偉人之一😵💫,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也稱他為“中國的愛因斯坦,足以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
愛國🧑🏼✈️:我們應當回去
華羅庚一生中曾兩度放棄國外安逸生活回國🛌🏿,一次是從英國劍橋返回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一次是放棄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身份回新中國參加建設。
1937年“七七事變”後☛,華羅庚心系祖國,放棄了繼續在國外攀登數學高峰的機會🧜🏿,提前整理行裝🧒🏿。翌年,他回到祖國,在西南聯合大學擔任教授🫶。戰火紛飛的年代🧙🏻,華羅庚一家人不僅每天都面臨被日軍轟炸的生命危險🧕🏻🧯,還要面對物資奇缺、物價飛漲的生活困頓,過得十分艱難🪐。盡管如此🧖🏼♀️,華羅庚研究數學的熱情依舊高漲,先後寫出20多篇論文👍🏼,並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數學著作《堆壘素數論》。至今,這本書的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
1946年秋,華羅庚應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於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彼時的華羅庚已是蜚聲中外的著名數學家,每天坐著小車去上課,學術進展順利,生活安逸舒適。然而,華羅庚並沒有在美國久居之意,時刻牽掛著祖國,得知新中國成立💇,一心報國的華羅庚毅然舍棄美國的優渥生活🤹🏻♂️,帶著妻兒踏上了歸途🧘🏽♂️。在歸國途中👩🏻🦰,逗留香港的華羅庚發表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華羅庚飽含深情地寫道:“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和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鬥!”這封信通過無線電波傳遍世界🏇🏿🕵🏿,感動了萬千海外華夏學子🙍♀️,為新中國喚回大批留學人才。
回國後⬜️,華羅庚先後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等,不僅個人學術研究碩果累累,更為中國數學事業提出了“創造自主的數學研究”的戰略構想,繪製了包括純粹數學各分支、應用數學的各個方面以及計算數學和計算技術的發展在內的“三部曲”藍圖🌖,極大促進了我國數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也為我國計算機科學發展作出了重要的開創性貢獻。
1980年,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華羅庚形成的中國數學》一文。文中,著名數學家阿特勒·賽爾貝格認真思考之後說:“要是華羅庚像他的許多同胞那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仍然留在美國的話,毫無疑問,他本來會對數學作出更多的貢獻💆🏻♀️。另一方面🖖,我認為他回國對中國數學是十分重要的👩🏿⚕️,很難想像,如果他不曾回國,中國的數學會怎麽樣”。
育人:人梯精神很重要
毛澤東曾囑托華羅庚🐏:你也是苦出身🎃,希望你為我們培養出些好學生來!面對這份來自新中國領袖的殷切囑托,華羅庚謹記心中🎨,努力踐行。他認為“人梯精神很重要”,甘願讓年輕人踏著自己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學的高峰🧛🏼。
為了培養中國年輕科學家👨❤️💋👨,華羅庚言傳身教🦹🏿♂️,創辦數學討論班🤾♀️,幾乎每個周末和晚上都不會休息,用自己的勤學不怠感染學生👳🏼。他不僅傳授專業知識👴🏽,還教學生如何做學問🏄🏽,提出了“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讀書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等獨特學習方法🚵🏻♂️。面對挑戰自己權威的廈門圖書館管理員陳景潤,華羅庚不但不生氣,反而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勇氣,將其邀請到北京參加數學討論會👩🌾、作報告。在華羅庚的關心下🦹♂️,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工作,最終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績🧝🏿♂️。1958年,華羅庚積極參與籌建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持創辦了“應用數學與計算技術系”並親任系主任🌮,邀請關肇直和吳文俊等當時中國最傑出的數學家任教,創造性地提出了把所有數學基礎課整合到一起的“一條龍”教學方法💢。在華羅庚的悉心培育下,一大批年輕數學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其中很多人日後都成為我國數學界的骨幹力量🪼,有些還是國際知名數學家。
除了精心發現和培養人才,華羅庚還仿照蘇聯模式🙍🏻,倡導在中國舉辦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為中國數學事業儲蓄後備力量。他身體力行地組織和參與歷次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不僅親自出試題⚇、監考🐄👩🏽💼、改試卷🍺,還多次到外地宣傳推動中學生數學競賽🤖,親自給學生們作報告,撰寫《從楊輝三角談起》《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談起》《從孫子的“神奇妙算”開始》《數學歸納法》等通俗讀物🧑🏽✈️,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此外,華羅庚也通過在報刊上寫文章的方式向廣大青年分享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和體會🤽🏿♂️,鼓勵他們通過自學而進步,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民:一心為人民⛑️,慷慨擲此身
華羅庚數學成就斐然,被外國同行稱為“中國的愛因斯坦”🦸🏿,但他更中意人民群眾叫他“人民數學家”。他一生都堅守對祖國的熱愛,心懷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在多次遞交入黨申請書之後,1979年,華羅庚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接到黨組織通知的華羅庚激動得一夜未睡,立誌要把余年奉獻給祖國💎,奉獻給人民👨👨👧👦,奉獻給黨,奉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
華羅庚自上世紀60年代,不顧年邁體弱♾,連續近20年深入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奔赴工廠、礦山和工地,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撰寫通俗讀物🤦,講解優選法與統籌法(簡稱“雙法”),幫助解決了大量實際生產中的難題,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即便途中得了心肌梗塞,年近古稀的華羅庚仍秉持“生產若能長一寸💢,何惜老病對黃昏”的理念,堅持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送到工農群眾中去🚶♂️➡️。
華羅庚離開我們已經37年了,在江蘇省金壇縣的華羅庚紀念館門前,有一幅蘇步青題寫的楹聯:“一代疇人高山齊仰止,千秋事業祖國在騰飛”👱🏻♂️。這是對華羅庚畢生奮鬥的生動寫照。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願更多的中國科技工作者都如華羅庚一般,懷一腔愛國熱忱🔚,立一番科學偉業,做一位人民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