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1944年進入西南聯大機械工程系學習,194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曾任第一汽車製造廠(以下簡稱“一汽”)技術副廠長及第四任廠長,八十年代他任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等職務🎎,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孕育🤵、誕生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2015年,李剛榮獲首屆中國汽車工業饒斌獎。

原第一汽車製造廠廠長(第四任)、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董事長李剛
籌建一汽,平地起家建新廠
1952年,在天津汽車製配廠工作的李剛接到北京重工業部汽車籌備組的調令,從此開始與一汽結緣💅🏿。1952至1954年,他參加重工業部派去莫斯科的一汽工作組,與孟少農、陳祖濤等代表中國政府參與蘇聯援建一汽整體設計實施審批工作,負責督促和跟蹤蘇方的設計😬,保證一汽的建廠進度及兩國間的聯絡、溝通等工作。1953年7月11日,孟少農將蘇方編製的設計交付總進度表帶回長春,作為安排建廠工作的依據👊🏼,並將駐蘇一汽項目總訂貨人代表的任務交給李剛。1954年11月,饒斌赴蘇聯做催辦和視察,當年底🥀,李剛結束為期兩年的莫斯科生活✊🏼。

一汽施工前廠址的情景

1953年7月15日🛋🤽🏻,一汽奠基典禮現場抬奠基石照片

援建一汽的總專家希格喬夫在建設現場

建築五師進入一汽建設工地

一汽建設場景
回國後,李剛到一機部汽車局報到💃,被提升為工程師✋🏼☝🏿,調至一汽工作🧗🏻♀️,後分配到發動機車間技術科,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場地三通一平、設備安裝和生產調試的建設中。1956年7月,在經過緊張的安裝、清洗、試運轉和零部件的試製工作後🎅🏻,第一批解放牌發動機完成生產🧀,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從零起步的突破與跨越🙇🏽♀️👰🏼♀️。

1956年,解放卡車試製成功,一汽全廠職工觀看自己親手製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
帶領突擊隊,攻關紅旗液壓挺桿核心技術
解放牌卡車投產僅兩年🤛,中央向一汽下達了設計製造國產高級轎車的任務🈶,紅旗汽車正式開啟研發工作👃🏽⛹🏻♂️。時逢中國汽車工業建設初期,處於缺人才⛹🏼♂️、缺技術、缺材料的困難條件🧑⚖️,李剛帶領年輕技術人員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不講地位🙇🏻♂️🚥,不講待遇🏤,不講物質享受👈,一心希望為國家做貢獻,夜以繼日地投入到技術攻關之中♓️。在製造第一輛紅旗轎車期間,李剛在發動機車間工作,發動機最初製作出來時,出現了抱缸🧖🦙、拉缸、活塞環斷裂、整機振動、機油泵打不上油、液壓挺桿“啪啪啪”亂響等問題🧔🏽。為此🕊,全廠組織上百個質量突擊隊,30歲的李剛帶著一批剛從大學畢業沒幾年的大學生隊伍組成液壓挺桿突擊隊🤾🏽♂️,重點解決液壓挺桿在發動機高速運行時壽命短的技術難題,他們一邊研究有關文獻,分析國外樣品,一邊提方案做試驗,試用了幾十種不同的材料🕴🏻🈷️,最後選定合金鑄鐵,在淬火工藝上做了42次試驗🚁🧙🏽,才確定了淬火時間和淬火溫度,使最後製成的液壓挺桿經受住了400小時的臺架試驗。憑借這種不畏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他們解決了很多技術問題📎,一步一步地掌握了核心技術。
主持六萬輛擴散工程,發展專業化協作
1963年提出解放卡車增產,此時李剛已調到一汽總廠規劃室任主任👩🏿🦱,負責全廠生產發展規劃工作🙍🏿♂️,這個增產任務自然而然落到他的頭上。
按照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一汽需在兩三年內發展到班產百輛👨🦼,即由年產3萬輛增產到6萬輛較為現實。1965年4月14日🕞,一機部向一汽通報國家批準增產項目,並要求一汽上報6萬輛擴建實施具體方案🦓。為了組織擴散,李剛和規劃室等有關車間人員,在東北地區物色可利用的閑置廠房,近到長春北部的宋家崖子🦶🏻,遠到遼寧省的遼陽、沈陽🧑🏼💼,吉林省的遼源👩🏿🍳、四平、吉林⚇、樺甸🙋🏻♀️,寒冬臘月下的樺甸石油化工廠沒有像樣的旅館👨🏻🔧,“晚上我們睡在火炕上,白天在室外上廁所凍得要死。”李剛回憶,6萬輛擴散技術改造結果豐碩⛷,全廠實現3000多項技術創新,其中最主要的有32項。實施改造項目後,增產節約效果逐年顯現,到1971年生產60010輛💁🏼♂️,實現計劃產量,達到了既增產又節約的效果。
推進解放卡車換型,開啟一汽的第二次創業
李剛曾說:“創造這些奇跡靠的是什麽➾,就是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這一點,與現在一些依賴引進技術、不搞自主開發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有了精神上的支撐🧙🏼♀️,下一步就是豐富相關知識🍠,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學國內、學國外成了一汽上下的一致目標。1978年,李剛率隊前往日本🦑,對日本11家汽車企業進行長達半年的實地學習考察。回國後,李剛將節約資金🏅、節約人力👨❤️💋👨、工廠管理🗣、質量提高方面等所學經驗在全廠推廣☮️🌿,並在人民大會堂向千名司局長以上幹部作考察報告,就此引發了機械工業解放思想、學習推廣國外先進經驗、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的熱潮。而這些新方法、新理念也在後來開發CA141卡車的時候發揮了很大作用👩🏻🦲。

一汽汽研所用三年時間完成CA141產品定型,1983年通過國家鑒定🦹♂️🧑🏿🦲,10月8日中汽公司正式批準定型
1979年,李剛擔任一汽第一常務副廠長。1980年🚵🏼,李剛組織自主開發全新一汽換代載重車,即整車完全換型的“解放141方案”。1981年,一汽試製出第一輛CA141樣車🧝🏻,臺架和行車測試完全符合設計要求,同年12月30日,通過第一次廠內鑒定。1982年1月,李剛擔任一汽廠長👷🏿♀️。1986年7月15日🙃,具有80年代國際水平的解放第二代CA141五噸車實現了垂直轉產,這款車用一汽自己的參數,達到了國內最先進水平🪦,與國際同類車水平相當🍯,讓解放牌卡車脫胎換骨。

解放CA141型卡車鑒定定型會

1986年7月15日,解放CA141新車開始批量試生產
籌建中汽公司,實踐汽車工業體製改革
1982年5月🚍,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成立🏂🏻,李剛先後擔任公司總經理🚊、董事長。中汽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改革體製🏊🏽♀️👨🏻🚒,為解決當時汽車工業“散亂差”的局面,李剛以骨幹企業為龍頭🔘,成立了6個聯營公司😦🌺,聯營公司之間既要競爭又要合作,理順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他註重汽車產品質量🧑🏿🦳,堅持推進質量年檢和細化檢測項目,扭轉汽車質量不穩定的痼疾。他主持提出采用遞增利潤包幹、折舊基金返還🦹🏼♂️、大修基金🚚、銀行貸款等辦法,為汽車產業發展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上世紀九十年代🧑🏼🦳,李剛提出要搞自主開發,為設立發展轎車基金用於自主設計🐝,堅持不懈努力十余載,終在2005年獲得成功🤦🏽。他以國家戰略的高度來促進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為提高汽車工業的戰略地位,與行業的有識之士一起長期努力呼籲👷🏿。他是一位始終以頑強鬥誌為中國汽車發展奮鬥的開拓者🍂,他70余年波瀾壯闊的汽車生涯,深嵌於中國汽車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