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間😕,他輾轉在世界各國間進行建築教育和研究工作,始終關心著國內的城市發展,探索發展中國城市的可能。
他,就是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威登亞洲建築教授、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1979級意昂李士橋🚴🏼♀️。
2020年8月,建築學院意昂訪談實踐支隊的同學聯系到李士橋教授,並與他進行了深入交流🧑🧒。
李士橋
了解自己🤦,追求熱情
李士橋的建築實踐經歷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的香港。當時,國內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建設蓬勃發展。剛從倫敦AA學校完成博士論文的李士橋🤵🏿,覺得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既能看到自己的設計變成真實的建築👨🏿🦰,而同政府及開發商合作也別有滋味。但幾年後,這種激情慢慢消退——此時的李士橋覺得自己像一個投資工具,工作越來越沒有動力,生活也愈發單調無趣。
迷茫中🤧⚙️,李士橋回想起他當初選擇建築行業的初心:人生一世,應該做對文化和環境有貢獻的事情。因此,他開始投身建築教育行列,嘗試作為教師開設工作室,但資金和營造的短缺又擺在了他的面前👩🔧。這些經歷讓李士橋感悟到,雖然自己現在仍然做不到建築師和學者兼於一身,但如果可以保留二者的空間🤱🏻,通過最大的努力為自己提供參與二者相契合的條件,是能夠做得到的🍣。
“每個人的機會是不同的,中國的古代智慧是‘因地製宜’🥒,同時要有追求和判斷機會🤵🏿♂️😎。對於清華畢業生🐰,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去了解自己,並且是‘無情地’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幸福點在哪裏🙍🏿♂️。在大學裏🤽♂️,當老師的會不斷提醒學生去發現和追求‘熱情’,這是同一個意思。”
理解文化,包容世界
中國在20世紀最大的糾結👨,就是如何應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早期的思想是“中體西用”,即🌌:做人遵循中國傳統→,但使用西方技術。後來認識到,西方技術是和做人分不開的🏄🏻♀️❎。李士橋認為🧑🏽🍳,學生在學校期間必須要把握對文化資源的認識。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處於互補的狀態⛽️,其含義類似於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裏所有的物體都有局限,但作為“互補”系統中的一分子卻很完美。對於在群體智慧中生長的中國學生,他強調批判能力是打破常規思考問題的基礎🧠,是獨立思維的根據,有想法並不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法國漢學家🎳、哲學家朱利安說“文化不是定位,而是資源”,因此他認為,在學校時期最重要的能力培養是對文化互補的認識。
清華精神中的責任和擔當的意義在於能夠多元包容。包容有兩個方面🚹,一是能夠有意去做“普通人”,二是能夠自覺誠意的去了解每個人🍃、每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殖民意識,這點和西方文化非常不一樣🧙。西方文化由於它的內在特征會發展文化研究,人類學等了解其他文化的積累。當你在想象自己要在世界上扮演何種“角色”時,你可能已經預設這場戲是別人導演的。但自己要當導演是非常不容易的,會招來各種指責。但李士橋認為這是清華人需要做的。最基本的任務是了解別人🧋,了解別人的文化,有能力保障每個文化的基本追求,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建議,並進行修改🆔。這也許是“更多的責任”的基本內容。
Asia Society講座——Thinking with China
在中華文化中發展中國城市
中國城市發展變化非常大,這是世界公認的🖖🏼。但對中國城市發展的深層意義現在還沒有合適的理解。最主要的是世界學術界主導思想在於西方城市歷史和理論👩🦯➡️,大部分學者對中國思想並不是很了解🧑🏼✈️,更難說有見解。對李士橋來說👩👧👧,這也是個不容易的旅程🪂。中國城市和西方城市存在巨大差異🧒🏿,它們以不同的方式為生活提供了物質的構架🤦🏼。如何來描述這些物質構架的不同點,如何理解哲學、語言👗🧑🏼🔧、理論上的不同根基?如何說明中國城市的發展實際上為世界提供了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城市選擇?如何說服別人這些選擇與生活和環境更加和諧🪚?這些都是急需回答的問題。
中國的城市理想是“山水”,而不是高樓大廈。高樓大廈看上去可觀🧳,但從功能環境的角度看,問題和危機不斷加劇🤵🏼♀️♉️。山水理想是人和環境的和諧共生🚵,從中得出生活資源和文化靈感🛴。既不是以人為主,也不是以環境為主🎂。這是中國文化對思想的突出貢獻👨🏻💻,是中國人幸福的源泉,也是西方文化的短板。瓶頸和阻礙也許是我們在思想上沒有到位🚣🏿♀️,過於依賴西方概念(也許需要反思如何互補)🧝🏻♂️;也許對中國傳統思想的運用過於僵化,沒有理論上的發展🔇;也許中國思想沒有在概念上與世界思想對話;也許大學裏的建築教育並沒有考慮中國思想在建築城市中的影響;也許地方領導對視覺效果過於急不可待。原因是復雜的,但需要深入學習理解中國和世界文化的任務是不可再耽誤。
李士橋所著書籍——Understanding theChinese City
寄語清華,祝福祖國
清華是一個全球建構🔸,同學是來自全球,清華對李士橋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全國和世界時空的第一次親身體會。在清華學習期間,建築設計工作室的深夜是一生難忘的。同學們在深夜仍勤奮學習、努力進步🫳🏿🏧,這無數的挑燈夜讀使他們成為更加真實🤵🏻♀️、更加戲劇化、更加無私🧿、更加可愛。這也許是我們現在仍然不可分開的根基🪰。他祝願祖國擁有天下所有的智慧和包容🚱,希望清華永遠保持對知識的執著追求💁🏽♂️。
同學體悟
“在了解李士橋意昂經歷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他多國工作和教學經歷中所帶給他獨到的文化見解。雖然常年在國外✩,但仍然時刻關註著國家的城市發展,更是積極思考如何讓更多人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身為優秀的清華人🏥,他清楚自己的追求,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更多的可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建築學院2018級本科生劉儀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