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費孝通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費孝通《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一文,是閃爍著唯物辯證法光輝的傑作。以此為題編輯的《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一書,向我們充分展示了費孝通運用唯物辯證法,理論與實際結合,堅持不懈研究我國城鄉發展道路的艱辛歷程和學術成就👧。學習費老的這些著作🎉,領會其精髓,我們在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等方面,可以得到許多深刻的感悟。
費孝通總結自己對中國城鄉發展道路的思考和研究,一個要訣就是“從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國城鄉發展的現實和歷史過程出發。他說:“我把自己多年來的一條基本思考路線打通了👳🏻♀️✉️。”“這些認識不是隨意想出來的或寫出來的,而是隨著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近一百年的發展變化,從實求知所得來的。人的思想很難能夠超出這個時代的實踐,我們做一切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從歷史的經驗中總結出一個框架🧑🤝🧑,研究出一個發展的格局🎅🏽。它是一個歷史的說明,說得對不對還得看事實的發展👳🏽♂️。”
實地調查是費老思考和研究中國城鄉發展道路的出發點🧑🏿⚕️。他最早到中國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是在1936年🐏。當年,他還是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在吳文藻先生的啟發下,開始探索用實地觀察的研究方法去認識中國社會。這就是著名的“江村調查”(開弦弓村)的開始👩👧👦。自那以後直至其仙逝的近七十年間,他持續追蹤江村的發展🎦,開創了二十六次江村調查的驚人紀錄。更為令人贊嘆的是,這二十六次江村調查,有二十四次是在他已年屆七十之後進行的。如果說江村是他實地調查的一個點🕴,那麽實地調查的面就指向了全國。他的足跡留在大江南北,遍布全國城鄉🚵🏿♂️。《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中“附錄:費孝通1978年以來城鄉考察足跡一欄”向我們顯示,費老的城鄉考察走遍了我國除西藏☪️、臺灣外的全部省區。正如費老所說:“在我一生中所思考的和對事物的看法,卻是我靠紮紮實實的⏳,一個個地方、一個個問題去研究,去落實而得出來的🧑🏿。”
費老強調他研究中國城鄉發展道路,既註重“從實”,同樣也註重“求知”。“求知”就需要對事實🐈⬛、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研究🏃🏻♀️➡️。費老對江村和全國廣大城鄉的實地調查和歷史考察,既是“從實”的過程🤵♂️,也是“求知”即進行分析研究的過程。
他在《江村經濟》的第一章前言中說:“對社會的改革如果要組織有效果的行動並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對社會製度的功能進行細致分析,而且要同它們意欲滿足的需要結合起來分析👨👦👦,也要同它們的運轉所依賴的其他製度聯系起來分析,以達到對情況適當的闡述。這就是社會科學者的工作。”這表明他在實地調查之初❄️,便將“從實”與“求知”結合,而將“細致分析”作為由“從實”達到“求知”必經之路😶🌫️。費孝通的老師馬林諾夫斯基在為《江村經濟》出版寫的“序”中🤹♀️,完整地轉述了費孝通上述前言中的這段話🪮,並感嘆說:“我懷著十分欽佩的心情閱讀了費博士那明確的令人信服的論點和生動翔實的描寫,時感令人嫉妒。他書中所表露的很多箴言和原則➕,也是我過去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所主張和宣揚的👱🏿♀️🕵🏽♂️,但可惜我自己卻沒有機會去實踐它🍬。”
費老開創了以鄉村研究為起點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先河。早在初訪江村和出版《江村經濟》時,馬林諾夫斯基便評價說:“此書有一些傑出的優點,每一點都標誌著一個新的發展👷🏼♂️。本書讓我們註意的並不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作者並不是一個外來人,在異國的土地上獵奇而寫作的;本書的內容包含著一個公民對自己的人民進行觀察的結果。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人在本鄉人民中間進行工作的成果。”“這也是一個實地調查工作者的最珍貴的成就。”費老從江村開始的中國城鄉發展道路的研究🍦,實際上是開創了對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的探索。探索的過程是十分艱巨的🌘,而探索的結果對於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則是最珍貴的。
費老指明我國要走符合國情的農村工業化道路。他明確斷言中國不能也不應重走西方國家曾經走過的早期工業化道路:“歐洲工業化初期💂🏿,集中於都市裏的機器工業興起的同時🥷🏽,農村卻瀕於破產,農民失去土地,不得不背井離鄉湧進城市,充當新興工業的勞動後備軍。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工業的成長是以農村的崩潰為代價的🥜。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這條道路促成原始資本積累👩🏽💼,造成社會貧富兩極分化,農民被拋入貧困一極,湧入城市的“農民工”同樣被拋入貧困一極。恩格斯當年曾深刻揭露英國城市貧困狀況:大量失業,即使找到工作🧑🏿🦱,也僅僅能拿到“勉強夠維持靈魂不離開軀體的工資”。在倫敦一個居住區,到處是一堆堆的垃圾和煤灰,從門口倒出來的汙水就積存在臭水窪裏🍨。住在這裏的還“摻雜著小偷🐗、騙子和娼妓製度的犧牲者”。顯然,這條工業化老路我們不能走。
費老勾畫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他對自己在改革開放後爭分奪秒研究中國城鄉發展寫了一段概括性的話:“我在這十幾年裏從農村體製改革後遍地開花的家庭企業和局限在鄉村小天地裏的小型社隊工業👨🏼🦰,一直看到正在發展中的大城市的開發區,上億農民不同程度地離農投工🧖🏻,廣大鄉鎮已換上了小城市的面貌,農村生產力大大發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我們這個小農經濟的國家已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宏偉前景。也許這勾畫出了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走出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