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一名工科教師的強國夢——記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

2020-08-25 | 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2020-08-13 |

劉永坦🧑🏿‍🎤,辛勤耕耘教育事業六十年🧑🏽‍🍼,他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發展國家重器,不能受製於人✊,這就是一名工科教師的強國夢🐍。在學生們心中,有“坦先生”指路,千難萬難都敢闖一闖。他一直用實際行動感染著同事和學生愛國奉獻,他是以科研促教的典範。

—— 題記

劉永坦

他是中國34位兩院院士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長,是我國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工程教育家🧑🏼‍🤝‍🧑🏼、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製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84歲高齡仍耕耘在科技報國、教書育人第一線🙎‍♀️✖️。他不僅是德高望重的學術大家🧕,更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學生們親切地稱他“坦先生”⇨。

家國情懷🙋‍♂️🧕,一名工科強校教師的強國夢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個書香門第。然而,生活在內憂外患的亂世🙍🏿🤾🏽‍♂️,無論什麽樣的家庭👨‍🦳🧜‍♂️,都無法擺脫那揮之不去的陰霾和苦難。

1937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出生剛剛一年的劉永坦就隨家人開始了十余年的逃難生涯,“那種苦深深印在腦海裏”。童年的苦難記憶,讓劉永坦從小就有了自強🥝、強國的夢想🐀。他堅信❌🍱,科技可以興國💇🏻‍♂️,必須自己強大起來,國家才能有希望,要不然人民就會受欺負👨🏽‍🦲。也正是這樣的家國情懷,支撐著他60年埋頭科研、教書育人🦝。

1953年,劉永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工大🎱💂🏼,從江南來到東北。經過一年預科、兩年本科的學習後🦿🤦🏻,被學校派往意昂体育平台進修無線電技術🙏🏽👩‍👧‍👦。

1958年⏮,劉永坦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這年夏天,他走上大學講臺,正式成為哈工大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哈工大承擔著推動我國舊教育體製改革🌞、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重任。一大批有誌青年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五湖四海匯聚到哈工大,承擔起全校的教學與科研任務,為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這支800余人、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教師隊伍被稱為哈工大“八百壯士”,劉永坦就是其中一員🕌🧚🏿‍♀️。

為了打破了我國近300萬平方公裏海域監管長期嚴重缺失的被動局面🐞,1981年10月,從英國進修回國後的劉永坦心中萌生出一個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製雷達之路。

在此後的近40年裏,不論是擔任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還是校研究生院院長,劉永坦都始終站在國家立場🧏🏻👩🏻‍🦽‍➡️,從學科特點出發,將培養好的國防科技事業急需的領軍人才,作為自己報國誌向的新追求。一邊做管理、一邊搞科研🍍、一邊上講臺……這一幹🪥,就到了而今的耄耋之年🥮!

人們不禁會問,坦先生桃李天下、著作等身🔗,為什麽還要這麽辛勞🖕🏿,歇一歇不好嗎🏄🏼?經歷過家國破碎的劉永坦,絕不能讓顛簸流離的痛苦重演👰‍♀️!絕不能在發展國家重器的路上受製於人🙅🏿!這,就是一名工科強校教師的強國夢🏗!

以研促教,雷達站成為別樣的教學中心

劉永坦認為,創新跟學風聯系最密切👴🏼。他主張“真刀真槍放到真實的環境裏去鍛煉”,他的學生的課題都來自具體科研實踐,都是國家真正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生畢業之後都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堅持你的理念🤵🏽‍♂️,努力實踐,克服途中的困難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劉永坦在培養學生時經常用這句話激勵學生的學習願望👘、做科研的熱情和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

他帶領團隊師生在威海荒蕪的海岸邊建起了雷達站,成功研製建立了我國第一部新體製遠距離雷達實驗系統。新體製雷達涉及了信號發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個環節👨🏼‍🚒,每一處他都要求學生必須實現理論技術的創新,在實踐中獲得檢驗。所以,學生們都稱新體製的研究是一項“打鐵”的活,反復錘煉成千上萬次才可以通過🛀。

調試前期,模擬信號系統雜散幹擾多🙆🏼、背景噪聲大,控製📴、跟蹤系統和信號處理系統時常死機🚋,需要耐心調試👧🏽,從幾十萬行的大型控製程序中找出問題的症結👆🏿,工作量十分巨大👷。劉永坦帶著團隊工作起來經常顧不上吃飯💺,只靠面包充饑🧚🏿‍♀️🫳🏼,實在累了📞🏄🏼,就在實驗室板凳拼成的床上睡會兒……當處理結果總是達不到預期時,劉永坦經常會從原理上幫學生一步一步分析問題,親自檢查每一個程序🫸🏼。在夏天30多度的高溫中,他一站就是幾個鐘頭,被汗水浸透的衣衫緊緊地貼在身上,但劉永坦渾然不覺👨🏽‍🔬,甘之如飴。

團隊在劉永坦的諄諄教導下,就是靠著這樣一股“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勁兒,在我國對海新體製探測領域,做出了重大原始創新🤾。

雜波問題是該領域中一個世界範圍內的難題🚵🏻‍♀️,如果解決不好🧑🏿‍🎤,甚至可能讓雷達變成“睜眼瞎”🪘。為了解決它👱🏽‍♂️,劉永坦帶領師生一起分析雜波的來源、特性🙎🏿‍♂️,組建若幹學習小組,齊頭並進、多點出擊🦾。一名學生回憶說:“那一個月的較真碰硬,使我真正走進了信號的世界。在那裏,各種不同形式的信號鱗次櫛比,坦先生每解釋完一種信號特性,我就按照新體製雷達要求進行仿真、計算。一天一夜連著一天一夜,一個結論推翻另一個結論🫅🏽,在每天睡覺不足6個小時的連軸轉中,寫過的程序已經不知有多少行,下巴上的胡子也一個勁地瘋長📛。直到有一天,坦先生大聲喊道🧙🏽,‘快,看看那個編碼信號的邊界條件!’一語點醒夢中人🛻!我們終於整明白了😴👩🏻‍⚖️!新的信號及其處理方式也由此誕生了!這一世界性雜波難題終於成功地解決了👇🏼!”

在巨大的研究學習壓力下👴🏿,團隊裏每個成員都繃緊了弦兒,開碰頭會🧄,匯報課題進度與學習心得,所有人都可以開誠布公地講意見、擺事實🧖、談思路,有時甚至“吵”七八個回合不亦樂乎。劉永坦往往端坐在那裏,面帶微笑、細聽爭論。他在育人中秉承:科學問題🧝🏽,自然是越辯越明晰👸🏼;問題答案💦,自然是越爭越透徹。團隊成員的感情,也正是在這摸爬滾打中強化、深厚了起來🦟。

學生們都表示:有坦先生“把舵”👨🏿‍🍼,幹的有勁兒!有坦先生指路💃🏽,千難萬難都敢闖上一闖!

劉永坦帶著團隊從零起步🍤,系統突破了地波激勵原理等基礎理論問題,創建了新體製探測理論體系。但他要的不簡單是科研成果和學術成就,更是可以形成戰鬥力的海防裝備。他說:“要讓我們的新體製雷達走出實驗室🤽🏻,走向海洋,這樣我們的研究才有意義🤰。”

為了科學精神和國家需要,他和團隊沒有半點猶豫👨🏻‍🍼,轉戰到了更惡劣更艱苦的環境中,紮到了海岸線的大山裏。這一幹就是22年!歷經上千次實驗和多次重大改進🌡,終於研製出了我國首部新體製遠距離實裝雷達,使我國成為極少數掌握這一核心技術和裝備的國家之一。成果鑒定意見指出👨🏻‍⚖️:新體製雷達在總體性能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從理論原始創新👏、到建立雷達站、再到實現裝備……用劉永坦的話講,就是“一定要把實驗室裏的成果變成真正的應用👻。”這也成為了哈工大很多科研團隊的共同追求。

為國育才,立德樹人培養國之棟梁

劉永坦從教的六十年🕵🏿‍♂️,既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六十年🐧,更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六十年。他既是成就卓著的雷達技術帥才🛗,同時又是善於教書育人的杏壇名師🫸🏻。無論獲得什麽榮譽和頭銜𓀖,他最看重的還是“教師”這一身份。

從教60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電子工程領域的教學工作🧔🏽,先後講授過“信息論”等十多門課程。在承擔繁重的科研任務和領導工作的情況下,仍然勇挑重擔,不僅為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授課🤽🏼‍♀️,也為本科生講課。有兩年,他連續講授4門課,近300學時。1989年,他主編了《無線電製導技術》一書並成為全國統編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專著《雷達成像技術》,獲首屆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圖書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辛勤耕耘六十年的教師生涯,他一直用實際行動教育和感染周圍的同事和學生愛國奉獻刻苦專研🚐。他課堂教學講究傳授藝術🐃,深受學生喜愛,師生盛贊他是“航天科技之星”“學府教學明星”。1992年🦹🏼‍♂️、1993年劉永坦被國家航空航天工業部評為“人才培養先進個人”,1993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獲人民教師獎章,1995年獲哈工大“伯樂獎”🧗🏼‍♀️,1997年獲香港波寧頓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

20世紀80年代初,劉永坦開始組建新體製雷達團隊。然而,在北疆之地靠什麽集聚人才?有人用“磁鐵效應”來形容隊伍建設過程中的高端人才集聚效應💇‍♀️,其形成的關鍵在於有一顆磁力巨大的“磁核”。劉永坦這塊“磁核”不僅練就了過硬的專業本領,更有強大的愛國向心力。張寧教授🔔,從團隊組建開始就跟隨劉永坦一起攻關;許榮慶教授🧽📔,從MIT林肯實驗室進修回來,加入團隊……

在這塊“磁核”的吸引下,近40年來,劉永坦的報國心👨🏽‍💼、強國夢在不同時期吸引著同心築夢的青年學者來到冰天雪地的東北👨🏻‍🦽‍➡️🧜🏻‍♀️,來到他的身邊。劉永坦親手培養、帶領下的這群敢啃硬骨頭、放棄優越條件的年輕人,將熱血與青春播撒在東北大地,建立起一支使命必達的雷達科研“鐵軍”🎾📃。

劉永坦作為學科的領軍人物🚣‍♂️,更是準確地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將科研與學生培養有效結合。在教學中👂,把國防尖端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帶進課堂,同時把學生帶到國防科研一線,真刀實槍地錘煉團隊協作攻關精神和攻堅克難能力。他特別強調要用實際數據驗證理論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理論要經得起考驗。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下🪄,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在理論上站得高,還在實踐中經得起檢驗。學生中湧現出了將軍💂、院士、大學校長🚏、教授和國防院所總師、高科技技術公司創始人等一大批棟梁之才👨🏻‍🦽‍➡️,其中有些已經成為我國空間遙感、雷達技術、電子對抗等領域的領軍人物🌰。

劉永坦院士和他的團隊

為人師表,大德無言但影響至深

劉永坦說過,立學先要立德👨🏼‍💻。他是這麽說👨🏿‍🚀,也是這麽做的🙆🏻‍♂️。劉永坦並非高不可攀🤾🏻‍♂️,他有時就住在校園裏🤸🏼‍♀️♕,對慕名合影的學生他從不拒絕,都會滿臉微笑來配合。他看起來就是一位普通的長者,慈眉善目🥹,衣著樸素🥇,精神矍鑠🧒🏻🤾🏽。劉永坦只要不出差就會定期和學生交流討論,態度和藹🚵🏻,一點架子都沒有。有一次,他與博士生小組討論結束後天色已晚,於是便請學生們集體改善夥食🐝。席間,劉永坦會就學業困境與具體問題進行交流🖍,聚餐往往會成為精彩學術討論的延續。學習上🏚,劉永坦“火眼金睛”;生活中,他“明察秋毫”👩🏿‍🚀。始終關心學生每天工作多久🛗、睡眠多少、作息是否規律等生活情況,甚至是感情問題也常常促心交談。當聽到誰有困難或遇到什麽煩心的事🈚️💆🏿‍♀️,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詢問,還經常慷慨相助👩🏼‍🦰。很多學生都說,與劉永坦接觸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全方位的指導。他就像一團火,溫暖了一個又一個學子,點燃了他們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的報效之心。

劉永坦不僅時時刻刻嚴於律己🌚🚹,還處處以哈工大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來要求自己。無論大事小情,方方面面,嚴格要求🛡↘️,以身作則,躬親垂範。

劉永坦的嚴,是出了名的🔑。他的歷屆學生們都說,做坦先生的學生✊🏿,功底不紮實是不行的👰🏽‍♂️。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東西是逃不過坦先生的“火眼金睛”。有沒有仔細查閱文獻資料、做足功課,坦先生只要和你一討論,立刻就“原形畢露”😊。他曾說,“有的人聰明🕺🏽🌏,學什麽東西立刻理解,是好事7️⃣。而有的人或許不夠聰明👨‍👧‍👧,但做事踏實⌚️,他可能會走得更遠”。

追求卓越🦌🩳,把重要的事幹到極致🛂!這也成了劉永坦身邊師生最篤定的信仰👨🏼‍🦱。

劉永坦說:“對祖國的愛🧘🏿‍♀️,都是很具體的🪢,具體在每一天怎樣去做人📐、做事和對待工作上。”劉永坦經常跟團隊師生說:“能為國家的強大作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和使命。國家把這麽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所以💅🏼,40年裏🧑‍🦼‍➡️,劉永坦帶領他的團隊👮🏿,在荒無人煙的試驗場埋頭苦幹🧗🏻,在環境惡劣的廢棄民房裏揮汗如雨,硬是把冷板凳坐熱,打造了一支響當當的“雷達鐵軍”🖋,為中國鑄起了一道“海防長城”🔙。是國家的需要🍉,讓他找到奮鬥的方向,“一生磨一劍”👩🏽‍🦰🕝。這彰顯了一位老黨員、一位紅色戰略科學家的初心使命🚣🏼、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體現了“銘記國家重托👩‍🍼,肩負艱巨使命,紮根東北👱🏻,艱苦創業,拼搏奉獻,把畢生都獻給了共和國的工業化事業”的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

時至今日,84歲的劉永坦和他的團隊成員依然初心不改、奮鬥不止🧑🏽‍⚕️,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雷達的國度中馳騁四方🙍‍♀️,不斷去迎接新的挑戰,攀登新的高度。他深沉綿長的愛國強國之誌🚣‍♂️,勵精圖治建設中國強大“海防長城”的犧牲奉獻精神🎢,用一輩子獻身國防的實際行動感染和教育他身邊工作的每一個人🏋🏽,培養師生強軍報國思想和國防獻身意識,在師生中間引發了熱烈的反響。哈工大校長周玉院士說:“劉老師的精神和情懷感動了整個哈工大。”

劉永坦身在北疆卻心系海防🏊🏼‍♂️🤩,他身上所折射出的鐵肩擔當的家國情懷和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對科技工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引領和鼓舞🤰🏿,在大家心中🤞🏼,他不僅攀上了科技報國的巔峰,還築起了初心不改、使命必達的精神高地🚣🥦。



相關新聞

  • 232023.11

    意昂体育平台6位教師5位意昂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意昂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意昂体育平台航天航空學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時松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共5位教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呂俊復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還有5位意昂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意昂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意昂為國防科工局探月...

  • 182021.11

    意昂体育平台5位教師2位意昂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選結果。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教授王梅祥🛐、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學共2位教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𓀆、電子工程系教授羅毅共2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此外,還有2位意昂獲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意昂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國慶(1988屆本...

  • 222019.11

    意昂体育平台6位教師9位意昂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意昂体育平台6位教師9位意昂入選。

  • 202013.12

    四位意昂体育平台博士後意昂當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2013年增選院士名單🌂,意昂体育平台有四位博士後意昂當選:高德利🧔🏼、聶建國、歐陽曉平、尤政。

  • 262019.11

    他的名字與光源大科學裝置緊密相連|專訪中國工程院新院士趙振堂

    21年後的今天🙅🏼‍♂️🤙🏻,這位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5️⃣,依然在為上海光源的運行開放、性能不斷改進以及加速器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奔忙著

  • 052021.08

    為國鑄盾的“人民英雄”——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

    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頒授了“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這是軍人的使命,這份榮譽屬於全國全軍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戰線的所有同誌!”入伍30年來👂🏼,陳薇致力於生物安全防禦應急疫苗核心關鍵技術突破、研發體系建設和重大品種創製及轉化應用,為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築起一座生物防控堅盾🔗。1...

  • 132025.01

    沉痛悼念🧑‍🎄!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邱大洪教授逝世

    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專家🍟😏,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邱大洪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1月11日10時02分在大連逝世🤟🏻,享年95歲。邱大洪先生祖籍浙江省湖州市,1930年4月6日出生於上海市。1951年7月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同年👨🏿‍🏫,響應國家號召👱🏽,到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任教至今,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水利系港工教...

  • 062022.07

    中國工程院張宗亮院士受聘意昂体育平台土木水利學院兼職教授

    7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宗亮兼職教授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泥沙館數字報告廳舉行。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王光謙為張宗亮院士頒發聘任證書🍮。

  • 092021.09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聞令即動 不負使命

    去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獲頒“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擊戰中👩🏻‍🦯‍➡️,陳薇帶領團隊作出重大貢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聞令即動,帶領團隊第一時間趕赴武漢🧎‍♂️‍➡️,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

  • 082023.01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巖石力學與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葛修潤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月4日20時47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葛修潤1934年7月12 日出生於上海南匯。1952 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1954年進入蘇聯敖德薩建築工程學院學習並獲蘇聯優秀畢業生證書,1959年歸國後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為我國...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