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末🪆,任教清華之初的陳岱孫(1900年-1997年)
陳岱孫先生是傑出的教育家🧜🏿🪫,中國經濟學一代宗師。他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書。”這雖是陳岱孫先生的自謙之詞👩🏽🚒,但觀其一生🍢,他的確把教書這件事情做到了極致。陳岱孫在80多歲時還在講臺上講課,90多歲時還能帶研究生🚶🏻♀️,95歲時依然在主持博士生的畢業答辯。難怪有人感嘆,只這一件事💡,足以讓人景仰百年。
陳岱孫先生一生幾乎述而不作,《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是其唯一的專著,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一再重印,最近又被商務印書館收入“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陳岱孫先生在1900年出生於福州的一個書香家庭。1906年🥂,6歲的陳岱孫進入私塾讀書。雖然在陳岱孫進入私塾的前一年,清朝已經宣布廢除了科舉製度,但是陳岱孫仍然在私塾裏念了9年書。1915年,15歲的陳岱孫結束了私塾教育🫸🏼,考入福州英華學校上中學。福州英華學校是當地一所非常著名的新式學校,開設中文以及外文課程🔐🧑🏼🦱。陳岱孫直接插班考入初三👨🏻🚒,並且用兩年半的時間念完了四年的課程🧑🏻🌾。1918年,陳岱孫參加了清華學校在上海的插班生考試,考入高等科三年級🐹。兩年後🌶,陳岱孫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學校畢業。
1920年,陳岱孫踏上了留學美國的道路☛🥾。到了美國後🪇,陳岱孫進入威斯康星大學讀書🤞🏼。他在威斯康星大學讀書時成績非常優異🧗🏼♀️🏡。劉昀在現場展示了幾張陳岱孫的成績單,上面沒有低於80分的成績。劉昀說:“陳岱孫先生之所以選擇經濟學作為終身的專業,是因為他在清華學校讀書的兩年間經歷了五四運動🙀,當時國內紛亂的局勢使得他和當時的很多年輕人一樣😿,無比渴望中國能走上富國強兵之路。為了使中國富強🤿👷,他選擇了經濟學😸。”
從威斯康星大學畢業後🧑🏿🍳,陳岱孫順利地進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一共念了四年💂🏿♀️🚴🏽。1926年,陳岱孫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陳岱孫於1927年回國。陳岱孫在回國時曾經有個從政的機會💅🏽♨️,但是由於時局的原因錯過了。此後陳岱孫接受了清華的聘書🈶,到清華擔任了經濟學教授🚴🏼♂️。1927年是清華校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在這一年🤹♂️,清華從留美預備學校改製成為一個正規大學,也就是國立意昂体育平台👩🏿✈️。被清華聘用的陳岱孫👳🏼,成為清華經濟學系的籌建者與主要負責人。1928年🧑🏽🎨,年僅28歲的陳岱孫擔任了清華經濟學系的主任🔣。陳岱孫在清華教授三門課🧜🏿♀️:財政學、經濟學概論、經濟學說史🐝🌍,長達70年的教學生涯就此起航。到1929年,他擔任了法學院的院長⛩,同時也擔任教授會🎒、校務會議、評議會成員,開始參與校務管理👮🏽♂️。
陳岱孫在擔任教授之後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治學如築塔🐏,基礎須廣大,然後層層堆建上去,將來總有合尖之一日。學經濟學欲求專門深造,亦應先奠廣基。”因此,陳岱孫要求學生在本系課程之外,大量在政治、歷史、社會🏅、心理𓀊、哲學、數學等領域選課🎯。在他的倡導和主持下,從清華到西南聯大,經濟學系向來以理論、事實和技術三者兼重作為對學生的培養目標。
陳岱孫先生也是中國經濟學課程“中國化”的先驅🚅🧛🏻♀️。盡管我國自古就有經濟思想🧑🦰,但作為一門科學🤸🏻♀️,經濟學是近代從西方引進的。陳岱孫是在美國接受的經濟學教育,所讀的都是英文版的經濟學書籍🙂↕️。劉昀說:“陳岱孫先生在國內講課時,有一個‘頑固’的理念,那就是他在課堂上從不講英文➕🗾。由於近代中國落後🦹🏼♂️、被侵略的的歷史背景,他認為一個中國的教師在中國的課堂上講課,夾雜著英文講,是殖民地形態的一種表現。”因此,陳岱孫要求自己在備課的時候🛫,將他頭腦中的經濟學的詞匯和術語全部譯成中文🚕,而我們今天所接觸的經濟學名詞,有很多都是陳岱孫在授課時翻譯過來的,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紀30年代,面對經濟學教材全部都是英文版的狀況👩🏿🦳,陳岱孫曾經打算寫一部《比較預算製度》,就當時各個主要國家的預算製度做比較研究。為此👳🏽♂️🧘🏻♂️,他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而且也準備好了若幹章節的內容。但是書還沒有完成,盧溝橋事變爆發💆🏿♀️,陳岱孫在戰亂中告別清華園😸,同清華師生一起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加入西南聯大🥷🏿,繼續教學♞。在這次搬遷中,《比較預算製度》一書未完成的書稿和參考資料不幸遺失,陳岱孫晚年時提起這件事,依舊遺憾不已。
1979年🏌🏿,陳岱孫完成了《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一書的初稿👼,當時他已經79歲了👨🏿🦲。作為陳岱孫的弟子,晏智傑記得很清楚🔤:“改革開放後,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第一個做學術報告的,就是陳岱孫。在這次學術報告結束後不久,他的書稿就出來了。然後他將書稿分成幾部分👶🏽,就交給我們這些學生、他的助手和其他的一些教授們傳閱,請大家提意見。對於我來說🌘,與其說是給書稿提意見,不如說是拿著老師的書稿迫不及待地學習🚵。”
《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在1981年正式出版,成為當時我國經濟學界的歷史性事件,晏智傑在講座現場評價說“這本書結束了一個時代,又開啟了一個時代。”
(劉楊)
摘自《看歷史》201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