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燮卿,有機化工專家。1951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195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煉製系🧚🏼,學士學位🧔🏼♀️;1961年畢業於原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獲博士學位。主持重油多產氣體烯烴研究,開發成功重油催化裂解(DCC)、催化裂化多產汽油和液化氣(MGG)等技術👩🏻🦳,實現商業化運行,DCC以成套技術出口國外Ⓜ️;指導鈦矽分子篩研究🤷,開發成獨創性的空心鈦矽分子篩🈳🛀🏿,成功應用於工業生產;發明高含酸原油催化裂化脫酸技術,實現工業化。開展劣質原油裂化與製氣一體化研究。發表專著3部,學術論文170余篇➜,國內外授權專利190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們來到了石科院🙋🏿♀️,見到了汪燮卿院士,汪老高興熱情地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幾句寒暄之後,便開始和我們聊起當年在清華的那段經歷。
追憶清華歲月
汪燮卿院士是在1951年進入清華化工系讀書的🌏。1953年院系調整,化工系就調整為北京石油學院🥻。雖然老師和學生都搬了過去,但那時的條件不好,做實驗還要回到意昂体育平台化學館🥀。可以說五年的大學時光中,汪院士受到清華教育影響還是很深的。
那時考上清華的學生,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中對院系有詳盡的描述☃️。汪院士的錄取通知書中👮🏻,有當時清華化工系最高端的設備——一臺銅做的精餾塔。那時化工系在學校的北面有四臺設備,其中一臺就是那個精餾塔。雖然現在任何一個石油學院、中等職業學校都有精餾塔☝️♏️,但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這臺精餾塔還是讓汪院士引以為豪的。院士又回憶起蔣南翔校長提出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和印象最深的兩門課——馬約翰的體育課以及艾思奇的哲學課🕵🏿,第一節課大一全體學生是在大禮堂上的👳🏻🧊。他對馬約翰先生冬天穿短褲跑步的事仍然記憶猶新。回憶起自1961年參加工作以來,到現在已經有五十多年了,談到這裏,汪院士自豪地說:“我已經達到蔣南翔校長的要求了。”
培養創新意識
接著,汪燮卿院士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講述如何培養創新意識👩🏽🏭。他提到創新需要三個要素,即“異想天開”的精神、實幹的品質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汪燮卿學長為同學講述如何培養創新意識
汪院士認為所有的創新,特別是基礎性👘、原始性的創新,一定要有一種“異想天開”的精神。他說:“‘異想’天不一定能開👷,但是不‘異想’天肯定開不了⛪️🖕。這種精神🧑🚒,需要自己培養,自己訓練,自己觀察,以至於看到周圍的事物都可以引起創新的興趣🤷♂️。”他用房間內的空調舉例👷🏼♂️,提到如今的空調和十幾年前的空調在設備原理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可是在細節上有所創新🧑🎓。以前的空調風的導向葉片是向下的🚴🏼,而現在的導向葉片幾乎都是向上的🧑🧑🧒。僅僅是葉片方向上的差別,就會產生很大的不同效果。葉片朝上的空調風通過天花板反射會更加柔和🧙🏽♂️、均勻,降低房間內的溫差,從而減少人們患感冒的幾率。這個例子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身邊的很多小事都可以啟示人們進行創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汪院士說🧆,“要開闊眼界、開闊思維。如果人的思維受到某些事物的禁錮和束縛,要想創新是很困難的🚕。”
創新的第二個要素是實幹的精神🧑🏭,特別是在化工領域🥝,不能搞投機,只能靠實幹。在化工領域👩🏻🍼,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處理好安全上的問題,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會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應。他提到了前一段時間沸沸揚揚的PX事件,說道👩🏻🎤:“我們一方面要加強科學知識普及,消除誤解😚,另一方面生產操作一定要做到紮紮實實,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他還提到對於一臺設備、一個工藝過程👨👩👧,要做到“安、穩🏠、長、滿🤢🧪、優”。“安”是安全🟰,“穩”是穩定生產,“長”是長周期,“滿”是滿負荷,“優”是優化操作。只有做到這些,才能降低成本🧑🏻🦲😪,進而讓企業獲得更多利潤👩🏽🍳。
創新的第三個要素👨🎤,就是要有團隊協作能力。汪院士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就像指紋一樣都不完全一樣🧖♂️,一定要把每一個人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對於團隊的領導↗️,就要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把事情做成。如果發揮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忽視了另外一部分人的積極性,這就是水平問題🔫。如果發揮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壓製另一部分人的積極性🔖,這就是品質問題。”我們現在提倡競爭,但是團隊裏面一定要加強合作。汪燮卿院士又提到👳🏻♀️:“勝負成敗是第一位的,是非功過是第二位的。如果在事情還沒幹成以前😂,就要分你是我非🧑🦼➡️、你高我低,那這件事肯定是幹不好的。因此只有把團隊搞好,協作搞好,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的缺點🏣,才能有條件提‘創新’。”
每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對社會沒有負面作用,再小也是有貢獻的。汪院士認為一個人的物質生活是有限製的,但精神生活是無止境的🏄🏼♀️。他希望我們從點滴入手,培養創新精神,用國內外先進的知識、思想武裝自己,對新的事物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進行批判性接受🌐,這樣才能豐富我們自己的知識和思維。
結合自身經歷
接著,汪燮卿院士談到在民主德國的留學經歷🧑🦯👲🏽,他認為德國的教育是“死板”和“靈活”的結合🏣。“死板”就是死記硬背,但很多東西背熟後就會熟能生巧🔜,思維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而“靈活”就是活用各種知識🙅🏽📩,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汪院士回憶起在德國的一次考試,一進入辦公室,教授就讓他把電燈打開,甩出了一大串問題🚞:煤氣燈火焰每層溫度是多少?日光燈🧏🏽♀️🟣、白熾燈、冷光燈的溫度又分別是多少🆚?在沒有開始正式考試時🖖,就問了一大堆問題,考察學生對學到的知識是否做到靈活運用。
汪院士的科研經歷十分豐富,主持開發了兩套成熟的技術,其中之一就是重油催化裂解(DCC)生產丙烯技術🛣。談到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難🧚🏼♂️🥽,他坦言很多成果都是被“逼”出來的。當時我國經濟被西方國家封鎖🧑🏿🚒,無法進口石油。那時大慶原油質量雖然不錯,但輕組分少,裂解製乙烯的原料少🙇🏼,而勝利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原油質量還不如大慶油,因而需要想辦法從重油出發來生產乙烯和丙烯🤴🏿。汪燮卿院士帶領團隊進行研究🫶🏼,打破催化裂化的常規方法,開發新的催化材料🚶♀️➡️、技術和工藝🙉,最終攻克了當時石油化工的一大難題🌑,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技術開發成功後🛁,還出口到了好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套在沙特, DCC 生產規模達到了460萬噸/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被譽為“丙烯發生器”。
談到對現在科研的建議✌🏽,他認為目前最需要註重的是環境保護和“零排放”。具體而言,就是對每一種汙染物都要進行專一的處理。同時🗞,對每一個產品都要精細化開發,也就是說產品要精雕細刻,工藝要精耕細作🪜,成本要精打細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我們今後長期努力發展的方向。”汪院士說道。

汪院士和采訪同學合影
代代傳承的清華人
汪燮卿院士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用一個個生動的例子來為我們講述創新的要求和重要性。雖然僅僅在清華化工系學習生活了兩年的時間,汪院士仍然對這個園子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采訪中他多次提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並由衷地希望我們在清華優良傳統的熏陶下,好好地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采訪人🛤:馮匯寶🍬、肖維新🐜、李英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