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許軍 攝
仰望星空,那裏有很多星,但有一顆小行星很特殊,名為“中華”,它是第一顆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而它的發現者和命名者就是張鈺哲👩👩👧。他🤶🏽,被稱為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在此之外,夜空還有一顆小行星名為“張鈺哲”,是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把發現的小行星👩💻,送給了他。如今🔒,這顆名為“張鈺哲”的小行星也許正一次次路過紫金山天文臺的夜空👩🏻✈️,或許也在凝望著這裏……
張鈺哲在工作中。
回到地面🫠🤸🏽,你也許曾在紫金山天文臺登高遠眺南京城的景色🏊,也許被天文臺內部龐大的天文望遠鏡所震驚👇,也許在遊覽中被古天文儀器的精妙所折服……你是否了解🙇🏼♀️,張鈺哲在此處工作幾十年,處處留有他的印跡。
曾在異鄉求學,他把“星”取名中華
1902年2月16日🆖,張鈺哲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一個職員家庭。在他8歲那年🏄🏼,拖著長尾巴的哈雷彗星光臨地球,據說正是哈雷彗星開啟了張鈺哲的天文之路。
張鈺哲在中學畢業後,考上了清華學校的留美預科,1923年他赴美留學,1925年轉到芝加哥大學天文系,隨後被校方派往葉凱士天文臺。1928年11月22日晚🧑🏼🏫,他利用葉凱士天文臺的望遠鏡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而在此之前,雖然國際上已發現的小行星有1100多顆,但是沒有一顆小行星是中國人發現的。按照國際天文慣例,發現者有權為這顆小行星命名🕐,張鈺哲毅然為這顆小行星取名為“中華”。
1929年秋,獲得博士學位的張鈺哲回國📶,當時紫金山天文臺尚在規劃之中,他受聘於國立中央大學任物理系教授,同時被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為通信研究員。
在紫臺35年👌🏼,為中國天文事業奉獻一生
紫金山天文臺建成於1934年9月,前身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所以紫金山天文臺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1949年9月,張鈺哲參與紫金山天文臺的重建工作🫕,次年張鈺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一直在紫金山天文臺工作到1984年。歷任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在這35年期間👱🏿♂️🚆,紫金山天文臺為中國的天文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世界知名的天文臺👨🏼✈️,這裏邊凝聚著張鈺哲的辛勞與奉獻👷🏿♂️。
張鈺哲是我國行星科學的奠基者和引路人👩🏽🍳,在工作研究的近40年中🟢,他開創的對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和他領導的紫金山天文臺行星室共拍攝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張,獲得有價值的精確位置數據9300多個,發現了1000余顆獲得臨時編號的小行星,其中150多顆獲得正式編號🫃🏻。
簡樸的辦公室,你或許也走過
從白馬公園開始,沿著紫金山蜿蜒的山路往北向上,到了盡頭也就看到了紫金山天文臺。走進大門往前一些,拾級而上,就進了展館,正中的便是一尊張鈺哲先生的銅像🍥,註視著來往的人們💠。
刻有天文臺字樣的牌坊、一個巨大的天文圓頂,這是紫金山天文臺標誌性的建築🎹,就在展館身後南側,想必去過的人都有印象😮💨,這個建築🧙🏿♀️,紫臺工作人員親切地稱之為“大臺”。張鈺哲的辦公室就在大臺之中🧑🚀,大臺頂上的那個龐大的望遠鏡正是他在那個年代用於觀測拍攝的望遠鏡之一🧍。
走道盡頭💪🏿,便能看到張鈺哲的辦公室🙎🏻📍。
如果116歲的張鈺哲來到大臺🏌️♂️,會發現☂️,他的辦公室一直開著,四周的墻壁上掛有他各個時期的照片,來往的人們在這裏了解他、熟悉他🫅🏽。多年過去🏤,雖然辦公室經過了修葺,但門窗依舊保持那時的原貌,他曾用過的辦公桌還在。
張鈺哲的辦公室在他離開後,依舊是紫臺工作人員的辦公場所。在2017年之前都是遊客止步的🧚🏻。經過去年的調整,整個大臺建築的各個房間對外開放。早些時候,張鈺哲的學生張家祥帶著記者來到了那個辦公室,“那個時候🤱🏽,我覺得老師的辦公室還挺大的,現在看起來有點小,當年我坐在外間,老師坐在裏間🤾,桌子是這樣擺放的”👩🦼,“這張是我和老師一起在美國訪問的時候的留影”🚣🏿♂️,看著墻上的一張張照片🛣ℹ️,張家祥的腦海中是滿滿的回憶🚣🏽♀️。
張鈺哲用過的辦公桌布滿各類痕跡,有一圈圈的茶杯印記🙋🏽,還有寫有天文臺的白漆字樣,靜靜地放在房間的一角,就是這樣一張簡樸的桌子🚦,他在此伏案工作多年,為我國的天文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他曾用過的望遠鏡換了新裝
張鈺哲辦公室墻壁上,有一張他在龐大的天文望遠鏡前工作的彩色照片🤞🏻。圖片中,他清瘦的身形和龐大的望遠鏡形成強烈對比⛹🏿♂️。
照片中這臺巨大的望遠鏡💇🏽,依舊安放在張鈺哲辦公室上方的天文圓頂內,只是已暫停使用多年,這臺大口徑反射式天文望遠鏡是1934年紫臺建成時向德國蔡司公司訂購的主要天文儀器。經過去年的維護,漆面都已經做了更新,但依舊保留著那個年代的模樣🍅,由於保養得當🕗,加上新的漆面,雖然知道它已是高齡🥽,但看起來滄桑中透露著絲絲重生的感覺,巨大的赤道儀設備是深灰色,望遠鏡的鏡筒是傳統的白色🏐💘,尾部一些部件是黃銅帶著金黃色➔😒。
望遠鏡的北側有一個升降臺⚓️,臺面鋪有紅色地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升降臺的作用🕗。“這臺望遠鏡因為是反射式的,所以它拍攝觀測的地方位於鏡筒上部,我們是通過這個升降臺上去更換拍攝底片。”張家祥向記者介紹,那時他也經常爬上爬下更換底片,“那時年輕🦨🧓🏼,我們經常會從邊上爬上去,沒有坐這個升降臺。”
每次站在這臺龐大的望遠鏡前🫰🏻,記者的內心常不由得被它的過往和氣質所折服。恍惚間🦶🏽🧑🏿,似乎可以看到張鈺哲先生帶領著學生們操控這臺“猛獸”在夜空尋找獵物的場景。除這臺望遠鏡以外👼🏻,紫金山天文臺後來又添置了口徑400mm的雙筒折射望遠鏡☃️。張鈺哲一生中發現的眾多小行星以及彗星大多就是通過這兩臺天文望遠鏡實現的,他帶領著那時還年輕的同事、學生♞,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
他科普的地方🚸,後來者依舊在繼續
走在紫金山天文臺中,除了圓頂和望遠鏡,那些年運回的精妙的古天文儀器讓人們興趣倍增。人們在天球儀上尋找北鬥七星、不同節氣在圭表上觀看投影的長度,這些古天文儀器依舊在發揮著它們的作用👎🏿,我們不時地會看到紫金山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向遊客科普渾儀、簡儀等天文儀器的構造和原理。
一張老照片帶我們在原地穿越,張鈺哲正在渾儀前為戴著紅領巾的孩子們做科普。每次路過或停在那些飽經滄桑的古天文儀器前,看或聽到紫臺工作人員在講解🤶🏻,便會感覺到傳承的那份厚重感🖥🧗🏿。儀器未變,科普未停,前輩的精神就這樣多年延續著,未曾斷過。
記者了解到,張鈺哲在1956年就帶領著他的學生、同事為南京市少年之家的天文小組成員進行輔導🆕,天文小組先後製作了7架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和一批天文教學儀器、模型等。
天文小組的活動曾被有關單位拍成新聞簡報和新聞片《少年隊專號》。天文小組還自編了《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製作》和《月宮暢想曲》兩本天文普及讀物。
正是這星星之火,一直延續至今🧜🏼,張鈺哲的學生以及天文小組的成員,很多都走上了天文科研和天文科普的道路,一路傳承。